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准确认读并理解 “华(huā)”“遗(wèi)”“馨(xīn)”“盈(yíng)” 等易错字词的读音与含义,熟练背诵全诗。
结合注释与译文,理清诗歌 “树 — 叶 — 花 — 采 — 送 — 思” 的叙事脉络,精准把握每句诗的内容。
了解《庭中有奇树》所属的《古诗十九首》的背景、文学地位及艺术风格,明确其作为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标志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 “自由读 — 指名读 — 齐读 — 配乐吟诵” 的梯度朗读活动,感受诗歌平仄协调、声韵和谐的音韵美,提升古诗文朗读能力。
2、借助 “抽丝剥茧” 式层层设问,小组合作探究诗歌 “以乐景写哀情”“先抑后扬” 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掌握古诗赏析的基本方法。
3、结合 “知人论世” 的文学鉴赏原则,联系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分析诗歌情感内核,培养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文学作品的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诗中深闺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与离别之苦,产生对真挚情感的共鸣,培养共情能力。
感受诗歌 “文字简练却情感丰沛” 的 “语短情长” 之妙,提升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梳理诗歌叙事脉络,理解诗句含义,准确把握诗歌内容。
识别并分析 “以乐景写哀情”“寓情于景” 等写作手法,体会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深入解读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两句的深层含义,理解主人公自我宽慰背后的无奈与深沉思念,把握全诗情感内核。
结合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与《古诗十九首》的整体风格,理解诗歌所承载的时代文人情感与人生思绪。
【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多形式、梯度化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诗歌音韵美与情感基调,实现 “读中悟情”。
合作探究法:设置小组讨论任务,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探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交流碰撞,培养合作学习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创设汉代庭院、深闺思妇的情境,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场景,拉近与古典诗歌的距离。
讲授法: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针对背景知识、写作手法难点等进行精准讲授,确保知识传递的准确性与系统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谈话互动: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家的阳台、院子里有没有种过花或树?看着它们从发芽到开花,你有过想把花开的喜悦分享给别人的时刻吗?”,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享,激活情感体验。
情境过渡:“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一位古人在庭院里种了一棵开满繁花、香气远溢的奇树,但她看着满树繁花,却没有喜悦,反而藏着满心滋味。这棵‘奇树’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庭中有奇树》。”
板书课题:《庭中有奇树》,并简要介绍题目中 “奇树” 即 “嘉木(佳美的树木)”,为后续理解诗歌意象做铺垫。
(二)初读感知,夯实基础(10 分钟)
自主识字,扫清障碍
教师出示含易错字词(华、遗、馨、盈)的卡片,标注拼音(huā、wèi、xīn、yíng),让学生自主认读;随后指名读、齐读,教师纠正发音,结合 “华(花)”“遗(赠送)” 等注释,讲解字词含义,通过 “组词辨析”(如 “遗” 可组 “赠送”“遗留”,结合诗句判断此处含义)加深理解。
学生借助拼音与注释,自由朗读诗歌 2-3 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
梯度朗读,感知音韵
指名朗读:邀请 2-3 名学生分别朗读全诗,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其字音、停顿是否准确,教师针对 “庭中 / 有 / 奇树”“将以 / 遗 / 所思” 等关键停顿进行指导,明确古诗节奏划分规律。
齐读全诗:全班同学按照正确的停顿与节奏齐读,感受诗歌的声韵节奏;随后播放悠扬的古风音乐,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背景介绍,初识文本
教师结合课件,简要介绍《古诗十九首》:“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它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深刻再现了汉末文人的幻灭与痛苦、觉醒与思念,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补充本诗背景:“《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文人漂泊,离别相思成为常见的情感主题,这为我们理解诗中情感提供了背景。”
(三)深读探究,赏析诗境(20 分钟)
梳理脉络,理解内容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与译文,思考这首诗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从诗中你看到了哪些画面?”,给学生 5 分钟时间自主研读,同桌之间可互相交流。
指名分享,教师引导梳理:“庭中有奇树(见树)— 绿叶发华滋(观叶赏花)— 攀条折其荣(折花)— 将以遗所思(想赠花)— 馨香盈怀袖(持花)— 路远莫致之(赠花无门)—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抒怀)”,并板书梳理出的叙事脉络,帮助学生直观把握诗歌内容。
聚焦意象,品析手法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诗中描写了‘奇树’‘绿叶’‘荣(花)’‘馨香’等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作者用这些意象来衬托什么情感?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小组围绕问题展开 5 分钟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成果展示与点拨:各小组分享后,教师总结:“‘奇树’‘绿叶’‘荣’‘馨香’构成了一组繁荣旺盛的乐景,而主人公却是‘独守闺房’的思妇,内心孤单寂寞。作者用乐景反衬哀情,通过美好的景物与主人公孤寂心境的对比,更突出她的思念之苦与悲凉之情,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拓展分析后四句:“‘馨香盈怀袖’中的‘盈’字,写出花香之浓,暗示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许久,这份长久的停留背后是对远方人的牵挂;‘路远莫致之’则点明赠花无门的无奈。而‘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先否定花的珍贵(抑),再点明是因离别已久才借花寄情(扬),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强化了思念之情。”
深挖情感,解读内核
教师设问:“主人公说‘此物何足贵’,真的是觉得花不贵重吗?结合‘但感别经时’,你能体会到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点拨:“花本身或许并非稀有珍贵,但它承载着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此物何足贵’是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自我宽慰,而‘但感别经时’才是核心 —— 离别太久,这份思念早已超越了花的价值,她借花寄情,却只能独自承受这份牵挂与失落,这两句道尽了她的无奈与深沉的思念,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四)精读升华,拓展延伸(7 分钟)
配乐吟诵,深化情感
播放古风背景音乐(如《琵琶语》片段),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配乐吟诵,要求学生放慢语速,结合对情感的理解,在吟诵中融入自己的体会,感受 “语短情长” 之妙。
邀请学生单独进行配乐吟诵展示,其他学生从情感表达、节奏把握等方面进行评价,进一步深化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对比拓展,关联群文
简要提及《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 “采物寄情却不得” 的相似情感脉络,让学生明白这种离别相思是《古诗十九首》的常见主题,体现了汉末文人共通的情感体验。
提问:“结合这两首诗,你觉得《古诗十九首》为什么能让‘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引导学生从 “情感的普遍性”(离别相思是人生基本情感)、“语言的朴素性” 等角度思考,进一步理解其文学价值。
(五)课堂总结(3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今天我们走进了《庭中有奇树》,从朗读中感受了它的音韵美,从探究中理清了它的脉络、赏析了它的手法,更体会了深闺思妇的思念之情。谁能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邀请 2-3 名学生分享。
教师总结:“这首诗以庭院中的奇树为引,用简洁的文字藏着绵长的情感,它不仅是一个女子的思念,更承载了东汉末年文人的情感与时代的印记。希望同学们今后再读古典诗词时,能试着用今天学到的‘读、析、联’(朗读感知、手法分析、联系背景)的方法,读出更多韵味。”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熟练背诵并默写《庭中有奇树》,结合注释,用现代汉语将诗歌改写成一段 150 字左右的小故事,要求体现诗中场景与情感。
提升作业:对比阅读《庭中有奇树》与《涉江采芙蓉》,撰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赏析文字,分析两首诗在 “寄情之物”“情感表达” 上的异同。
拓展作业:搜集《古诗十九首》中其他感兴趣的诗篇(如《迢迢牵牛星》),自主阅读并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下节课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东汉 — 无名氏)
一、脉络:树→叶→花→采→送→思
庭中有奇树(见)— 绿叶发华滋(观)— 攀条折其荣(采)— 将以遗所思(愿)— 馨香盈怀袖(持)— 路远莫致之(憾)—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抒)
二、手法:
以乐景写哀情(奇树、绿叶、馨香→孤寂思念)
先抑后扬(“何足贵”→“别经时”)
寓情于景(景中藏思念)
三、情感:深闺思妇的思念之苦、离别之无奈
四、背景:《古诗十九首》— 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标志 — 朴素自然、情感普遍
【教学反思】
(一)亮点与成效
情境导入贴合学生认知:以 “分享家中花草” 的生活话题切入,快速拉近学生与古典诗歌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后续通过语言描述与音乐、图片配合,成功营造汉代庭院与深闺思妇的情境,帮助学生直观感知诗中场景,为理解情感奠定基础。
朗读设计梯度化,落实 “读中悟情”:从 “读准字音” 到 “读通节奏”,再到 “配乐吟诵”,朗读活动层层递进,不仅让学生逐步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更在反复吟咏中自然体会情感基调。课堂上学生参与度高,多数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停顿与情感,部分学生的吟诵还展现出对 “语短情长” 的理解。
探究问题聚焦重难点,培养思维能力:围绕 “叙事脉络”“写作手法”“情感内核” 设计核心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 “抽丝剥茧” 式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分析 “以乐景写哀情” 时,学生能结合具体意象对比,自主得出 “乐景反衬哀情” 的结论;对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的解读,部分学生甚至能联系 “时光易逝” 的隐含情感,超出预设目标。
(二)不足与问题
背景知识讲解稍显生硬:在介绍《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年背景时,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学生参与互动。部分学生因对 “汉末社会动荡” 缺乏具体认知,难以深入理解诗歌 “离别相思” 背后的时代成因,导致对 “知人论世” 原则的运用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结合背景解读情感内核。
小组探究时间分配不均:在分析 “写作手法” 的小组讨论中,为保证教学进度,给予的时间不足 5 分钟,部分小组未能充分交流,展示时观点较为零散;而在 “情感内核” 探究环节,时间稍显冗余,导致后续 “拓展延伸” 部分的《涉江采芙蓉》对比分析仓促收尾,学生未能充分体会群文关联的价值。
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课堂提问与展示多集中在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基础薄弱、不善发言的学生关注较少。课后检查作业发现,部分学生仍未准确理解 “遗(wèi)”“致” 等字词含义,默写中存在错别字,说明基础巩固环节对个体差异的兼顾不够。
(三)改进方向
优化背景知识呈现方式:将 “汉末背景” 转化为可视化素材,如简短的动画片段、历史图片,或设计 “假如你是东汉文人,你会面临怎样的生活?” 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时代环境,主动关联诗歌情感,避免 “被动听授”。
精准把控课堂时间,弹性调整环节:课前预设各环节时间节点,在小组探究时设置 “倒计时提醒”,确保讨论高效;同时预留 2-3 分钟 “弹性时间”,若某一环节学生探究深入,可适当压缩后续非核心环节(如拓展延伸可改为课后自主对比),避免因时间紧张影响教学效果。
关注个体差异,分层设计任务:在基础巩固环节,为薄弱学生设计 “字词填空”“诗句与译文匹配” 等基础任务,为能力较强学生设计 “意象拓展分析”“情感续写” 等提升任务;提问时采用 “分层提问” 策略,先邀请基础薄弱学生回答基础问题(如 “‘华’在诗中是什么意思?”),再邀请能力较强学生深入探究(如 “‘盈’字如何体现主人公的情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并获得成就感。
加强作业反馈与课堂衔接:针对课后作业中暴露的字词理解问题,下次课开篇设置 “字词小检测”,及时巩固;对 “故事改写”“赏析文字” 等作业,挑选优秀案例在课堂展示,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同时结合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如情感表达不具体),补充针对性指导,实现 “课上学习 — 课后实践 — 课堂反馈” 的闭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8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庭中有奇树
新课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分享:大家有没有在自己家的阳台、院子里种过花或者树呀?比如妈妈养的多肉、爸爸栽的小桃树,或者奶奶种的月季花。当你们看着这些植物从发芽到开花,会不会有特别的心情?比如看到第一朵花开时,想赶紧拍照发给远方的亲戚,或者想摘一朵送给最在意的人?
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有一位古人也在庭院里种了一棵特别的树。这棵树开的花很美,香气能飘很远,可当主人看着满树繁花时,却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开心,反而心里藏着很多说不出的滋味。她看着这棵树,到底想起了谁?又想做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庭中有奇树》,去探寻这棵 “奇树” 背后藏着的故事和情感。
千年前的庭院,看到一棵枝繁叶茂花香馥郁的奇树,以及一个默默无言素手摘花的庭中人。他是谁?他为何而摘花?他又为何而久久地伫立,默默无言?
素养目标
初读品韵:通过放声朗读,直观感受诗歌平仄协调、声韵和谐的音韵之美。
深读审美:深入挖掘诗歌中曲折婉转的情感脉络,在理解与共鸣中提升文学审美情趣。
精读悟情:逐句赏析诗句内涵,体会本诗 “文字简练却情感丰沛” 的 “语短情长” 之妙。
配乐吟诵:以悠扬乐曲为背景进行吟诵,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既明确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又直观感受诗歌婉转悠扬的音韵魅力。
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与所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把握诗歌情感内核,深刻体会诗歌情感表达的千回百折与含蓄委婉之美。
设疑探究:采用 “抽丝剥茧” 式的层层设问,引导学生细品字词、研读句式,探究诗歌在行文结构上的精巧构思、遣词用字的独特匠心,以及情感表达的深厚绵长。
作品简介
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查考,后人因这些诗的风格和内容比较接近,就把它们编在一起,统称《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诗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的失意郁闷心情。《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品,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
《古诗十九首》
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这组古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本诗选自《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古诗十九首篇目
1.《行行重行行》
2.《青青河畔草》
3.《青青陵上柏》
4.《今日良宴会》
5.《西北有高楼》
6.《涉江采芙蓉》
7. 《明月皎夜光》
8. 《冉冉孤生竹》
9. 《庭中有奇树》
10.《迢迢牵牛星》
11.《回车驾言迈》
12.《东城高且长》
13.《驱车上东门》
14.《去者日以疏》
15.《生年不满百》
16.《凛凛岁云暮》
17.《孟冬寒气至》
18.《客从远方来》
19.《明月何皎皎》
19
字音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huā
wèi
xīn
yíng
华
遗
馨
盈
原文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huā
wèi
xīn
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华:花。下文的“荣”也是“花”的意思。
滋:繁盛。
荣:犹“花”。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荣”,称木本植物的花为“华”。
遗:赠送,赠与。
馨香:香气。
盈:充盈,充积。
致:送到。
贵:珍贵。一作“贡”。
感:感受,感动。
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注释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其中一朵,想把它赠送给心中日夜思念的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能送到心上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有感于离别多时,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闺怨诗
《庭中有奇树》是描写什么内容的诗歌?
描写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首句中的“庭中”暗示这里的景色不是大自然中的,而是深闺中的,是一首表现思妇的闺怨诗。
怎么理解“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人生苦短,女人也如手中的鲜花,经不起时间的等待,更经受不起风吹雨打。
为何要折芳寄远?这背后传达出怎样的情意旨趣?
花象征着他们过往愉悦的相处时光,花前月下
这是奇树的花,只有这庭中有,十分珍贵
花是浪漫的象征,是赠人的佳品,是生机的体现
花可能就象征着女主人公自己,提醒游子,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反映出庭中人的高雅幽洁,虽身处富贵,但不以俗物为重
9:16
前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作者用花枝繁茂,春意盎然,花香温馨反衬(以乐衬哀)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幅孤寂折花图。
后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以乐景写哀情 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衬托女主人公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写景层层推进 从“奇树”到“绿叶”,从“绿叶”到“发华滋”,从“发华滋”到“攀条”,从“攀条”到“折其荣”,一步步将人带到诗境中来。
这首诗以细腻的层次铺陈情感,从庭院中的树写起,目光依次落在枝叶、花朵上,再到采摘花枝的动作,延伸至想将花枝寄送远方的心意,最终落脚于这份寄送无门催生的绵长思念。它不仅道尽了深闺妇女对远行之人的深切牵挂,更藏着她长久期盼归期却始终杳无音讯的忧愁与失落。一方小小的庭院,一树开得绚烂的繁花,映衬着院中形单影只的女子。
在她独居的天地里,时光与空间仿佛被压缩,却又在无尽的等待中被拉得漫长;与远方人的离别之苦被分割在日复一日的时光里,可那份思念,却伴着花开花落愈发浓烈。诗的表面看似平静克制,如静水般波澜不惊,将所有情绪都藏在字句之下,但终究难掩那份 “以花寄情却无人可托,纵有万里相思也只剩满心悲情” 的怅惘。
从写作手法来看,全诗巧妙运用比兴,以庭院中的树、花为引,顺着 “树 — 叶 — 花 — 采 — 送 — 思” 的脉络层层递进,借景物与动作托出心境,把深闺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真挚又深沉。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