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文章——“唐宋八大家”之一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贾谊论》等。
豪放词派创始人 开拓词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书法
绘画
湖州画派代表
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绘画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书 画
“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
擅长行书、楷书,遍学晋、唐、五代名家之长,并将其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所书《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美食家
东坡肉
黄州好猪肉,
价贱如泥土。
贵人不肯吃,
贫人不解煮。
黄州
东坡鱼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谁言解缩项,
贪饵每遭烹。
羊蝎子
荔枝
日啖荔支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生蚝
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儋州
惠州
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羊脊椎骨,因其形似蝎子,故名。)
美食——自笑平生为口忙
正是在下~
他 是 谁?
当官总被贬
惨到住破庙
半夜不睡觉
苏轼
素养目标
任务一 知识积累 预习检测
任务二 诵读全文 疏通文意
任务三 整体感知 绘制心路历程
任务四 聚焦赏月,品味意境
任务五 叩问“闲人”,深解情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常用文言词语。
2.赏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
务
一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乌台诗案)
2.了解文体知识(记)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文《赤壁赋》《石钟山记》,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西林壁》、《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一韩一柳一欧阳
三苏曾巩带一王
苏轼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
苏轼因对王安石新法持有不同意见,以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作者在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写下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
出处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元丰三年
(1080)
元丰六年
(1083)
“乌台诗案”
“乌台”即苏轼受审的御史台。据《汉书》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又称之为“乌台”。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碑记
游记
杂记
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承天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中心承天巷对面南俊巷东侧,又名月台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公元957-958年)建寺,历代屡经重修,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泉州三大丛林,有“一尘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原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
承天寺,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一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
全文感知,疏通文意
任
务
二
1. 播放名家范读音频(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停顿和语气
2. 下发任务单:
①读准字音: 标注生字词读音(如“遂”、“寝”、“藻荇”等)
②读懂大意: 结合注释,尝试口头翻译全文。圈出翻译有困难的字词句
③分类整理文言知识
听范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课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ù)年号(1078—1085)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译 文
门。
高兴的样子。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译 文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于是,就。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译 文
大概是。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译 文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文言清单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盖竹柏影也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
古今异义
与
遂
至
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谨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
空
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二
一词多义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三
词类活用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解衣欲睡
倒装句: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四
文言句式
整体感知 绘制心路历程
任
务
三
1.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2.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
3.小组合做完成第一层的要素梳理
4.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什么变化 绘制心路历程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叙
描写
议论、抒情
游
1.从标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找出一个关键字。
2.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概括大意)?
2.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据此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概括大意)?
第一层(叙述):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第二层(描写):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议论、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州承天寺
苏轼与友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素梳理
3.结合第一层的叙事部分,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绘制心路
欣然
起 行
遗憾
念无与为乐者
激动
亦未寝
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
复杂
闲 人
“遂”
“寻”
急切、渴望
4.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什么变化
聚焦赏月,品味意境
任
务
四
文中哪句话具体描写了承天寺庭院中的月色?找出朗读并作简要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 → 积水
竹柏的影子 → 水中交横的藻、荇
比喻
文中哪句话具体描写了承天寺庭院中的月色?找出朗读并作简要赏析。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充满整个庭院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②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叩问“闲人”,深解情怀
任
务
五
1.寻“闲”之迹: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2.悟“闲”之旨: 你认为苏轼通过“闲人”二字,最终想表达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3.结合拓展延申了解苏轼的逆境审美化哲学
1.如此美妙的月夜,苏轼和张怀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欣赏的?文中哪个词点出了他们的身份和心境?
闲人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寻“闲”之迹: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情感品悟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闲
“闲,隙也。从门,中见月。”
——《说文解字》
“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的景致时的感慨,表面上是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是对自己的行为的自誉——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美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却被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世上少有像我们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自豪
世上少有像我们这样空有抱负,却落得空闲,无所事事之人。表现了作者被贬的悲凉落寞。
自嘲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为文章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贬谪赋闲的无奈与悲凉
②失意的落寞
③摆脱俗务、寄情自然的悠闲自适
④月夜寻友、志趣相投的欣慰与快乐
⑤对世人汲汲于名利、不懂欣赏美景的淡淡讽刺
⑥身处逆境仍能发现美、享受美的豁达与超脱
文中包含的情感有以下几种:
悟“闲”之旨: 你认为苏轼通过“闲人”二字,最终想表达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苏轼通过“闲人”二字最终表达的是一种在困境中保持精神自由、以审美超越现实苦难的旷达人生态度。这一态度融合了儒家的安贫乐道、道家的顺应自然与禅宗的随缘自适,形成独特的精神境界。
思想维度 体现 关联文本
儒家 困境中的君子操守 同期《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道家 齐物逍遥,顺应自然 月光“空明”即《庄子》“虚室生白”之境
禅宗 即景悟道,当下圆满 “盖竹柏影也”中“盖”字,暗含顿悟的欣喜
苏轼宦游图
1061—1064
〇签判
主张改革衙前役
主张以官榷与民
主张免除民间积欠
祈雨抗灾,兴建东湖
凤翔
1069—1071
〇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等
上《谏买浙灯状》,劝谏神宗皇帝勿减价购买花灯
开封
1074—1076
〇知州
灭蝗救灾、减赋
救助弃婴
密州
1071—1074
〇通判
赈济饥民
协助修浚钱塘六井
杭州
1079.4—1079.7
〇知州
治理太湖水患
湖州
1080—1084
〇团练副使
躬耕东坡
救助弃婴
黄州
1089—1091
〇知州
疏浚河道,以工代赈
建安乐坊医治穷苦百姓
疏浚西湖、筑苏堤
疏浚钱塘六井
杭州
1091—1092
〇知州
罢开八丈沟
疏浚颍州西湖
冬季赈济百姓
颍州
1092.3—1092.8
〇知州
罢万花会
改革舟运制度
扬州
1093—1094
〇知州
整饬军纪
增修弓箭社
赈济饥民
定州
1094—1097
〇节度副使
出资修筑东新桥、西新桥
推广秧马
建议引山泉人广州城
惠州
1097—1100
〇琼州别驾
劝导民族和睦相处
倡导改革落后习俗
传授治疟药方
鼓励发展农桑
开辟学府,讲学明道
儋州
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在苏轼被贬的文章、作品中,我们难以看到刘禹锡似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哀叹。没有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哀悯。他用达观、豁达的心境的心态面对。苏轼之所以垂名青史、家喻户晓,不仅在于他的才能、他的政绩,还在于他的乐观、豁达的心境给我们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
夜深人静,解衣欲睡
抒情议论
写景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与张怀民,步于中庭
达观自得中
含惆怅悲凉
庭下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庭赏月
月下感叹
庭中月景
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对夜游承天寺庭院所见的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旷达胸襟。
写作特色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抓住月夜这个特点入题,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见月光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色之清。积水空明与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月夜之景。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可以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与遭贬谪的寂寞、苦闷之情,同时又表现出自我排遣内心苦闷的豁达心胸。
课后作业
必做: 背诵全文;将文中描绘月色的句子改写成一段优美的现代文(100字左右)。
* 选做: 查找资料,了解张怀民其人,思考为何苏轼在月夜会去找他?写一段小评论。 1. 聆听教师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与感悟。
2. 思考拓展问题,可课后探究。
必做: 背诵全文;将文中描绘月色的句子改写成一段优美的现代文(100字左右)。
选做: 查找资料,了解张怀民其人,思考为何苏轼在月夜会去找他?写一段小评论。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