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短文两篇》自主学习单
一、基础性练习
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在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选择隐居山林的。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散文家、诗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文学名士,世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有四年,做着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也可以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等。
“游记”简单地说,游记就是将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熔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
(一)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夕日欲颓 欲:
(2)沉鳞竞跃 沉鳞: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复:
(4)答谢中书书 书:
(5)四时俱备 四时:
(6)晓雾将歇 晓:
(7)沉鳞竞跃 竞:
(二)默写。
1.月亮总能牵动文人雅士的情思。夜里,“ , ”,皎洁的月色,让苏轼兴致大起,去承天寺找好友。美丽的月色让人沉醉,“ , ”,如水月色,让苏轼产生身在水中的幻觉。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 ,猿鸟乱鸣。 , 。实是欲界之仙都。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拓展性练习
(一)复兴学校校团委开展“读古典诗词,修美好心灵”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目,请你回答。
①根据词句,写出古人的一种节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节日:
②根据诗句,写出古人送别时的一种习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的习俗:
(2)刘禹锡写过《西塞山怀古》这首七律,诗歌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但是在排版过程中,编辑不慎把诗句的顺序弄乱了,请你将诗句重新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②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③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④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A.④②③① B.②③④①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3)活动结束后,小芳在校园网发布了一则通讯,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校园网10月26日下午,校团委在报告厅举行了主题为“读古典诗词,修美好心灵”的经典诵读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活动评出一等奖3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5人。【A】诵读经典诗词,有助于学生从诵读中汲取精华,汲取智慧,陶冶美好的情操,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B】学校今后还会继续开启经典古诗词诵读活动。
①A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该将“ ”改成“ ”
②B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请你给这则通讯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5字)
三、挑战性练习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庐山日记》,有删改)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及至峰顶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则五峰排列自掩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2.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4.甲、乙两文写到了山。甲文中陶弘景通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等语句突出了山 和 的特点;而乙文中徐霞客则通过“凭空下坠者万仞”“两旁无底”等语句突出了山 和 的特点。甲、乙两文分别用“ ”和“ ”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
参考答案:
一、基础性练习
(一)
(1)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欲:快要。
(2)句意: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3)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山水景色了。复:再。
(4)句意:回答谢中书的书信。书:书信。
(5)句意:四季长存。四时:四季。
(6)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晓:天刚亮。
(7)句意: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竞:争相。
(二)1.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2. 清流见底 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三)(1)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二、拓展性练习
(一)(1) 中秋节 饮酒
(2)A
(3) 顿号(、) 逗号(,) 将“开启”改为“开展”。 示例:校团委举行经典诵读比赛
三、挑战性练习
1.C 2.(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2)从汉阳峰算起,(到五老峰)将近三十里路。 3.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 4. 高 美 高 险 实是欲界之仙都 真雄旷之极观也
【点睛】参考译文:
乙文:下山走了二里路,沿着旧路,前往五老峰。汉阳峰、五老峰,都是庐山南面的山峰,就像两只角相对而立,而犁头尖峰横亘在中间,又退缩在后面,所以两座山峰看起来距离很近。从汉阳峰算起,(到五老峰)将近三十里路。我刚到岭角时,眺望峰顶,只见峰顶平坦开阔,无法详细看清五老峰的具体面貌。等到达峰顶,只见风势很大,没有流水,空寂得没有居住的人。于是我走遍了五老峰,才知道这座山的北面,是一条山冈相互连接;山的南面,山峰从绝顶处横向剖开,分成五支,(像)凭空向下坠落万仞深渊,外面没有重叠的山冈山峰遮蔽,视野非常开阔。然而(站在峰上)彼此观望,五座山峰排列着相互遮蔽,一眼不能将它们全部看尽;只有登上其中一座山峰,才看到两旁深不见底。每一座山峰都有独特的奇观,互不逊色,真是雄伟开阔到极致的景象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