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情境任务导入
经典咏流传
学校开展“经典咏流传”活动,邀请大家以班级为单位自选课文配乐朗诵,将音频发广播站邮箱。广播站会选取优秀作品播放。语文老师推荐同学们制作《短文两篇》。
活动任务
任务一:咏读古文,品韵律
1
任务二:咏读古文,通文意
2
任务三:咏读古文,赏美景
3
任务四:咏读古文,析手法
4
任务五:咏读古文,悟情感
5
任务一:咏读古文,品韵律
空谷幽兰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齐高帝曾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礼聘不出”,便常以书信的形式向他咨询朝廷大事,故有“山中丞相”之称。
有《陶隐居集》。
人物简介
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人。谢征幼聪慧,美风采,好学善属文。
曾任中书舍人,故称之为“谢中书”。
谢 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谥号“文忠”。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也可以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等。
“游记”简单地说,游记就是将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熔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
任务一:咏读古文,品韵律
空谷幽兰
咏读古文·品韵律
任务一:咏读古文,品韵律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山川 之美,古来 共谈。
高峰 入云,清流 见底。
两岸 石壁,五色 交辉。
青林 翠竹,四时 俱备。
晓雾 将歇,猿鸟 乱鸣;
夕日 欲颓,沉鳞 竞跃。
实是 欲界之仙都。
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yù
骈文
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散句
节奏舒缓
任务一:咏读古文,品韵律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ɡ)/交横(hénɡ),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bǎi)?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任务一:咏读古文,品韵律
空谷幽兰
咏读古文·通文意
任务二:咏读古文,通文意
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提示: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整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共同,一起。
耸入(进入)。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都。
争相,争着。
结构助词,的。
看见。
将要。
消散。
纷乱。
《答谢中书书》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人间仙境。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种”
确实,实在。
结构助词,的。
代词,相当于“……的人”。
和某些方位词、时间词等连用,表方位和时间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要,打算。
门。
睡觉。
共同,一起。
介词,在。
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高兴的样子。
动词,作为,当作。
找。
倒装句
……的人
《答谢中书书》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形容水的清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只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代词,相当于“哪”。
表判断。
倒装句
任务一:咏读古文,品韵律
空谷幽兰
咏读古文·赏美景
任务三:咏读古文,赏美景
再读课文,分别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些美景,各有怎样的特点。
《答谢中书书》
再读课文,分别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些美景,各有怎样的特点。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山高、水净;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汇聚,境界清新。
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林和五彩的山石互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清
新
秀
美
《记承天寺夜游》
再读课文,分别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些美景,各有怎样的特点。
承天寺夜游
时间:
地点:
人物:
原因:
景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苏轼与张怀民
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用18个字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树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咏读古文,赏美景
两篇短文中的景色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再读课文,请任选一个角度,用“景色之美,美在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答谢中书书》
景色之美,美在山水相映。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答谢中书书》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景色之美,美在色彩配合。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美在晨昏变化。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
景色之美,美在动静相衬。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记承天寺夜游》
景色之美,美在动静结合。“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记承天寺夜游》
景色之美,美在似真似幻。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使人感到水月莫辨,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任务一:咏读古文,品韵律
空谷幽兰
咏读古文·析手法
任务四:咏读古文,析手法
再读课文,分析两文使用的写作手法,体悟作者写景时所运用的多样的写作手法。
《答谢中书书》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先仰观;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再俯察。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流动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从不同观察角度,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融为一体,上下错落,生动描绘出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谢中书书》
极目平视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众彩纷呈,熠熠耀光,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帛长画,上以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充分展示了山川的色彩搭配之美,更展现了山川四季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
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细腻描写了一日晨昏变化中动静映衬之美。天刚亮,薄雾即将消散,山林已开始欢唱,猿猴鸟雀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山间;夕阳的余晖还没散尽,潜游的鱼儿争相跳跃欢腾。猿的柔声啼唤,鸟的恣意鸣啭和鱼的欢腾竞跃而更显山川之静谧幽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记承天寺夜游》
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写出了庭院中月光的空灵清澈,营造出一种静谧之感;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写出了倒影的清丽淡雅,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虚实结合,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任务四:咏读古文,析手法
分析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
用动静结合描绘山川美景,
同时调动多种感官与视角,诱发读者的想象。
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
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
妙用比喻,将常见的“月光如水”的比喻用得极为巧妙,生动传神。
任务一:咏读古文,品韵律
空谷幽兰
咏读古文·悟情感
任务五:咏读古文,悟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读课文,请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两位作者的认识,分析文中景物寄托情思。
。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本文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齐
北魏
柔然
土谷浑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字既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实是欲界之仙都
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对谢灵运的钦慕,对世人无心欣赏山水的惋惜,自许审美情趣,期与谢公比肩的自豪。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苏轼被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真情流露 感受到作者的欣喜和愉悦。
知音难求 感受到作者的孤独。
写意描述 感受到作者的沉醉。
不胜感慨 感受到作者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同 体裁 表达方式 异 景物特点
都是写景抒情散文。《答谢中书书》描绘了山川之美,《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月色之美。
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描写,结尾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议论抒情。
山高水净、石绚林青。猿鸣鱼跃,生机勃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似真似幻,境界美妙。
重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在体裁、表达方式上的同和在写景特点、写景手法、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异。
。
。
课堂小结
陶弘景、苏轼虽身处不同朝代,有着不同境遇,却都能于困顿中坚守初心,用巨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生的突围,窥见生命的天光!
课后作业
1.根据你对课文意境的理解,选择符合的音乐作为背景乐,完成朗诵录制。
2.将音频文件发送广播站邮箱。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