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质减负】第14课《唐诗五首》情境化教学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轻质减负】第14课《唐诗五首》情境化教学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10:40:45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万里江山
万里诗
——《唐诗五首》联读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万里江山”公众号征集令
“万里江山”是学校精心打造的传统文化公众号,该公众号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为主题,将诗词古文与祖国的大河河山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体验传统的同时,接受视觉的洗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现面向全校学生公开征集山水诗词。同学们决定推荐《唐诗五首》,请同学们完成活动任务。
活动任务
任务一:读江山之韵
任务二:品江山之境
任务三:感江山之志
任务一:读江山之韵

文体知识
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者“长律”。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文体知识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代近体诗(绝句、律诗)而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比较如下:
诗体 格律 古体诗 近体诗
句数 无严格约束 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
字数 不严格限制 每句字数固定﹐分五言和七言。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诗体 格律 古体诗 近体诗
平仄 每个字不受平仄的限制。 每个字平仄有一定的格律。
押韵 用韵宽﹐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绝句﹕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
不押韵﹐第一句可押韵可不押韵。
律诗﹕二﹑四﹑六﹑八句要押
韵﹐三﹑五﹑七句不押韵﹐第一
句可押韵可不押韵。
对仗 没有对仗限制。 绝句没有限制﹐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文体知识
律诗四个特点
(1)限句:通常的律诗规定“四联八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句五言或七言。
(2)限韵:律诗要求全诗通压一个韵,限压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平仄:每句中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平仄音相对。
(4)对仗: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一般来说,律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对仗。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读江山之韵
根据提示划分诗句节奏,小组内进行比读,读出音韵节奏。
提示:
五言诗:
二二一或者二一二
例如: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七言诗:
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
例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野望
王绩
东皋 薄暮望, 徙倚 欲何依。
树树 皆秋色, 山山 唯落晖。
牧人 驱犊返, 猎马 带禽归。
相顾 无相识, 长歌 怀采薇。
ɡāo


押韵

huī
ɡuī
weī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 欲 问边,属国 过 居延。
征蓬 出 汉塞,归雁 入 胡天。
大漠 孤烟 直,长河 落日 圆。
萧关 逢 候骑,都护 在 燕然。
sài

yān
押ɑn韵
黄鹤楼
崔颢
昔人 已乘 黄鹤去,此地 空余 黄鹤楼。
黄鹤 一去 不复返,白云 千载 空悠悠。
晴川 历历 汉阳树,芳草 萋萋 鹦鹉洲。
日暮 乡关 何处是?烟波 江上 使人愁。

lóu
yōu
zhōu
chóu
押ou韵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 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
山随 平野尽,江入 大荒流。
月下 飞天镜,云生 结海楼。
仍怜 故乡水,万里 送行舟。
jīnɡ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 寺北 贾亭西,水面 初平 云脚低。
几处 早莺 争暖树,谁家 新燕 啄春泥。
乱花 渐欲 迷人眼,浅草 才能 没马蹄。
最爱 湖东 行不足,绿杨 阴里 白沙堤。
zhuó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律诗之美,美在对仗。小组交流:是找出五首诗中你最喜欢的对仗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整齐之美。
例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对“长河”,“孤烟”对“落日”,“直”对“圆”,奇丽壮阔的塞外风物带人进入雄浑意境,圆日、直烟,曲线与直线相映。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任务二:品江山之境

自读五首诗歌,圈画写景诗句,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篇目 描写景物的诗句 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描写景物的诗句 描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树、山、落晖、牧人、犊、猎马、禽
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云、晴川、树、芳草、鹦鹉洲、烟波、江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山、平野、江、大荒、月、云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绿杨阴里白沙堤。
水、云、莺、树、燕、泥、花、草、杨、沙堤
小组内交流分享,先疏通诗歌大意,再自选角度,推荐诗歌中的江山美景。
角度一:多种修辞手法
角度二:富有表现力的词
角度三:多种表现手法
提示:
角度四:多感官描写
视角:俯、仰、远、近
感官:视、听、触、味、嗅
色彩:无色、单色、多色
形态:动、静、动静结合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品江山之境——《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赏析: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态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态近景。描绘了一幅山家秋晚图,营造了悠闲恬淡静谧的氛围,光色交织、远近搭配、动静结合,恰到好处。
江山之境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得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牧人、猎人的有所归和诗人的“何所依”形成对比,更突显出诗人的忧郁孤独。
品江山之境——《野望》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品江山之境——《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碧绿长满了鹦鹉洲。
黄昏中看不到远方的家乡,烟雾笼罩的长江更激起思乡的哀愁。
品江山之境——《黄鹤楼》
赏析:第一个“空”:“只,只有”的意思,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重在写景。写出了“昔人”已去,只剩下空荡荡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使人产生孤独之感。
第二个“空”:“空荡荡”的意思,强调时间上的邈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重在抒情,这个“空”字传达出诗人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品江山之境——《黄鹤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赏析:有表现力的词
历历:描绘出山川的清楚分明。
萋萋:描绘出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如此境界阔大,色彩鲜明的景象反衬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和浓重的乡愁。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品江山之境——《使至塞上》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赏析:颔联既写事又写景。①以“征蓬”“归雁”比喻自己的处境,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示行程的艰苦遥远。②“征”对“归”,“出”对“入”,对仗工整,③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蕴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品江山之境——《使至塞上》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品江山之境——《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
江山之境:大漠苍凉雄浑的之上,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孤零零的像根柱子,笔直地伸向天空,壮阔而单调。黄河奔腾,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
修辞:运用对偶,增强音韵美和语言气势。
品江山之境——《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
炼字:“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孤烟的直,落日的圆,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在苍茫大漠背景下,壮丽独特的风光图。情感:情景交融,塞外两个字既写出自然之景,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将自己坚毅刚强的人格和孤寂惆怅的感受融入苍茫壮阔的自然景色中。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我乘船远行到荆门山外,要往楚国漫游。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奔流到辽远无际的原野之中。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形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它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游。
品江山之境——《渡荆门送别》
品江山之境——《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赏析:
江山之境: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流着涌入无际的旷野。作者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炼字:“随”字化静为动,将静景写活了,将群山和平野位置的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③表现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喜悦昂扬的激情。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品江山之境——《渡荆门送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赏析:巧用修辞手法
比喻:前一句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图,写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表现了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后一句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品江山之境——《钱塘湖春行》
品江山之境——《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赏析:①“几处”是顾盼的神情,移步换景,四处张望。“谁家”是疑问的语气。 ②几处”“谁家” 准确反映了早春景物的特点,说明诗人观察细致,描写入微。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品江山之境——《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赏析:①拟人。一个“争”字,写出了早莺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②一个“啄”字,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燕子也写活了。③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品江山之境——《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赏析: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突出了早春花生机勃勃的特点;“浅”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低矮柔嫩,但尚未丰茂,只能遮没马蹄的特点,诗人在写景的过程中巧妙的融入自己的情感,通过情景交融的描写,让自己的步伐观赏美景,自然地流露出内心的欣喜和对早春景象的喜爱之情。
诗人用文字点染世界,读者从诗句洞见灵魂。
江山之境,山水之美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任务三:感江山之志

任务三:感江山之志
一切景语皆情语。五首唐诗中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大河河山和江山美景,在字里行间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寄寓的哪些情感呢?请同学们涵泳品味,结合助读资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江山之志——《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仁隐逸田园之趣,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表作品有《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醉后酌》等。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感江山之志——《野望》
此诗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他放诞纵酒,其诗多以酒为题材,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他三仕三隐,追怀伯夷、叔齐这样的贤者以求得宽慰。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
“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感江山之志——《黄鹤楼》
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代表作有《黄鹤楼》《赠怀一上人》《渭城少年行》《行路难》等。崔颢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yè)著名学者李邕(yōng),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感江山之志——《野望》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呢?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感江山之志——《使至塞上》
王维(约701-761),字摩请,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又因其常以禅入诗,故有“诗佛”之称。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诗著称,多咏山水田园,体物精细,状写传神。代表作有《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感江山之志——《使至塞上》
写作背景
王维,十六岁有仕进之心,二十一岁以解元登第,可谓是年少有成。然而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查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王维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就是写于此次出塞途中。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感江山之志——《使至塞上》
本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情感:照应标题和首联,借“侯骑”之口,侧面反映戍边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关心。
典故:运用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作用:这里是诗人情绪高涨,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感江山之志——《渡荆门送别》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感江山之志——《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中的“万里送行舟”表现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写于李白青年时期,是他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次远游是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
备实现他“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人生抱负。因此
对家乡的思念与不舍,对未来的踌躇满志,都交织
在一起。
结尾处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的水不远万
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这是一种对故乡的热
爱与依恋之情的间接表达(对面落笔)。
感江山之志——《钱塘湖春行》
创作背景: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一直到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任期间,白居易对钱塘湖(今西湖)进行了大规模整治,既为江南运河扩充了水源,也保障了钱塘、盐官(今海宁)之间运河两岸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还解决了杭州城居民用水之忧。
感江山之志——《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中作者愉悦的心情仅仅是因为西湖的美景吗?
看到老百姓安居乐业,白居易在这春天的美景中,怎能不心情愉悦呢?情随景动,景见情意,整首诗用浅显的语言,细致描摹了春天的各种典型景物,让人感受到春天,特别是白沙堤的生机盎然,这都源自于作者那颗愉悦的心。
诗人用文字点染世界,读者从诗句洞见灵魂。
诗言志,歌咏情。
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唐诗作为我们的国粹,更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五幅画面,五种人生,通过律诗这样一种极富美感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音律美、画面美、情趣美,我们共赴了一场美的盛宴。
课堂小结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古诗。
2.选择其中的两首进行比较阅读,从不同角度分析异同。
21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