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诗五首》自主学习单
一、基础性练习
作者介绍: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仁隐逸田园之趣,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表作品有《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醉后酌》等。
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代表作有《黄鹤楼》《赠怀一上人》《渭城少年行》《行路难》等。崔颢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时代,他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yè)著名学者李邕(yōng),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时间,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王维,字摩请,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又因其常以禅入诗,故有“诗佛”之称。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诗著称,多咏山水田园,体物精细,状写传神。代表作有《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文学常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者“长律”。
(一)课内诗歌阅读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地点和事由,即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疆慰问将士。
B.由颔联所写的“征蓬”“归雁”可知,本诗的写作背景是深秋时节。
C.颈联中的“直”“圆”二字逼真传神,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D.本诗既展现了雄奇的大漠美景,又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落寞。
2.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此诗的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显得旷野辽阔,境界高远,正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
B.颈联则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令人陶醉。
C.尾联诗人写家乡之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借此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份深沉的思乡之叹也便成为诗人在整首诗中始终如一的心境。
D.此诗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时空开阔,写景有灵动之感,明晰流畅,情韵悠长。
3.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写诗人游西湖,从贾公亭以西出发,到孤山寺北,远眺湖面,见到了春水初涨,一轮落日又大又圆的开阔景象。
B.颔联写莺与燕,是禽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一个是早莺,一个是新燕,都是早春景象,生机勃勃。
C.颈联写花和草,是植物。乱花初放,而未缤纷,但可以预见即将盛放,会使人眼花缭乱;芳草才生,尚未长高,仅能没过马蹄。“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
D.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4.阅读下面的古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B.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
C.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D.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作正面铺垫。
(二)根据语意,写出相关的句子。
(1)《野望》中写在“薄暮”中诗人所见景物的诗句是“ , 。 , ”。
(2)崔颢在黄鹤楼上远眺,见到了草木明丽之景,抒发了“ ? ”的漂泊异乡的伤感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用写景来交代行踪,用比喻来暗示内心抑郁、飘零之感的语句是“ , ”。
(4)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的沙漠景象的句子是“ , ”。
(5)《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的句子是“ , ”。
(6)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 , ”描绘了一幅花儿渐放,草儿初长的早春花草图。
二、拓展性练习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生动地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B.首联点明了诗人游览的地点,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给人以开阔之感。
C.颔联通过“争”“啄”两个动词,细腻地描绘出早莺和新燕的动态,展现了春天的活力。
D.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描写了暮春时节百花盛开、绿草如茵的景象。
7.赏析诗歌的尾联。
8.清代学者胡以梅对本诗颔联的高明技巧赞誉不已,认为“灵活之极,‘争’字既佳,而‘谁家’更有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胡以梅这句话的理解。
三、挑战性练习
9.班级准备开展以“走进古诗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词牌对猜】
(1)小语同学想朗诵下面这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词的知识,猜猜这首词的词牌名。
小贴士:
同学们常见的词牌名有“卜算子”“浣溪沙”“如梦令”“相见欢”等。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歌曲溯源】
(2)下面这两首歌曲的歌词是分别依据两首诗歌创作的,请你任选其中一首歌曲,写出它依据的诗歌题目。
A.歌曲《烟花三月》中有歌词“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B.歌曲《涛声依旧》中有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诗集命名】
(3)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诗句是小文同学搜集的,请你据此帮他给这个诗集命名,并简要说明命名原因。
链接材料: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白《劳劳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王安石《北陂杏花》
【名句展览】
(4)班级要制作“诗词中的文人风骨”主题板报,请你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句最适合张贴在板报上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0.请从下面三首诗词中,选择一首,或者改写成现代诗,或者选取诗中触动你的意象,创作一首小诗。(不少于4行。若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隔开)
《蒹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钱塘湖春行》
参考答案:
一、基础性练习
(一)
1.B
B.“征蓬”指飘飞的蓬草,诗人以“征蓬”自比,是说自己像蓬草一样漂泊无定,身不由己地前往边疆,并非是用来点明季节。在古代诗词中,“归雁”通常有春天北归和秋日南归两种意象。在本诗中,“归雁入胡天”更可能是春天时大雁北飞进入胡地,暗示诗人自己进入胡天,如同归雁一般,而不是指秋天大雁南飞。故选B。
2.C
C.有误,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确实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不过,诗人在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被荆门一带的壮阔景色所吸引,心情是开阔而豪迈的,思乡之情并非贯穿始终的心境,该选项赏析不恰当;
故选C。
3.A
A.有误,诗的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并没有提到“一轮落日又大又圆的开阔景象”;
故选A。
4.D
D.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的是一幅明丽的画面,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并非是“萧条凄清的景象”。它是通过写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色,与尾联日暮时分的乡愁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从反面铺垫,更加衬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愁,所以选项中说“作正面铺垫”也是错误的。
(二)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二、拓展性练习
6.D
7.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无比喜爱和留恋之情。通过“最爱”和“行不足”突出诗人对湖东景色的流连忘返。
8.“争”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写出黄莺争相落在向阳枝头的状态,“谁家”写出燕子忙碌筑巢的情景,展示早春的蓬勃生机,表现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
三、挑战性练习
9.(1)如梦令
(2)《烟花三月》依据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创作;《涛声依旧》依据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创作。
(3)示例:《花间集》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理由:“浮云”象征世俗的阻碍,“最高层”暗指高洁的志向,展现了王安石的政治抱负和坚定品格。该句直接体现了文人“不惧外物干扰、坚守理想”的风骨,与“文人风骨”主题高度契合。
10.示例:触屏洇开银雾时/素手仍在云端调弄/千年未改的弦月/数据漫过雕花栏/你鬓边霜,恰是我杯底/沉了又浮的团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