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5张PPT)
赏山水之美,品骈散之韵
——新修订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古代诗文的韵律,积累文言语感。
3.品味诗文中的意境美,学习古人如何通过语言表现自然之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理解中国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传统,体会其精神追求。
核心任务
我们跟随古人的脚步,去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人文情怀。其实,我们身边也处处有风景,你留意过窗外的景物吗 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完成一篇写景类文章。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能够初步了解单元学习内容及方法。
2.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古诗文韵律之美。
3.了解单元学习任务,能做好学习规划。
导入新课
天的清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争相借景抒怀——寄情山水则生绵绵情思,抬头望月则发无限感慨。本单元我们将借山水、明月感受古人心灵的律动。
任务一 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阅读语文书 61页的单元导读,根据内容自主绘制思维导图,要求包含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部分。
任务二 速读课文,理清字词
1.欣赏范读,跟读课文。
三峡 答谢中中书 记承天寺夜游 与朱元思书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2.自由朗读、熟读单元课文,体会古诗文韵律之美。
任务三 明确任务,做好规划
我们跟随古人的脚步,去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人文情怀。其实,我们身边也处处有风景,你留意过窗外的景物吗 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完成一篇写景类文章。
课后延学
背诵《三峡》。
第二、三课时 《三峡》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并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3.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的雄伟、奇丽。
导入新课
根据“峡 ”字的字形结构,什么样的地势才称得上“峡 ”?
“峡 ”字字典里的解释就是“ 两山夹水 ”。
三峡指的是哪三峡呢?
三峡 ”指的是: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
三峡简介
灵山秀水,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
导入新课
任务一 诵读·读准三峡之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易错字读音,然后大声读几遍,感受课文句式整齐、声韵和谐的特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chóng)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jiān)/千二百里,虽/乘奔(bēn)御(yù) 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 (yǎn)/多生怪柏(bǎi),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任务二 疏通·理解三峡之意
三峡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与湖北宜昌之间。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这里是“在”的意思。
同“缺”,空隙、缺口。
日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完全没有。
如果不是。
正午。
半夜。
山峰,山崖。
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任务二 疏通·理解三峡之意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冲上、漫上。
山陵。
即使。
有时。
顺流而下。
相距(间隔)。
没有这么快。
逆流而上。
这里指飞奔的马。
乘风飞行。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
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风飞行,也没有这么快。
任务二 疏通·理解三峡之意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
回旋的清波。
极高的山峰。
水清树茂,山高草盛。荣,茂盛。
飞速地往下冲荡。
甚,多。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
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 (yǎn)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任务二 疏通·理解三峡之意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
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天刚放晴。
下霜的早晨。
肃杀,凄寒。
回响。
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凄惨悲凉。
声音悲凉婉转。
任务三 入境·欣赏三峡之美
段落 画面(原文) 理由(赏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绵延七百里,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只有起伏,没有中断。从广度上突出了三峡的绵长。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层层叠叠的悬崖峭壁,把天和日光都遮挡住了。“隐、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仰视所见,正面写山的高峻。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时分,难得看到日月。侧面表现了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狭窄、峡谷的幽深。
1段
任务三 入境·欣赏三峡之美
段落 画面(原文) 理由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夏天发大水时,江水满溢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正面表现水势极大,流猛且急的特点。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要是碰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下去,那就不得不冒险航行了。下行的船只因水流迅猛加快了航速,早晨从白帝城出发,甚至傍晚就能到达江陵。可谓日行千里,侧面衬托出江流之急。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乘奔马、御风飞行作比,更表现出江水一泻千里的气势。
2段
任务三 入境·欣赏三峡之美
段落 画面(原文) 理由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春冬之景,与夏天迥异。江流虽还湍急,但气势已然不同;潭深水碧,倒映着各种景物,又多了一份沉静和优美。俯察江中,波回影倒,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2)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仰视两岸,山高、柏怪、泉悬、瀑飞,绘形写貌,形神兼备,静中有动,有声有色,山水相配,构成一幅优美雅致的山水画卷。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良多。一字一景,境由心生,总述赞美。
3段
任务三 入境·欣赏三峡之美
段落 画面(原文) 理由
(1)(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直接(正面)写三峡秋季的肃杀凄清。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猿声凄切哀婉,山谷空旷寂静,侧面烘托三峡秋季的肃杀凄清。
(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一言“峡长”,一言“声哀”。进一步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
4段
任务三 入境·欣赏三峡之美
画面 命名
一(第1段)
二(第2段)
三(第3段)
四(第4段)
三峡概貌·山高峡长
夏季三峡·雄伟峻急
春冬三峡·优美雅致
秋季三峡·肃杀凄清
任务三 入境·欣赏三峡之美
课文引用渔歌作结的有什么作用?
引用渔歌作结,
结构上,总结全文,与上文“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相呼应;
内容上,进一步渲染萧瑟凄清的氛围;暗示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间接表现了景物带给人的感伤情绪,也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任务四 融境·讨论写作之序
《三峡》先总写三峡概貌,再分写四季,而写四季并未按四季更迭顺序写,其中有什么妙处?
作者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下来,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顺序写,而是借着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与第1段一脉相承;再写春冬与秋天,转为沉静,虽氛围、特色不同,但文脉转缓,文气相贯。
从另一方面看,三峡之所以成为“峡”,是因为旁有群山约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为屏障,是峡之外围,所以第1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任务五 吟诵·听见三峡四季
镜头 原文 重音停连 语速语调
三峡概貌·山高峡长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后微顿,引出空间维度;“略无”加重,“阙处”轻收,突出山之连绵无断;“隐天”“蔽日”稍扬,显山之高峻压迫感;“自非”后顿,“不见”轻抑,藏惊叹。
语速:缓(从容铺展)
语调:平起,略带沉厚(似老者述古。
任务五 吟诵·听见三峡四季
镜头 原文 重音停连 语速语调
夏季三峡·雄伟峻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夏水”“沿溯”后顿,“阻绝”加重,突出水势蛮横;“或”字轻提,转写特例;“朝”“暮”重读,“发”“到”语速加快,显时间之短;“虽”后顿,“疾”字收束短促,藏“水比风快”的惊叹。
语速:由中转快(如水流渐急)
语调:扬升,带激昂感(显水势汹涌)
任务五 吟诵·听见三峡四季
镜头 原文 重音停连 语速语调
春冬三峡·优美雅致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则”后微顿,“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四字一组轻读,显色彩明丽;“怪柏”稍重(显奇),“飞漱”轻扬(显灵动)
“清/荣/峻/茂”四字分读,每字后微顿,“良多”轻拖,显回味。
语速:缓(如水流轻淌)
语调:柔扬,带欣喜感(似俯身赏景)
任务五 吟诵·听见三峡四季
镜头 原文 重音停连 语速语调
秋季三峡·肃杀凄清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霜旦”“涧肃”后顿,“寒”“肃”重读,显秋之清冽;“长啸”拖长,“凄异”压低,显声之悲;“空谷”后顿(衬空旷),“哀转”“久绝”尾音轻颤(似余音回荡);“故”后顿,转引歌谣;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两句,前句稍缓(述景),后句轻抑(带叹息),“泪沾裳”尾音渐弱(似余悲未了)
语速:缓且沉(如秋叶坠地)
语调:抑(低沉带萧瑟感)
课后延学
《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课外可以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
第四、五课时 《与朱元思书》自读指导
学习目标:
1.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2.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任务一 初读知“音”·读出音韵之美
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任务一 初读知“音”·读出音韵之美
资料助读:
吴均的书札以写景见长,“文体清拔有古气”,诗歌亦清新流丽,时人称为“吴均体”,开创了一代诗风。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是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偶文”。
骈体文在语句上讲究骈偶(句子两两相对)和“四六”(一般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声韵上,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用词上,注重用典和藻饰,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论中的词句、故实;藻饰是指追求华丽的辞藻。本文用典不太明显,藻饰也较为节制,多用平常词语,这使其有别于其他繁复华丽的骈体文,呈现出清丽的特点。
任务二 再读识“文”·理解文意之美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相同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
消散
任凭
表示约数
独一无二的,绝妙的
到
同样的颜色
跟、随
向东或向西(漂流)
任务二 再读识“文”·理解文意之美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浅青色
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
浓密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
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飞奔的马
凭借
竟,争着
上,向上
笔直地指向云天
形成千百座山峰
江水都是浅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汹涌的巨浪像飞奔的马。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浓密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群山互相争着高耸,笔直地指向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任务二 再读识“文”·理解文意之美
冲击,撞击
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
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断绝
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泉水冲击山石,发出清越的声音;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任务二 再读识“文”·理解文意之美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至、到达
平息名利之心
同“返”,返回
横斜的树枝。柯,树木的枝干
筹划人世间的俗务。经纶,筹划、治理
互相掩映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交错遮蔽,(挡住了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仍显得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任务三 三读赏“景”·感受景物之美
课文描述的是富春江美景。苏轼曾赞叹说:“三吴行尽千山水,有道桐庐景情美。”那么富春江的山水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对其评价是什么?
特点——“奇山异水”
评价——“天下独绝”
任务三 三读赏“景”·感受景物之美
富春江的山水“独绝”在哪里?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整体风貌:晴空万里,天山同色。天与山自然不是一个颜色,这里写的是空气明净所成的一种清澈透明、浑然一体的感觉。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静处:清澈透明,千丈见底。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急处:急速奔涌,如箭若奔。
水异
任务三 三读赏“景”·感受景物之美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两岸高山:山高林密,连绵陡峭,直插云天。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山中景物:万物欣荣,天籁动听,光影多变。
山奇
任务四 四读学“技”·探究写法之美之美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俯视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平视
仰视
近观
远眺
视角多样
任务四 四读学“技”·探究写法之美之美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静景
动景
动静结合
化静为动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动景
静景
任务四 四读学“技”·探究写法之美之美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视觉
调动感官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听觉
视觉
任务四 四读学“技”·探究写法之美之美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夸张
善用修辞
夸张、比喻
拟人
对偶
任务四 四读学“技”·探究写法之美之美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善于观察
善抓特征善于审美
要言不凡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总括特征)
分写山水
明净的江河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动感的山势
和谐的天籁
多变的光影
任务五 五读悟“情”·体察志趣之美
(1)我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感受到了作者纵情游赏,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与惬意!
(2)我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感受到了作者以我观物,景中寓情的欢快与自在!
(3)我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感受到了作者的对富春江山水美景的流连忘返,陶醉于山水美景的喜不自胜,以及超出尘世、宠辱偕忘的精神境界!
任务五 五读悟“情”·体察志趣之美
资料助读:
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的文学家。吴均好学有俊才,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为梁武帝所恶,焚烧了他的书稿,罢了他的官。仕途遇阻,吴均不免心灰意冷,加上六朝时佛道思想盛行,所以有归隐之情。
《与朱元思书》出自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最早见于初唐类书《艺文类聚》,一般认为并非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信的全文,而仅是其中描绘富春江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任务五 五读悟“情”·体察志趣之美
(1)美丽的自然美景,往往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这两句由景而生慨叹,符合我们见到美景时的自然反应,反衬出景物之怡人。
(2)这里或许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现出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3)含蓄地流露出对友人的规劝之意,不妨放下繁杂公务,一同来欣赏这美景。
任务五 五读悟“情”·体察志趣之美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作者身上能学到哪些来提升自己的境界呢?
向作者学习,不妨做个纯粹的欣赏者,享受山水美景带来的心灵净化。尘世中充满喧嚣与忙乱,紧张的学习之余,走进自然,恰情悦目,获得心灵的短暂休憩,有利于更好地生活。
课堂小结
六朝时画家宗炳说,观山水的目的在于“澄怀观道”,澄怀方能观道,观道适以澄怀。作者以澄澈空明的心境来看待山水世事,内心便映照出自然的情韵,自己也就有了悠然自足的人生态度。
课后延学
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学者钱锺书认为其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阅读课文以外的两“书”,进一步体会吴均写景散文的特点。
第六、七课时 《短文二篇》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借助朗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欣赏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导入新课
遥远宁静的山林之下,心若止水的“山中宰相”沉醉山水,悠然写下了“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召唤;空荡寂寥的小院之中,仕途窘迫的“东坡居士”踏月自慰,释然道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不一样的景色,不一样的人生,不变的是诗人们对自我的寻找和从山林自然中汲取的构建心灵家园的力量,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短文二篇》。
任务一 读出音韵之美妙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hénɡ),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任务一 读出音韵之美妙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资料助读: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样,可抒情,可写景;可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骈句以外的句子都可以说是散句。骈句整齐,节奏感强;散句自由,节奏舒缓。
任务一 读出音韵之美妙
《答谢中书书》带有骈文的特点,整齐中而有变化: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兼用散句,参差错落。词语浅显易懂,但用字颇多斟酌。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句式自由,长短句交错,兼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用词散淡自然。
任务二 理解文章之大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共同,一起。
耸入。
四季。
都。
交相。
答谢中书书
任务二 理解文章之大意
将要。
消散。
确实,的确。
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将要。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争相,争着。
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任务二 理解文章之大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想要,打算。
门。
睡觉。
共同,一起。
考虑,想到。
高兴的样子。
介词,在。
院子里。
任务二 理解文章之大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任务三 感受景物之奇美
语句(景) 美在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美在山水相映。山峰直人云端,说明山很高,水流可以见底,说明水极清澈。高山峻峭,水流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汇聚,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美在色彩配合。清翠的竹林与五色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任务三 感受景物之奇美
语句(景) 美在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美在晨昏变化。清晨,笼罩在树林里的雾气即将消散,林子里的猿猴和小鸟感受到日光的来临,开始此起彼伏地鸣叫起来;傍晚,太阳将要下山,潜游在水中的鱼仿佛舍不得太阳的离去,在落日的余晖中,争相跃出水面。生命的跃动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更为画面增添了灵动。
任务三 感受景物之奇美
语句(景) 美在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美在动静相衬。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任务三 感受景物之奇美
语句(景) 美在
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美在空灵的境界。月光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庭院,清澈透明,竹柏的影子,映于地上,如水藻、荇菜纵横交错。“积水空明”写月光的空灵清澈,“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庭中景物,浑然一体,不知月光化为积水,还是积水反射月光。作者仅用18个字,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这空灵的境界,也许正是作者彼时心境的写照。
任务四 探究写法之丰富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议论
描写
抒情
议论
任务四 探究写法之丰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叙
描写
议论抒情
任务四 探究写法之丰富
《答谢中书书》
高峰入云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调动感官,多视角描绘山川秀美景色。
俯瞰
仰视
平视
任务四 探究写法之丰富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动静结合,画面灵动,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静景
赋景物以动态
极写动态
动景
任务四 探究写法之丰富
语句(景) 手法借鉴
月色入户
“入”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以动感,仿佛是月光登门拜访,意境活泼。一个“入”字给一个寂寞、失意的人温暖的感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笔墨凝练。仅用18个字,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句中没有一个“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记承天寺夜游》
任务四 探究写法之丰富
语句(景) 手法借鉴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暗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的藻和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营造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任务四 探究写法之丰富
语句(景) 手法借鉴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4)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任务五 体察情思之微妙
资料助读: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常以书信形式询问他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本文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隐居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
任务五 体察情思之微妙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任务五 体察情思之微妙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
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任务五 体察情思之微妙
(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任务五 体察情思之微妙
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任务五 体察情思之微妙
资料助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任务五 体察情思之微妙
②念无与为乐者——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①月色入户——月色很美。
任务五 体察情思之微妙
资料助读:
张怀民 苏轼的朋友。
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
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郁郁寡欢之情。
任务五 体察情思之微妙
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
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不胜感慨中可以感受到。
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任务五 体察情思之微妙
孤独是一种很折磨人的情绪,在这篇课文中东坡究竟有没有流露出孤独的情绪 如果有的话,你是如何捕捉到的
从夜游的原因看:有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从夜游的地点看:承天寺,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
从夜游的同伴看:“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
从夜游的内容看: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一丝清冷之意。
同学们,两篇短文,一帧山水长卷,一幕月夜小景,都是文人与自然的私语。愿大家带着这份对天地之美的感知,在生活中多驻足、多体悟,让心灵常有清风明月相伴。
课堂小结
课后延学
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第八、九课时 《唐诗五首》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妙。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任务一 通读,复习律诗的基本特点
课题是“唐诗五首”,这五首诗都是什么诗体 从结构上看都有什么特点
都是律诗。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两句构成对句关系。
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
本课的《野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为五言律诗,《黄鹤楼》《钱塘湖春行》为七言律诗。
任务二 比读,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
1.两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诗歌 季节 景物描写 景物特点
《野望》
《钱塘湖春行》
任务二 比读,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
1.两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诗歌 季节 景物描写 景物特点
《野望》 秋季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清冷、静谧
《钱塘湖春行》 春季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开阔
动物:生机勃勃
植物:欣欣向荣
任务二 比读,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
2.两首诗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诗歌 集中体现情感的句子 情感
《野望》
《钱塘湖春行》
任务二 比读,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
2.两首诗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诗歌 集中体现情感的句子 情感
《野望》 徙倚欲何依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徘徊中见苦闷、矛盾的心情
怀念古时的隐者(用典),体现出诗人的孤寂与落寞
《钱塘湖春行》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表达了热爱之情;
寓情于景,流露出喜悦之感
任务二 比读,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
3.结合背景,加深理解。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初唐著名诗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最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诗人虽然归隐,却始终不是太彻底,所以在田园的景致描写中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
任务二 比读,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
3.结合背景,加深理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当年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刺史任内,他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解决了杭州人的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便主持修堤,以蓄积湖水,用于灌溉,解除了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于石上,置于湖边,以便后人知晓,这对后来杭州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钱塘湖春行》写于823年春天。
任务三 诵读诗歌,体会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两首诗都是首联点题。《野望》先交代了“望”的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的心情(苦闷、矛盾);《钱塘湖春行》则先交代“春行”的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和钱塘湖的整体轮廓(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接着,两首诗都紧承题眼,用颔联与颈联写出所见的景色。《野望》先从远景开始描绘秋天山野的静态,再转入近景,写人的动态;《钱塘湖春行》先写早春的动物,再转入植物的描写。
最后,两首诗的尾联都是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野望》中,诗人虽处田园生活中,周围的一切却显得陌生,他只好向前贤寻找慰藉,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钱塘湖春行》的尾联用“最爱”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喜悦的心情。而“行不足”更可让我们想象到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于钱塘湖初春那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任务三 诵读诗歌,体会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通过《野望》《钱塘湖春行》两首诗我们可初步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首联“起”,以叙事为主,要点题并交代人、事、物,以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就是第二联承接第一联的意思,或写景,或叙事,会展开来写,是首联的延续与延伸;“转”,表示诗意转折、变换,会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总之要另辟蹊径或变换角度;“合”,就是全诗的收结,以议论、抒情为主,要点明题旨。
任务四 自主学习《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结构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起
承
转
合
任务四 自主学习《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结构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起 扣题,写神话传说。可以想象诗人凭栏远眺,陷入无限沉思。 点题。交代了地点及事由。关塞迢迢,山高路远。此时诗人形单影只,内心感到孤寂。 点题。交代地点与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楚地。
承 延伸。黄鹤已去,徒留白云。写出了诗人对世
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延伸感受。诗人自觉好像“征蓬”,又似“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延伸写景。诗人写了乘舟过荆门所见到的景象,他是以移动的视角来写山峦
与江水的。
转 转写登楼所见。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 由个人的小心情转写自然大境界: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 转 写 静 态 的 景象——江上美景如画,让人陶醉。
合 抒情作结。由景生情——江上暮霭茫茫,不知乡关在何处。陡生无限的乡愁。 呼应首联,总结情感。个人失意在大漠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表达了因前线大捷而
欢欣鼓舞的高涨情绪。 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只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对自己恋恋不舍。
任务四 自主学习《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2.诗人在尾联抒发的情感都是在前面三联,尤其是在颔联与颈联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请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联进行赏析,感受景物描写所展现的美好情境,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该联的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晴空里,可清晰地看见隔水相望的汉阳城的树木,以及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在这里诗人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自己抒发在迷蒙暮色中产生的乡愁作了铺垫。
任务四 自主学习《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2.诗人在尾联抒发的情感都是在前面三联,尤其是在颔联与颈联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请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联进行赏析,感受景物描写所展现的美好情境,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该联的意思是:黄沙茫茫,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影。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一轮圆圆的落日低垂,河水闪耀着粼粼的波光。
这幅画面雄奇瑰丽,意境雄浑。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而这里用了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汇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任务四 自主学习《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2.诗人在尾联抒发的情感都是在前面三联,尤其是在颔联与颈联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请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联进行赏析,感受景物描写所展现的美好情境,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该联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这一联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诗人用流动的视角来写景物的变化,勾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其中“随”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入”字则写活了江水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之景,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也能让人感受到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
课后延学
1.背诵五首诗歌。
2.参考补白,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第十、十一课时 读写共生课《学习描写景物》
学习目标:
1.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多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尝试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起来。
我们跟随古人的脚步,去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人文情怀。其实,我们身边也处处有风景,你留意过窗外的景物吗 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完成一篇写景类文章。
导入新课
任务一 读写共生,提供支架
范文 写作特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采用了仰观、俯察这两种视角
改用平视的视角极目远眺
由静转写动,描绘了朝与夕两个特
定时间段
任务一 读写共生,提供支架
范文 写作特点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摘自朱自清的《春》)
结合多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
描写景物:描写了花儿的态、色、味、声,还通过联想与想象,使描写富有画面感和动感
任务一 读写共生,提供支架
范文 写作特点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摘自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作者从正面细致描写紫藤萝花,描绘得非常形象、优美,依次描写了花瀑、花穗、花朵,从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层次感强。还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融情于景,间接抒发了内心的愉悦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摘自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从赏花很自然地写到忆花,写出了心情的变化。紫藤萝瀑布带走了焦虑与悲痛,给自己带来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是直接抒情
任务二 合作讨论,指导构思
1.小组合作讨论,如何构思立意?
(1)注意描写范围的选择。可以将窗户当作一个“画框”,只描写“画框”内的风景,也可以将视野扩大至窗外能看到的所有景物;可以选取窗外景物的一个局部进行细致描绘,也可以整体勾勒,把握全局。
(2)可以根据窗口所处的位置、高度,选取一个主要的观察视角,再辅以其他角度灵活描写。还要注意调动多种感官,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3)可以围绕窗外景色最主要的特点,给景物描写定一个基调,如美丽、欢乐、忙碌等,描写时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
任务三 借鉴名篇,评价修改
1.阅读梁衡的《夏感》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做批注,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并小结写法。
(1)梁衡的《夏感》借鉴点:
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作品以“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开篇,独句成段,突出了夏天的总特征,同时提挈下文。作品的主体部分,就是围绕这三个特征来具体地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的。
②巧用对比手法。
③语言极富表现力,如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增强其形象性和感染力。
任务三 借鉴名篇,评价修改
1.阅读梁衡的《夏感》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做批注,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并小结写法。
(2)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借鉴点:
①围绕大自然的雨在四季中的不同形象、形态来写,中心明确,层次清晰。这篇文章是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来写的,基本上一段一个中心意思(结尾除外)。中间四段是文章的主体,写得最充分。
②有很多生动、细致的描写。这些描写要么动静结合,要么调动多种感官,要么运用特写镜头。
③本文抒情性很强,充满诗意。如“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就是饱含着感情写成的语句,在写景中显出深情。尤其是最后两段,作者似乎不能自已,一下子激情高涨,直接地表达出对四季雨的赞美、喜爱。
课后延学
根据评价量表,再次修改作文。
第十二课时 单元小结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回顾,能够准确评价自己。
2.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任务一 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借景抒情,是作家们将内心深处的情感细腻地涂抹于自然景物之上,使景语皆成情语,以及文字背后汹涌澎湃或涓涓细流般的情感世界。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手法,连接着自然景色与人类情感,创作出动人心弦、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在具体创作中,既能领略到自然的万千风貌,又能在景与情的交融中,深入体会到人类情感的深邃与广阔。
任务一 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小组合作,讨论“借景抒情”的方法。
(1)直接描绘景色,自然流露情感
这是借景抒情最基础的方式,作家通过对景色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情感在笔触间自然流淌。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看似单纯的景色描写,实则蕴含着作者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纷扰的暂时逃避。
(2)对比今昔之景,抒发感慨之情
通过对同一处景物在不同时间的状态进行对比描写,从而抒发内心的感慨。
任务一 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小组合作,讨论“借景抒情”的方法。
(3)以景之变化,隐喻情感起伏
随着情感的起伏波动,笔下的景色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正如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的景与情的转换,如同四季更迭,蕴含着希望与失落的交织。
(4)赋予景色人格,寄托情感思想
将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来描写,使情感的寄托更为深切。
任务一 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小组合作,讨论“借景抒情”的方法。
(5)借助四季轮回,传达情感变迁
四季的更替有着鲜明的特点,作家们常常借助不同季节的景色特点来传达情感的变化与发展。
(6)描绘远景近景,营造情感层次
通过描写远景与近景的结合,营造出情感的层次感。
任务一 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小组合作,讨论“借景抒情”的方法。
(7)用色彩描绘景,暗示情感色调
色彩是借景抒情的有力武器,不同的色彩往往能暗示不同的情感色调。
(8)描写特殊天象,抒发宏大情感
特殊的天象如日出、日落、星空、暴风雨等往往能激发作家们抒发宏大的情感。
任务一 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小组合作,讨论“借景抒情”的方法。
(9)借山水之景,表隐逸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与隐逸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作家们常借山水之景表达隐逸情怀。
(10)以田园景色,抒思乡之念
田园景色往往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句诗深刻地表达了思乡之情与故乡景色之间的紧密联系。。
任务一 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小组合作,讨论“借景抒情”的方法。
(11)描绘荒芜之景,传达哀伤情绪
荒芜的景色往往能触动人们内心的哀伤与悲戚。“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以一组荒芜的意象勾勒出天涯游子的断肠之痛,也充分体现了荒芜之景与哀伤情绪的契合。
(12)借景之动与静,衬情感之缓与急
动静结合的景色描写能够很好地衬托情感的缓急。
任务一 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小组合作,讨论“借景抒情”的方法。
(13)用局部景暗示,展情感之微妙
通过描写景物的局部来暗示情感的微妙变化。
(14)借景之朦胧,表情感之迷离
朦胧的景色可以用来表达迷离恍惚的情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的这句诗也表达了一种迷离朦胧的情感境界。
任务一 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小组合作,讨论“借景抒情”的方法。
(15)以景之盛与衰,映情感之喜与悲
景物的兴盛与衰败能够反映出情感的喜悦与悲伤。
(16)借景之奇崛,抒情感之激昂
奇崛独特的景色能够激发作家内心激昂的情感并借此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这句诗也表达了在面对壮阔奇景时内心的壮志豪情。
任务一 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小组合作,讨论“借景抒情”的方法。
(17)用景之幽微,传情感之细腻
幽微的景色有助于传达细腻的情感。“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的这句词很好地诠释了幽微景色与细腻情感之间的关联。
(18)借景之错落,现情感之纷纭
错落有致的景色描写可以展现出情感的纷纭复杂。
任务一 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2.小组讨论,“借景抒情”注意事项。
(1)情景交融要自然
借景抒情的关键在于情景交融,不能生硬地将情感强加于景色之上。景色与情感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就如同血液在身体里自然流淌,情感也要在景色描写中自然渗透。如果只是为了抒情而堆砌景色,或者为了写景而强行加入情感,都会使文章显得矫揉造作。例如,不能在描写一片宁静祥和的草原时,突然毫无缘由地插入极度悲伤的情感抒发,这样会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感与连贯性。
任务一 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2.小组讨论,“借景抒情”注意事项。
(2)景物描写要精准
对景物的描写必须精准到位,包括景物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等各个方面。只有精准地描绘出景物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为抒情服务。比如描写梅花,如果只是说梅花好看,而没有描述出梅花的形态,如枝干的曲折、花朵的疏密、花瓣的颜色与质感等,那么在借梅花抒情时就会缺乏感染力。“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一个“绿”字精准地描绘出春天来临江南大地变绿的景象,从而为后面的情感表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务一 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2.小组讨论,“借景抒情”注意事项。
(3)情感表达要真挚
情感是借景抒情的灵魂所在,必须真挚诚恳。虚假的情感难以打动读者,即使有再美的景色描写作为依托。只有当作者真正将内心深处的情感融入景色之中,读者才能感同身受。比如在回忆故乡的景色时,如果只是为了写文章而编造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那么文字就会显得空洞无物。而像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童年故乡景色与人物的描写,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对往昔岁月的真切怀念与对旧时光的深刻反思,所以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心弦。
任务一 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2.小组讨论,“借景抒情”注意事项。
(4)避免景多情少或情多景少
在借景抒情的作品中,要把握好景与情的比例关系。如果景多情少,文章会显得过于冗长且情感淡薄,读者难以体会到作者的核心情感;反之,如果情多景少,就会变成纯粹的情感宣泄,缺乏景色的依托,使文章空洞而缺乏感染力。例如,有的文章大篇幅地描写景色,却只是在结尾处简单地提及一点情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容易迷失在景色描写中,无法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图;而有的文章通篇都是情感的抒发,偶尔点缀一点景色描写,也会使情感显得无根之木,难以令人信服。
任务一 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2.小组讨论,“借景抒情”注意事项。
(5)立意要明确
借景抒情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景色描写与情感抒发上,要有明确的立意。无论是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还是对美好品质的赞美等,都要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描写岳阳楼的景色变化,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文章立意高远,使读者在欣赏景色与感受情感的同时,也能得到思想上的启迪与升华。
任务二 自我评价,总结提高
单元学习自我评价表
内容 完成情况
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古代诗文的韵律,积累文言语感。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品味诗文中的意境美,学习古人如何通过语言表现自然之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自信、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和同学合作学习愉快。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课后延学
对比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谈谈他们笔下的苏东坡形象有何异同, 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