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三单元 赏山水之美,品骈散之韵-【学习任务单】(不含答案)新修订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师备课系列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学评一体化】第三单元 赏山水之美,品骈散之韵-【学习任务单】(不含答案)新修订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名师备课系列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2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9 12: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修订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单
【单元学习任务】
核心任务 课型安排 学习任务 课时安排
我们跟随古人的脚步,去感受自然之美、体悟人文情怀。其实,我们身边也处处有风景,你留意过窗外的景物吗 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以《窗外》为题,完成一篇写景类文章。 单元导读课 任务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任务二:速读课文,理清字词任务三:明确任务,做好规划 1课时
单篇精读课 《三峡》精读 2课时
自读指导课 《与朱元思书》自读 2课时
整合联读课 《短文二篇》整合联读《唐诗五首》整合联读 4课时
读写共生课 任务一:读写共生,提供支架任务二:合作讨论,指导构思任务三:借鉴名篇,评价修改 2课时
单元小结课 任务一:拓展延伸,学习写法任务二:自我评价,总结提高 1课时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能够初步了解单元学习内容及方法。
2.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古诗文韵律之美。
3.了解单元学习任务,能做好学习规划。
【课前预学】
1.熟读本单元的课文。
2.背诵五首唐诗。
【课中探究】
任务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阅读语文书 61页的单元导读,根据内容自主绘制思维导图,要求包含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部分。
任务二:速读课文,理清字词
易错字音:
易错字形:
任务三:明确任务,做好规划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背诵《三峡》。
第二、三课时 《三峡》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并积累文言词语。
2.领会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3.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情境,感受长江三峡的雄伟、奇丽。
【课中探究】
任务一:诵读·读准三峡之文
1.听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易错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感受课文句式整齐、声韵和谐的特点。
任务二:疏通·理解三峡之意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任务三:入境·欣赏三峡之美
1.课文四个自然段,正如四组画面,请根据课文四段文字,说说你会选择哪些画面呈现三峡之美?理由是什么?
段落 画面(原文) 理由(赏析)
2.请同学们根据四个自然段所写,用“写作重点+景物特征”的方式为四组画面命名。
画面 命名
一(第1段)
二(第2段)
三(第3段)
四(第4段)
3.课文引用渔歌作结的有什么作用?
任务四:融境·讨论写作之序
1.《三峡》先总写三峡概貌,再分写四季,而写四季并未按四季更迭顺序写,其中有什么妙处?
任务五:吟诵·听见三峡四季
1.请同学们设计朗诵脚本,重点设计语速语调和重音停连,以适应文章的情感表达。
镜头 原文 重音停连 语速语调
三峡概貌·山高峡长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夏季三峡·雄伟峻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三峡·优美雅致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季三峡·肃杀凄清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课外可以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
第四、五课时 《与朱元思书》自读
【学习目标】
1.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2.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课中探究】
任务一:初读知“音”·读出音韵之美
1.听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易错字读音并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体会骈体文的音韵之美。
资料助读:
吴均的书札以写景见长,“文体清拔有古气”,诗歌亦清新流丽,时人称为“吴均体”,开创了一代诗风。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是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偶文”。
骈体文在语句上讲究骈偶(句子两两相对)和“四六”(一般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声韵上,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用词上,注重用典和藻饰,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论中的词句、故实;藻饰是指追求华丽的辞藻。本文用典不太明显,藻饰也较为节制,多用平常词语,这使其有别于其他繁复华丽的骈体文,呈现出清丽的特点。
任务二:再读识“文”·理解文意之美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读懂课文大意。
任务三:三读赏“景”·感受景物之美
1.课文描述的是富春江美景。苏轼曾赞叹说:“三吴行尽千山水,有道桐庐景情美。”那么富春江的山水总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对其评价是什么?
2.富春江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任务四:四读学“技”·探究写法之美
1.不仅富春江的山水“独绝”,作者吴均的绘景手法也很“独绝”。
自学: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指出来文章用了哪些“独绝”手法。
互学:组内补充完善。
展学:全班交流
任务五:五读悟“情”·体察志趣之美
1.面对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自学、互学: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在书上作批注。
展学:用“我从 (语句)感受到了作者 (心情)!”的句式说一说。
2.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吴均这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是否有更丰富的意蕴?请结合下面资料谈一谈你的认识。
资料助读:吴均(469-520年),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的文学家。吴均好学有俊才,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为梁武帝所恶,焚烧了他的书稿,罢了他的官。仕途遇阻,吴均不免心灰意冷,加上六朝时佛道思想盛行,所以有归隐之情。《与朱元思书》出自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最早见于初唐类书《艺文类聚》,一般认为并非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信的全文,而仅是其中描绘富春江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作者身上能学到哪些来提升自己的境界呢?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学者钱锺书认为其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阅读课文以外的两“书”,进一步体会吴均写景散文的特点。
第六、七课时 《短文二篇》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借助朗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欣赏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中探究】
任务一:读出音韵之美妙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易错字读音并划分节奏。
2.朗读课文,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资料助读: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样,可抒情,可写景;可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谈论政事;还可以勉励后学等。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骈句以外的句子都可以说是散句。骈句整齐,节奏感强;散句自由,节奏舒缓。
任务二:理解文章之大意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读懂两篇短文大意,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1)答谢中书书
(2)记承天寺夜游
任务三:感受景物之奇美
1.《答谢中书书》开头就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同学们边读边划出两文中至少一处你最欣赏的写景语句,说说“美”在何处。
语句(景) 美在
2.《记承天寺夜游》中,有的写景语句又美在哪里呢?请找出来做简要分析。
语句(景) 美在
任务四:探究写法之丰富
1.两篇短文,虽然短小,却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具体语句指出来。
2.两篇短文在写景手法上也有亮点值得我们借鉴,请同学们结合具体句子作简要分析。
(1)《答谢中书书》
(2)《记承天寺夜游》
语句(景) 手法借鉴
任务五:体察情思之微妙
1.面对山川美景,陶弘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下面资料链接和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资料助读: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常以书信形式询问他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本文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隐居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的解脱。
2.文章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你能读出什么言外之意?
3.结尾“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说说东坡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资料助读: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5.东坡为何独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什么?
资料助读:张怀民 苏轼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6.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7.孤独是一种很折磨人的情绪,在这篇课文中东坡究竟有没有流露出孤独的情绪 如果有的话,你是如何捕捉到的
8.面对孤寂的人生境遇,那天晚上东坡的心境如何 请结合文末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说一说。
9.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
第八、九课时 《唐诗五首》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之妙。
4.体会诗歌的意境,积累优美的诗句。
【课中探究】
任务一:通读,复习律诗的基本特点
提问:课题是“唐诗五首”,这五首诗都是什么诗体 从结构上看都有什么特点
任务二:比读,学习《野望》《钱塘湖春行》
1.两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诗歌 季节 景物描写 景物特点
《野望》
《钱塘湖春行》
2.两首诗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诗歌 集中体现情感的句子 情感
《野望》
《钱塘湖春行》
3.结合背景,加深理解。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初唐著名诗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最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诗人虽然归隐,却始终不是太彻底,所以在田园的景致描写中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当年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刺史任内,他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解决了杭州人的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便主持修堤,以蓄积湖水,用于灌溉,解除了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于石上,置于湖边,以便后人知晓,这对后来杭州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钱塘湖春行》写于823年春天。
任务三:诵读诗歌,体会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任务四:自主学习《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1.自由朗读,并选一首分析该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结构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2.诗人在尾联抒发的情感都是在前面三联,尤其是在颔联与颈联的基础上总结而来的。请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联进行赏析,感受景物描写所展现的美好情境,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1.背诵五首诗歌。
2.参考补白,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
第十、十一课时 读写共生课《学习描写景物》
【学习目标】
1.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结合多种感官的感受,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
3.尝试描写景物时恰当地融入情感,使景物鲜活起来。
【课中探究】
任务一:读写共生,提供支架
范文 写作特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摘自朱自清的《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摘自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摘自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任务二:合作讨论,指导构思
1.小组合作讨论,如何构思立意?
2.同学们自主完成作文写作。
任务三:借鉴名篇,评价修改
1.阅读梁衡的《夏感》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做批注,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并小结写法。
夏 感
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1)梁衡的《夏感》借鉴点:
(2)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借鉴点:
2.学生在借鉴名家例文的基础上,修改和丰富原先写的作文。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根据评价量表,再次修改作文。
作文评价量表
标准 评价 建议
优秀 良好 达标
视角有转换,如仰、平、俯视,远、近等至少2个视角
有对景物的动态、静态,形状、色彩等至少2个方面的视觉描写
有对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至少1个方面的感觉描写
运用了多种手法,如联想、比喻、拟人的手法等
融情于景,使景物鲜活起来;有适当的直接抒情句
第十二课时 单元小结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回顾,能够准确评价自己。
2.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课中探究】
任务一: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小组合作,讨论“借景抒情”的方法。
2.小组讨论,“借景抒情”注意事项。
任务二:自我评价,总结提高
单元学习自我评价表
内容 完成情况
能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古代诗文的韵律,积累文言语感。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品味诗文中的意境美,学习古人如何通过语言表现自然之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自信、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和同学合作学习愉快。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对比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谈谈他们笔下的苏东坡形象有何异同, 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