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6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1.了解这则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2.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3.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学习目标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三十多万中国人惨遭杀戮。
历史背景
日本政府虽然承认“发生过杀害非战斗人员和掠夺等行为”,但对遇难人数则暧昧不清,更有认为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否认派”。
历史背景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写作背景
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80周年祭。课文选自当日《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
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钟声
“钟声”是《人民日报》创办的国际新闻评论专栏。自2008年开栏以来,凭借专业的评论和权威的声音,在国际舆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国际社会和民众获取观点信息的重要来源。
“钟声”发表的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就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与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的区别如下:
消息 新闻特写 通讯 新闻评论
时效性
篇幅
表达 方式
主要
内容
强
一般
较弱(有日益变强的趋势)
较强
报道新闻事件整体
突出呈现新闻事件的某一场景
详细记述新闻故事,具体表现特定人物
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要问题等发表评论
一般比较短
比较灵活
较长
一般比较短
以记叙为主
以记叙、描写为主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以记叙、议论为主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了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如何理解这篇新闻评论的标题?
①标题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②标题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第②段综述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这段综述选择了世界上多个地区、不同阶层、多种形式的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纪念活动,多国度、多阶层、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说服力,强有力地证明了历史是没有被忘却的,令人信服。
读第③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严峻的形势。
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试着找出来。
正面事实
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
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
在加利福尼亚州,人们纪念罗伯特·威尔逊(东京审判时,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
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
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其正视历史
正面事实
反面事实
《纽约时报》的报道
国际和平城市协会授予南京“国际和平城市”的称号,执行会长弗雷德·阿门特发表言论
日本右翼分子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旧金山市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大阪市市长表示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
重点分析
为什么说“日本右翼越顽固,越会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日本右翼分子的顽固阻碍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与当前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课文开篇首先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语言品析
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示例: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四字短语,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语言品析
(1)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2)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3)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语言品析
(4)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5)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1.基础型作业:巩固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发展型作业: ①完成此课的习题;②拓展阅读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国家公祭日,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撰写读后感,不少于200字。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