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三峡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1 三峡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07:3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三峡
根据“峡”字的字形结构,什么样的地势才称得上“峡”?
“峡”字典里的解释就是“两山夹水”。
长江“三峡”指的是哪三峡?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三峡由西陵峡、巫峡、 瞿塘峡组成。
瞿塘峡
瞿塘峡石刻
西陵峡
巫峡
郦道元(466年—527年)
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
一生博览群书,游历丰富。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由此喜爱上祖国的河山。后游历北方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撰写成《水经注》四十卷。
郦道元(466年—527年)
郦道元以父荫入仕,为官之后,仕途坎坷,在朝中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外出历任冀州长史、青州刺史等职。执法严峻,有威名,但也招致一些宗室怨恨。孝昌三年,镇守雍州的齐王萧宝夤出现反状,宗室元徽等趁机推举郦道元为关右慰劳大使,前去监管萧宝夤。同年,郦道元在阴盘驿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杀害。
《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书中列举大小水道137条,内容简略。
郦道元作注时大为扩展,介绍了1252条河流,除记载水道变迁沿革外,还记述了两岸的山陵城邑、风土人情、珍物异事,神话传说、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有很大参考价值,是我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是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山鼻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既是一部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游记散文集,其成就远超“水经”。
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quē
zhàng

xiāng líng

tuān
yǎn
shù
jiàn
xiào
zhǔ
cháng
初读课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从、由
自:如果/若 自非:若非
略:丝毫 略无:毫无、一点也没有。
阙:quē 缺口;同“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晨曦”)~~太阳
课文讲解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至于:一直到、到了
襄:xiāng 上 (动词) 襄陵:漫上丘陵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 “溯流而上”
(向上推求或回想,“追溯”)
或:如果
虽:即使
奔:(奔跑)~~指 飞奔的快马
疾:(疾病)~~迅速、快“迅疾”“疾驰”“疾驶”
绝:断、绝
素:白色
湍:tuān急流
回清:回旋着清波 倒影:倒映着物影
绝:极、非常 “绝技”“绝妙”
飞:飞流 漱:shù 冲刷
清:水清 荣:(花)~繁茂。树荣
峻: (山)高而陡峭 茂: (草)茂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初晴的日子 霜旦:下霜的早晨
寒:寒静 肃: 肃穆
长啸: 拉长声音叫
属:zhǔ ( 连接) ~ 属引:声音连续不断
哀转: 悲哀婉转 绝:(声音)消失
裳:cháng(“衣”指上服,“裳”指下服)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畅游三峡,如在画中行,请同学们依次归纳出画中主要有哪些景物?
三峡两岸的山
三峡的夏水
三峡的春冬景色
三峡的秋天景象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连绵不断
高峻挺拔
高峻挺拔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正面
侧面
正面
夏水——夏水襄陵
奔放美
水势大
正面
沿溯阻绝
水流急
正面
有时··· ···疾也
水流速度快
侧面
春冬景色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凄婉美
水清
静态
落差大
动态
清幽美
总结
秋天
猿鸣
渔歌
渲染肃杀的气氛
突出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渲染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为什么作者介绍三峡先写山呢
“峡”为两山夹水为峡,所以写峡必先写山,同时先写山势的险峻连绵,也为下文写水流的凶险疾速作了铺垫。
本段所引用之渔歌有何作用
引渔歌为证。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作者为什么要先写夏景,后写春冬,再写秋季
意在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三峡水最具特色,又以夏水最胜。先写夏水暴涨,突出三峡水的湍急和壮奇。春冬之水势相同,所以放在一起描述。秋季水势最弱,将近枯竭,应放在最后描写。
作者是以三峡水的涨到落为顺序而写的。
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笔的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作者写春冬之景,侧重其形色,而情也蕴含其中: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以“趣”字,确切地表达了见春冬之景时的愉悦之情。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孤寂冷清之感也蕴于其中。
纵观全文,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到,结合文章试做分析。
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良多趣味”则是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作者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神奇自然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文中曾写道“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但接下来又说“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
前句是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启航,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这两种情况的对比性叙述,表现夏日的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绝”、“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三 峡
夏水:
春冬:
秋景:
四 季 景 色
形势:
(山)连绵不断、(峰)雄伟高耸
汹涌湍急 声势威壮
清荣峻茂 山水宜人
哀婉凄清 寂静悲凉
(路遥、时短、行速)
(色彩、动静、仰俯)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注重字词的锤炼。
写作技巧: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
思想感情:
语言简洁,传神逼真
全文只用一百五十多字,就描绘出气象万千的三峡景观。春夏秋冬四季齐全,山水草木面面俱全。语言简洁,但生动逼真,令人赞叹。
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
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描写景物抓住特征,精心布局,条理清晰。作者先总写三峡地貌,突出三峡山势雄奇的景象。然后选取最能体现三峡特点的“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按不同的时令季节分别描绘了: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秋季“林寒涧肃”的景色。全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形象生动的描绘,精心布局,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本文紧扣三峡雄伟秀丽的总特征和四季景色的不同特点下笔。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四季的不同景象,描绘出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
动静结合,扣人心弦
从全文看,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态,文气激烈紧张。先弛后张,前后节奏反差强烈,扣人心弦。以局部为例,“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动静相杂,相映成趣。
言辞前后呼应
文章前后照应,绘山记水莫不如此。如:文章第一层写山,后三层写水。后三层写水又层层有山,与篇首遥相呼应。作者在布局、节奏、过渡、照应等方面,精心策划,使文章的结构形散神聚,浑然一体,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