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背诵课文。(重点)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重点)
3.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难点)
4.与《答谢中书书》进行对比阅读,赏析其中的不同特点。(难点)
在夜深人静的晚上,月光如流水
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
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东坡为号焉。
生于北宋间,家乡在眉山。
唐宋八大家,苏家竟占三。
诗词与散文,并苏黄辛欧。
文学书画家,造诣堪称高。
御史台诗案,贬谪至黄州。
赋赤壁三篇,赤壁念奴娇。
元丰六年间,承天寺夜游。
走进苏轼
文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 ——苏辛:苏 轼、辛弃疾
诗 ——苏黄:苏 轼、黄庭坚
书法 ——宋四家:苏 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fú]
才华横溢的苏轼
走进苏轼
黄州名句
走进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
了解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想要,打算。
窗户。
睡觉
共同,一起
考虑,想到
高兴的样子。
介词,在
院子里
于是,就
动词,享受
疏通文意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交错纵横
地方。
清闲的人
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分析层意。
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至第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第七句):议论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品读课文,初探苏公心境。
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尝试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1)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2)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3)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
(4)悠闲、感慨,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不胜感慨中感受到。
三、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
赏奇景
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积水,特别干净明亮,还特别宁静。这还不是最新奇的,最新奇的是“空明之水”,描绘出来的景象可是一幅“名画”。
知识拓展
苏轼为什么将明月竹柏比喻做积水藻荇?
明月竹柏(实)
积水藻荇(虚)
原来中庭的一切不过是月下的幻影,仕途的凶险、贬谪的苦闷不过虚幻如月影,天上明月、寺中竹柏,才是真切。这种真幻异位,非有大胸襟之人不能。所以,世间处处皆有竹柏,建它时它长在承天寺中,不见它时它长在每个解脱者的生命深处。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品文字 感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月色入户
欣然:
念:
遂:
寻:
亦:
相与步:
欢欣
微憾
激动
急切
心有灵犀
平和从容
论奇人
月是空明的月
人是 的人?
论一论
比如说:“得意的人”、“自由的人”、“欢欣的人”、“悠闲的人”等等,请你说出你的想法。
论奇人
月是空明的月
人是 的人
“得意的人”:“如吾两人者也。”有种自夸,不谦虚的情感。
“自由的人”:都挺晚了,不睡觉,起来看月亮,跟朋友一起散步。自由,是人生最美好的境界之一。
“欢欣的人”:“欣然起行”、“为乐”、“怀民亦未寝”,有一知己如怀民,有一知己一起散步,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很开心。
“悠闲的人”:深夜在庭中散步,一点儿包袱都没有,非常放松。
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二字?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让苏轼入狱,几经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其实哪里都有月亮,哪个地方都有竹柏,要心胸开阔,以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其实世事无常,作者遭遇贬谪,在黄州地区做一个“闲官”,没有事情可干,一贬再贬的现实死死的压着他,他何尝不想做一个“忙人”?但是作者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因此“闲人”除了表示作者有闲情逸致之外,更多的是壮志不得的自嘲意味。
小结
他从"月色入户"开始夜游,在夜游而赏中看到了月空明的美景,到最后的抒情,我们不由得要感受苏轼内心复杂而微妙的感情。虽然全文只写到了三处月,但是全文却被月色所笼罩,我们不仅要去感叹苏轼的才华,还要赞赏苏轼在人生的低谷当中走出来豁达的心境。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包括:
①赏月的欣喜;②贬谪的悲凉;
③失意的落寞;④自我排遣的达观;
⑤人生的感慨;⑥漫步的悠闲。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在执政时期已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获释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资料助读
合作探究
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诗人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他被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何尝又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但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即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利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这种美丽的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
合作探究
资料助读
(1)古今异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住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重点字词梳理。
(2)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
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动词,表示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者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4)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③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记承天
寺夜游
感慨---
月色入户
夜游赏月
闲
叙事---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
情景交融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乐观
课文总结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业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写一篇200字短评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