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预习梳理】
一、1.(1)水
(2)①细胞内液 ②细胞外液 ③组织液 ④血浆
2.细胞外液 (1)血浆 (2)组织液 血浆 绝大多数
(3)淋巴液 淋巴细胞
二、1.(1)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 无机盐 蛋白质
(2)血浆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2.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1.(1)溶质微粒 (2)溶质微粒的数目 (3)Na+和Cl-
(4)无机盐 (5)770 kPa
2.(1)7.35~7.45 (2)HC、H2CO3
3.37 ℃
四、1.开放 内环境 废物
2.各个系统
3.形成和维持
【预习检测】
(1)× (2)√ (3)× (4)√ (5)√ (6)× (7)√
[解析] (1)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3)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发生在红细胞中。
(6)剧烈运动后,由于机体内有HC、H2CO3等缓冲物质的存在,血浆pH不会明显下降。
【任务活动】
任务一
[资料] (1)①毛细淋巴管 ②血浆 ③血细胞 ④组织液
⑤淋巴液
(2)
(3)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液和组织液 淋巴液和血浆
(4)血浆 淋巴液 内环境
反馈评价
例1 D [解析] 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所以血浆和淋巴液中都有淋巴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需要进入组织液裂解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因此淋巴细胞也可分布在组织液中,D正确,A、B、C错误。
例2 A [解析] 图Ⅰ中的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丙为淋巴液、丁为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图Ⅱ中的A~D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血细胞的细胞内液。图Ⅲ中的a~d分别代表淋巴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手上容易磨出水疱,水疱内的液体是组织液,应该是甲、B或c,A错误;正常情况下,由于组织液(甲)中有少部分进入淋巴液(丙),只有部分进入血浆(乙),所以乙渗入甲中的量多于甲渗入乙中的量,B正确;图Ⅱ中的B是组织液,主要由A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隙形成,C正确;图Ⅲ中的a是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动,并最终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D正确。
任务二
反馈评价
例3 C [解析] CO2、H+、尿素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抗体、激素、H2O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都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载体蛋白位于生物膜上,糖原位于肝细胞或肌细胞内,淀粉酶位于消化道内,它们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例4 D [解析] 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在消化道中进行,不在内环境中进行,A不符合题意;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B不符合题意;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C不符合题意;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D符合题意。
例5 B [解析]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引起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肿胀,A正确;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错误;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C正确;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正常人体内血浆pH仍能维持在7.35~7.45,D正确。
[拓展] 下降 升高
任务三
[资料] 1.(1)消化系统 (2)呼吸系统 (3)泌尿系统 (4)循环系统
2.直接
3.间接
4.(1)消化道→小肠上皮细胞→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
(2)
(3)血浆→组织液→组织细胞
(4)0.9%的NaCl溶液与细胞外液等渗,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保证细胞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反馈评价
例6 C [解析] 内环境通过Ⅰ实现了和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则Ⅰ代表肺,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Ⅲ是肾脏,②表示通过泌尿系统返还内环境某些物质的过程,所以是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Ⅳ代表皮肤,部分无机盐、尿素和水可以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B正确;Ⅱ消化道内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后进入内环境,进而被细胞吸收利用,C错误;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D正确。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1.C [解析] 接种流感疫苗时进行的是肌肉注射,肌肉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因此肌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C正确。
2.D [解析] 大多数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域或湿润的环境中,如衣藻、草履虫等,但有些细菌可生活在陆地上、空气中,A错误;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细胞不能直接从细胞外液中吸收蛋白质,通常先吸收氨基酸,再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所需的蛋白质,B错误;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都属于体液,其中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C错误;血浆是血细胞(如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如肝细胞等)直接生活的环境,D正确。
3.A [解析]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约占2/3)和细胞外液(约占1/3),甲、丙、丁组成细胞外液,故乙(细胞内液)多于甲、丙和丁之和,A正确;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血浆,丁是淋巴液,丙是组织液,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B错误;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血浆,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C错误;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血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低,D错误。
4.C [解析]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胰蛋白酶不存在于内环境中,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液中,属于外环境,B错误;毛细血管的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在毛细血管管壁内流的是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外面是组织液,因此该细胞在管内的内环境为血浆,在管外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故其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C正确;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CO2和[H]的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不发生在内环境中,D错误。
5.C [解析] 机体长期缺乏营养会使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进而导致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降低,A正确;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故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B正确;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是血浆的等渗溶液,给机体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短时间内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降低,C错误;适量饮用清水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血浆渗透压的稳定,因此血浆渗透压变化不大,D正确。
6.D [解析] ②含较多的蛋白质,较少的K+,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组织液增多,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B正确;④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故④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正确;①④中物质的组成和含量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处于一定范围的动态变化中,发生一定的改变是正常现象,超过了一定限度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D错误。
7.B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故内环境pH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A正确;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不会导致血浆pH明显下降,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B错误;正常人血浆pH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H2CO3、HP/H2P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细胞外液中有缓冲对,能将内环境的pH维持在7.35~7.45,不会因食物的酸碱性而发生剧烈变化,D正确。
8.D [解析] 口服药物运输的途径为消化道→小肠上皮细胞→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药物吸收相对较慢,发挥作用的速度最慢,A错误;肌肉注射药物运输的途径为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静脉注射药物运输的途径为血浆→组织液→病变细胞,所经过的途径不完全相同,B错误,D正确;静脉注射可以使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以维持内环境正常的渗透压,C错误。
9.C [解析] 人体的电解质如NaCl和少量尿素可以通过皮肤排汗排出体外,A正确;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肌肉注射某种消炎药进行治疗,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b组织液,B正确;丙型肝炎患者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血浆蛋白(不是血红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导致肝水肿,C错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所以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
10.(1)②③ ① ①
(2)②→⑤→③→① 6
(3)严重营养不良、过敏反应、毛细淋巴管堵塞、肾小球肾炎(任选其一)
[解析] 题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液,⑤为毛细血管壁。(1)⑤为毛细血管壁,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图中体液含量最多的是①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细胞能产生二氧化碳,故CO2浓度最高的体液是①细胞内液。(2)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血浆→⑤毛细血管壁细胞→③组织液→①细胞内液;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6层生物膜(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2层+组织细胞膜1层+线粒体膜2层)才能被①利用。(3)③为组织液,由于病理原因引起组织液增多(组织水肿)的实例有花粉过敏(过敏反应中组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渗透压升高,吸水造成水肿);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导致组织水肿现象);毛细淋巴管堵塞和肾小球肾炎等。
11.(2)①NaCl溶液 ④红细胞形态的变化
(3)②体积变大 ③维持正常形态 浓度为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4)①分组更精细 ②会影响,注入过多生理盐水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平衡,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③高
[解析] 体液与0.9%的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细胞膜外侧的NaCl溶液浓度低于该浓度时,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体积变大或涨破,反之则会失水皱缩。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 目标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 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的组成
体液
2.内环境:由 构成的液体环境。
(1) :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它主要由 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组织液是体内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 :存在于淋巴管中,它是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的。淋巴液是 直接生活的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
1.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主要成分
(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 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
2.本质: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1)概念:溶液中 对水的吸引力。
(2)决定因素:单位体积溶液中 。
(3)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
(4)血浆渗透压主要与 、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5)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2.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
(2)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 等物质有关。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左右。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细胞作为一个 系统,可以直接与 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 ,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 的参与。
3.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 。
(1)内环境即细胞内的环境。 ( )
(2)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 ( )
(3)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 )
(4)内环境的成分中既有细胞所需要的物质,又有细胞的代谢废物。 ( )
(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 )
(6)剧烈运动后,血浆pH明显下降。( )
(7)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
任务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资料】 如图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的物质运输方向。
(1)请将上图中结构或者物质名称补充完整。
(2)请在下图中补充箭头和文字,构建三种细胞外液间相互关系的模型图。
(3)请将体内不同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补充完整。
体内细胞 内环境
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 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细胞
绝大多数组织细胞 组织液
(4) 、组织液和 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即 。
[辨析]血液、血浆和血清
血浆是血液分离出血细胞以后的剩余部分,属于内环境;血清是血浆除去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后的淡黄色透明液体。血浆中含有各种凝血因子,血清中不含凝血因子。
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关系
例1[2024·浙江6月选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关于淋巴细胞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存在于淋巴
B.只存在于血浆和淋巴
C.只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
D.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例2[2024·山东烟台高二月考]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手上容易磨出水疱,水疱内的液体是甲、A或a
B.正常情况下,图Ⅰ的乙渗入甲中的量多于甲渗入乙中的量
C.图Ⅱ中的B主要由A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隙形成
D.图Ⅲ中的a在淋巴管中流动,并最终汇入血浆
任务二 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内环境中存在与不存在的物质
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 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营养 物质 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①细胞本身及其组成成分,如细胞膜上起运输作用的载体蛋白、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呼吸酶等 ②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部位,其内的液体,如消化液、汗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③人体不能吸收或不能直接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糖原等
代谢 废物 CO2、尿素等
分泌 物 激素、抗体、组胺、纤维蛋白原等
2.区分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例3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蛋白、糖原、淀粉酶
例4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 )
A.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
B.血浆中蛋白质的合成
C.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D.血浆中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例5[2025·天津四十七中高二月考]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Na+和Cl-的含量有关
D.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正常人体内血浆pH仍能维持在7.35~7.45
[拓展]分析组织水肿形成的原因
任务三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资料】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器官与系统
(1) :消化道消化道毛细血管。
(2) :肺泡肺部毛细血管。
(3) :血管肾脏形成尿液。
(4) :把各种物质运输到机体的相应部位。
2.内环境是对多细胞动物而言的,对于单细胞动物而言,其细胞可 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3.在多细胞动物体内,除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外,其他器官与系统的 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
4.进一步讨论
(1)口服药物到达组织细胞的路径是 。
(2)肌肉注射的药物到达组织细胞的路径是 。
(3)静脉点滴的药物到达组织细胞的路径是 。
(4)药物常溶解在0.9%NaCl溶液中,这是因为 。
例6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C.Ⅱ内的蛋白质通过①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
D.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
课外拓展——链接初中教材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1)淀粉的消化始于口腔,最终在小肠内被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始于胃,最终在小肠内被消化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始于小肠,最终在小肠内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2)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小肠内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成年人的小肠一般长5~6米;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上到下依次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左肺两叶,右肺三叶,肺实质的组成单位是肺泡。
2.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1)肺富有弹性,由数量极多的肺泡组成;
(2)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3.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注]血液由动脉端流向静脉端:毛细血管一侧与动脉相连,一侧与静脉相连,毛细血管动脉端营养物质和氧气含量高,代谢废物含量低。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毛细血管会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使得毛细血管中营养物质和氧气含量降低,而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含量升高。
三、血液的组成
血浆 (上层淡 黄色液体) 成分: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血 细 胞 白细胞 (中间层) 吞噬人体内的病菌,具有免疫功能,有细胞核。过多则提示身体有炎症
血小板 (中间层)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无细胞核
红细胞 (下层) 内含血红蛋白,运送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过少可能患贫血
四、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泌尿系统的组成:由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和尿道(排出尿液)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浆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吸收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余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
2.尿的排出:尿液首先通过输尿管流入膀胱,当膀胱中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通过尿道排出。
意义: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3.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①排遗,指未消化完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排便);②排泄,指细胞新陈代谢的废物排出体外,主要有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包括三种形式:呼气(二氧化碳、水)、排尿(水、无机盐、尿素)、排汗(水、无机盐、尿素)。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1~9题,每题2分,共18分]
知识点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接种流感疫苗时一般通过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 ( )
A.血浆 B.淋巴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并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单细胞生物都只能生活在水中,并从水中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
B.人体细胞大多直接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并从中获取所需的蛋白质等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都属于体液,其中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2/3
D.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2024·黑龙江双鸭山高二月考] 如图表示的是人体内四种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体液含量多于甲、丙和丁之和
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丁”
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甲”
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高
知识点二 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4.[2025·江苏盐城高二月考] 下列关于内环境成分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血红蛋白、尿素、神经递质等
B.葡萄糖、甲状腺激素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C.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D.丙酮酸和水在内环境中反应产生CO2和[H]
5.[2025·山东烟台高二月考] 血浆渗透压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机体长期缺乏营养会使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降低
B.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C.给机体注射大量生理盐水,短时间内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升高
D.机体适量饮用清水后,血浆的渗透压变化不大
6.[2025·四川绵阳高二月考] 下表为某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部分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①④中物质的组成和含量一旦发生改变,身体就会出现疾病
7.下列关于人体酸碱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内环境pH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B.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明显降低
C.正常人血浆pH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HC、H2CO3等缓冲物质有关
D.人体各细胞所在的内环境pH大致相同,不会因食物的酸碱性而发生剧烈变化
知识点三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8.手指受伤后,人们可以采用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以达到治疗效果。下列关于上述三种给药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上述三种给药方式中,口服发挥作用的速度最快
B.肌肉注射与静脉注射时,药物从进入人体到发挥作用所经过的途径相同
C.静脉注射可以使用质量分数为0.9%的KCl以维持内环境正常的渗透压
D.静脉注射时,药物除了要通过血浆,还要通过组织液才能到达病变细胞
9.[2025·福建莆田高二月考] 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大部分患者在感染期伴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血浆肝酶。临床上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图为人体肝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中a、b、c代表不同的细胞外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除图中所示的系统外,人体的电解质、尿素等还可通过皮肤排出体外
B.对患者肌肉注射某种消炎药进行治疗,药物首先进入的细胞外液是b组织液
C.肝水肿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细胞受损,血红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
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0.(9分)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代表体液,⑤代表结构,A、B箭头代表血流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⑤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数字),图中体液含量最多的是 (填数字),CO2浓度最高的体液是 (填数字)。
(2)(3分)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 (用数字和箭头表示);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层生物膜才能被①利用。
(3)(2分)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理引起③增多的一个实例: 。
11.(11分)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 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2分)实验步骤:
①取5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 mL浓度为0.5%、0.7%、0.9%、1.1%、1.3%的 ,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1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 。
(3)(4分)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
试管 盐水 红细胞形态
1 0.5% ①体积变大或涨破
2 0.7% ②
3 0.9% ③
4 1.1% ④体积缩小
5 1.3% ⑤体积缩小或皱缩
相应的结论: 。
(4)(5分)讨论:
①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 的实验措施。
②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为什么
。
③某学生配制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均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偏 。 (共93张PPT)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任务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任务二 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任务三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
学 习 目 标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
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
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____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体液的组成
水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2.内环境:由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外液
(1)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浆
(2)________: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它主
要由______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
被重新吸收回血浆。组织液是体内__________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血浆
绝大多数
(3)________:存在于淋巴管中,它是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
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形成的。淋巴液是__________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液
淋巴细胞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
1.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主要成分
营养物质
代谢废物
无机盐
蛋白质
(2)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______的相近,但又不完
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浆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2.本质: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__________
______。
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1)概念:溶液中__________对水的吸引力。
(2)决定因素:单位体积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
溶质微粒
溶质微粒的数目
(3)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以上来源于__________。
(4)血浆渗透压主要与________、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5)在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________,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
透压。
和
无机盐
2.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为____________。
(2)血浆的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______________等物
质有关。
、
3.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左右。
四、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细胞作为一个______系统,可以直接与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不
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
______,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开放
内环境
废物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__________的参与。
各个系统
3.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____________。
形成和维持
(1)内环境即细胞内的环境。( )
×
[解析]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2)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 )
√
(3)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
×
[解析] 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发生在红细胞中。
(4)内环境的成分中既有细胞所需要的物质,又有细胞的代谢废物。
( )
√
(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
√
(6)剧烈运动后,血浆 明显下降。( )
×
[解析] 剧烈运动后,由于机体内有、 等缓冲物质的存在,
血浆 不会明显下降。
(7)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
任务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资料】 如图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箭
头表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的物质运输方向。
(1)请将上图中结构或者物质名称补充完整。
毛细淋巴管
血浆
血细胞
组织液
淋巴液
(2)请在下图中补充箭头和文字,构建三种细胞外液间相互关系的模
型图。
[答案]
(3)请将体内不同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补充完整。
体内细胞 内环境
血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 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 ______________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________________
淋巴细胞 ______________
绝大多数组织细胞 组织液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液和组织液
淋巴液和血浆
(4)______、组织液和________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
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即________。
血浆
淋巴液
内环境
[辨析]血液、血浆和血清
血浆是血液分离出血细胞以后的剩余部分,属于内环境;血清是血
浆除去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后的淡黄色透明液体。血浆中含有各
种凝血因子,血清中不含凝血因子。
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关系
例1 [2024·浙江6月选考]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
成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关于淋巴细胞分布的叙述,正
确的是( )
A.只存在于淋巴 B.只存在于血浆和淋巴
C.只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 D.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
[解析] 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
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所以血浆和淋巴液中都有淋巴细胞;细胞
免疫过程中,活化的细胞毒性 细胞需要进入组织液裂解被病原体侵
染的靶细胞,因此淋巴细胞也可分布在组织液中,D正确,A、B、
C错误。
例2 [2024·山东烟台高二月考] 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如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手上容易磨出水疱,水疱内的液体是甲、A或
B.正常情况下,图Ⅰ的乙渗入甲中的量多于甲渗入乙中的量
C.图Ⅱ中的B主要由A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隙形成
D.图Ⅲ中的 在淋巴管中流动,并最终汇入血浆
√
[解析] 图Ⅰ中的甲为组织液、乙为血浆、丙为淋巴液、丁为组织细胞
的细胞内液。图Ⅱ中的 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血细
胞的细胞内液。图Ⅲ中的 分别代表淋巴液、血浆、组织液和淋
巴细胞的细胞内液。手上容易磨出水疱,水疱内的液体是组织液,
应该是甲、B或 ,A错误;
正常情况下,由于组织液(甲)中有少部分
进入淋巴液(丙),只有部分进入血浆(乙),所以乙渗入甲中的量多于
甲渗入乙中的量,B正确;图Ⅱ中的B是组织液,主要由A血浆通过毛
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隙形成,C正确;图Ⅲ中的 是淋巴液,在淋
巴管中流动,并最终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D正确。
任务二 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内环境中存在与不存在的物质
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 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营养 物质 水、无机盐、葡 萄糖、氨基酸、 甘油、脂肪酸等 ①细胞本身及其组成成分,如细胞膜上起
运输作用的载体蛋白、红细胞内的血红蛋
白、呼吸酶等
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 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代谢 废物 ②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
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部位,其内的液体,如
消化液、汗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的成
分
③人体不能吸收或不能直接吸收的物质:
如纤维素、麦芽糖、糖原等
分泌 物 激素、抗体、组 胺、纤维蛋白原 等 (续表)
2.区分发生和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例3 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尿素
B.呼吸酶、抗体、激素、
C.、 、葡萄糖、血浆蛋白
D. 、载体蛋白、糖原、淀粉酶
√
[解析] 、 、尿素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
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抗体、
激素、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葡萄糖、血浆蛋白都
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载体蛋白位于生物膜上,糖原位于肝细胞或肌
细胞内,淀粉酶位于消化道内,它们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例4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
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 )
A.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
B.血浆中蛋白质的合成
C.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D.血浆中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
[解析] 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在消化道中进行,不在内环境中进行,
A不符合题意;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B
不符合题意;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
C不符合题意;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
血浆属于内环境,D符合题意。
例5 [2025·天津四十七中高二月考]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成分及理
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和 的含量有关
D.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正常人体内血浆 仍能维持
在
√
[解析]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从血
浆中吸水,引起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肿胀,A正确;细胞代谢的主要
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错误;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
的是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以上来源于和 ,C正
确;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
正常人体内血浆仍能维持在 ,D正确。
[拓展] 分析组织水肿形成的原因
下降
升高
任务三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资料】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器官与系统
(1)__________:消化道 消化道毛细血管。
(2)__________:肺泡 肺部毛细血管。
(3)__________:血管 肾脏形成尿液。
(4)__________:把各种物质运输到机体的相应部位。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循环系统
2.内环境是对多细胞动物而言的,对于单细胞动物而言,其细胞可
______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3.在多细胞动物体内,除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外,其他器官与系
统的______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
直接
间接
4.进一步讨论
(1)口服药物到达组织细胞的路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肌肉注射的药物到达组织细胞的路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静脉点滴的药物到达组织细胞的路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化道 小肠上皮细胞 组织液 血浆 组织液 组织细胞
组织液 血浆 组织液 组织细胞
血浆 组织液 组织细胞
(4)药物常溶解在 溶液中,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的溶液与细胞外液等渗,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保证细胞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例6 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
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直接参与
物质交换的几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
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②表示重吸收作用,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C.Ⅱ内的蛋白质通过①直接被细胞吸收利用
D.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
√
[解析] 内环境通过Ⅰ实现了和外界环境的气体
交换,则Ⅰ代表肺,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
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Ⅲ是肾脏,
②表示通过泌尿系统返还内环境某些物质的过程,所以是肾小管、集合
管的重吸收作用,Ⅳ代表皮肤,部分无机盐、尿素和水可以通过皮肤以
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B正确;Ⅱ消化道内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后进
入内环境,进而被细胞吸收利用,C错误;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
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D正确。
课外拓展——链接初中教材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2.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1)淀粉的消化始于口腔,最终在小肠内被消化为葡萄糖;蛋白质的
消化始于胃,最终在小肠内被消化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始于小肠,
最终在小肠内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2)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小肠内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
多种消化液;成年人的小肠一般长 米;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
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小肠
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上到下依次是鼻、咽、喉、
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主要的呼吸器官,是气
体交换的场所,左肺两叶,右肺三叶,肺实质的组成单位是肺泡。
2.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1)肺富有弹性,由数量极多的肺泡组成;
(2)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3.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肺泡中的
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
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注]血液由动脉端流向静脉端:毛细血管一侧与动脉相连,一侧
与静脉相连,毛细血管动脉端营养物质和氧气含量高,代谢废物含
量低。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毛细血管会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
换,使得毛细血管中营养物质和氧气含量降低,而二氧化碳等代谢
废物含量升高。
三、血液的组成
_________ 血浆 (上层淡黄色液体) 成分: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无机
盐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血 细 胞 白细胞 (中间层) 吞噬人体内的病菌,具有免疫功能,有细胞
核。过多则提示身体有炎症
血小板 (中间层)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无细胞核
红细胞 (下层) 内含血红蛋白,运送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过
少可能患贫血
四、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泌尿系统的组成:由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
(暂时贮存尿液)和尿道(排出尿液)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脏
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
肾小管等部分组成。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和肾
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浆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
白质以外,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透过肾小球和肾
小囊壁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经肾小管时,全部的
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吸收
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余下的水、无机
盐和尿素形成尿液。
2.尿的排出:尿液首先通过输尿管流入膀胱,当膀
胱中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通过尿道排出。
意义: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
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3.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①排遗,指未消化完的食物残渣排出体外(排便);②
排泄,指细胞新陈代谢的废物排出体外,主要有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
水和无机盐,包括三种形式:呼气(二氧化碳、水)、排尿(水、无机盐、尿
素)、排汗(水、无机盐、尿素)。
备用习题
1.下列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
√
[解析]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液;淋巴液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最终汇入血浆,淋巴液与血浆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液。故选D。
2.下列不属于人体细胞外液成分的是( )
A.水
B.红细胞
C.钠离子
D.氧气
√
[解析]人体细胞外液的成分包含水、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等)、无机盐离子(Na+、Cl-、K+、Ca2+、HC、HP等)、有机化合物(脂类、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等)、细胞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而红细胞不属于人体细胞外液的成分。故选B。
3.内环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过程能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 )
A.蛋白质被消化水解成氨基酸
B.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后进行增殖
C.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D.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
[解析] 蛋白质消化水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入侵人体后,在人体细胞内进行增殖,不能在内环境中进行增殖,B错误;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属于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C正确;葡萄糖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不发生在内环境中,D错误。
4.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及动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只与其中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
C.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后,内环境的渗透压降低
D.正常进食碱性食物后,人体内环境的pH显著升高
√
[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B正确;生理盐水的渗透压与人体血浆的渗透压相等,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后,内环境的渗透压不变,C错误;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正常进食碱性食物后,人体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5.图甲表示人体内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A.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图甲中的B和C
B.从图甲可知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存在物质交换
C.图乙中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的参与
D.人体中所有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需要内环境作为媒介
[解析]根据箭头方向可推断,图甲中的B为血浆、C是淋巴液,二者均是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正确;图甲中D表示细胞内液,A为组织液,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存在物质交换,B正确;①表示食物进入内环境的过程,②表示气体交换过程,③表示内环境排出其他代谢废物的过程,这三个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参与,C正确;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内环境作为媒介,但并非全部细胞,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可以直接从消化液中吸收营养物质,D错误。
6.载脂蛋白apoA-1是一种血浆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基本功能是运载脂类物质,其含量下降会导致胆固醇在血管中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胆固醇与磷脂都参与动物细胞膜的构成
B.apoA-1的合成、分泌消耗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氧化分解葡萄糖提供
C.载脂蛋白apoA-1是内环境成分之一,其含量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apoA-1可通过囊泡形式在细胞内运输
√
[解析]胆固醇和磷脂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A正确;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B错误;载脂蛋白apoA-1为血浆蛋白,是内环境成分之一,其含量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apoA-1是大分子物质,可通过囊泡在细胞内运输,D正确。
练习册
[1~9题,每题2分,共18分]
知识点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接种流感疫苗时一般通过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 )
A.血浆 B.淋巴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解析] 接种流感疫苗时进行的是肌肉注射,肌肉细胞属于组织细胞,
其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因此肌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到组织液中,
C正确。
√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并与环境之间
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单细胞生物都只能生活在水中,并从水中获取营养物质和氧气
B.人体细胞大多直接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并从中获取所需的蛋白质等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都属于体液,其中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
D.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
的环境
√
[解析] 大多数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域或湿润的环境中,如衣藻、草
履虫等,但有些细菌可生活在陆地上、空气中,A错误;蛋白质是生
物大分子,细胞不能直接从细胞外液中吸收蛋白质,通常先吸收氨
基酸,再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所需的蛋白质,B错误;细胞内液
和细胞外液都属于体液,其中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 ,细胞内液约
占体液的 ,C错误;血浆是血细胞(如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如肝细胞等)直接生活的环境,D正确。
3.[2024·黑龙江双鸭山高二月考]如图表示的是
人体内四种液体之间的不完全关系。下列分析正
确的是( )
A.若乙为细胞内液,则其体液含量多于甲、丙和丁之和
B.若乙是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 丁”
C.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 甲”
D.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比丁中蛋白质含量高
√
[解析]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约占 )和细胞外液
(约占 ),甲、丙、丁组成细胞外液,故乙
(细胞内液)多于甲、丙和丁之和,A正确;若乙是
红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血浆,丁是淋巴液,丙是组织液,需要补充的箭头是“丙 甲”,B错误;若乙是神经元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血浆,需要补充的箭头是“甲 丁”,C错误;若乙表示的是肝脏细胞的细胞内液,则甲是组织液,丙是淋巴液,丁是血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低,D错误。
知识点二 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4.[2025·江苏盐城高二月考]下列关于内环境成分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 、血红蛋白、尿素、神经递质等
B.葡萄糖、甲状腺激素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C.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D.丙酮酸和水在内环境中反应产生和
√
[解析]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 、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但血红蛋
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胰蛋白酶不存在
于内环境中,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液中,属于外环境,B错误;毛细
血管的管壁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的,在毛细血管管壁内流的是血液,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外面是组织液,因此该细胞在管内的内环
境为血浆,在管外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故其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
组织液,C正确;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和 的过程为有氧呼吸的
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不发生在内环境中,D错误。
5.[2025·山东烟台高二月考]血浆渗透压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
透压,其中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无机盐
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机体长期缺乏营养会使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降低
B.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高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
C.给机体注射大量生理盐水,短时间内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升高
D.机体适量饮用清水后,血浆的渗透压变化不大
√
[解析] 机体长期缺乏营养会使血浆蛋白含量降低,进而导致血浆的胶
体渗透压降低,A正确;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故血浆的胶体渗透压
高于组织液的胶体渗透压,B正确;质量分数为的 溶液
(生理盐水)是血浆的等渗溶液,给机体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短时间
内血浆的胶体渗透压降低,C错误;适量饮用清水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
保持血浆渗透压的稳定,因此血浆渗透压变化不大,D正确。
6.[2025·四川绵阳高二月考]下表为某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部
分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等
D.①④中物质的组成和含量一旦发生改变,身体就会出现疾病
√
[解析] ②含较多的蛋白质,较少的 ,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
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
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组织液增多,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B正确;④中含
有较多的蛋白质、 等,故④是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C正确;①④
中物质的组成和含量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处于一定范围的动态变化
中,发生一定的改变是正常现象,超过了一定限度可能会导致疾病
的发生,D错误。
7.下列关于人体酸碱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 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B.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 明显降低
C.正常人血浆的维持与其所含有的、 等缓冲物质有关
D.人体各细胞所在的内环境 大致相同,不会因食物的酸碱性而发
生剧烈变化
√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故内环境
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A正确;剧烈运
动产生的乳酸不会导致血浆 明显下降,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
质,B错误;正常人血浆相对稳定与它含有 、
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细胞外液中有缓冲对,能
将内环境的维持在 ,不会因食物的酸碱性而发生剧烈
变化,D正确。
知识点三 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8.手指受伤后,人们可以采用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
以达到治疗效果。下列关于上述三种给药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上述三种给药方式中,口服发挥作用的速度最快
B.肌肉注射与静脉注射时,药物从进入人体到发挥作用所经过的途
径相同
C.静脉注射可以使用质量分数为的 以维持内环境正常的渗透压
D.静脉注射时,药物除了要通过血浆,还要通过组织液才能到达病
变细胞
√
[解析] 口服药物运输的途径为消化道 小肠上皮细胞 组织液
血浆 组织液 病变细胞,药物吸收相对较慢,发挥作用的速度最
慢,A错误;肌肉注射药物运输的途径为组织液 血浆 组织液
病变细胞,静脉注射药物运输的途径为血浆 组织液 病变细胞,
所经过的途径不完全相同,B错误,D正确;静脉注射可以使用质量
分数为的 溶液以维持内环境正常的渗透压,C错误。
9.[2025·福建莆田高二月考]丙型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
大部分患者在感染期伴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血浆肝酶。临床上
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
要定时监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图为人体肝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
物质交换的过程,图中、、 代表不同的细胞外液。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
A.除图中所示的系统外,人体的电解
质、尿素等还可通过皮肤排出体外
B.对患者肌肉注射某种消炎药进行治
疗,药物首先进入的细胞外液是 组织液
C.肝水肿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细胞受损,血红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
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
[解析] 人体的电解质如 和少量尿素可以
通过皮肤排汗排出体外,A正确;内环境包括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肌肉注射某种消
炎药进行治疗,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 组织液,B正确;丙型肝炎患者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血浆蛋白 (不是血红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渗透吸水导致肝水肿,C错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所以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
10.(9分)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①②
③④代表体液,⑤代表结构,A、B箭头代表血流方向。据图回答下
列问题:
(1)(4分)⑤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______(填数字),图中体液含量最
多的是____(填数字), 浓度最
高的体液是____(填数字)。
②③
①
①
[解析] 题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①为
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液,⑤为毛细血管壁。
⑤为毛细血管壁,其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血浆和③组织液,图中体液含量最多的是①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 ,细胞能产生二氧化碳,故 浓度最高的体液是①细胞内液。
(2)(3分)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
胞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
(用数字和箭头表示);红细胞所携
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层生物
膜才能被①利用。
6
[解析] 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血浆 毛细血管壁
细胞组织液 细胞内液;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6
层生物膜(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2层组织细胞膜1层 线
粒体膜2层)才能被①利用。
(3)(2分)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三者的量都可能
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理引起③增多的一个实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严重营养不良、过敏反应、毛细淋巴管堵塞、肾小球肾炎(任选其一)
[解析] ③为组织液,由于病理原
因引起组织液增多(组织水肿)的实
例有花粉过敏(过敏反应中组胺的
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
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渗
透压升高,吸水造成水肿);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导致组织水肿现象);毛细淋巴管堵塞和肾小球肾炎等。
11.(11分)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
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
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 的生理盐水?请设
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2分)实验步骤:
①取5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号,分别加入浓度为 、
、、、 的__________,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
(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 。
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1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
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
红细胞形态的变化
(3)(4分)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
试管 盐水 红细胞形态
1 ①体积变大或涨破
2 ②__________
3 ③______________
4 ④体积缩小
5 ⑤体积缩小或皱缩
相应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积变大
维持正常形态
浓度为的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
(4)(5分)讨论:
①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____________的实验措施。
分组更精细
②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
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会影响,注入过多生理盐水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平衡,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③某学生配制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均偏低,他的
探究结果会偏____。
高
[解析] 体液与的溶液为等渗溶液。细胞膜外侧的 溶液
浓度低于该浓度时,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体积变大或涨破,反之则会失
水皱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