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 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稳态与调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0 10:27:58

文档简介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预习梳理】
一、1.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1)HC/H2CO3 HP/H2P (2)37 ℃
(3)渗透压
2.调节 相对稳定
二、1.各器官、系统
2.神经系统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
3.一定限度
三、1.正常生命活动
2.(1)血糖浓度 血液中的含氧量 (2)温度 pH
四、分裂和分化 结构和功能
【预习检测】
(1)× (2)× (3)× (4)√ (5)× (6)√ (7)× (8)√
[解析] (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2)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HC/H2CO3维持,其次还有H2P/HP等。
(3)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内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不仅仅是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系统。
(5)即使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正常,但如果处在恶劣环境中过长时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也可能会被破坏。
(7)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任务活动】
任务一
1.缓冲液
2.(2)自来水 (3)pH (5)NaOH (6)生物材料
3.(4)缓冲液 缓冲物质
[分析]
1.磷酸缓冲液中NaH2PO4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2.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 自来水中没有缓冲物质
3.不同实验材料、滴加酸或碱的滴数 每组的pH变化 无关 单一变量
反馈评价
例1 C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滴加NaOH的量和实验材料类型,因变量是pH的变化,从pH变化曲线来看,血浆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A、B正确;清水组和缓冲液组是对照组,血浆组是实验组,C错误;若将NaOH溶液换为HCl溶液,HCl是酸性物质,清水组的pH先下降,后稳定,D正确。
任务二
[资料1] (1)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血浆内相应的代谢产物的含量会发生变化
(2)进食会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检验结果
(3)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处于动态平衡
[资料2] (1)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2)皮肤 肾脏
反馈评价
例2 A [解析]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血红蛋白和呼吸酶均位于细胞内,B错误;健康人通过内环境稳态的调节适应环境变化,但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C错误;内环境稳态还包括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
例3 B [解析] 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A错误;血浆中转氨酶含量升高可判断肝脏发生了病变,这说明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B正确;有些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例如呼吸酶,C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任务三
[资料] 1.酶 形态和功能
2.能量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反馈评价
例4 C [解析]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所以细胞代谢的正常有序进行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A正确;内环境保持稳态使渗透压、温度、pH等都处于适宜范围内,这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内环境稳态不仅包括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还包括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C错误;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就会失调,D正确。
例5 B [解析] 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除了丢失水分外还丢失大量的无机盐,因此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以保持渗透压的稳定,A正确;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错误;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即氧气含量的突然增加导致内环境中氧气含量发生变化的现象,C正确;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因此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学习 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关注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动态变化
内环境的各种 和 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1)pH:人体通过缓冲对如 和 等维持pH的相对稳定。
(2)体温: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 。
(3)内环境的成分如血糖、血脂,以及 等理化性质不断变化,但都处于一定范围内。
2.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 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人体 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3.稳态失调的原因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 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 的必要条件。
2.实例
(1)氧化分解葡萄糖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需要 和 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2)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需要 和 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
四、稳态概念的发展
(1)内环境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物质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
(2)机体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主要靠H2P/HP维持。( )
(3)稳态只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 )
(4)当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失调。( )
(5)只要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正常,人体的内环境就可以保持稳态。( )
(6)内环境温度异常会导致细胞内酶的活性改变。( )
(7)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
(8)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 )
任务一探究·实践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 和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实验步骤
(1)设计实验记录表。
(2)将25mL 倒入50mL烧杯中。
(3)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起始的 ,并作记录。
(4)一次加一滴0.1mol/L的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5)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的pH,再如步骤(4),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 ,测定并记录pH。
(6)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 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2)~步骤(5),记录结果。
3.实验结果与讨论
(1)对自来水的处理
结果:滴加HCl后,自来水pH逐渐减小;滴加NaOH后,自来水pH逐渐增大。
(2)对缓冲液的处理
结果: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
结果:无论滴加HCl还是NaOH,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4)实验结论:比较以上三种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 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 ,从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
4.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时,需要对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的pH进行检测。
(2)HCl和NaOH均有腐蚀性,要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3)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地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4)实验中每次滴加酸或碱后要摇匀使其充分混合,确保pH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分析]
1.磷酸缓冲液(含有NaH2PO4/Na2HPO4)中加入少量酸或碱后,pH变化不显著,原因是 。
2.生物材料(如肝匀浆)加入酸或碱后pH基本不发生变化,原因是 。自来水中加入酸或碱后pH变化明显的原因是 。
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每组中所加酸或碱的浓度和量属于 变量。每次滴加HCl(或NaOH)的量和浓度相同,遵循了实验中的 原则。
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以H2CO3/NaHCO3缓冲对为例)。
例1[2025·安徽蚌埠高二月考]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清水、缓冲液、血浆、0.1mol/L的NaOH溶液等为实验材料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变量是滴加NaOH的量和实验材料的类型
B.从pH变化曲线来看,血浆维持pH稳定的能力更强
C.清水组是对照组,缓冲液组和血浆组是实验组
D.若将NaOH溶液换为HCl溶液,清水组的pH先下降,后稳定
任务二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资料1】如图是某人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报告单。
(1)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其原因是 。
(2)在做血液生化检验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医学上的“空腹”一般要求采血前12~14小时内禁食,原因是 。
(3)每种成分含量的参考值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说明 。
【资料2】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功能联系如图所示。
(1)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直接相关的系统为A: 、B: 、C: 、D: 。
(2)与内环境稳态维持有关的器官有 、肺、 、小肠等。
[拓展]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神经调节: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以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实现机体稳态。
(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
(3)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发现并清除异物、病原微生物等对内环境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例2[2025·广东东莞高二月考]稳态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内环境中可检测到葡萄糖、血红蛋白、呼吸酶等成分
C.健康人通过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变化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状态
例3[2025·河北沧州高二月考]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肝脏中的含量最高,血浆中的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或组织坏死导致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生化指标都是固定不变的
B.可通过检测血液中转氨酶的量来诊断受检者肝功能是否异常
C.酶和激素都是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
D.化学成分的稳定就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任务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资料】(1)人体内体温、pH相对稳定。
(2)人体内渗透压相对稳定。
(3)人体内血糖浓度和氧气含量相对稳定。
(4)人体长时间处于低温条件下,会出现发热等症状。
1.实例(1)(2)涉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实例(1)保证 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实例(2)可维持细胞正常的 。
2.实例(3)保证机体的 供应。
3.实例(4)产生的原因是 。
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病症名称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引起的症状
尿毒症 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 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
糖尿病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
高原反应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发烧 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严重腹泻 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中暑 高温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 高热、皮肤干燥、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心悸、头痛等
例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代谢的正常有序进行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时,机体内环境就能处于稳态
D.稳态的实现需依赖调节作用,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例5[2025·江西抚州高二月考]醉氧即低原反应,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
B.与乙酰胆碱、血红蛋白一样,氧气也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醉氧症状的出现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稳态暂时失衡的结果
D.醉氧症状的出现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共87张PPT)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任务一 探究·实践 模拟生物体维持的稳定
任务二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及内环境稳态的
调节机制
任务三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学习 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2.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 稳定的机制;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3.关注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动态变化
内环境的各种__________和__________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1) 人体通过缓冲对如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维持
的相对稳定。
(2)体温: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
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______。
(3)内环境的成分如血糖、血脂,以及________等理化性质不断变化,
但都处于一定范围内。
渗透压
2.稳态的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______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内环境的__________状态。
调节
相对稳定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人体______________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各器官、系统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神经系统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神经—体液—免疫
3.稳态失调的原因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__________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
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
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一定限度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2.实例
(1)氧化分解葡萄糖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需要__________和_______
__________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2)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需要______和____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
正常生命活动
血糖浓度
血液中的含氧量
温度
四、稳态概念的发展
分裂和分化
结构和功能
(1)内环境稳态是指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物质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 )
×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
(2)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主要靠 维持。( )
×
[解析] 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 维持,其次
还有 等。
(3)稳态只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
( )
×
[解析]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内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不
仅仅是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系统。
(4)当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失调。( )

(5)只要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正常,人体的内环境就可以保持稳态。
( )
×
[解析] 即使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正常,但如果处在恶劣环境中过长
时间,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也可能会被破坏。
(6)内环境温度异常会导致细胞内酶的活性改变。( )

(7)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
×
[解析] 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8)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 )

任务一 探究·实践 模拟生物体维持 的稳定
1.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________和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后
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 稳定的。
缓冲液
2.实验步骤
(1)设计实验记录表。
(2)将________倒入 烧杯中。
(3)用计或 试纸测试起始的____,并作记录。
(4)一次加一滴的,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 ,
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 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5)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的 ,
再如步骤(4),一滴一滴地加入的_______,测定并记录 。
(6)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__________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
(2)~步骤(5),记录结果。
自来水
生物材料
3.实验结果与讨论
(1)对自来水的处理
结果:滴加后,自来水逐渐减小;滴加后,自来水 逐渐增大。
(2)对缓冲液的处理
结果:无论滴加还是,缓冲液的 均保持相对稳定。
(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
结果:无论滴加还是,生物材料的 均保持相对稳定。
(4)实验结论:比较以上三种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
于________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__________,从而能
维持 相对稳定。
缓冲液
缓冲物质
4.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时,需要对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的进行检测。
(2)均有腐蚀性,要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3)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地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4)实验中每次滴加酸或碱后要摇匀使其充分混合,确保检测结果
的准确性。
[分析] 1.磷酸缓冲液含有 中加入少量酸或碱
后, 变化不显著,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磷酸缓冲液中呈酸性,当加入少量时,可以中和;呈碱性,当加入少量时,可以中和
2.生物材料(如肝匀浆)加入酸或碱后 基本不发生变化,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来水中加入酸或碱后 变化明显的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
自来水中没有缓冲物质
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的
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 每组中所加酸或碱的浓度和量属于______
变量。每次滴加或 的量和浓度相同,遵循了实验中的
__________原则。
不同实验材料、滴加酸或碱的滴数
每组的变化
无关
单一变量
人体维持稳定的机制
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
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
(以缓冲对为例)。
例1 [2025·安徽蚌埠高二月考]
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清水、缓冲液、
血浆、的 溶液等为
实验材料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
稳定的功能”的实验,实验结果
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变量是滴加 的量和实验
材料的类型
B.从 变化曲线来看,血浆维持
稳定的能力更强
C.清水组是对照组,缓冲液组和
血浆组是实验组
D.若将溶液换为 溶液,
清水组的 先下降,后稳定

[解析]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滴加
的量和实验材料类型,因变
量是的变化,从 变化曲线来
看,血浆组维持 稳定的能力更
强,A、B正确;清水组和缓冲液
组是对照组,血浆组是实验组,C
错误;若将溶液换为 溶
液,是酸性物质,清水组的
先下降,后稳定,D正确。
任务二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资料1】 如图是某人血液生化检验结果报告单。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17 0~45
肌酐 1.9 0.5~1.5
尿素氮 14.6 6.0~23.0
血清葡萄糖 223 60~110
甘油三酯 217 50~200
总胆固醇 179 150~220
(1)血液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血浆内相应的代谢产物的含量会发生变化
(2)在做血液生化检验前要处于“空腹”状态,医学上的“空腹”一般要
求采血前 小时内禁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食会导致血液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检验结果
(3)每种成分含量的参考值不是一个常数,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处于动态平衡
【资料2】 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
泌尿系统的功能联系如图所示。
(1)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直接相关的系统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 __________。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2)与内环境稳态维持有关的器官有______、肺、______、小肠等。
皮肤
肾脏
[拓展]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神经调节:内环境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
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以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实现
机体稳态。
(2)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
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其中主要是激素调节。
(3)免疫调节:免疫系统通过发现并清除异物、病原微生物等对内环境
的稳态起调节作用。
例2 [2025·广东东莞高二月考]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内
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稳态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内环境中可检测到葡萄糖、血红蛋白、呼吸酶等成分
C.健康人通过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可以适应任何环境变化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析]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A正确;血红蛋白和呼吸酶均位于细胞内,B错误;健康人通过内环
境稳态的调节适应环境变化,但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
一定限度的,C错误;内环境稳态还包括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的相对
稳定状态,D错误。
例3 [2025·河北沧州高二月考] 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
各种组织细胞内,肝脏中的含量最高,血浆中的含量很低。当某种
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或组织坏死导致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
氨酶进入血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生化指标都是固定不变的
B.可通过检测血液中转氨酶的量来诊断受检者肝功能是否异常
C.酶和激素都是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
D.化学成分的稳定就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解析] 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固
定不变的,A错误;血浆中转氨酶含量升高可判断肝脏发生了病变,
这说明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
的依据,B正确;有些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例如呼吸酶,C错误;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任务三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资料】(1)人体内体温、 相对稳定。
(2)人体内渗透压相对稳定。
(3)人体内血糖浓度和氧气含量相对稳定。
(4)人体长时间处于低温条件下,会出现发热等症状。
1.实例(1)(2)涉及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实例(1)保证____正常地发挥催
化作用;实例(2)可维持细胞正常的____________。
2.实例(3)保证机体的______供应。
3.实例(4)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态和功能
能量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病症名称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引起的症状
尿毒症 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 累 自身中毒和综合病症
糖尿病 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 多食、多饮、多尿、口渴、
饥饿感强烈、身体消瘦
高原反应 体内缺氧,血氧过低 头痛、乏力、心跳加快
发烧 体温过高,影响酶的活性 食欲不振、四肢无力
病症名称 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 引起的症状
严重腹泻 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 疲倦、周身不适、恶心
中暑 高温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 能紊乱 高热、皮肤干燥、恶心、呕
吐、食欲不振、心悸、头痛

(续表)
例4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细胞代谢的正常有序进行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时,机体内环境就能处于稳态
D.稳态的实现需依赖调节作用,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 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所以
细胞代谢的正常有序进行有助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A正确;
内环境保持稳态使渗透压、温度、 等都处于适宜范围内,这有利
于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内环境
稳态不仅包括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还包括体内渗透压、温度、
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C错误;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
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就会失调,D正确。
例5 [2025·江西抚州高二月考] 醉氧即低原反应,指长期在高海
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
嗜睡、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
B.与乙酰胆碱、血红蛋白一样,氧气也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醉氧症状的出现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稳态暂时失衡的结果
D.醉氧症状的出现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条件

[解析] 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除了丢失水分外还丢失大量的无机盐,
因此补充水分的同时要注意补充无机盐,以保持渗透压的稳定,A正
确;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
分,B错误;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即氧气含量的突然增加导致内环
境中氧气含量发生变化的现象,C正确;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需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因此醉氧说明内环境稳态是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备用习题
1. 下列属于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的是(  )
A.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的共同调节下实现的
B.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C.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B正确。
2.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范畴的是(  )
A.血浆蛋白含量
B.细胞内液的pH
C.血浆中氧气的浓度
D.组织液中的K+浓度

[解析] 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因此血浆蛋白含量属于内环境稳态范畴。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因此细胞内液的pH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范畴。血浆属于内环境,因此血浆中氧气的浓度属于内环境稳态范畴。组织液属于内环境,因此组织液中的K+浓度属于内环境稳态范畴,故选B项。
3.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查(肌酐是肌肉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肾脏排出)。下表是某人的血液检查结果,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检查项目 检查结果 单位 参考范围
谷丙转氨酶 18.8 U/L 0~40
肌酐 1.9 mg/dL 0.5~1.5
尿素氮 14.6 mg/dL 6.0~23.0
血糖 223 mg/dL 80~120
甘油三酯 217 mg/dL 10~150
总胆固醇 232 mg/dL 100~250
A.做血液生化检查时必须空腹
B.此人尿素氮含量在正常范围内,所以肾功能正常
C.此人会出现尿糖,可能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
D.此人可能患有脂肪肝
检查项目 检查结果 单位 参考范围
谷丙转氨酶 18.8 U/L 0~40
肌酐 1.9 mg/dL 0.5~1.5
尿素氮 14.6 mg/dL 6.0~23.0
血糖 223 mg/dL 80~120
甘油三酯 217 mg/dL 10~150
总胆固醇 232 mg/dL 100~250

[解析]做血液生化检查时必须空腹,A正确;检查结果中显示肌酐含量超标,说明肾脏的功能可能不正常,B错误;尿糖出现的原因有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C正确;表中所示甘油三酯偏高,此人可能患有脂肪肝,D正确。
4.关于人体内环境中酸碱度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血浆pH通常保持在7.35~7.45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HP构成的缓冲体系
C.血液中的乳酸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将CO2排出体外

[解析]人体血浆pH通常保持在7.35~7.45,A正确;人体内环境有很多的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HCO3-/H2CO3,B错误;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血液中的乳酸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乳酸钠可进入肝脏进行进一步的代谢,碳酸分解形成的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C正确;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将CO2排出,最终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正确。
A.AB段上升是人初进高原,有氧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
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C.BC段下降的原因有乳酸被血液中缓冲物质转化
为其他物质、造血功能增强使红细胞数量增多等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5.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解析]曲线AB段上升是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C正确;乳酸与NaHCO3反应,D错误。
练习册
题,每题2分,共20分]
知识点一 模拟生物体维持 的稳定
1.下列关于“模拟生物体维持 稳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
量的其他实验材料
C.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
D.从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的 变化来看,生物材料和缓冲液
组完全一致

[解析] 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以确保安全,A正确;为减小实验误差,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
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B正确;本
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C正确;该实验的结论是生物材
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
质,能够维持 的相对稳定,但肝匀浆组和缓冲液组所含成分不完
全相同导致结果略有不同,D错误。
2.[2025·江苏南京高二月考]某生物兴趣小组以自来水(甲组)、缓
冲液(乙组)和肝匀浆(丙组)为实验材料进行“模拟生物体维持 的稳
定”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滴加的或 滴数
B.实验中测定并记录初始后,一次加5滴或后立即测
C.根据数据,分别以酸或碱的滴数、 为横、纵坐标,分别以实线、
虚线画出加入碱或酸后 的变化
D.由实验结果可知,肝匀浆近中性,其能维持 稳定是因为其中含
有和

[解析]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的种类和滴加的或 滴数,A错误;实验中需要测定并记录初始,之后一次滴加一滴 或或者或
NaOH溶液,轻轻摇动烧杯使其混合均匀,加入5滴后再测 ,B错误;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根据题图信息可知,以实线画出加入碱后的变化,以虚线画出加入酸后 的变化,C正确;由实验结果可知,肝匀浆近中性,其能维持 稳定是因为肝匀浆中存在能调节酸碱度的缓冲物质,如 等,D错误。
知识点二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
3.下列对稳态概念及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稳态仅限于内环境,生命系统的其他层次不存在稳态
B.稳态的概念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不断发展
C.基因表达稳态失调可能会导致细胞癌变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析] 稳态存在于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属于普遍现象,A错误;随着生
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的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其内涵也不断充
实,B正确;正常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
在着稳态,如果这个稳态受到破坏,正常细胞可能就会变成癌细胞,
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4.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
范围,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
D.化验结果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主要是误差导致的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不是恒定不变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
动,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保持
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不同个体的内环境成分与理化性质因年龄、
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存在差异,C正确;该变化范围是机体稳态容许存
在的波动范围,属于正常现象,不是化验结果有误差,D错误。
5.人体能适应冬夏气温较大的变化,而离体的单个细胞却只能在
左右的环境中生活。金鱼能在 的水中生活较长时间,而金鱼
的离体细胞在 的培养液中培养会很快死亡。下列关于内环境
及其稳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使生物适应多变的环境
B.离体细胞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远低于个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C.内环境稳态就是指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的稳态
D.离体细胞缺少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 在多变的外界环境中,机体通过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使体内细胞
生活的环境维持相对稳定,即内环境的稳态使生物适应多变的环境,
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离体细胞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远低于个体
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
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仅属于理
化性质,C错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
节机制,离体细胞缺少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
节机制,D正确。
6.[2023·湖北卷]维生素 可从牛奶、鱼肝油等食物中获取,也可
在阳光下由皮肤中的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活化维生素 可促进
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研究发现,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
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 的活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肾功能下降可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
B.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
C.小肠吸收钙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
D.肾功能障碍时,补充维生素 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

[解析] 由题干“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 的活化”
“活化维生素 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可知,肾功
能下降会导致维生素 的活性下降,进而减少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
对钙的吸收,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A正确;因为阳光下皮肤中可
以进行维生素的转化,而维生素 又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适度
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B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
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提供,小肠吸收钙减少并不会导致细胞外液
渗透压明显下降,C错误;肾功能障碍时,维生素 的活化受阻,
只有活化的维生素 才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肾功能障碍时,补充
维生素 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D正确。
知识点三 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7.[2025·河北保定高二期中]由于外界环境或者机体自身的原因,
机体可能会患各种疾病。下列疾病中,由内环境稳态失调直接引起
的是( )
①血友病 ②骨折 ③肌肉抽搐 ④“空调病”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血友病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这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无关,
①错误。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这主要是由外力
作用导致的骨骼损伤,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没有直接关系,②错误。
肌肉抽搐往往与血钙浓度过低有关,钙离子在细胞内和细胞外之间维
持着一定的浓度梯度,这对于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重要作用;当
血钙浓度降低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会增高,从而可能导致肌肉抽搐,
这种情况是由内环境(这里是血浆)中的钙离子浓度失调直接引起的,
③正确。“空调病”是指长时间暴露在低温和密闭的空调环境中,导致
身体温度平衡失调,即造成人体内环境功能紊乱,④正确。综上所述,
由内环境稳态失调直接引起的疾病是③和④,B正确。
8.近年来,去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高原地区氧气稀薄,一些人可能
会出现组织水肿等高原反应。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高原反应可能还包括呼吸急促、心跳加速
B.因高原反应出现水肿时人体组织液增多
C.高原反应的产生是因为机体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
D.高原反应的产生可能与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有关

[解析] 高原反应是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机体会通过提高呼吸、心跳
频率来促进对氧气的吸收和运输,A正确;因高原反应出现水肿时,水分
大量进入组织间隙,使组织液增多,B正确;高原反应的产生是由外界环
境引起的机体内环境的改变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是机体
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C错误;因为高原缺氧,机体可能进行更
强的无氧呼吸,从而产生更多的乳酸,引起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代
谢的正常进行,导致不适的生理反应,D正确。
9.[2024·云南昭通一中高二期中]某人因出现呼吸急促、四肢麻木、
肢体抽搐等症状到医院就医,经医生诊断为情绪过激导致的呼吸性
碱中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患者呼吸急促导致其体内 含量偏高
B.该患者的症状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一种表现
C.若手足抽搐的症状难以缓解,可以注射适量的葡萄糖酸钙溶液治疗
D.发生这种情况时,应及时平稳患者的情绪,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
疏导

[解析] 该患者呼吸急促,使大量排出,导致其体内 含量偏低,
造成血浆 升高,导致呼吸性碱中毒,A错误;内环境稳态失调会
导致细胞代谢紊乱,故该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四肢麻木、肢体抽搐
等症状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一种表现,B正确;人体血钙含量太低会
出现抽搐症状,若该患者手足抽搐的症状难以缓解,可以注射适量
的葡萄糖酸钙溶液治疗,C正确;该患者是因为情绪过激导致的呼吸
性碱中毒,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时,应及时平稳患者的情绪,对其进
行积极的心理疏导,D正确。
10.地震后在废墟下的某幸存者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出现局部组织坏
死,但幸存者仍然保持清醒。当移开其身体上的重物将其救出后,
却因肌肉释放的大量肌红素、钾离子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而出现
心肾功能衰竭等症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幸存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
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该幸存者的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影响
C.心肾功能衰竭是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D.被困时因严重缺水,幸存者的尿量减少

[解析] 由题意可知,当移开幸存者身体上的重物将其救出后,幸存者
肌肉释放的大量肌红素、钾离子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导致其内环境
化学成分稳态失调,应在移开重物前,先为幸存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这样有助于其恢复内环境稳态,A
正确;由题意可知,该幸存者的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正常的生
命活动会受到影响,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肌肉释放的大量肌红素、
钾离子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可知,心肾功能衰竭是幸存者血浆渗透
压过高所致,C错误;幸存者因严重缺水,尿量减少,D正确。
11.(14分)[2025·湖北咸宁高二月考] 甲图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
的化验单,乙图是此人某组织的内环境示意图,A、B处的箭头表示
血液流动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生的一种毒素,
主要靠肾脏清除)

(1)(4分)从报告单上可以看出超出正常范围的指标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说明此人可能患有的疾病有_____。
A.肝功能受损 B.肾功能受损
C.糖尿病 D.高血脂
E.高血压 F.哮喘
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

[解析] 与参考范围对比发现,该人的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
的含量均超出正常范围。肌酐的数值超出正常范围,说明此人可能
肾功能受损;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的数值超出正常范围,说明此
人可能患糖尿病、高血脂,故选 。

(2)(3分)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
稳态是____________,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相对稳定的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
稳态是相对稳定的。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来实现的。

(3)(4分)若该病人为了避免病症加重,长期控制饮食,造成了营养不
良,身体出现“虚胖”现象,这是__________的表现,其原因可能是
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__________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会______
(填“降低”或“升高”),组织液渗透压相对______(填“降低”或“升高”),
水分向组织液渗透量增加。
组织水肿
血浆蛋白
降低
升高

[解析] 长期控制饮食,造成了营养不良,身体出现“虚胖”现象,这
是组织水肿的表现,其原因可能是该病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
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从血浆
渗透到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加,组织液量增加而导致组织水肿。

(4)(3分)血浆中的葡萄糖分子被细胞②利用,至少要通过___层磷脂
分子层。如果乙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物
质有__________________。
6
氧气和营养物质等

[解析] 血浆中的葡萄糖分子被细胞②利用,至少穿过2层毛细血管壁
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共3层细胞膜,每一层细胞膜都是由2层磷
脂分子构成,因此至少穿过6层磷脂分子。如果乙图表示此人的肌肉
组织,则随血液从A处流向B处,氧气和营养物质等不断透过毛细血
管壁进入组织液,进而被肌肉细胞吸收,因此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
物质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等。

12.(8分)[2024·山东济南高二月考] 脊柱外科手术过程中渗血较多,
患者术后易因失血发生内环境稳态失调。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
是在术前快速输入一定量的胶体溶液或晶体溶液使血容量
(血管中的血液总量)增加的一种血液保护技术,某小组欲研究 对
脊柱手术患者内环境稳态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
示(除 以外,表中指标均为相对值)。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动脉血 血乳 酸 总量 总量 总量 总量
观察 组 7.47 1.32 141.6 3.87 1.15 105.6
7.35 1.37 141.3 3.89 1.16 107.5
对照 组 7.45 1.35 141.3 3.86 1.14 103.7
7.46 1.38 149.5 4.00 1.36 108.2
注:前。 并手术后。对照组只进行麻醉、切开后
缝合皮肤等操作,不做真正的手术。
(1)(2分)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该实验
方案体现的对照有____________________。
空白对照和自身对照
[解析] 该实验设计的对照组为空白对照,观察组(前)与
( 并手术后)形成了自身对照。
(2)(3分)实验中测定血浆中和 含量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血浆中的和 的含量可以反映渗透压的大小,而血浆渗
透压是衡量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指标,因此要测定和 含量的变
化情况。
细胞外液
渗透压的以上来源于和 ,血浆属于细胞外液,血浆中的
和 的含量可以反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而血浆渗透压是衡量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指标
(3)(1分)乳酸是体内葡萄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若血液中乳
酸含量增加,说明机体出现了______现象。
缺氧
[解析] 乳酸是体内细胞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它可
反映机体内氧代谢和供需状况,血液中乳酸含量是衡量机体是否缺
氧的重要指标之一。
(4)(2分)本研究表明 对脊柱手术患者内环境稳态的影响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助于患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解析] 结合题表数据可知,观察组各项数据与 没有明显差异,
说明 有助于脊柱手术患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1.D [解析] 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以确保安全,A正确;为减小实验误差,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B正确;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C正确;该实验的结论是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但肝匀浆组和缓冲液组所含成分不完全相同导致结果略有不同,D错误。
2.C [解析]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实验材料的种类和滴加的HCl或NaOH滴数,A错误;实验中需要测定并记录初始pH,之后一次滴加一滴HCl,轻轻摇动烧杯使其混合均匀,加入5滴后再测pH,B错误;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根据题图信息可知,以实线画出加入碱后pH的变化,以虚线画出加入酸后pH的变化,C正确;由实验结果可知,肝匀浆近中性,其能维持pH稳定是因为肝匀浆中存在能调节酸碱度的缓冲物质,如HC/H2CO3等,D错误。
3.A [解析] 稳态存在于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属于普遍现象,A错误;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的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其内涵也不断充实,B正确;正常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稳态,如果这个稳态受到破坏,正常细胞可能就会变成癌细胞,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4.D [解析] 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的,不是恒定不变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不同个体的内环境成分与理化性质因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存在差异,C正确;该变化范围是机体稳态容许存在的波动范围,属于正常现象,不是化验结果有误差,D错误。
5.C [解析] 在多变的外界环境中,机体通过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使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维持相对稳定,说明内环境的稳态使生物适应多变的环境,A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离体细胞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远低于个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仅属于理化性质,C错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离体细胞缺少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D正确。
6.C [解析] 由题干“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活化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可知,肾功能下降会导致维生素D3的活性下降,进而减少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A正确;因为阳光下皮肤中可以进行维生素D3的转化,而维生素D3又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B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提供,小肠吸收钙减少并不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C错误;肾功能障碍时,维生素D3的活化受阻,只有活化的维生素D3才能促进钙的吸收,因此肾功能障碍时,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D正确。
7.B [解析] 血友病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这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无关,①错误。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这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导致的骨骼损伤,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没有直接关系,②错误。肌肉抽搐往往与血钙浓度过低有关,钙离子在细胞内和细胞外之间维持着一定的浓度梯度,这对于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重要作用;当血钙浓度降低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会增高,从而可能导致肌肉抽搐,这种情况是由内环境(这里是血浆)中的钙离子浓度失调直接引起的,③正确。“空调病”是指长时间暴露在低温和密闭的空调环境中,导致身体温度平衡失调,即造成人体内环境功能紊乱,④正确。综上所述,由内环境稳态失调直接引起的疾病是③和④,B正确。
8.C [解析] 高原反应是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机体会通过提高呼吸、心跳频率来促进对氧气的吸收和运输,A正确;因高原反应出现水肿时,水分大量进入组织间隙,使组织液增多,B正确;高原反应的产生是由外界环境引起的机体内环境的改变超过了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是机体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C错误;因为高原缺氧,机体可能进行更强的无氧呼吸,从而产生更多的乳酸,引起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导致不适的生理反应,D正确。
9.A [解析] 该患者呼吸急促,使CO2大量排出,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低,造成血浆pH升高,导致呼吸性碱中毒,A错误;内环境稳态失调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故该患者出现呼吸急促、四肢麻木、肢体抽搐等症状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一种表现,B正确;人体血钙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症状,若该患者手足抽搐的症状难以缓解,可以注射适量的葡萄糖酸钙溶液治疗,C正确;该患者是因为情绪过激导致的呼吸性碱中毒,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时,应及时平稳患者的情绪,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D正确。
10.C [解析] 由题意可知,当移开幸存者身体上的重物将其救出后,幸存者肌肉释放的大量肌红素、钾离子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导致其内环境化学成分稳态失调,应在移开重物前,先为幸存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这样有助于其恢复内环境稳态,A正确;由题意可知,该幸存者的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正常的生命活动会受到影响,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肌肉释放的大量肌红素、钾离子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可知,心肾功能衰竭是幸存者血浆渗透压过高所致,C错误;幸存者因严重缺水,尿量减少,D正确。
11.(1)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 BCD
(2)相对稳定的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组织水肿 血浆蛋白 降低 升高
(4)6 氧气和营养物质等
[解析] (1)与参考范围对比发现,该人的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的含量均超出正常范围。肌酐的数值超出正常范围,说明此人可能肾功能受损;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的数值超出正常范围,说明此人可能患糖尿病、高血脂,故选BCD。(2)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稳定的。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实现的。(3)长期控制饮食,造成了营养不良,身体出现“虚胖”现象,这是组织水肿的表现,其原因可能是该病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从血浆渗透到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加,组织液量增加而导致组织水肿。(4)血浆中的葡萄糖分子被细胞②利用,至少穿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共3层细胞膜,每一层细胞膜都是由2层磷脂分子构成,因此至少穿过6层磷脂分子。如果乙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随血液从A处流向B处,氧气和营养物质等不断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进而被肌肉细胞吸收,因此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氧气和营养物质等。
12.(1)空白对照和自身对照
(2)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血浆属于细胞外液,血浆中的Na+和Cl-的含量可以反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而血浆渗透压是衡量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指标
(3)缺氧
(4)有助于患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解析] (1)该实验设计的对照组为空白对照,观察组T0(AHH前)与T1(AHH并手术后)形成了自身对照。(2)血浆中的Na+和Cl-的含量可以反映渗透压的大小,而血浆渗透压是衡量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指标,因此要测定Na+和Cl-含量的变化情况。(3)乳酸是体内细胞以葡萄糖为底物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它可反映机体内氧代谢和供需状况,血液中乳酸含量是衡量机体是否缺氧的重要指标之一。(4)结合题表数据可知,观察组T0各项数据与T1没有明显差异,说明AHH有助于脊柱手术患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1~10题,每题2分,共20分]
知识点一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下列关于“模拟生物体维持pH稳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
C.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
D.从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后的pH变化来看,生物材料和缓冲液组完全一致
2.[2025·江苏南京高二月考] 某生物兴趣小组以自来水(甲组)、缓冲液(乙组)和肝匀浆(丙组)为实验材料进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滴加的HCl或NaOH滴数
B.实验中测定并记录初始pH后,一次加5滴HCl或NaOH后立即测pH
C.根据数据,分别以酸或碱的滴数、pH为横、纵坐标,分别以实线、虚线画出加入碱或酸后pH的变化
D.由实验结果可知,肝匀浆近中性,其能维持pH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Na+和Cl-
知识点二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
3.下列对稳态概念及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稳态仅限于内环境,生命系统的其他层次不存在稳态
B.稳态的概念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不断发展
C.基因表达稳态失调可能会导致细胞癌变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C.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
D.化验结果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主要是误差导致的
5.人体能适应冬夏气温较大的变化,而离体的单个细胞却只能在37 ℃左右的环境中生活。金鱼能在pH=10的水中生活较长时间,而金鱼的离体细胞在pH=10的培养液中培养会很快死亡。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内环境的稳态使生物适应多变的环境
B.离体细胞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远低于个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C.内环境稳态就是指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的稳态
D.离体细胞缺少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及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6.[2023·湖北卷] 维生素D3可从牛奶、鱼肝油等食物中获取,也可在阳光下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活化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研究发现,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肾功能下降可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
B.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
C.小肠吸收钙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
D.肾功能障碍时,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
知识点三 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
7.[2025·河北保定高二期中] 由于外界环境或者机体自身的原因,机体可能会患各种疾病。下列疾病中,由内环境稳态失调直接引起的是 ( )
①血友病 ②骨折 ③肌肉抽搐 ④“空调病”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近年来,去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高原地区氧气稀薄,一些人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等高原反应。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高原反应可能还包括呼吸急促、心跳加速
B.因高原反应出现水肿时人体组织液增多
C.高原反应的产生是因为机体丧失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
D.高原反应的产生可能与内环境酸碱平衡失调有关
9.[2024·云南昭通一中高二期中] 某人因出现呼吸急促、四肢麻木、肢体抽搐等症状到医院就医,经医生诊断为情绪过激导致的呼吸性碱中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患者呼吸急促导致其体内CO2含量偏高
B.该患者的症状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一种表现
C.若手足抽搐的症状难以缓解,可以注射适量的葡萄糖酸钙溶液治疗
D.发生这种情况时,应及时平稳患者的情绪,对其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
10.地震后在废墟下的某幸存者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出现局部组织坏死,但幸存者仍然保持清醒。当移开其身体上的重物将其救出后,却因肌肉释放的大量肌红素、钾离子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而出现心肾功能衰竭等症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幸存者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该幸存者的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影响
C.心肾功能衰竭是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D.被困时因严重缺水,幸存者的尿量减少
11.(14分)[2025·湖北咸宁高二月考] 甲图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乙图是此人某组织的内环境示意图,A、B 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肌酐是肌肉代谢产生的一种毒素,主要靠肾脏清除):
XX医院化验单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 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9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0~23.0
血清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O 179 mg/dL 150~220

(1)(4分)从报告单上可以看出超出正常范围的指标有            ,说明此人可能患有的疾病有    。
A.肝功能受损 B.肾功能受损
C.糖尿病 D.高血脂
E.高血压 F.哮喘
(2)(3分)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主要是            。
(3)(4分)若该病人为了避免病症加重,长期控制饮食,造成了营养不良,身体出现“虚胖”现象, 这是     的表现,其原因可能是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     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会    (填“降低”或“升高”),组织液渗透压相对    (填“降低”或“升高”),水分向组织液渗透量增加。
(4)(3分)血浆中的葡萄糖分子被细胞②利用,至少要通过    层磷脂分子层。如果乙图表示此人的肌肉组织,则B端比A端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
12.(8分)[2024·山东济南高二月考] 脊柱外科手术过程中渗血较多,患者术后易因失血发生内环境稳态失调。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是在术前快速输入一定量的胶体溶液或晶体溶液使血容量(血管中的血液总量)增加的一种血液保护技术,某小组欲研究AHH对脊柱手术患者内环境稳态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除pH以外,表中指标均为相对值)。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动脉 血pH 血乳酸 Na+ 总量 K+ 总量 Ca2+ 总量 Cl- 总量
观察 组 T0 7.47 1.32 141.6 3.87 1.15 105.6
T1 7.35 1.37 141.3 3.89 1.16 107.5
对照 组 T0 7.45 1.35 141.3 3.86 1.14 103.7
T1 7.46 1.38 149.5 4.00 1.36 108.2
注:T0:AHH前。T1:AHH并手术后。对照组只进行麻醉、切开后缝合皮肤等操作,不做真正的手术。
(1)(2分)对照实验类型有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等,该实验方案体现的对照有             。
(2)(3分)实验中测定血浆中Na+和Cl-含量变化的原因是                               。
(3)(1分)乳酸是体内葡萄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若血液中乳酸含量增加,说明机体出现了    现象。
(4)(2分)本研究表明AHH对脊柱手术患者内环境稳态的影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