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0 17:1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理解与翻译重点词、句。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理解文中起伏的情感,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黄州写下四篇千古名作: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苏轼被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打算

高兴地样子
想到
共同、一起
打算
共同、一起
院子里
形容水的澄澈
表推测,大概是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照进
清闲的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院子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译文〗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作者如何描写月色的?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静谧的积水,将摇曳的竹柏影子比喻成交错相生的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者因景抒怀,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何谓“闲人”?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1、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即政治生活清闲之人。
2、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闲人
问题探究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本文通过对庭院优美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从本文中,我们看到了逆境中:非同常人的苏轼;不以得失为怀、宠辱不惊的苏轼;旷达超脱、乐观自适的苏轼……学习本文,我们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应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
当堂检测
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中藻、荇/交横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正确的停顿应为:水中/藻、荇交横。
A
当堂检测
2.下列关于《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解析:根据文意,“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指月光如水,并不是真的写水,所以“写水突出其清”错误。
D
当堂检测
3.根据提示填空。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积水空明
飞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