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钱塘湖春行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领悟律诗的韵律美,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能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了解对偶、拟人等写作手法。
3.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诗文,感受诗人对钱塘湖的赞美,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解题:
题目意思是:(诗人)在早春之际到钱塘湖出游。
在《钱塘湖春行》中,钱塘湖指杭州西湖;春,指早春,出行的季节;行,出游,是题目中的关键字,中心词。整个标题给了我们地点、时间、事情三个信息。
白居易
认识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72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李杜白”。白居易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素有“诗魔”、“诗王”之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怪郑板桥、诗鬼李贺),他是唐朝作品最多的诗人。作品有《白氏长庆集》流传于后世,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原文翻译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原文翻译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
原文翻译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原文翻译
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读诗赏景:
“浅草”,春草初生,故说“浅”,也是早春景象。
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
(早春。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这些词语能够看出)。
“早莺”,仅仅几处,不多,所以争抢着向阳的树,来试它清脆的歌喉;
“新燕”,不多的几家新燕,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乱花”,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感觉;
作者描绘了初春西湖的哪些景物?
春水 (春水初涨,与岸相平)
春云 (水天一体,与水相连)
春鸟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春花 (繁花斗艳,眼花缭乱)
春草 (小草初升,遮住马蹄)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处处”“家家”说明鸟很多,与初春季节景象不太符合。“几处”和“谁家”则恰当地说明了初春时节万物刚开始复苏,鸟儿也只是三三两两活动的景象。
诗歌颈联分别以“乱”“浅”来形容花、草,用词精妙,请简要赏析。
“乱”字写出了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突出了早春花的特点;“浅”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渐绿,但尚未丰茂,只能遮没马蹄的特点,突出了诗人对早春景象的喜爱之情。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艺术特色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表达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钱塘湖春行》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以“行”为线索描写西湖美景,运用融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课堂总结
宋代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拓展一:描写和赞美西湖的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拓展二:
同学们,自古以来,我国就是诗的沃土,诗的故乡,诗的国度,在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宝库里,诗歌就是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诗歌就是一块光彩照人的瑰宝;诗歌就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我们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曾经诞生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曹雪芹、毛泽东等等这样一些令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数不胜数的大诗人。现在,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为了不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断流”,我们就要学诗、写诗,我们就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的作品和名字也写入历史吧!
同学们,动手吧!我们也来当诗人!
【绝句】 读《钱塘湖春行》有感
王兴华
苏杭自古美名扬,
胜景西湖似画廊。
古韵新声歌盛世,
江山锦绣万年长。
【七言律诗】 师魂颂
笔情墨趣写生平,授道传知共问津。
启后承前堪重任,通今贯古不虚名。
砺磨才智身为路,点化愚顽石变金。
谱就新歌何与比,寒来暑往守清贫。
王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