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苏州园林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苏州园林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15:0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苏州园林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池沼(zhāo)  嶙峋(xún) 鉴赏(jiàn) 自出心栽(cái)
B.依傍(bàng) 丘壑(hè) 镂空(lóu) 重峦叠障(zhàng)
C.竹竿(gān) 映衬(chèn) 模样(mú) 亭台轩榭(xuān)
D.斟酌(zhēn) 蔓延(wàn) 对称(chèn) 俯仰生资(zī)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颐和园的景色,美不胜收,令人陶醉。这里有清波潋滟的湖光佳景、金碧辉煌的楼阁亭台、花木扶疏的松荫柳径……园林的设计构思______。颐和园在建造时,设计者和匠师们______研究并大量汲取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精华。他们________,使园林在掇山理水、建筑布局、借景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真是令人赞叹啊。这里的湖光山色、楼宇建筑,无不承载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智慧。这里的每一处都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的智慧的完美________,让人流连忘返。
A.巧夺天工 专心 随机应变 结合
B.巧夺天工 潜心 因地制宜 结合
C.巧妙绝伦 专心 随机应变 交融
D.巧妙绝伦 潜心 因地制宜 交融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广州是广东建成绿道线路最长、覆盖面最广、综合配套最全、中心城区分布最广的绿道。
B. 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大幅提高,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许多外国朋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 随着特色旅游需求渐长,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以满足特色需求,是广州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D. 广州借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在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和聚合青年引领力释放更多潜能。
4.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将字母写在括号内。
A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B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C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D 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5、运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句子是( )
A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B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C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者几棵芭蕉。
D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6、属于生动说明的句子是( )
A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C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和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D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2).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什么区别 )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 )
(4).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结合课文插图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
8.十一前夕,班级开展“跟着名著游祖国河山”主题研学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后面各题。
(1)小语拟写了活动启动仪式的主持词,请你补充完整。(100字左右)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大家期盼已久的“跟着名著游祖国河山”主题研学活动正式开始了。
祝愿我们的主题研学活动圆满成功!
(2)八年级(1)班班委准备带领大家于9月29日乘坐地铁从二乔路站出发,上午前往洛邑古城,下午再至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请按照要求完成以下筹备任务。
这是班长搜索到的地铁路线图,请你结合路线图,给大家指明研学的乘车路线。要求:顺序合理,语言简明。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9.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10.叶圣陶先生写作力求妥帖和完美。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不能替换成“典范”,为什么?)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说说这个词语说明了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11、小语在查阅“苏州园林”相关资料时发现,园林中很多庭院进门首先会看到一个屏障,有的是屏风,有的是一堆石头或假山,有的是廊子,有的是花墙……有的高有的矮,大小姿态不一。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庭院中设置屏障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老城,即市区二环路以内(含护城河及其遗址)区域,属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主体部分。历经元明清三朝规划、建设和完善的北京老城建筑群,堪称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最核心的是“1+4”的城市格局。正如图中所示:一条中轴线居中, ① 、 ② 、 ③ 、 ④ 四重城廓层层拱卫并延展开去。
有古建筑研究专家高度评价北京老城的格局,认为北京城“所特具的优点主要就在它那具有计划性的城市的整体”。因此,近年来首都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始终把加强老城格局整体保护作为重要任务,即将两轴(中轴线和长安街)、四重城廓、棋盘路网、历史水系等作为整体进行保护。
材料二
位于南锣鼓巷地区的雨儿胡同是颇受游人喜爱的休闲去处。几年以前,这里和老城大多数胡同一样,私搭乱建普遍,历史风貌破坏严重。经过整治提升,雨儿胡同拆除违建,修缮加固老屋,绿化美化院落,逐步恢复了老北京胡同的风貌,这条背街小巷由此成为“北京最美街巷”。
如果说,大街是城市的“面子”,那么背街小巷就是“里子”。北京市前些年更多的是在治理“面子”,近年来则将“里子”也纳入了重点治理范围,并制定了《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雨儿胡同的变化就是这一方案的实施成果之一。三年来,首都功能核心区已完成1674条“毛细血管”的改造,让背街小巷也旧貌换新颜。未来三年,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还将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进,计划完成3261条达标类、精治类背街小巷的精细化整治提升。
材料三
近几年,老城保护思路有了新发展,提出了可持续保护的理念。这一理念不提倡将老城变成博物馆供人参观,而强调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街区人居环境,让居民们更好地生活在老城中,使老城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得到可持续保护。
可持续保护的要点之一,是在保护街区风貌的同时重视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满足居民的需要。如前门地区近年来集中解决了街区内影响历史风貌的问题,改造地下管线,建设口袋公园,营造出“老胡同”里的“新生活”。可持续保护的要点之二,是同步改善与街区空间相辅相成的文化环境,让胡同中的老北京味道更浓。如东四地区举办的“报春”活动和“奔跑中寻找东四胡同记忆”的迷你马拉松活动,吸引居民广泛参与,让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入现代生活。
如今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用得上暖气、空调、网络,看得见青砖、灰瓦、绿槐。这些变化说明,保护老城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从简单的“为保护而保护”转向了综合协调的可持续保护。
12.根据图中的信息,结合上下文,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应填入的名称依次为①  、②  、③  、④ 。
13.材料三最后一段提到“保护老城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以下与转变之后的观念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甲】将老城变成博物馆供人参观,发挥其教育功能。
【乙】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改善街区人居环境。
【丙】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14.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北京老城保护的原则有:①         、②         、③         。(每空限10个字以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王克剑在田间走访调研中,留意到因“制种难”而导致的“种子贵”的现象,杂交品种虽然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等诸多优势,但其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无法遗传优势,不能被留种用于下一年。若想种植高产量的杂交稻,每年都得花上一笔不菲的成本购买新种子。
从育种家和种子企业的角度来看,因为制种的过程极为繁琐复杂,每年在制种工作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始终都是不小的成本,一旦遇到不利的天气,甚至会导致杂交制种失败,给种子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实现杂交稻优势的稳定遗传,解决制种难题的想法深深烙在了我心里。”
当时,并非无人关注到这个难题,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都曾经设立专门的国际攻关项目,然而相关研究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个研究方向也由热变冷。
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农业重大需求,王克剑决定利用自己多年在遗传领域的研究积累,带领团队探索通过克隆种子实现杂交稻的稳定育种。
“科研探索就像走钢丝,常常要面对实验失败、经费花完等艰难时刻。”王克剑说,所幸的是,这个项目得到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各项支持。
王克剑和团队成员奔波于稻田和实验室,两头交替进行实验。尽管理论设计得很完美,但最后的实验结果总是与预期不一样。“无数次看着希望出现继而又跌进谷底,反复失败,反复总结,再反复试验之后,我们最终在杂交稻中,找到了跟遗传信息交流相关的4个关键基因。”一块“硬骨头”就这样被“啃”下了。
2019年,在国际顶尖科学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以封面故事形式发表的成果宣告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无融合生殖体系,获得了杂交水稻克隆种子,这标志着杂交稻无融合生殖技术从0到1的关键突破终于实现。这个成果一旦成熟将大幅降低杂交稻育种的成本,同时也让今后种植杂交稻的农民自留种子成为可能。
“袁隆平院士为此专门致电表示祝贺……还鼓励我们‘再接再厉,早日将该成果应用到生产中’。”王克剑说,袁老的来电给大家增添了一份温暖动力,促使团队把这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进一步落实到位。
“从杂交稻种子克隆成功,到投入生产实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前方可能依旧困难重重,但只要有种子,就会有希望。”王克剑说。
(摘编自张桂贵、方经纶等《“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初,袁隆平在野生稻群体里发现了一株天然败育个体,推动了杂交水稻育种的商业化发展。杂交稻育种极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继半矮秆育种后实现了产量的第二次跃升,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过去半个世纪,大量的杂交稻品种被育成,若能分析大量优良杂交稻品种的基因组和表型信息,就能帮助解析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从时间维度上分析杂交稻品种基因组结构的变化,又能帮助探索改良育种应用杂种优势的规律。
2023年9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团队发表了题为《水稻杂交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和最佳性能》的研究论文。韩斌及其团队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杨仕华、副研究员龚俊义研究组收集了2839份杂交水稻种质资源。这些资源覆盖了整个中国杂交水稻育种历史,也是迄今为止已报道的最大规模杂交稻种质资源集。其中18份代表性杂交稻材料被挑选用于构建包含万份个体的F2群体。基于上述超万份材料的基因型和表型数据,该研究构建了基因组选择模型。该模型能够根据杂交组合的基因组遗传变异信息预测材料的田间表现,并联合七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预测结果开展多性状选择,从而实现育种潜力个体的高效筛选,帮助育种者制订杂交计划,缩短育种周期,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
此外,由于训练集包含了大量亚种间杂交稻来源的F2个体,该模型能够有效处理亚种间杂交稻的基因型数据,从而适用于亚种间杂交组合选配,有望推动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发展。
(摘编自吴跃伟《避开“拖后腿”的基因型,韩斌院士团队新研究助力杂交稻优选育种》)
材料三:
21世纪最初10年,中国种业刚刚起步,恰逢跨国种业公司全球布局之时,种业发展遭遇巨大压力。国外种子席卷而来,震撼了国内种业市场。人们反思:长期以来,中国育种专家数量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全球领先,为何难以推出突破性品种?我国育种科研实力很强,为何没能转化为产业优势?
放眼全球,从2015年开始,陶氏并购杜邦,拜耳收购孟山都,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全球种业新一轮并购已经完成。这不仅是市场份额的聚集,更是种业与农化领域的深度融合,是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集成。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种业强国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育种4.0时代。
对比中外种业,人们发现,症结在于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两张皮”,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过去,科研单位闷头搞育种,种子企业只负责推广,除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育种单位是课题组式育种,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难出突破性品种。近年来,中国种业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成为共识,极大激发了种业发展活力。
如今,中国种企研发投入加大、兼并重组加快,行业整体竞争力明显提升。不过,我国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全国作物种业企业研发总投入不到德国拜耳一半,国内育种资源、人才的大头仍集中在科研院所。
(摘编自乔金亮《种业竞争本质是科技创新比拼》)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克剑团队研究课题是为解决杂交稻制种难、种子贵的问题,韩斌团队研究课题是为帮助杂交稻育种人员更高效地优选育种。
B.虽然国际知名研究机构都曾针对制种过程繁琐、投入成本高、稳定性差等问题开展攻关,但相关研究很久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C.王克剑团队的研究虽取得了成果,但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到生产实践中,而韩斌团队的研究则可以应用于当前杂交稻育种研究。
D.我国种业刚起步时正遇上跨国种业公司全球布局。与世界其他国家技术上的巨大落差,是我国种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克剑团队在杂交稻中找到了4个关键基因,获得了克隆杂交稻种子,其下一个工作是建立无融合生殖体系。
B.如果没有杂交稻育种的商业化发展,可能就不会出现大量育成的杂交稻品种,也不会有韩斌团队研究的突破。
C.水稻育种经历的半矮秆育种、杂交稻育种两个阶段,有望推动亚种间杂交稻育种的发展。
D.只有将科研院所的育种资源和人才转移到种子企业,才能有效激发课题组式育种的活力,提升规模化水平。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二都在开篇介绍了相关研究技术突破的背景,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的意义与艰难。
B.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侧重介绍研究的起源、结果和意义,这是由它们不同的写作目的决定的。
C.材料三大体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逐步深入,意在介绍国内种业发展情况,引发思考。
D.三则材料虽然都属于新闻体裁,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二属于新闻消息,材料三属于新闻评论。
18.材料一多处引用通讯主人公的话,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9.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源安全和种业振兴,叮嘱“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应如何振兴我国种业。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的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起作用,其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之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
山岭,向斜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也有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
有几十米。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断块山的规模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岩浆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河流地貌也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非常密切。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河流
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深远,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布满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
也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流有关。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20.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文章从    、山地的成、    、     四方面进行了说明。
21.岩石圈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 请概述。
22.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试分析。
23.文章多处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各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作用。
答案
1、C 2.D 3.C 4.B、D、A、C  5.B 6.C 7.(1).“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图案画”更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而“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
(3).“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更有层次了。8.(1)藏在经典名著里的美景,其实就是一张绝佳的旅游地图。本次活动除了欣赏品读、交流探讨,我们还会带着这张“地图”去实地寻访名家的足迹。希望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同学们能走近名家,寻觅经典中的美景,激发大家的文人情怀。
(2)示例:大家好,9月29日上午,我们先乘坐地铁2号线,从二乔路站上车,向南5站,到达解放路站,再换乘地铁1号线,向东4站,到达洛邑古城站下车,即可到达洛邑古城。下午,我们先乘坐地铁1号线从洛邑古城站上车,向西到达解放路站,再换乘2号线向南3站,到隋唐园站下车,即可到达隋唐城遗址植物园。
9.①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③逻辑④主要⑤假山池沼的配合 ⑥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⑦着眼在画意 ⑧近景远景的层次 ⑨图画美 ⑩各处门窗的雕琢 色彩美
10.(1)“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这里是样本的意思。而“典范”指的是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具有突出的、集各种优点于一身的意思。作者强调的是苏州园林对我国各地、各风格流派的园林都有影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以使用“标本”一词更准确。“标本”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作者以“艺术”一词,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在假山的堆叠上重视画意画境和自然之趣的特点。
11、示例:屏障把空间进行分隔,但又达到“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效果,猛一看屏障把景致分开了,其实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
12.①紫禁城 ②皇城 ③内城 ④外城
13.乙 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可以总结出,可持续性保护强调两方面,一是不破坏历史风貌,二是改善街区人居环境,因此选乙。丙表述的内容不够全面。材料三的第一段明确指出,不提倡将老城变成博物馆供人参观,所以甲错误。
14、(示例)①整体保护 ②大街和背街小巷兼治 ③可持续保护
15.D 16.B 17.A
18.①增强可信度与感染力:直接引用王克剑的话,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其情感和态度,使对人物的报道更加真实、动人。
②表现人物精神:王克剑的话直接展现了他为了解决制种难题,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也决不放弃、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
③完善新闻事件的叙述:王克剑的话与作者的叙述相结合,能更好地展现出他带领团队进行探索并取得成果的过程。(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9.①重视种业领域人才培育。注重激发研发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勇于创新,争创一流;
②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紧跟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的步伐;
③促进种业创新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建立完善,激发种业发展活力;
④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加大种业企业研发投入,壮大企业研发队伍。
20、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河流地貌的发育) 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1、在内力作用下,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被风、流水搬运后形成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这些岩石在岩石圈深处重熔再生为新的岩浆,岩浆侵入或喷出又形成新的岩浆岩,并被再次搬运和堆积。
22、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总体介绍山地的类型以及山地形成的作用力——内力,然后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各自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理解。
23、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比如介绍山地的形成,按照山地的三种类型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以及火山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
文章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文章介绍“火山”的时候说“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