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藤野先生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7 藤野先生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18:00:33

文档简介

7 藤野先生
@基础型作业
(五育并举·德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fēi① 红的樱花纷扬落下,宛如师者灯下批改的朱笔痕迹。藤野先生抑扬顿挫的关怀与jiào huì② ,终化作纸页间绽放的花朵,给予了鲁迅温暖和力量,让他在与畸形的社会对抗时,纵然面临众多的诘责,依然能平添些许勇气,写出一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与鲁迅这种超越国界的师生情谊让人感动,文章最后提到藤野先生“yǎo wú③ 消息”,不禁让人想到,那些曾给予我们帮助的老师,他们可能不会永远陪伴我们,但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念那些如藤野先生般的身影——他们以知识与道德为火,燃尽我们心中的蒙昧,让每一颗曾被看轻的种子,都有勇气长成参天大树。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上的字词。
fēi① 红 jiào huì② yǎo wú③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宛如 B.抑扬顿挫 C.诘责 D.深恶痛疾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不中,称为“落第”。
B.《藤野先生》选自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C.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称为“掌故”。
D.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4.[教材母题变式]作者共写了四件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典型事例 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添改讲义 (1)
(2) 尊重科学,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
(3) 热情诚恳,尊重中国文化
了解裹脚 (4)
5.[教材母题变式]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课外阅读
(黔东南州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我的老师沈从文
①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②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③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④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⑤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⑥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上“上官碧”的名字。谁借的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除了一般的四部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社会学、人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饰录》《糖霜谱》……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⑦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外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
⑧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⑨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有删改)
6.[内容理解与分析]文中沈从文老师教创作的方法,下列关于汪曾祺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知道沈先生的方法是教创作最好的方法。
B.希望现在的大学老师只能用沈先生的方法。
C.表现了汪曾祺对沈先生的高度肯定和敬佩。
D.同时也对现在的大学教学提出质疑和批评。
7.[教材母题迁移][赏析句子]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3分)
原稿 改定稿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晃四十多年了!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8.[人物形象分析]回忆性散文主要用典型事件来回忆人物。汪曾祺回忆了沈从文的诸多往事,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沈从文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
9.(链接教材)[拓展探究]本文与《藤野先生》同为回忆“老师”的文章。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阐述你对这类回忆性散文“写作意图”的认识。(5分)
小贴士             写作意图   写作意图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即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
@拓展型作业
师恩难忘,岁月如歌。为了纪念精彩的班级日常生活,班上要制作一本班史。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0.【制作流程】小语同学提供了一张图片(如图),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向同学们简要说明班史编写流程。(要求:语言简洁流畅,条理清晰,不超过80字)
11.【扉页寄语】编委小黔想用两句诗来作为扉页寄语,请选出恰当的一项(   )
A.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C.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D.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2.(五育并举·德育)【序言撰写】班史成稿之后,需要写一篇序言,班长代表同学们写了一段话来表达对班主任的感恩之情,请你帮他修改完善。
  ①师恩如灯,点亮智慧之光;师爱如帆,引领前行之路。②谢谢您,亲爱的老师,在过去的日子里,您见识了我们的成长。③您的关怀如春风般温暖,拂去我们心中的寒冷;您的鼓励像阳光般和煦,驱散我们心中的雾霾;④您的教诲如春雨般滋润,滋养我们心灵的成长。⑤是您带领我们唱响“青春之歌”,是您教导我们要唱得响亮,唱得动情,唱得精彩。
13.课文中,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特征,大笔勾勒,把藤野先生的形象塑造得十分传神。请你借鉴本文的白描手法,仔细观察如图鲁迅先生的画像,写一个片段,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80字左右)
◆一课一法
分析人物形象
【真题在线】(烟台中考)简要概括文中大姐的主要形象。
【技法点拨】①抓住主要事件。根据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②分析描写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归纳人物形象。
③关注侧面烘托。在对其他人物及环境的描写中,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这对主要人物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④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各类人物通常有固定的性格基因。
⑤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8题。
◆素养积累
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的一种散文。
回忆性散文有以下特点:①以片段式呈现,不追求完整性;②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7 藤野先生
@基础型作业
(五育并举·德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fēi① 绯 红的樱花纷扬落下,宛如师者灯下批改的朱笔痕迹。藤野先生抑扬顿挫的关怀与jiào huì② 教诲 ,终化作纸页间绽放的花朵,给予了鲁迅温暖和力量,让他在与畸形的社会对抗时,纵然面临众多的诘责,依然能平添些许勇气,写出一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与鲁迅这种超越国界的师生情谊让人感动,文章最后提到藤野先生“yǎo wú③ 杳无 消息”,不禁让人想到,那些曾给予我们帮助的老师,他们可能不会永远陪伴我们,但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念那些如藤野先生般的身影——他们以知识与道德为火,燃尽我们心中的蒙昧,让每一颗曾被看轻的种子,都有勇气长成参天大树。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上的字词。
fēi① 绯 红 jiào huì② 教诲  yǎo wú③ 杳无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宛如 B.抑扬顿挫 C.诘责 D.深恶痛疾
【解析】B.“抑扬顿挫”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用在此处属用错对象。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古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不中,称为“落第”。
B.《藤野先生》选自散文诗集《朝花夕拾》。
C.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称为“掌故”。
D.回忆性散文和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
【解析】B.《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4.[教材母题变式]作者共写了四件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典型事例 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添改讲义 (1) 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  
(2) 纠正解剖图  尊重科学,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尊重中国文化
了解裹脚 (4) 探索求实  
5.[教材母题变式]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①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并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②藤野先生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有同情与尊重,为人正直,且矢志于医学事业。
课外阅读
(黔东南州一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我的老师沈从文
①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②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③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④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⑤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⑥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也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上“上官碧”的名字。谁借的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除了一般的四部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社会学、人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饰录》《糖霜谱》……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⑦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外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
⑧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⑨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有删改)
6.[内容理解与分析]文中沈从文老师教创作的方法,下列关于汪曾祺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他知道沈先生的方法是教创作最好的方法。
B.希望现在的大学老师只能用沈先生的方法。
C.表现了汪曾祺对沈先生的高度肯定和敬佩。
D.同时也对现在的大学教学提出质疑和批评。
7.[教材母题迁移][赏析句子]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3分)
原稿 改定稿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晃四十多年了!   沈先生在西南联大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一晃,四十多年了!
改定稿增加了“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六年”的具体年限,突出时间之久(1分),表明作者对沈从文印象之深,以及沈从文对作者影响之深远(1分)。表现了作者对往事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沈从文深切的感激、怀念之情(1分)。
8.[人物形象分析]回忆性散文主要用典型事件来回忆人物。汪曾祺回忆了沈从文的诸多往事,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沈从文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
①沈从文在学生作文后写读后感,建议学生借鉴名家作品,可见他教学有方,认真负责。②沈从文自掏邮费,把学生作文寄到报刊上发表,可见他热心慷慨。③讲课的资料如果不易找到,沈从文就自己手抄发给学生,可见他身体力行,耐心细致。④沈从文收藏的书和读的书五花八门,谈天的内容包罗万象,可见他学识渊博,涉猎极广。⑤沈从文不甚讲究,吃饭随意,可看出他生活简朴。(每点1分,共5分)
9.(链接教材)[拓展探究]本文与《藤野先生》同为回忆“老师”的文章。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阐述你对这类回忆性散文“写作意图”的认识。(5分)
小贴士             写作意图   写作意图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图,即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
示例:《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同时也写了自己早年留学日本时的一段心路历程,文章的主题着重抒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和敬仰之情(2分);《我的老师沈从文》也回忆了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的一些往事,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沈从文先生的敬佩和怀念之情(2分)。由此可见,回忆性散文一般是通过作者的回忆来表现深厚的情谊,着重体现“他”对作者的影响及作者对“他”的感激、怀念之情(1分)。
@拓展型作业
师恩难忘,岁月如歌。为了纪念精彩的班级日常生活,班上要制作一本班史。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0.【制作流程】小语同学提供了一张图片(如图),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向同学们简要说明班史编写流程。(要求:语言简洁流畅,条理清晰,不超过80字)
(示例)同学们,班史编写流程主要分为四步,首先是书名、封面和内容的征集:书名征集和封面征集采用择优选取的原则,内容征集后进行分类筛选,之后进行文字编辑;接着进行装帧设计;最后排版成书。
11.【扉页寄语】编委小黔想用两句诗来作为扉页寄语,请选出恰当的一项( C )
A.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C.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D.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2.(五育并举·德育)【序言撰写】班史成稿之后,需要写一篇序言,班长代表同学们写了一段话来表达对班主任的感恩之情,请你帮他修改完善。
  ①师恩如灯,点亮智慧之光;师爱如帆,引领前行之路。②谢谢您,亲爱的老师,在过去的日子里,您见识了我们的成长。③您的关怀如春风般温暖,拂去我们心中的寒冷;您的鼓励像阳光般和煦,驱散我们心中的雾霾;④您的教诲如春雨般滋润,滋养我们心灵的成长。⑤是您带领我们唱响“青春之歌”,是您教导我们要唱得响亮,唱得动情,唱得精彩。
②句搭配不当,应将“见识”改为“见证”。⑤句双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13.课文中,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特征,大笔勾勒,把藤野先生的形象塑造得十分传神。请你借鉴本文的白描手法,仔细观察如图鲁迅先生的画像,写一个片段,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80字左右)
示例:鲁迅先生满头粗而硬的头发一根根竖立起来,倔强地向上生长着;浓浓的眉毛下面,两眼看向远方,目光坚定而犀利;浓黑的一字须,紧闭的嘴唇,严肃的表情,都透露出他的刚直与正气。
◆一课一法
分析人物形象
【真题在线】(烟台中考)简要概括文中大姐的主要形象。
【技法点拨】①抓住主要事件。根据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②分析描写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归纳人物形象。
③关注侧面烘托。在对其他人物及环境的描写中,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这对主要人物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④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各类人物通常有固定的性格基因。
⑤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8题。
◆素养积累
回忆性散文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叙和描写的一种散文。
回忆性散文有以下特点:①以片段式呈现,不追求完整性;②具有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即文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