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8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18:02:27

文档简介

8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基础型作业
  【大主题情境样板】鲁迅先生不仅是文学家,还是思想家、教育家。学校开展以“致敬民族脊梁——鲁迅先生”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 探寻人物生平
【生平概览】小贵同学搜集到了一份有关鲁迅先生人物档案的资料,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人物档案
姓名:鲁迅(周树人)
籍贯:浙江绍兴
生平:◇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
◇1902年,赴日本留学,后弃医从文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万人送葬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用锋利的文字战斗。他对旧社会的黑暗深恶痛疾,对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更是毫不留情。当某些“正人君子”之流对民众的苦难不以为然时,他却像一位严谨的jiào duì① 校对 员,仔细检查着那个病态社会的每一个错字。他从不草率下笔,每篇文章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封建礼教的毒瘤。即使生活中偶有yōu② 悠 然品茶的时光,他依然惦记着那些被压迫的灵魂。他嘱咐中国青年要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那些想mǒ③ 抹 杀真理的人,最终都被他的文字击垮。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上的字词。
jiào duì① 校对  yōu② 悠 然 mǒ③ 抹 杀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深恶痛疾 B.不以为然 C.草率 D.嘱咐
【解析】B.“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3.【人物资料】下面是小阳同学搜集到的与鲁迅先生相关的资料,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鲁迅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等。
C.《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回忆性小说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均出自《朝花夕拾》。
D.《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原名张迺莹,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解析】C.《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集。
4.【手法品鉴】[教材语法补白]下面是小黔同学搜集到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其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D )
A.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藤野先生》)
C.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药》)
D.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热风》)
【解析】D.该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任务二 致敬民族脊梁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小语同学拟制作《民族脊梁·鲁迅小传》,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5.小语同学提供了一份材料,请你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围绕“民族脊梁”为小传写一段卷首语。
材料 文学作品中的“脊梁”
作品 意义
《狂人日记》 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热风》《坟》 以杂文为“匕首投枪”,直指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残余。
《阿Q正传》 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呼吁民族自我革新。
《中国人失掉 自信力了吗》 针对当时社会的悲观论调进行批驳,鼓舞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尊敬的读者: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鲁迅是一位卓越的人物。他不仅是文学巨匠,也是思想先驱。他的作品如手术刀般剖析社会问题,直指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残余,呼吁民族自我革新。想要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作品,就要先了解鲁迅其人。用事实还原生平,用细节凸显精神,让鲁迅离我们不再遥远,正是这篇小传的目的所在。敬请启阅,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的世界吧!
6.小语同学在小传中设计了鲁迅先生艺术成就方面的展板,以下是部分内容,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改正。
鲁迅先生的艺术成就
①鲁迅先生都颇有建树在众多领域。②在文学创作、文化历史研究、古籍校勘整理等方面,他都有开拓性贡献。③他酷爱美术,喜爱钻研汉画像和碑帖,喜爱书籍装帧设计,还是篆刻高手。④他一生研习不辍;留下600多万著译文字、3万多页手稿、古今中外版画4 000多幅。⑤他以无限的热忱、不懈的努力创造出惊人的成绩,令人感佩。
①句语序不当,应将“都颇有建树”和“在众多领域”调换位置。④句中的分号应改为逗号。
7.(跨学科·美术)如图是小语同学为小传制作的两幅封面肖像画,你认为哪一幅更符合你心目中的鲁迅形象?请结合课文内容或相关资料,谈谈理由。
示例:我认为肖像一更符合我心目中的鲁迅形象。图中的鲁迅先生双眉紧蹙,目光坚定,以笔为枪,正在为身后的苦难民众发声,他有一颗公心和为国为民的担当,是我心目中的“民族脊梁”。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8.[教材母题变式]细读下面的句子,请从人物性格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为其做批注。
原文 批注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运用反复的手法,通过“坐着”这一动作,生动地写出了鲁迅先生工作的状态,将鲁迅的坚守精神具象化,体现了他忘我的工作精神。该句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与怀念。
9.作者在回忆鲁迅先生时,为什么着重描写生活琐事,而不是写鲁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
通过描写生活琐事,以小见大。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展现鲁迅先生的性格、为人和精神品质。这些琐事更能拉近读者和鲁迅先生的距离,使读者感受到一个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鲁迅先生,而不只是高高在上的文学巨匠形象。同时,生活琐事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他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更全面地表现他对生活、对他人的热爱与关怀,深化了文章主题。
课外阅读
(跨学科·影视)“文化大家”栏目组计划拍摄关于杨绛先生的纪录片,本文是剧本素材之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探究任务。(16分)
“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铁 凝
①作为敬且爱她的读者之一,近些年我有机会十余次拜访杨绛先生。
②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九日晚,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在三里河南沙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杨绛亲自迎至客厅门口。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道:“何不就叫杨绛姐姐?”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欢悦已在心中,我和杨绛先生一同笑起来。
批注一:              
  ③杨绛先生起居十分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的“八段锦”,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我想起杨绛告诉我钱先生教她“八段锦”时的语气,极轻柔,好像钱先生就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日清晨的健身。那是一种从未间断的想念和信仰。
批注二:“极轻柔”形容杨绛先生描述钱先生教她“八段锦”的语气,表现出他们生活默契、相互关爱,表达了杨绛先生对钱先生深深的思念。
  ④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杨绛参加了我国为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举行的国宴,国家将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把译者杨绛介绍给对方。杨绛先生说,那天她无意中还听到两位西班牙女宾对她的小声议论,她们说“她穿得像个女工”。“她们可能觉得我听不见吧,我呢,听见了。其实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齐的蓝毛料衣服的。”杨绛说。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单从穿着看去,大约都像女工或男工。经历了太多风雨的杨绛,坦然领受这样的评价。她成功地穿着“隐身衣”做大学问,看世相人生,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
⑤二○一三年春节前,我和先生同去杨绛先生家拜年,我们聊了一些家事,还讲到我们的女儿。杨绛先生嘱咐说:“下次来,送给我一张你们的全家福吧,照片背面要写上字呢。”那慈爱的神情,就像我的娘家人一样。二○一四年四月,我和先生再次拜访了杨绛,我们遵嘱送给杨绛先生一张全家福照片,她看着照片上的女儿,叫着孩子的名字,好像孩子已经站在她的眼前。杨绛先生比我们的女儿整整大了一百岁,她看着照片上的孩子时,仿佛时光倒流,她的神情刹那间呈现出稚童样的活泼。这些年,越是和杨绛先生见面,就越能感受到她身上的家常气。今年春节前给杨绛先生拜年时(这也是我和杨绛最后一次在三里河家中见面),刚刚坐在她的身边,面容已显出疲意、形态也显出虚弱的杨绛先生,开口便先问起了我们的孩子。她清楚、准确地叫着女儿的名字说:“豆豆好吗?”这让我意外而又感动。时隔一年多之后,她还记得一个未曾见面的孩子。我相信,一百零五岁的杨绛,她爱的是天底下所有的孩子。
⑥我珍视和杨绛先生的每一次见面。眼下,也许一些人精致的俗相正需要经由这样的先行者,这样的学养、见识、不泯的良知去冲刷和洗涤。一个不断崛起、日益被世界瞩目的民族,她的风骨、情怀与人文生态,仍然需要一代隐于人海的文化大家的长久滋养。我们的下一代,更下一代,当永怀赤子之心,真诚生活,才配得上这些秉持着智慧之烛、光照后辈的先贤们的问候和祝福。
(选自《散文精读·铁凝》,有删改)
10.[内容理解与概括]编剧正在研究文本,请选出其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3分)
A.第④段中画线句意指杨绛先生为安心做学问故意打扮成普通女工。
B.第⑤段中的加点字强调了杨绛的家常气,凸显了她的“姐姐”气质。
C.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表达了作者对杨绛先生的深切怀念。
D.整篇文章的语言质朴、温暖,又能达到一种阔大、理性的境界。
11.[情节梳理]导演为了塑造杨绛先生的形象,采选出下列拍摄镜头。请结合文本内容,补充两个镜头。(4分)
镜头一: 杨绛先生亲自至客厅门口迎“我”,还打趣地让“我”称呼她“姐姐”。(2分)  
镜头二: 清晨起床后,杨绛先生练习“八段锦”(2分)。  
镜头三:杨绛先生衣着朴素地参加国宴,坦然面对他人评价。
镜头四:杨绛先生看着“我”的全家福,清楚、准确地叫着“我”女儿的名字。
12.[教材母题迁移][人物描写]主演在自己的剧本上做了一些批注,请你仿照批注二,给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也做一做批注。(4分)
运用外貌描写(1分),通过对杨绛先生的穿着、头发和皮肤的细致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杨绛先生虽年近百岁却气质优雅、从容不破、精神矍铄的风貌(2分)。
13.(链接教材)[拓展探究]文章结尾写道:“一个不断崛起、日益被世界瞩目的民族,她的风骨、情怀与人文生态,仍然需要一代隐于人海的文化大家的长久滋养。”萧红笔下的鲁迅与铁凝笔下的杨绛,二人都是“先生”,都给人带来深刻影响。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谈谈你对这种“滋养”的理解。(5分)
这种“滋养”是文化大家以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对民族精神的培育(1分)。杨绛先生以“隐身衣”的姿态潜心学问,却用最朴素的方式关怀后辈,如准确记住铁凝女儿的名字,嘱咐送全家福,展现知识分子的温情与坚守(1分)。鲁迅先生则如严师益友,从穿衣吃饭到文学创作都给予萧红细致指导,体现文化战士的担当(1分)。两位“先生”都未刻意追求影响,却在日常言行中传递着知识分子的风骨——既有治学的严谨,又有对生活的热爱,更有对后辈的真挚关怀(1分)。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滋养”,让民族文化得以在代际间传承,使一个民族在崛起中始终保有精神的高度和温度(1分)。
◆一课一法
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
【真题在线】(兰州中考)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技法点拨】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其中正面描写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外貌(肖像)描写、动作(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这几种常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如下所示:

【答题模式】(1)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等,衬托了人物……的形象/为下文……作铺垫。(外貌描写)(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心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3)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表情(心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神态描写)8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基础型作业
  【大主题情境样板】鲁迅先生不仅是文学家,还是思想家、教育家。学校开展以“致敬民族脊梁——鲁迅先生”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 探寻人物生平
【生平概览】小贵同学搜集到了一份有关鲁迅先生人物档案的资料,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人物档案
姓名:鲁迅(周树人)
籍贯:浙江绍兴
生平:◇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
◇1902年,赴日本留学,后弃医从文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万人送葬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用锋利的文字战斗。他对旧社会的黑暗深恶痛疾,对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更是毫不留情。当某些“正人君子”之流对民众的苦难不以为然时,他却像一位严谨的jiào duì① 员,仔细检查着那个病态社会的每一个错字。他从不草率下笔,每篇文章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封建礼教的毒瘤。即使生活中偶有yōu② 然品茶的时光,他依然惦记着那些被压迫的灵魂。他嘱咐中国青年要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那些想mǒ③ 杀真理的人,最终都被他的文字击垮。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上的字词。
jiào duì① yōu② 然 mǒ③ 杀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深恶痛疾 B.不以为然 C.草率 D.嘱咐
3.【人物资料】下面是小阳同学搜集到的与鲁迅先生相关的资料,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鲁迅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等。
C.《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回忆性小说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均出自《朝花夕拾》。
D.《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原名张迺莹,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4.【手法品鉴】[教材语法补白]下面是小黔同学搜集到的有关鲁迅的作品,其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藤野先生》)
C.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药》)
D.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热风》)
任务二 致敬民族脊梁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小语同学拟制作《民族脊梁·鲁迅小传》,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5.小语同学提供了一份材料,请你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围绕“民族脊梁”为小传写一段卷首语。
材料 文学作品中的“脊梁”
作品 意义
《狂人日记》 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热风》《坟》 以杂文为“匕首投枪”,直指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残余。
《阿Q正传》 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呼吁民族自我革新。
《中国人失掉 自信力了吗》 针对当时社会的悲观论调进行批驳,鼓舞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6.小语同学在小传中设计了鲁迅先生艺术成就方面的展板,以下是部分内容,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改正。
鲁迅先生的艺术成就
①鲁迅先生都颇有建树在众多领域。②在文学创作、文化历史研究、古籍校勘整理等方面,他都有开拓性贡献。③他酷爱美术,喜爱钻研汉画像和碑帖,喜爱书籍装帧设计,还是篆刻高手。④他一生研习不辍;留下600多万著译文字、3万多页手稿、古今中外版画4 000多幅。⑤他以无限的热忱、不懈的努力创造出惊人的成绩,令人感佩。
7.(跨学科·美术)如图是小语同学为小传制作的两幅封面肖像画,你认为哪一幅更符合你心目中的鲁迅形象?请结合课文内容或相关资料,谈谈理由。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8.[教材母题变式]细读下面的句子,请从人物性格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为其做批注。
原文 批注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9.作者在回忆鲁迅先生时,为什么着重描写生活琐事,而不是写鲁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
课外阅读
(跨学科·影视)“文化大家”栏目组计划拍摄关于杨绛先生的纪录片,本文是剧本素材之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探究任务。(16分)
“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铁 凝
①作为敬且爱她的读者之一,近些年我有机会十余次拜访杨绛先生。
②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九日晚,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在三里河南沙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杨绛亲自迎至客厅门口。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道:“何不就叫杨绛姐姐?”我自然不敢,但那份放松的欢悦已在心中,我和杨绛先生一同笑起来。
批注一:              
  ③杨绛先生起居十分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的“八段锦”,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我想起杨绛告诉我钱先生教她“八段锦”时的语气,极轻柔,好像钱先生就站在身后,督促她每日清晨的健身。那是一种从未间断的想念和信仰。
批注二:“极轻柔”形容杨绛先生描述钱先生教她“八段锦”的语气,表现出他们生活默契、相互关爱,表达了杨绛先生对钱先生深深的思念。
  ④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杨绛参加了我国为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举行的国宴,国家将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把译者杨绛介绍给对方。杨绛先生说,那天她无意中还听到两位西班牙女宾对她的小声议论,她们说“她穿得像个女工”。“她们可能觉得我听不见吧,我呢,听见了。其实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齐的蓝毛料衣服的。”杨绛说。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单从穿着看去,大约都像女工或男工。经历了太多风雨的杨绛,坦然领受这样的评价。她成功地穿着“隐身衣”做大学问,看世相人生,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
⑤二○一三年春节前,我和先生同去杨绛先生家拜年,我们聊了一些家事,还讲到我们的女儿。杨绛先生嘱咐说:“下次来,送给我一张你们的全家福吧,照片背面要写上字呢。”那慈爱的神情,就像我的娘家人一样。二○一四年四月,我和先生再次拜访了杨绛,我们遵嘱送给杨绛先生一张全家福照片,她看着照片上的女儿,叫着孩子的名字,好像孩子已经站在她的眼前。杨绛先生比我们的女儿整整大了一百岁,她看着照片上的孩子时,仿佛时光倒流,她的神情刹那间呈现出稚童样的活泼。这些年,越是和杨绛先生见面,就越能感受到她身上的家常气。今年春节前给杨绛先生拜年时(这也是我和杨绛最后一次在三里河家中见面),刚刚坐在她的身边,面容已显出疲意、形态也显出虚弱的杨绛先生,开口便先问起了我们的孩子。她清楚、准确地叫着女儿的名字说:“豆豆好吗?”这让我意外而又感动。时隔一年多之后,她还记得一个未曾见面的孩子。我相信,一百零五岁的杨绛,她爱的是天底下所有的孩子。
⑥我珍视和杨绛先生的每一次见面。眼下,也许一些人精致的俗相正需要经由这样的先行者,这样的学养、见识、不泯的良知去冲刷和洗涤。一个不断崛起、日益被世界瞩目的民族,她的风骨、情怀与人文生态,仍然需要一代隐于人海的文化大家的长久滋养。我们的下一代,更下一代,当永怀赤子之心,真诚生活,才配得上这些秉持着智慧之烛、光照后辈的先贤们的问候和祝福。
(选自《散文精读·铁凝》,有删改)
10.[内容理解与概括]编剧正在研究文本,请选出其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第④段中画线句意指杨绛先生为安心做学问故意打扮成普通女工。
B.第⑤段中的加点字强调了杨绛的家常气,凸显了她的“姐姐”气质。
C.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表达了作者对杨绛先生的深切怀念。
D.整篇文章的语言质朴、温暖,又能达到一种阔大、理性的境界。
11.[情节梳理]导演为了塑造杨绛先生的形象,采选出下列拍摄镜头。请结合文本内容,补充两个镜头。(4分)
镜头一:
镜头二:
镜头三:杨绛先生衣着朴素地参加国宴,坦然面对他人评价。
镜头四:杨绛先生看着“我”的全家福,清楚、准确地叫着“我”女儿的名字。
12.[教材母题迁移][人物描写]主演在自己的剧本上做了一些批注,请你仿照批注二,给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也做一做批注。(4分)
13.(链接教材)[拓展探究]文章结尾写道:“一个不断崛起、日益被世界瞩目的民族,她的风骨、情怀与人文生态,仍然需要一代隐于人海的文化大家的长久滋养。”萧红笔下的鲁迅与铁凝笔下的杨绛,二人都是“先生”,都给人带来深刻影响。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谈谈你对这种“滋养”的理解。(5分)
◆一课一法
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
【真题在线】(兰州中考)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技法点拨】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其中正面描写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外貌(肖像)描写、动作(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这几种常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如下所示:

【答题模式】(1)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等,衬托了人物……的形象/为下文……作铺垫。(外貌描写)(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心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3)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表情(心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神态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