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基础型作业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ɡōu① 火在贵州深山的夜色中跳动,南仁东站在人群中,目光深邃,仿佛已目堵未来“中国天眼”的巍峨轮廓。经过二十余年跋涉荒野,他筛选过每一处喀斯特洼地;当FAST最终睁开“天眸”,宇宙的奥秘铺展在眼前时,这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热泪盈眶——这与他多年来的梦想严丝合缝。而国际上某些对中国自主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持质疑态度的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变得chēnɡ② 目结舌,自此中国缺少大型射电望远镜的ɡān ɡà③ 岁月,终被射电波束击得粉碎——南仁东用生命证明,真正的科学家从不畏惧荒芜。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上的字词。
ɡōu① 火 chēnɡ② 目结舌 ɡān ɡà③ 岁月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目睹 B.筛选 C.热泪盈眶 D.严丝合缝
3.学校组织参观“中国天眼”景区活动,参观景区后,小文发了一条朋友圈。其中有两处语言表达不妥,请你找出并修改。
①夕阳西下,天边的晚霞染红了整片天空。我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了“中国天眼”。②这次游览,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也让我对国之重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③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发扬前人的探索精神,不断攀登科技的高峰,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人的这句名言在我心中久久回荡,我们将怀揣梦想,为了祖国的明天、不懈努力、勇往直前!
4.“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与“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样,都以毕生坚守诠释了“国之重器,铸以匠心”的崇高精神。小黔同学写下了以下对联,请根据南仁东的事迹,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隐姓埋名,深海铸剑护中华
下联:
@发展型作业
课外阅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遵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杨士莪①:为国“听海” “一站到底”
①“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2022年9月,“90后”院士杨士莪为00后新生上课的视频刷屏朋友圈。课堂上,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深情讲述,用饱含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人生经历,引导青年学子投身国防建设。
②水声学科,对国家安全有着特殊重要性,人类所有“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几乎都要依托水声科学的发展来实现。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奠基人之一,杨士莪参与研制水声定位系统,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制定水声发展规划作出了贡献,为我国万里海疆装上“耳朵”和“眼睛”,筑牢“水下国门”。无论是在科研前线还是在三尺讲台,无论是青春岁月还是耄耋之年,他都以坚定挺拔的“站”姿,坚守内心最笃定的热爱与选择,被学生们亲切称为“一站到底”院士。
③他的科研道路,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选择研究方向的标准只有一个——让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祖国底气十足地“站起来”。
④1957年,杨士莪被派往苏联,改行学习国家亟需的水声学科。在苏联学习期间,他发现有两个关键技术实验室对外国人大门紧闭。“真正尖端的东西,你想从国外学,从国外买,是做不到的。”杨士莪立下志向:为国攻关,自己干!于是,回国后,杨士莪便在哈军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
⑤杨士莪对我国水声事业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在制定我国水声发展规划、确定水声学科研究方向、指导我国重大水声科研和工程项目中,他都起了核心作用。
⑥退休后,杨士莪依然脚步不停。90岁高龄的他还参与了两次科学考察。各种荣誉和头衔纷至沓来。杨士莪却常常缺席颁奖活动——当领奖与频繁的海上实验、学术会议冲突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与其站上领奖台,不如让我站上讲台,好好地给学生们上课,给他们解惑。”
⑦的确,杨士莪不仅在科研领域“站”得坚定,更在育人岗位上“站”得执着。
⑧虽然常年忙于科研,但杨士莪从不放松教学。遇到重要科研任务需要外出,他便调整上课时间,回来后,第一时间给学生补上。
⑨“我很幸运,年轻时遇到许多好老师。我深知良师对于人的重要性,所以更要教好青年们。”耄耋之年,杨士莪仍承担着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诸多教学工作,每一堂课,他都精心准备,并且坚持站着为大家授课。学生们看着心疼,为他搬来椅子,但每次他都笑着挪开:“从我开始做老师起,就习惯站着讲。这样多好!我讲得自在,大家看得真切。”
⑩“先生不仅教我们做学问,让我们在研究上‘站得住’;还教我们做人,让我们一生‘站得直’。”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某副院长第一次拜见先生就因拎了一袋苹果而“惨遭批评”,“我只好乖乖地把苹果拎了回去。”在水声工程学院,不让学生花一分钱的传统延续至今。
以俭养德、恬淡似水。杨士莪生活简朴,出差坐飞机,都是买票价较低的红眼航班,出海做实验,也尽量租借便宜实用的民船,“我们国家处处需要钱,把科研经费省下来,用在刀刃上。”但他对学生却十分慷慨,先后向家乡的南阳理工学院、母校南开中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捐出30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
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杨士莪累计培养了110多名硕士、博士。2022年,杨士莪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令人痛惜的是,2024年3月19日,杨士莪溘然长逝。这位一心致力提携后学、为国听海一生的大先生走了。
“烨烨其士,护千桅篷帆守镇疆海;菁菁者莪,开一派学问听寻水声。”斯人已逝,但其开创的水声事业和坚守的铸魂育人精神,犹如茫茫大海上高耸的灯塔,指引着济济后来者,共同守护祖国的辽阔海疆……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19日,有删改)
【注释】①杨士莪(é)(1931—2024):中国水声科技的主要开拓人之一,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决策作出了突出贡献。
5.[情节梳理]下列对杨士莪院士的经历没有按时间先后顺序概述的一项是( )(3分)
A.院士为00后的新生上课视频刷屏朋友圈。
B.院士被派往苏联学习国家亟需的水声学科。
C.创建了我国的第一个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
D.承担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诸多教学工作。
6.[传记中引用的作用]下列选项对文中多处引用院士的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丰富文章内容,使作者的评述更加全面。
B.为了提高个人知名度,使宣传效果更好。
C.更能突出人物精神,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D.增强文章真实性,为作者评述提供依据。
7.[句段作用]请结合文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4分)
的确,杨士莪不仅在科研领域“站”得坚定,更在育人岗位上“站”得执着。
8.[拓展探究]有同学建议把这篇文章收录到校刊“榜样领航”栏目,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阐述收录理由。(6分)
◆一课一法
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真题在线】(六盘水期中)阅读人物传记要关注引用的材料。文章引用彭仕禄的采访、同事的转述、彭洁的原话等,说说引用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考点解读】引用是传记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同行者的回忆,以及档案资料等材料。在传记中,直接运用大量的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技法点拨】①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②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③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可读性。④引用他人对传主的评论,可以使文章对人物的记叙更加真实可信,也从侧面衬托了传主的品质。9*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基础型作业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ɡōu① 篝 火在贵州深山的夜色中跳动,南仁东站在人群中,目光深邃,仿佛已目堵未来“中国天眼”的巍峨轮廓。经过二十余年跋涉荒野,他筛选过每一处喀斯特洼地;当FAST最终睁开“天眸”,宇宙的奥秘铺展在眼前时,这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热泪盈眶——这与他多年来的梦想严丝合缝。而国际上某些对中国自主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持质疑态度的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变得chēnɡ② 瞠 目结舌,自此中国缺少大型射电望远镜的ɡān ɡà③ 尴尬 岁月,终被射电波束击得粉碎——南仁东用生命证明,真正的科学家从不畏惧荒芜。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上的字词。
ɡōu① 篝 火 chēnɡ② 瞠 目结舌 ɡān ɡà③ 尴尬 岁月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目睹 B.筛选 C.热泪盈眶 D.严丝合缝
【解析】D.“严丝合缝”指缝隙密合,也用来形容言行周密,没有一点儿漏洞。用在此处属用错对象。
3.学校组织参观“中国天眼”景区活动,参观景区后,小文发了一条朋友圈。其中有两处语言表达不妥,请你找出并修改。
①夕阳西下,天边的晚霞染红了整片天空。我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了“中国天眼”。②这次游览,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也让我对国之重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③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发扬前人的探索精神,不断攀登科技的高峰,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古人的这句名言在我心中久久回荡,我们将怀揣梦想,为了祖国的明天、不懈努力、勇往直前!
②句语序不当,应将“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对国之重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调换位置。④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应将“为了祖国的明天”后的顿号改为逗号。
4.“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与“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一样,都以毕生坚守诠释了“国之重器,铸以匠心”的崇高精神。小黔同学写下了以下对联,请根据南仁东的事迹,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隐姓埋名,深海铸剑护中华
下联: 示例:跋山涉壑,天眼巡空探星河
@发展型作业
课外阅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遵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杨士莪①:为国“听海” “一站到底”
①“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2022年9月,“90后”院士杨士莪为00后新生上课的视频刷屏朋友圈。课堂上,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深情讲述,用饱含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人生经历,引导青年学子投身国防建设。
②水声学科,对国家安全有着特殊重要性,人类所有“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几乎都要依托水声科学的发展来实现。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奠基人之一,杨士莪参与研制水声定位系统,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制定水声发展规划作出了贡献,为我国万里海疆装上“耳朵”和“眼睛”,筑牢“水下国门”。无论是在科研前线还是在三尺讲台,无论是青春岁月还是耄耋之年,他都以坚定挺拔的“站”姿,坚守内心最笃定的热爱与选择,被学生们亲切称为“一站到底”院士。
③他的科研道路,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选择研究方向的标准只有一个——让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祖国底气十足地“站起来”。
④1957年,杨士莪被派往苏联,改行学习国家亟需的水声学科。在苏联学习期间,他发现有两个关键技术实验室对外国人大门紧闭。“真正尖端的东西,你想从国外学,从国外买,是做不到的。”杨士莪立下志向:为国攻关,自己干!于是,回国后,杨士莪便在哈军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
⑤杨士莪对我国水声事业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在制定我国水声发展规划、确定水声学科研究方向、指导我国重大水声科研和工程项目中,他都起了核心作用。
⑥退休后,杨士莪依然脚步不停。90岁高龄的他还参与了两次科学考察。各种荣誉和头衔纷至沓来。杨士莪却常常缺席颁奖活动——当领奖与频繁的海上实验、学术会议冲突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与其站上领奖台,不如让我站上讲台,好好地给学生们上课,给他们解惑。”
⑦的确,杨士莪不仅在科研领域“站”得坚定,更在育人岗位上“站”得执着。
⑧虽然常年忙于科研,但杨士莪从不放松教学。遇到重要科研任务需要外出,他便调整上课时间,回来后,第一时间给学生补上。
⑨“我很幸运,年轻时遇到许多好老师。我深知良师对于人的重要性,所以更要教好青年们。”耄耋之年,杨士莪仍承担着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诸多教学工作,每一堂课,他都精心准备,并且坚持站着为大家授课。学生们看着心疼,为他搬来椅子,但每次他都笑着挪开:“从我开始做老师起,就习惯站着讲。这样多好!我讲得自在,大家看得真切。”
⑩“先生不仅教我们做学问,让我们在研究上‘站得住’;还教我们做人,让我们一生‘站得直’。”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某副院长第一次拜见先生就因拎了一袋苹果而“惨遭批评”,“我只好乖乖地把苹果拎了回去。”在水声工程学院,不让学生花一分钱的传统延续至今。
以俭养德、恬淡似水。杨士莪生活简朴,出差坐飞机,都是买票价较低的红眼航班,出海做实验,也尽量租借便宜实用的民船,“我们国家处处需要钱,把科研经费省下来,用在刀刃上。”但他对学生却十分慷慨,先后向家乡的南阳理工学院、母校南开中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捐出30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
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杨士莪累计培养了110多名硕士、博士。2022年,杨士莪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令人痛惜的是,2024年3月19日,杨士莪溘然长逝。这位一心致力提携后学、为国听海一生的大先生走了。
“烨烨其士,护千桅篷帆守镇疆海;菁菁者莪,开一派学问听寻水声。”斯人已逝,但其开创的水声事业和坚守的铸魂育人精神,犹如茫茫大海上高耸的灯塔,指引着济济后来者,共同守护祖国的辽阔海疆……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19日,有删改)
【注释】①杨士莪(é)(1931—2024):中国水声科技的主要开拓人之一,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决策作出了突出贡献。
5.[情节梳理]下列对杨士莪院士的经历没有按时间先后顺序概述的一项是( A )(3分)
A.院士为00后的新生上课视频刷屏朋友圈。
B.院士被派往苏联学习国家亟需的水声学科。
C.创建了我国的第一个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
D.承担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诸多教学工作。
【解析】A.“院士为00后的新生上课视频刷屏朋友圈”这一经历没有按时间先后顺序概述。其经历按时间先后顺序概述应为:1957年,被派往苏联学习国家亟需的水声学科;回国后,创建了我国的第一个综合生水声工程专业;耄耄之年,仍承担着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诸多教学工作。
6.[传记中引用的作用]下列选项对文中多处引用院士的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丰富文章内容,使作者的评述更加全面。
B.为了提高个人知名度,使宣传效果更好。
C.更能突出人物精神,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D.增强文章真实性,为作者评述提供依据。
【解析】B.从文中第⑥段“各种荣誉和头衔纷至沓来。杨士莪却常常缺席颁奖活动”等描述可看出他并非追求个人知名度之人。选项中“为了提高个人知名度,使宣传效果更好”有误。
7.[句段作用]请结合文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4分)
的确,杨士莪不仅在科研领域“站”得坚定,更在育人岗位上“站”得执着。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杨士莪在科研领域的贡献,引出下文他在育人岗位上的执着(2分)。内容上:突出了杨士莪在科研和育人方面的坚定和执着,表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和精神(2分)。
8.[拓展探究]有同学建议把这篇文章收录到校刊“榜样领航”栏目,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阐述收录理由。(6分)
杨士莪院士是我国水声工程奠基人之一,为我国水声学科建设、制定水声发展规划作出了贡献,为我国万里海疆装上“耳朵”和“眼睛”,筑牢“水下国门”,体现了他在科研领域的卓越成就和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2分)。他在育人岗位上“站”得执着,承担着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诸多教学工作,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坚持站着授课,教导学生做学问要“站得住”,做人要“站得直”,并且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2分)。他的事迹和精神能够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这篇文章适合收录到校刊“榜样领航”栏目(2分)。
◆一课一法
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真题在线】(六盘水期中)阅读人物传记要关注引用的材料。文章引用彭仕禄的采访、同事的转述、彭洁的原话等,说说引用这些材料有什么作用。
【考点解读】引用是传记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同行者的回忆,以及档案资料等材料。在传记中,直接运用大量的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技法点拨】①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②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③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可读性。④引用他人对传主的评论,可以使文章对人物的记叙更加真实可信,也从侧面衬托了传主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