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美丽的颜色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0* 美丽的颜色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18:05:03

文档简介

10* 美丽的颜色
@基础型作业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纵观“龙芯之母”黄令仪的一生,初衷不改,默默耕耘,远离任何浮夸的吹嘘,用实际行动书写科研篇章,其精神犹如一抹yínɡ① 荧 光,照亮了中国芯片的荒原。回首往昔,zhòu② 骤 雨般的时代压力令人 zhì xī③ 窒息 ,面对国外技术的封锁和国内技术的艰难起步,她却始终和颜悦色地俯身于实验室,直至“龙芯3号”的问世,彻底打破了西方技术的封锁,让中国摆脱了无“芯”可用的尴尬局面。从晶体管到“中国芯”,那些无数个筋疲力尽的深夜,她以几十载光阴为刻刀,在硅基的荒漠里雕琢出绿洲。她的生命,在示波器的波纹间泛起涟漪,最终凝成晶圆上最精密的那道刻痕。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上的字词。
yínɡ① 荧 光 zhòu② 骤 雨 zhì xī③ 窒息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吹嘘 B.和颜悦色 C.尴尬 D.筋疲力尽
【解析】B.“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可改为“专心致志”。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守岁、竞舟、赏月、登高等习俗,对应的节日分别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B.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由别人记叙的,称为“他传”;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
C.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D.居里夫人是美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曾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
【解析】D.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藉波兰。
@发展型作业
课外阅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贵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标题:         
①“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这是女科学家黄令仪发自内心的呐喊。
②她以八旬高龄带队研制出“龙芯3号”,不仅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让歼—20战斗机、北斗卫星都装上了中国芯,让复兴号高铁实现百分百国产化,如今每年还能为国家省下2万亿元的芯片支出。这位耄耋老人用瘦弱身躯撑起民族的脊梁,用一颗最纯粹的中国心打造出最硬核的“中国芯”,只为祖国不再受制于人。
  ③如今家有山河锦绣,国有岁月芳华,拳拳赤子心,殷殷家国情。让我们走近“龙芯之母”黄令仪,听一听她的“芯”声。
年幼立志报效国家
④生于战火之中,年幼立志报效国家。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广西南宁,祖籍广西桂林全州县两河镇鲁水村,原名廖文蒂,父亲是广西博物馆创始人、首任馆长廖葛民;母亲是广西化学研究院前辈,尚在襁褓中的她,就遭受了流离失所之苦。因为经历过山河破碎的绝望,见证过民不聊生的恐慌,黄令仪的心中早早就埋下了救亡图存、立志报国的鸿鹄之志。
开启奋斗的新征程
⑤成年后,黄令仪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1958年毕业后,她又被推荐到了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继续进修。当时,清华大学是为数不多的开办半导体专业的学校。从踏入清华校园的那一刻起,黄令仪开启了为中国科技崛起而奋斗的征程。
⑥这条路,她走了整整60年。
⑦1960年,学有所成的她回到母校开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她对半导体的研究经过多年淬炼变得更加深入与透彻,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梦想的追求,令黄令仪有信心在半导体领域有所发展和突破。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她创建了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为我国成功研发出半导体二极管,这是黄令仪毕生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于无声处惊天动地
⑧1962年,黄令仪被调至中科院计算所工作。
⑨1965年,为突破“两弹一星”中的瓶颈,国家成立计算机所二部,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等项目,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缺资料、缺设备、缺人才、缺材料的情况下,黄令仪带领团队呕心沥血,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就此步入艰难的芯片研发之旅。
⑩196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空间计算机成功问世。
1973年,中科院决定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
作为集成电路上的载体,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国家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黄令仪和她的团队为了能够尽快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取得突破,他们研制的芯片也于1978年赢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短短6年后,1984年晶体管研发就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的集成电路和芯片发展无限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匍匐擦净祖国耻辱
1989年,黄令仪受邀参加美国的国际芯片展览会。偌大的会场里,她跑遍了所有展台,却没能发现一家中国企业。A.她曾在日记中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黄令仪曾公开说过:“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2001年,65岁的黄令仪已经进入了退休生活。
2005年,黄令仪在母亲的家中看书。此时,中科院某教授向全国发出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他亲自找到黄令仪,邀请她重新出山一起搞芯片,面对经费不足等重重困难,黄令仪还是毅然选择加入龙芯研发团队,并担当起了项目负责人的重任。
2002年,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虽然性能上仍有差距,但却真正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2018年在黄令仪82岁高龄之际,“龙芯3号”成功研制并下线,很快就被应用到了国防、交通、民生等各个领域。
至此我国彻底摆脱了对“洋心脏”的依赖,中国高铁复兴号实现百分百国产化,歼—20战斗机上的相控阵雷达和北斗卫星都装上了中国芯,每年为国家省下至少2万亿元“芯”资。外国势力靠芯片卡中国脖子的图谋彻彻底底成为了历史。
“龙芯3号”之后,年迈的黄令仪院士“退而不休”,仍然带领新一代的科学工作者保持初心、砥砺前行,奋战在中国芯片事业最前线……
B.2023年4月20日,黄令仪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6岁。回顾“中国龙芯之母”的一生,她于苦难中奋发图强,用知识报国的拳拳赤子心,令无数人敬仰。
当一颗赤诚之心停止跳动,她躬耕不息的一生终于划上句号。
当一枚国产芯片通电运行,后人前进的道路得到无尽延伸。
致敬“国之脊梁”!
(有删改)
4.[内容理解与分析]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父母告知尚在襁褓中的黄令仪:你长大后一定要立志报效国家。
B.考入华中工学院后,黄令仪开启了为中国科技崛起奋斗的征程。
C.黄令仪带领团队呕心沥血研制的半导体三极管就是“龙芯3号”。
D.2018年,我国彻底摆脱对“洋心脏”的依赖,装上了“中国芯”。
5.[文意理解]本文单独成段的句子较多,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这条路,她走了整整60年”歌颂了黄令仪奉献一生的伟大,饱含了作者深深的敬佩。
B.“1962年,黄令仪被调至中科院计算所工作”表明了黄令仪的人生从此进入了新阶段。
C.“2001年,65岁的黄令仪已经进入了退休生活”作者感慨黄令仪退休是中科院的遗憾。
D.“当一枚国产芯片通电运行,后人前进的道路得到无尽延伸”强调了国产芯片的重要性。
6.[拓展探究]你认为以下材料与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相似,请结合文章和材料说明理由,并简述这样写的好处。(5分)
材料 她的学生曾回忆起2003年非典肆虐时跟随黄老攻关“龙芯2号”的场景:“她当时已是60多岁高龄,但依然不辞辛劳每晚十点半下班,我们这些学生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之下,也都是十一点才走。为了‘龙芯二号’,她可谓拼了老命,经常通宵熬夜也要处理完问题。”
示例:这段材料与文中B处相似(1分)。①相似之处:文中B处以黄老的逝世,总结了她在“龙芯”项目研制中的忘我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材料中也提到了黄老在非典期间依然坚持工作,每晚十点半下班,并带动学生一起努力,体现了她的敬业精神和对项目的执着追求(2分)。②好处:将材料与文中B处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强化读者对黄老献身祖国的认识。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如“每晚十点半下班”和“经常通宵熬夜”,使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黄老对工作的投入和为国献身的精神,从而加深对黄老形象的理解和敬佩之情(2分)。
7.[文章标题]文章没有标题,同学们投票认为《国之脊梁——黄令仪》比《龙芯之母——黄令仪》更恰当,请结合文章内容为此提供两个依据。(5分)
示例:黄令仪年少立志,奋斗至生命的最后时刻,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成功研发龙芯系列,意志坚强、能力卓绝,是中坚骨干力量,不愧“脊梁”的称谓(2分);文章开头结尾都提到“龙芯3号”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每年为国家省下至少2万亿元“芯”资,说明了她的研发成果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她是真正的“国之脊梁”!(2分)所以用《国之脊梁——黄令仪》更恰当(1分)。
◆一课一法
文意理解
【真题在线】(贵阳期末)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技法点拨】理解句子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联系上下文,明确该句在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及作用。(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等)
(2)找准赏析角度。(从修辞、描写等角度考虑分析)
(3)揣摩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的作用。(从人物的神态、心理、动作等方面分析)
(4)结合文意及文章主旨分析。
◆素养积累
传 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一般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及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或说明而成。传记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和文学性。传记按作者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指传记作者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他传指他人叙述传记人物的生平经历。按体裁分类,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前者以记叙史实为主,后者用多种文学艺术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它以史实为依据,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文学艺术加工,但不可虚构。10* 美丽的颜色
@基础型作业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纵观“龙芯之母”黄令仪的一生,初衷不改,默默耕耘,远离任何浮夸的吹嘘,用实际行动书写科研篇章,其精神犹如一抹yínɡ① 光,照亮了中国芯片的荒原。回首往昔,zhòu② 雨般的时代压力令人 zhì xī③ ,面对国外技术的封锁和国内技术的艰难起步,她却始终和颜悦色地俯身于实验室,直至“龙芯3号”的问世,彻底打破了西方技术的封锁,让中国摆脱了无“芯”可用的尴尬局面。从晶体管到“中国芯”,那些无数个筋疲力尽的深夜,她以几十载光阴为刻刀,在硅基的荒漠里雕琢出绿洲。她的生命,在示波器的波纹间泛起涟漪,最终凝成晶圆上最精密的那道刻痕。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上的字词。
yínɡ① 光 zhòu② 雨 zhì xī③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吹嘘 B.和颜悦色 C.尴尬 D.筋疲力尽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岁、竞舟、赏月、登高等习俗,对应的节日分别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B.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由别人记叙的,称为“他传”;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
C.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D.居里夫人是美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曾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
@发展型作业
课外阅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贵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标题:         
①“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这是女科学家黄令仪发自内心的呐喊。
②她以八旬高龄带队研制出“龙芯3号”,不仅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让歼—20战斗机、北斗卫星都装上了中国芯,让复兴号高铁实现百分百国产化,如今每年还能为国家省下2万亿元的芯片支出。这位耄耋老人用瘦弱身躯撑起民族的脊梁,用一颗最纯粹的中国心打造出最硬核的“中国芯”,只为祖国不再受制于人。
  ③如今家有山河锦绣,国有岁月芳华,拳拳赤子心,殷殷家国情。让我们走近“龙芯之母”黄令仪,听一听她的“芯”声。
年幼立志报效国家
④生于战火之中,年幼立志报效国家。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广西南宁,祖籍广西桂林全州县两河镇鲁水村,原名廖文蒂,父亲是广西博物馆创始人、首任馆长廖葛民;母亲是广西化学研究院前辈,尚在襁褓中的她,就遭受了流离失所之苦。因为经历过山河破碎的绝望,见证过民不聊生的恐慌,黄令仪的心中早早就埋下了救亡图存、立志报国的鸿鹄之志。
开启奋斗的新征程
⑤成年后,黄令仪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1958年毕业后,她又被推荐到了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继续进修。当时,清华大学是为数不多的开办半导体专业的学校。从踏入清华校园的那一刻起,黄令仪开启了为中国科技崛起而奋斗的征程。
⑥这条路,她走了整整60年。
⑦1960年,学有所成的她回到母校开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她对半导体的研究经过多年淬炼变得更加深入与透彻,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梦想的追求,令黄令仪有信心在半导体领域有所发展和突破。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她创建了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为我国成功研发出半导体二极管,这是黄令仪毕生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于无声处惊天动地
⑧1962年,黄令仪被调至中科院计算所工作。
⑨1965年,为突破“两弹一星”中的瓶颈,国家成立计算机所二部,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等项目,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缺资料、缺设备、缺人才、缺材料的情况下,黄令仪带领团队呕心沥血,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就此步入艰难的芯片研发之旅。
⑩196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空间计算机成功问世。
1973年,中科院决定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
作为集成电路上的载体,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国家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黄令仪和她的团队为了能够尽快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取得突破,他们研制的芯片也于1978年赢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短短6年后,1984年晶体管研发就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的集成电路和芯片发展无限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匍匐擦净祖国耻辱
1989年,黄令仪受邀参加美国的国际芯片展览会。偌大的会场里,她跑遍了所有展台,却没能发现一家中国企业。A.她曾在日记中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黄令仪曾公开说过:“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2001年,65岁的黄令仪已经进入了退休生活。
2005年,黄令仪在母亲的家中看书。此时,中科院某教授向全国发出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他亲自找到黄令仪,邀请她重新出山一起搞芯片,面对经费不足等重重困难,黄令仪还是毅然选择加入龙芯研发团队,并担当起了项目负责人的重任。
2002年,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虽然性能上仍有差距,但却真正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2018年在黄令仪82岁高龄之际,“龙芯3号”成功研制并下线,很快就被应用到了国防、交通、民生等各个领域。
至此我国彻底摆脱了对“洋心脏”的依赖,中国高铁复兴号实现百分百国产化,歼—20战斗机上的相控阵雷达和北斗卫星都装上了中国芯,每年为国家省下至少2万亿元“芯”资。外国势力靠芯片卡中国脖子的图谋彻彻底底成为了历史。
“龙芯3号”之后,年迈的黄令仪院士“退而不休”,仍然带领新一代的科学工作者保持初心、砥砺前行,奋战在中国芯片事业最前线……
B.2023年4月20日,黄令仪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6岁。回顾“中国龙芯之母”的一生,她于苦难中奋发图强,用知识报国的拳拳赤子心,令无数人敬仰。
当一颗赤诚之心停止跳动,她躬耕不息的一生终于划上句号。
当一枚国产芯片通电运行,后人前进的道路得到无尽延伸。
致敬“国之脊梁”!
(有删改)
4.[内容理解与分析]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母告知尚在襁褓中的黄令仪:你长大后一定要立志报效国家。
B.考入华中工学院后,黄令仪开启了为中国科技崛起奋斗的征程。
C.黄令仪带领团队呕心沥血研制的半导体三极管就是“龙芯3号”。
D.2018年,我国彻底摆脱对“洋心脏”的依赖,装上了“中国芯”。
5.[文意理解]本文单独成段的句子较多,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条路,她走了整整60年”歌颂了黄令仪奉献一生的伟大,饱含了作者深深的敬佩。
B.“1962年,黄令仪被调至中科院计算所工作”表明了黄令仪的人生从此进入了新阶段。
C.“2001年,65岁的黄令仪已经进入了退休生活”作者感慨黄令仪退休是中科院的遗憾。
D.“当一枚国产芯片通电运行,后人前进的道路得到无尽延伸”强调了国产芯片的重要性。
6.[拓展探究]你认为以下材料与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相似,请结合文章和材料说明理由,并简述这样写的好处。(5分)
材料 她的学生曾回忆起2003年非典肆虐时跟随黄老攻关“龙芯2号”的场景:“她当时已是60多岁高龄,但依然不辞辛劳每晚十点半下班,我们这些学生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之下,也都是十一点才走。为了‘龙芯二号’,她可谓拼了老命,经常通宵熬夜也要处理完问题。”
7.[文章标题]文章没有标题,同学们投票认为《国之脊梁——黄令仪》比《龙芯之母——黄令仪》更恰当,请结合文章内容为此提供两个依据。(5分)
◆一课一法
文意理解
【真题在线】(贵阳期末)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技法点拨】理解句子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联系上下文,明确该句在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及作用。(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等)
(2)找准赏析角度。(从修辞、描写等角度考虑分析)
(3)揣摩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的作用。(从人物的神态、心理、动作等方面分析)
(4)结合文意及文章主旨分析。
◆素养积累
传 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一般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及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或说明而成。传记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和文学性。传记按作者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指传记作者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他传指他人叙述传记人物的生平经历。按体裁分类,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前者以记叙史实为主,后者用多种文学艺术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它以史实为依据,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文学艺术加工,但不可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