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峡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1三峡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18:05:49

文档简介

11 三 峡
@基础型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襄陵(   ) 绝(   ) 属引(   )
沿sù(   ) 飞漱(   ) yù(   )风
素湍(   ) 林寒涧肃(   )
重岩叠zhànɡ(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B.《水经注》里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等,都是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
C.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地理位置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D.古时“阴”“阳”相对,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略无阙处 略无:
(2)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 亭午:
(3)不见曦月 曦:
(4)至于夏水襄陵 襄:
(5)沿溯阻绝 沿: 溯:
(6)素湍绿潭 素湍:
(7)回清倒影 回清:
(8)绝多生怪柏 绝:
(9)飞漱其间 飞漱:
(10)林寒涧肃 肃:
(11)属引凄异 属引: 凄异:
(12)空谷传响 响:
(13)哀转久绝 哀转:
4.下列对课文中文言词句的分类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类别 示例
A 通假字 略无阙处 属引凄异
B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 回清倒影
C 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 不以疾也
D 一词多义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有时朝发白帝 朝辞白帝彩云间
C.沿溯阻绝 会当凌绝顶
D.则素湍绿潭 调素琴,阅金经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7.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文中总括三峡春冬之时景色的句子是: , 。
(2)《三峡》中写山之“连”,写山之“高”,又用“ , ”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的险峻。
(3)郦道元在《三峡》中以“ , ”两句表现出三峡水流湍急和行船之快,与“ , ”(李白《早发白帝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4)在《三峡》中,郦道元仰观春冬之景,见到“ ”,峰间瀑布飞悬,山水树木“ ”,感受到无穷的趣味。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9.[教材母题变式]读完本文,小文做了如下读书笔记。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进行分析。
笔记:作者谋篇布局严谨,写景顺序别出心裁。
10.[教材母题节选]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西陵峡①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②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③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④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选自《水经注》,有删改)
【注释】①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②山松:即袁山松,东晋文学家,曾任宜都太守。③书记:书中记载。④践跻:亲自登临。
11.下列选项中不是文中所描绘的西陵峡景物的一项是(   )(3分)
A.山水 B.日月 C.猿鸣 D.绝壁
12.文中哪一句话与《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摘抄下来。(3分)
1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
自非亭午夜分(郦道元《三峡》)
B.泠泠不绝
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C.常闻峡中水疾
常有高猿长啸(郦道元《三峡》)
D.悉以临惧相戒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游雁荡山日记(节选)
徐霞客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①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②盘折,逾坳③右转,溪流汤汤④,涧底石平如砥⑤。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
【注释】①麓(lù):山脚。②鸟道:形容道路险绝。③坳(ào):山间平地。④汤汤(shānɡ):大水急流的样子。⑤砥(dǐ):磨刀石。
14.下列词语与本文的内容、情感或写法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景色瑰丽 B.游踪为线
C.探索精神 D.想象丰富
15.请找出文中描写峰岩和瀑布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4分)
峰岩:
瀑布:
1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是名连云峰
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
B.高而展者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C.约去灵岩十余里
睨之久而不去(欧阳修《卖油翁》)
D.过常云峰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一课一法
文言虚词
【真题在线】(贵州中考)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技法点拨】1.直接代入法。将虚词的各种用法分别代入句子中去理解,从而判定其中正确的一个。
2.交换代入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其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先将这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代入句子去理解,然后将其中能确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外一句,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以此来筛选答案。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13题、16题。
◆素养积累
《水经注》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受楚辞、汉赋的影响,其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文体骈散相间,富有文学气息。11 三 峡
@基础型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襄陵( xiānɡ ) 绝( yǎn ) 属引( zhǔ )
沿sù( 溯 ) 飞漱( shù ) yù( 御 )风
素湍( tuān ) 林寒涧肃( jiàn )
重岩叠zhànɡ( 嶂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B.《水经注》里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等,都是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
C.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地理位置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D.古时“阴”“阳”相对,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
【解析】B.《水经注》中记载的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和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南方河流,则博采他人记述加工成文。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略无阙处 略无: 完全没有 
(2)自非亭午夜分 自非: 如果不是  亭午: 正午 
(3)不见曦月 曦: 日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 襄: 冲上、漫上 
(5)沿溯阻绝 沿: 顺流而下  溯: 逆流而上 
(6)素湍绿潭 素湍: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7)回清倒影 回清: 回旋的清波 
(8)绝多生怪柏 绝: 极高的山峰 
(9)飞漱其间 飞漱: 飞速地往下冲荡 
(10)林寒涧肃 肃: 肃杀,凄寒 
(11)属引凄异 属引: 接连不断  凄异: 凄惨悲凉 
(12)空谷传响 响: 回声 
(13)哀转久绝 哀转: 声音悲凉婉转 
4.下列对课文中文言词句的分类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选项 类别 示例
A 通假字 略无阙处 属引凄异
B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 回清倒影
C 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 不以疾也
D 一词多义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解析】A.阙,同“缺”,空隙、缺口;属,连接。“属”不是通假字。B.奔,动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指飞奔的马;清,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清波。C.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疾,古义:快;今义:疾病。D.清波/清澈。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有时朝发白帝 朝辞白帝彩云间
C.沿溯阻绝 会当凌绝顶
D.则素湍绿潭 调素琴,阅金经
【解析】A.在/如果;B.都是“早上”;C.阻断/极;D.白色/不加装饰的。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至于/夏水襄陵 B.绝/多生怪柏
C.虽/乘奔御风 D.常有高/猿长啸
【解析】D.常有/高猿长啸。
7.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文中总括三峡春冬之时景色的句子是: 清荣峻茂 , 良多趣味 。
(2)《三峡》中写山之“连”,写山之“高”,又用“ 自非亭午夜分 , 不见曦月 ”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受到三峡的险峻。
(3)郦道元在《三峡》中以“ 有时朝发白帝 , 暮到江陵 ”两句表现出三峡水流湍急和行船之快,与“ 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4)在《三峡》中,郦道元仰观春冬之景,见到“ 绝多生怪柏 ”,峰间瀑布飞悬,山水树木“ 清荣峻茂 ”,感受到无穷的趣味。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见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经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9.[教材母题变式]读完本文,小文做了如下读书笔记。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其进行分析。
笔记:作者谋篇布局严谨,写景顺序别出心裁。
文章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接着按照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第一段先写山,勾勒全貌;水是峡之筋骨,所以后两段重点写水,而又从动、静两方面写其特色;最后又将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应。
10.[教材母题节选]作者笔下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夏天,江水满溢,一泻千里,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缓,潭深水碧,优美雅致。秋季,万物萧条,凄清哀婉,引人悲伤垂泪。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西陵峡①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②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③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④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选自《水经注》,有删改)
【注释】①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②山松:即袁山松,东晋文学家,曾任宜都太守。③书记:书中记载。④践跻:亲自登临。
11.下列选项中不是文中所描绘的西陵峡景物的一项是( B )(3分)
A.山水 B.日月 C.猿鸣 D.绝壁
12.文中哪一句话与《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摘抄下来。(3分)
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1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C )(3分)
A.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
自非亭午夜分(郦道元《三峡》)
B.泠泠不绝
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C.常闻峡中水疾
常有高猿长啸(郦道元《三峡》)
D.悉以临惧相戒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游雁荡山日记(节选)
徐霞客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①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②盘折,逾坳③右转,溪流汤汤④,涧底石平如砥⑤。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
【注释】①麓(lù):山脚。②鸟道:形容道路险绝。③坳(ào):山间平地。④汤汤(shānɡ):大水急流的样子。⑤砥(dǐ):磨刀石。
14.下列词语与本文的内容、情感或写法均不相符的一项是( D )(3分)
A.景色瑰丽 B.游踪为线
C.探索精神 D.想象丰富
【解析】D.本文主要是实地考察后的记录,注重的是对雁荡山实际景物的真实描写,而不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来构建场景。虽然文中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但这些都是基于真实的观察所写,而非虚构的想象。
15.请找出文中描写峰岩和瀑布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4分)
峰岩: “崖壁参差”“高而展者”“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一峰亭亭插天”“重岩陡起”“岩势开张峭削”,体现了峰岩参差陡峭的特点(2分)。  
瀑布: “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水无所着,腾空飘荡”,体现了瀑布大、水流急的特点(2分)。  
1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D )(3分)
A.是名连云峰
斯是陋室(刘禹锡《陋室铭》)
B.高而展者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C.约去灵岩十余里
睨之久而不去(欧阳修《卖油翁》)
D.过常云峰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一课一法
文言虚词
【真题在线】(贵州中考)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技法点拨】1.直接代入法。将虚词的各种用法分别代入句子中去理解,从而判定其中正确的一个。
2.交换代入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其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以先将这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代入句子去理解,然后将其中能确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另外一句,看句子是否讲得通,以此来筛选答案。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13题、16题。
◆素养积累
《水经注》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受楚辞、汉赋的影响,其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文体骈散相间,富有文学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