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基础型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五色交huī( 晖 ) 夕日欲颓( tuí )
沉lín( 鳞 )竞跃 与其奇者( yù )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五色交晖 晖: 辉映
(2)晓雾将歇 歇: 消散
(3)夕日欲颓 颓: 坠落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四时俱备 春冬之时
B.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C.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D.晓雾将歇 因往晓之
【解析】A.都是“季,季节”;B.将要/欲望;C.介词,从/连词,如果;D.清晨/告知,开导。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 , 古来共谈 。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表现一日之中景物变化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 ; 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 。
(2)《答谢中书书》中,“ 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句传达出作者内心的丝丝惋惜和些许自许。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教材母题变式]有同学认为本文重在写景,结尾提及“康乐”属于赘笔,请发表你的看法。
我认为不是赘笔。结尾一句首先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次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人对秀美山水无动于衷的惋惜;最后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天目①(节选)
[明]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②,可二十余里。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悬岩,庵宇皆精,三绝也。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③,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
【注释】①天目:天目山,古称浮玉山。②由庄至颠:从山脚下到山顶。③破塘:浙江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7.下列关于文章讲述天目山景色的过程,不符
合文意的一项是( D )(3分)
A.介绍从山脚到山顶的高度。→B.介绍天目山的瀑布流水。→C.介绍山石之陡峭。→D.介绍江山花朵的鲜艳。
【解析】由“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可知A项正确;由“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可知B项正确;由“石径曲折,石壁竦峭”可知C项正确;D项在文章中没有体现。
8.(链接教材)本文与《答谢中书书》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两文在内容上都描写了山中的奇美景象,情感上都表达了作者对山川美景的喜爱之情。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
是( D )(3分)
A.若万匹缟 孰若孤(《孙权劝学》)
B.一绝也 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C.松形如盖 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D.余谓大江之南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解析】A.好像/比得上;B.绝妙/阻断;C.形状/形体、躯体;D.均为“结构助词,的”。
记承天寺夜游
@基础性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未qǐn( 寝 ) 相与( yǔ ) 遂至( suì )
zǎo( 藻 )、荇( xìnɡ )交横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共同,一起
(3)盖竹柏影也 盖: 大概是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只是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B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肃遂拜蒙母
B.相与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庭下如积水空明 逝者如斯夫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止增笑耳
【解析】A.于是;B.和,同/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C.像;D.罢了。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古人常以官职、爵位称呼他人,如南朝梁文学家谢征,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
B.“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称颂,如欧阳修的《卖油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杜甫的《望岳》等。
C.“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副对联中的“三词客”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D.《记承天寺夜游》中“元丰六年”是以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解析】B.杜甫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几句,虽无“月”字,却将空灵澄澈的月色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出来。
(2)我们陶醉于明月清风、松柏竹林。其实,“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记承天寺夜游》)只要我们保有内心的一份闲适和豁达,再平凡的生活也有诗意,再琐碎的日子也能美丽。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教材母题变式]请结合苏轼被贬黄州无权也无事的写作背景,思考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闲人”二字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才能够欣赏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情怀的失意,自我排遣的旷达,都包含其中。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揉,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⑥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⑦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⑧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人。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人士。⑤屠沽:指卖肉卖酒的人。⑥再:第二次。⑦过:苏轼的小儿子。⑧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寻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本文前半部分记述作者与海南文士月夜出游赏月观景的一个生活片段,表现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
B.本文后半部分写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
C.“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苏轼从容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游兴。
D.作者的“三鼓”始归和家人的“掩关熟睡”,说明他们远谪海南,心境十分失意郁闷。
【解析】D.心境是安闲恬适的。
9.(链接教材)苏轼被贬到黄州四年后,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写于苏轼晚年遭贬海南。两文篇幅都很短小,但思想内涵有所不同,试分别加以概括。(4分)
示例:《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漫步月色下的承天寺中,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情怀的失意,也有自我排遣的旷达(2分);《书上元夜游》中的苏轼通过论述得与失的关系,传达了因缘自适、随遇而安、达观的生活哲理(2分)。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C )(3分)
A.良月嘉夜 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B.予欣然从之 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C.屠沽纷然 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放杖而笑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解析】A.好/甚,很;B.代词,他们/宾语前置的标志;C.均为“……的样子”;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一课一法
翻译文言句子
【真题在线】(铜仁期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技法点拨】①“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器物名等在翻译时都予以保留,照抄不译。②“删”。删去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③“补”。ɑ.变单音词为双音词;b.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c.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的省略成分或语句,一般要加括号。④“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⑤“调”。调整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变为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特殊文言句式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几种。⑥“变”。翻译时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
【习题链接】《答谢中书书》第5题、《记承天寺夜游》第6题。
◆素养积累
(一)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陈情记事或写景。如诸葛亮的《诫子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二)古代纪年法
①干支纪年法:利用天干地支纪年。如《己亥杂诗》(其五)中的“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
②年号纪年法:从汉代起,以皇帝年号纪年。如《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中的“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2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基础型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五色交huī( ) 夕日欲颓( )
沉lín( )竞跃 与其奇者( )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五色交晖 晖:
(2)晓雾将歇 歇:
(3)夕日欲颓 颓: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 春冬之时
B.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C.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D.晓雾将歇 因往晓之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表现一日之中景物变化的句子是: , ; , 。
(2)《答谢中书书》中,“ , ”一句传达出作者内心的丝丝惋惜和些许自许。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教材母题变式]有同学认为本文重在写景,结尾提及“康乐”属于赘笔,请发表你的看法。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天目①(节选)
[明]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②,可二十余里。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悬岩,庵宇皆精,三绝也。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③,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
【注释】①天目:天目山,古称浮玉山。②由庄至颠:从山脚下到山顶。③破塘:浙江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7.下列关于文章讲述天目山景色的过程,不符
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介绍从山脚到山顶的高度。→B.介绍天目山的瀑布流水。→C.介绍山石之陡峭。→D.介绍江山花朵的鲜艳。
8.(链接教材)本文与《答谢中书书》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
是( )(3分)
A.若万匹缟 孰若孤(《孙权劝学》)
B.一绝也 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C.松形如盖 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D.余谓大江之南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记承天寺夜游
@基础性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未qǐn( ) 相与( ) 遂至( )
zǎo( )、荇( )交横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盖竹柏影也 盖: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肃遂拜蒙母
B.相与步于中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庭下如积水空明 逝者如斯夫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止增笑耳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常以官职、爵位称呼他人,如南朝梁文学家谢征,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
B.“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称颂,如欧阳修的《卖油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杜甫的《望岳》等。
C.“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副对联中的“三词客”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D.《记承天寺夜游》中“元丰六年”是以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5.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 , ”几句,虽无“月”字,却将空灵澄澈的月色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出来。
(2)我们陶醉于明月清风、松柏竹林。其实,“ ? ?”(《记承天寺夜游》)只要我们保有内心的一份闲适和豁达,再平凡的生活也有诗意,再琐碎的日子也能美丽。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教材母题变式]请结合苏轼被贬黄州无权也无事的写作背景,思考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书上元夜游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揉,屠沽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⑥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⑦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⑧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③民:指汉族人。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人士。⑤屠沽:指卖肉卖酒的人。⑥再:第二次。⑦过:苏轼的小儿子。⑧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寻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前半部分记述作者与海南文士月夜出游赏月观景的一个生活片段,表现了儋州小城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
B.本文后半部分写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
C.“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写出了苏轼从容观赏景物的心态和乐而忘返的浓厚游兴。
D.作者的“三鼓”始归和家人的“掩关熟睡”,说明他们远谪海南,心境十分失意郁闷。
9.(链接教材)苏轼被贬到黄州四年后,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书上元夜游》写于苏轼晚年遭贬海南。两文篇幅都很短小,但思想内涵有所不同,试分别加以概括。(4分)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良月嘉夜 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B.予欣然从之 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C.屠沽纷然 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放杖而笑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一课一法
翻译文言句子
【真题在线】(铜仁期末)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技法点拨】①“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器物名等在翻译时都予以保留,照抄不译。②“删”。删去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③“补”。ɑ.变单音词为双音词;b.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c.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的省略成分或语句,一般要加括号。④“换”。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⑤“调”。调整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变为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特殊文言句式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几种。⑥“变”。翻译时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
【习题链接】《答谢中书书》第5题、《记承天寺夜游》第6题。
◆素养积累
(一)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陈情记事或写景。如诸葛亮的《诫子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二)古代纪年法
①干支纪年法:利用天干地支纪年。如《己亥杂诗》(其五)中的“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
②年号纪年法:从汉代起,以皇帝年号纪年。如《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中的“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