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与朱元思书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与朱元思书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18:07:46

文档简介

13 与朱元思书
@基础型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水皆piǎo(   ) 碧 急湍甚箭(   )
互相轩邈(   ) 泠泠作响(   )
鸢飞lì(   )天 kuī(   )谷忘反
经lún(   )世务 疏条交映(   )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风烟俱净 俱:
(2)天山共色 共色:
(3)从流飘荡 从:
(4)急湍甚箭 急湍: 甚:
(5)负势竞上 负: 竞:
(6)争高直指 直指:
(7)泉水激石 激:
(8)蝉则千转不穷 千:
(9)鸢飞戾天 戾:
(10)经纶世务 经纶:
(11)横柯上蔽 柯:
(12)疏条交映 交映:
3.下列加点词已给出活用方式,请你补全解释。
(1)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风烟俱净
②互相轩邈
(2)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任意东西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望峰息心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蝉则千转不穷 哀转久绝
C.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
D.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与朱元思书》描绘了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色。
B.《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C.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和《答谢中书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
D.“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与朱元思书》。
6.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与“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2)美丽的自然风景往往可以净化心灵,正如《与朱元思书》中所说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
(3)《与朱元思书》第一段总写自富阳到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 , ”这八个字可以说是全文的纲要。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发展型作业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西山十记·记六①
[明]袁中道
背香山之额,是谓万安山,刹庵绮错之中,有寺不甚弘敞。而具山林之致者,翠岩也。门有渠,天雨则飞流自山颠来,岩吼石击,涛奔雷震,直走原麓,洞骇心目。刹后石路百级,有禅院,四周皆茂树。左右松柏千株,虬曲幽郁,无风而涛。好鸟和鸣于疏林中,隐隐见都城九衢,宫观栉比。万岁山及白塔寺,了了可指。其郊之林烟水色,山径柳堤,及近之峰峦叠秀,楼阁流丹,则固皆几席②间物。出门,即为登眺;入门,即就枕簟③。虽夜色远来,犹可不废览瞩。有泉甚清,可煮茗,遂宿焉。风起,松柏怒号,震撼冲击。枕上闻其声,如在扬子舟中,驾风帆破白头浪也。予遂定计,九夏④居此,以避长安尘矣。
【注释】①选自《珂雪斋集》。②几席:几和席,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③枕簟(diàn):意思是枕席,泛指卧具。④九夏:夏季,夏天。
8.下列声音未在文中出现的一项是(   )(3分)
A.飞流声 B.松涛声
C.鸟鸣声 D.破浪声
9.请将文中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摘抄下来。(3分)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天雨则飞流自山颠来
自非亭午夜分(郦道元《三峡》)
B.有泉甚清
可爱者甚蕃(周敦颐《爱莲说》)
C.如在扬子舟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予遂定计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一课一法
方位名词的特殊用法
【真题在线】(浙江中考)语言现象要学会梳理。根据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学过的文言文中再举两例。
【技法点拨】判断方位名词作状语的情况:①看位置:方位名词如果出现在动词前,很有可能是作状语。②看意义:当方位名词在句中的意义是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方向、方式等,而不是作为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时,一般就是作状语。③看语法功能:方位名词作状语时,它在句子中是用来修饰动词的,起到副词的作用。如果把方位名词去掉,句子的基本结构仍然完整,只是语义上会缺少关于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方向等方面的描述。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3(2)题。
◆素养积累
(一)骈文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它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骈文最大的特点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对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式通常是四字句和六字句相互交替。
(二)吴均体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善为文,工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他的作品“清拔有古气”,被称为“吴均体”。他的《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等作品,皆工于写景,清新秀逸,艺术成就较高,为六朝骈文之名作。13 与朱元思书
@基础型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水皆piǎo( 缥 ) 碧 急湍甚箭( tuān )
互相轩邈( miǎo ) 泠泠作响( línɡ )
鸢飞lì( 戾 )天 kuī( 窥 )谷忘反
经lún( 纶 )世务 疏条交映( shū )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风烟俱净 俱: 全,都 
(2)天山共色 共色: 同样的颜色 
(3)从流飘荡 从: 跟、随 
(4)急湍甚箭 急湍: 急流的水  甚: 超过,胜过 
(5)负势竞上 负: 凭借  竞: 争着 
(6)争高直指 直指: 笔直地指向云天 
(7)泉水激石 激: 冲击,撞击 
(8)蝉则千转不穷 千: 表示多 
(9)鸢飞戾天 戾: 至、到达 
(10)经纶世务 经纶: 筹划、治理 
(11)横柯上蔽 柯: 树木的枝干 
(12)疏条交映 交映: 互相掩映 
3.下列加点词已给出活用方式,请你补全解释。
(1)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风烟俱净  消散 
②互相轩邈  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2)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任意东西  向东或向西(漂流)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望峰息心  使……平息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天下独绝 猿则百叫无绝
B.蝉则千转不穷 哀转久绝
C.直视无碍 争高直指
D.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
【解析】A.绝妙的/断,停止;B.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婉转;C.直接/笔直;D.都是“飞奔的马”。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与朱元思书》描绘了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色。
B.《与朱元思书》选自《吴均集校注》。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C.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和《答谢中书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
D.“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与朱元思书》。
【解析】C.《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吴均三书”指《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与施从事书》。
6.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与“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急湍甚箭 , 猛浪若奔 。
(2)美丽的自然风景往往可以净化心灵,正如《与朱元思书》中所说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 窥谷忘反 ”。
(3)《与朱元思书》第一段总写自富阳到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 奇山异水 , 天下独绝 ”这八个字可以说是全文的纲要。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水比箭还快,汹涌的巨浪就像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发展型作业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西山十记·记六①
[明]袁中道
背香山之额,是谓万安山,刹庵绮错之中,有寺不甚弘敞。而具山林之致者,翠岩也。门有渠,天雨则飞流自山颠来,岩吼石击,涛奔雷震,直走原麓,洞骇心目。刹后石路百级,有禅院,四周皆茂树。左右松柏千株,虬曲幽郁,无风而涛。好鸟和鸣于疏林中,隐隐见都城九衢,宫观栉比。万岁山及白塔寺,了了可指。其郊之林烟水色,山径柳堤,及近之峰峦叠秀,楼阁流丹,则固皆几席②间物。出门,即为登眺;入门,即就枕簟③。虽夜色远来,犹可不废览瞩。有泉甚清,可煮茗,遂宿焉。风起,松柏怒号,震撼冲击。枕上闻其声,如在扬子舟中,驾风帆破白头浪也。予遂定计,九夏④居此,以避长安尘矣。
【注释】①选自《珂雪斋集》。②几席:几和席,古人凭依、坐卧的器具。③枕簟(diàn):意思是枕席,泛指卧具。④九夏:夏季,夏天。
8.下列声音未在文中出现的一项是( D )(3分)
A.飞流声 B.松涛声
C.鸟鸣声 D.破浪声
【解析】结合“风起,松柏怒号,震撼冲击。枕上闻其声,如在扬子舟中,驾风帆破白头浪也”可知,此处作者听到的是松涛声,“破浪声”是作者的想象。故选D。
9.请将文中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摘抄下来。(3分)
以避长安尘矣。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A )(3分)
A.天雨则飞流自山颠来
自非亭午夜分(郦道元《三峡》)
B.有泉甚清
可爱者甚蕃(周敦颐《爱莲说》)
C.如在扬子舟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予遂定计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A.介词,从/如果;B.都是“很,非常”的意思;C.都是“像,好像”的意思;D.都是“于是,就”的意思。
◆一课一法
方位名词的特殊用法
【真题在线】(浙江中考)语言现象要学会梳理。根据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学过的文言文中再举两例。
【技法点拨】判断方位名词作状语的情况:①看位置:方位名词如果出现在动词前,很有可能是作状语。②看意义:当方位名词在句中的意义是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方向、方式等,而不是作为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时,一般就是作状语。③看语法功能:方位名词作状语时,它在句子中是用来修饰动词的,起到副词的作用。如果把方位名词去掉,句子的基本结构仍然完整,只是语义上会缺少关于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方向等方面的描述。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3(2)题。
◆素养积累
(一)骈文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句和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它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骈文最大的特点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对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式通常是四字句和六字句相互交替。
(二)吴均体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善为文,工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他的作品“清拔有古气”,被称为“吴均体”。他的《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等作品,皆工于写景,清新秀逸,艺术成就较高,为六朝骈文之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