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唐诗五首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4唐诗五首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18:08:51

文档简介

14 唐诗五首
@基础型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   ) 薄暮(   ) xǐ(   )倚
落huī(   ) 驱dú(   ) 采wēi(   )
崔颢(   ) 千载(   ) 萋萋(   )
征蓬(   ) 燕然(   ) 荆门(   )
仍lián(   ) 大huānɡ(   ) 贾亭(   )
早莺(   ) zhuó(   )春泥 白沙堤(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野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绩。
B.李白,字太白,号香山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C.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有“诗佛”之称。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王绩在《野望》中借牛群鸟兽,描绘了一幅“ , ”的野外夕照暮归图。
(2)崔颢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诗句是: , 。
(3)(泸州中考)旅游途中,无边无际的沙漠和渺无尽头的黄河映入眼帘,顿见王维《使至塞上》“ , ”的奇美壮丽景象。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以静观视角,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天边云霞图。
(5)白居易徜徉西子湖畔,领略“ ,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旖旎春光(《钱塘湖春行》)。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一)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句子,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手法,精细地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的状态。
5.请你说说王绩《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两句所引用的典故及其表达效果。
(二)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了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失意和思乡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7.诗歌首联和颔联中均有一个“空”字,分别有怎样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8.尾联有“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诗人崔颢因何而“愁”。
(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边塞将领经过居延,点明边塞的辽阔和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诗人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来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萧关遇到了候骑,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1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两字的妙处。
(四)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1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和“入”二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五)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B.颈联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
C.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D.全诗紧扣“早春”着笔,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
1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辋川别业
[唐]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15.这首七言律诗中表现乡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诗句是(   )(3分)
A.首联和颈联 B.颔联和颈联
C.颔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
16.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这首诗都描绘了春天,分别表现了初春和仲春不同的景物特点。请在两诗中分别任选一处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7.(链接教材)下列诗歌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黄鹤楼》 B.《使至塞上》
C.《渡荆门送别》 D.《钱塘湖春行》
18.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4分)
◆一课一法
分析诗歌中的典故及其作用
【真题在线】(铜仁三模)诗的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技法点拨】作答这类题,需要考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了解一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读懂诗歌内容。只有先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写作背景和注释来分析诗歌中的典故,理解所用典故的内涵。
③分析该典故与诗歌内容或诗人情感之间的联系,找到其结合点,准确把握诗人使用该典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5题。
◆素养积累
律 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来说,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14 唐诗五首
@基础型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 ɡāo ) 薄暮( bó ) xǐ( 徙 )倚
落huī( 晖 ) 驱dú( 犊 ) 采wēi( 薇 )
崔颢( hào ) 千载( zǎi ) 萋萋( qī )
征蓬( pénɡ ) 燕然( yān ) 荆门( jīnɡ )
仍lián( 怜 ) 大huānɡ( 荒 ) 贾亭( jiǎ )
早莺( yīnɡ ) zhuó( 啄 )春泥 白沙堤( dī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野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绩。
B.李白,字太白,号香山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C.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有“诗佛”之称。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解析】B.“香山居士”是白居易的号,李白号青莲居士。
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王绩在《野望》中借牛群鸟兽,描绘了一幅“ 牧人驱犊返 , 猎马带禽归 ”的野外夕照暮归图。
(2)崔颢用对偶的手法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诗句是: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3)(泸州中考)旅游途中,无边无际的沙漠和渺无尽头的黄河映入眼帘,顿见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的奇美壮丽景象。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以静观视角,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天边云霞图。
(5)白居易徜徉西子湖畔,领略“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旖旎春光(《钱塘湖春行》)。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一)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句子,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手法,精细地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诗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的状态。
【解析】B.颔联和颈联运用了白描的表现手法。
5.请你说说王绩《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两句所引用的典故及其表达效果。
王绩《野望》中的“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两句,引用了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的典故。这两句诗通过描写诗人在眺望山野时的孤独和无助,以及他对高洁情操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境界。
(二)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了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失意和思乡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解析】B.“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表述有误,“萋萋”指草木茂盛的样子。
7.诗歌首联和颔联中均有一个“空”字,分别有怎样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昔人已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自己漂泊在外而内心孤独、寂寞和惆怅的情感,重在抒情。
8.尾联有“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诗人崔颢因何而“愁”。
诗的前两句借传说抒发了世事苍茫之慨,日暮之时,正是倦鸟归林之时,可惜诗人却问“乡关何处是”。眼前重重的暮霭,让他找不到家乡所在。浪迹天涯的游子,自然因此景此情而“愁”。
(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边塞将领经过居延,点明边塞的辽阔和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诗人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来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萧关遇到了候骑,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解析】A.“属国过居延”中“属国”借指诗人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1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两字的妙处。
“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的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四)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解析】C.尾联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意重、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选项中“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表述有误。
1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和“入”二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随”和“入”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五)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B.颈联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
C.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D.全诗紧扣“早春”着笔,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
【解析】B.根据“渐欲”和“才能”两个词语可知,展示的是初春百花渐放、草木萌发的景象,而非“百花盛放、草木繁茂”。
1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
“乱”字突出了早春各种花多而密的特点,“渐”字描写出初春各种花逐渐开放的景象,“浅”字突出了初春的小草柔嫩的特点。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早春的妩媚动人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辋川别业
[唐]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15.这首七言律诗中表现乡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的诗句是( D )(3分)
A.首联和颈联 B.颔联和颈联
C.颔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
16.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这首诗都描绘了春天,分别表现了初春和仲春不同的景物特点。请在两诗中分别任选一处简要分析。(4分)
《钱塘湖春行》通过“争”“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阳暖树、春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2分);《辋川别业》从视觉角度,通过对色彩的描绘渲染来描写辋川的春景,从而融情于景,“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盎然的春意通过“绿”“红”二字跃然纸上(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7.(链接教材)下列诗歌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D )(3分)
A.《黄鹤楼》 B.《使至塞上》
C.《渡荆门送别》 D.《钱塘湖春行》
18.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4分)
“西望长安不见家”,这里的“家”指的是皇帝所在的皇宫,对自己这个贬谪之人来说,长安已在迢迢万里之外,是那么遥远(2分)。望而不见,心情一定是惆怅、凄凉的,表明诗人难以忘怀国家大事,对朝廷、对长安充满了眷恋之情(2分)。
◆一课一法
分析诗歌中的典故及其作用
【真题在线】(铜仁三模)诗的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技法点拨】作答这类题,需要考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了解一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读懂诗歌内容。只有先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内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写作背景和注释来分析诗歌中的典故,理解所用典故的内涵。
③分析该典故与诗歌内容或诗人情感之间的联系,找到其结合点,准确把握诗人使用该典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5题。
◆素养积累
律 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来说,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