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白杨礼赞
@基础型作业
【大主题情境样板】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 “草木喻志” 的智慧,学校计划举办首届 “草木精神” 主题展,邀请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策展。
任务一 识松柏本性
小贵同学草拟了一段有关松柏的文字,请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绝壁松站立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山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路,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醒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条条qiú① 枝,不折不挠,倔强地对抗着绝境。它们没有婆娑的姿态,枝干瘦硬,树叶黑绿,jiǎo jiàn② 又强悍。而那些生长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高大秀qí③ ,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条条qiú① 枝 jiǎo jiàn② 秀qí③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迹罕至 B.绝路 C.不折不挠 D.婆娑
3.小阳同学搜集整理了有关白杨的名句,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
(2)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 的精神。
(3)它有极强的生命力, , ,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任务二 学草木精神
4.学校文学社准备举办以“草木风骨”为主题的分享会,打算邀请植物学专家李教授于10月 10 日(星期五)下午做一场专题分享。以下是文学社成员小张打电话邀请李教授的对话,请补全横线处内容。
小张:李教授,您好!① 。
李教授:你好,小张同学!找我有什么事呀?
小张:我们文学社准备举办以 “草木风骨” 为主题的分享会,想请您给同学们讲讲草木所蕴含的精神品质。② ,地点在我校报告厅。③ ?
李教授:可以的。
小张:谢谢李教授!正式的邀请函会尽快送达,我们期待您的到来。再见!
李教授:再见!
5.下面是介绍 “草木风骨” 的文稿片段,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改正。
①草木,虽看似柔弱,却有着坚韧的风骨。②它们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于绝境处顽强生长,这种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敬仰。③古往今来,诸多文人墨客都曾为草木挥毫泼墨,借草木来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情怀。④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更关注那些宏大、光鲜的事物,对身边的草木却常常一直忽视。⑤但正是这些平凡的草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力量与风骨,默默影响着我们。⑥所以,我们应当学会欣赏草木,从它们身上汲取奋进。
6.下列诗句中,所咏草木体现 “高洁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精神的一项是( )
A.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C.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白杨树的特点。
B.文中“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敬意。
C.文中“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一句,启发读者思考人与白杨树之间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作铺垫。
D.文中连用四个“难道……”形成排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8.“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芦花礼赞
戚思翠
①冬日,喜衍水湄①,赏芦花。于是,先生用电瓶车载着我,沿通江路往北,约莫半小时后,抵达江边,那里长有与故乡一模一样的芦苇。
②高坡下洼地,一望无际的芦苇滩。每年端午前夕,我们都来这里打苇叶裹粽子,与之结交多年。眼前芦苇已换上黄绿相间的秋衣,却依然亭亭玉立,纺锤似的苇叶全都平平地顺风指向一边,好像无数个风向标。一支支芦花,如笔似炬,如旗似帜,翻卷着层层白色浪花。
③芦苇,逐水而生,极易生长。看似柔弱单薄,却天生质朴,不畏风雨,不逐名利,脆弱里孕育刚毅,一枝清瘦筋骨把诗意的生命支撑。芦苇,茎竿虽细,却拔节而长,笔直向上,既有不惧潮水压顶的刚强,又有逆风抗争的坚韧,更有外直中空、挤压不破的品质。芦苇,虽不高大,不名贵,却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芦苇浑身是宝,嫩芽做菜肴,苇叶可裹粽,芦膜可作笛。苇竿是造纸原料,人造棉和人造丝是它最美的化身。芦叶、芦花、芦茎、芦根均是入典中草药。哦,芦苇带给人的感觉是生机,是奉献,是希望,是温馨,更是幸福。
④伸手触摸细碎的芦花花絮,那是一份细腻柔滑的美感,轻柔似棉,温润如玉。正是这份柔美品性,每至冬日来临,父母都会用芦花为我们制作御寒品,芦花被、芦花枕、芦花手套等,最为普及的是芦花“毛窝子”。“毛窝子”虽然外表灰暗粗陋,穿起来却异常暖和,这就是藐视肃杀寒风的芦花在寒冬赐予人们的一份特别的馈赠。
⑤在江边,我与芦苇亲密接触,身体碰着芦苇发出“嚓嚓”声,头顶的芦花,像一朵朵白云。慢慢地,我觉得自己也成了一株芦苇,一株会行走的芦苇。我静静地站着,能听到许多声音,远处不知名动物的跑动声、鸟儿的鸣叫声,好像还有芦花盛开的声音……醉了,醉了,我已经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虽然没有明月相伴,没有美酒畅饮,可我真切地读懂了陆游的《烟波即事》:“烟波深处卧孤篷,宿酒醒时闻断鸿。最是平生会心事,芦花千顷月明中。”
⑥芦花,花蕊细碎,朴实简洁。她既无姹紫嫣红的容颜,也没芬芳四溢的香气。蓬松花束,素面朝天,如拂尘,似鹤羽,摇曳在平湖云水间,遍布湿地角角落落。她虽为花身,却异常刚烈,傲视瑟瑟寒风。她用一种坦然,接受萧风冷雨的洗礼;她用一种恣意,在萧条的冬季里,书写着天地间别样的大美诗篇。
⑦芦花最美处,当在冬日。经历风霜的芦花,如一夜雪染,方见其风骨,更见其风采。“燕子东归,鸿宾南下,满眼芦花雪。”绿消红遁,草黄叶枯,回归自然,心情亦如原生态的芦花,何等快意!芦花的洁美,在苍茫天地间显得特别耀眼,这片炫目色彩呀,令我大醉、狂赞。芦花,我好爱你!
【注释】①喜衍水湄:快乐的情绪蔓延到了水边。
9.[内容理解与分析]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寒冷的冬天,先生载“我”去江边赏苇,是因为“那里长有与故乡一模一样的芦苇”。
B.文章表达了“我”对芦苇质朴、无畏、不逐名利、刚毅等特点和品质的赞美之情。
C.文章末句“芦花,我好爱你!”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我”对芦花的喜爱之情。
D.“燕子东归,鸿宾南下,满眼芦花雪”引用词句,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气息。
10.[句子赏析]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4分)
11.[文章结构]下面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摘取的,有同学认为应放在第④段开头,有同学认为应放在第⑥段开头,你同意哪种看法?请做出选择,并结合文章内容阐明理由。(5分)
走近芦花,除了一份震撼,一份感动,还有一份温暖。
12.[文意理解]作者说芦苇“脆弱里孕育刚毅”,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芦苇的“脆弱”与“刚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一课一法
欲扬先抑
【真题在线】(江西中考)文章中,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手法运用自如,试择其一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考点解读】“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又叫“先抑后扬”,是一种描写人物的技法。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是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低处落笔。
【答题模式】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是“抑”;后写……,是“扬”,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②突出强调了……的特点,使人物(事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③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④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突出主题,表现(抒发)了……的感情。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8题。
◆素养积累
象征手法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16 白杨礼赞
@基础型作业
【大主题情境样板】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 “草木喻志” 的智慧,学校计划举办首届 “草木精神” 主题展,邀请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策展。
任务一 识松柏本性
小贵同学草拟了一段有关松柏的文字,请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绝壁松站立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山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路,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醒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条条qiú① 虬 枝,不折不挠,倔强地对抗着绝境。它们没有婆娑的姿态,枝干瘦硬,树叶黑绿,jiǎo jiàn② 矫健 又强悍。而那些生长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高大秀qí③ 颀 ,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条条qiú① 虬 枝 jiǎo jiàn② 矫健 秀qí③ 颀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人迹罕至 B.绝路 C.不折不挠 D.婆娑
【解析】B.“绝路”意思是走不通的路,死路。侧重生路断绝,没有一点儿生存的希望。不符合语境,此处可以用“绝境”。
3.小阳同学搜集整理了有关白杨的名句,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
(2)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的精神。
(3)它有极强的生命力, 磨折不了 , 压迫不倒 ,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任务二 学草木精神
4.学校文学社准备举办以“草木风骨”为主题的分享会,打算邀请植物学专家李教授于10月 10 日(星期五)下午做一场专题分享。以下是文学社成员小张打电话邀请李教授的对话,请补全横线处内容。
小张:李教授,您好!① 我是××中学文学社的小张 。
李教授:你好,小张同学!找我有什么事呀?
小张:我们文学社准备举办以 “草木风骨” 为主题的分享会,想请您给同学们讲讲草木所蕴含的精神品质。② 时间是10月10日(星期五)下午 ,地点在我校报告厅。③ 您那时方便吗 ?
李教授:可以的。
小张:谢谢李教授!正式的邀请函会尽快送达,我们期待您的到来。再见!
李教授:再见!
5.下面是介绍 “草木风骨” 的文稿片段,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改正。
①草木,虽看似柔弱,却有着坚韧的风骨。②它们在风雨中屹立不倒,于绝境处顽强生长,这种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敬仰。③古往今来,诸多文人墨客都曾为草木挥毫泼墨,借草木来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情怀。④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更关注那些宏大、光鲜的事物,对身边的草木却常常一直忽视。⑤但正是这些平凡的草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力量与风骨,默默影响着我们。⑥所以,我们应当学会欣赏草木,从它们身上汲取奋进。
④句,“常常”与“一直”语义重复,删掉其一;⑥句,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力量”。
6.下列诗句中,所咏草木体现 “高洁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精神的一项是( B )
A.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B.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C.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文中“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白杨树的特点。
B.文中“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白杨树的赞美和敬意。
C.文中“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一句,启发读者思考人与白杨树之间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作铺垫。
D.文中连用四个“难道……”形成排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8.“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写“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抑”,写“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是“扬”,突出强调了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坚强不屈的特点。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芦花礼赞
戚思翠
①冬日,喜衍水湄①,赏芦花。于是,先生用电瓶车载着我,沿通江路往北,约莫半小时后,抵达江边,那里长有与故乡一模一样的芦苇。
②高坡下洼地,一望无际的芦苇滩。每年端午前夕,我们都来这里打苇叶裹粽子,与之结交多年。眼前芦苇已换上黄绿相间的秋衣,却依然亭亭玉立,纺锤似的苇叶全都平平地顺风指向一边,好像无数个风向标。一支支芦花,如笔似炬,如旗似帜,翻卷着层层白色浪花。
③芦苇,逐水而生,极易生长。看似柔弱单薄,却天生质朴,不畏风雨,不逐名利,脆弱里孕育刚毅,一枝清瘦筋骨把诗意的生命支撑。芦苇,茎竿虽细,却拔节而长,笔直向上,既有不惧潮水压顶的刚强,又有逆风抗争的坚韧,更有外直中空、挤压不破的品质。芦苇,虽不高大,不名贵,却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芦苇浑身是宝,嫩芽做菜肴,苇叶可裹粽,芦膜可作笛。苇竿是造纸原料,人造棉和人造丝是它最美的化身。芦叶、芦花、芦茎、芦根均是入典中草药。哦,芦苇带给人的感觉是生机,是奉献,是希望,是温馨,更是幸福。
④伸手触摸细碎的芦花花絮,那是一份细腻柔滑的美感,轻柔似棉,温润如玉。正是这份柔美品性,每至冬日来临,父母都会用芦花为我们制作御寒品,芦花被、芦花枕、芦花手套等,最为普及的是芦花“毛窝子”。“毛窝子”虽然外表灰暗粗陋,穿起来却异常暖和,这就是藐视肃杀寒风的芦花在寒冬赐予人们的一份特别的馈赠。
⑤在江边,我与芦苇亲密接触,身体碰着芦苇发出“嚓嚓”声,头顶的芦花,像一朵朵白云。慢慢地,我觉得自己也成了一株芦苇,一株会行走的芦苇。我静静地站着,能听到许多声音,远处不知名动物的跑动声、鸟儿的鸣叫声,好像还有芦花盛开的声音……醉了,醉了,我已经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虽然没有明月相伴,没有美酒畅饮,可我真切地读懂了陆游的《烟波即事》:“烟波深处卧孤篷,宿酒醒时闻断鸿。最是平生会心事,芦花千顷月明中。”
⑥芦花,花蕊细碎,朴实简洁。她既无姹紫嫣红的容颜,也没芬芳四溢的香气。蓬松花束,素面朝天,如拂尘,似鹤羽,摇曳在平湖云水间,遍布湿地角角落落。她虽为花身,却异常刚烈,傲视瑟瑟寒风。她用一种坦然,接受萧风冷雨的洗礼;她用一种恣意,在萧条的冬季里,书写着天地间别样的大美诗篇。
⑦芦花最美处,当在冬日。经历风霜的芦花,如一夜雪染,方见其风骨,更见其风采。“燕子东归,鸿宾南下,满眼芦花雪。”绿消红遁,草黄叶枯,回归自然,心情亦如原生态的芦花,何等快意!芦花的洁美,在苍茫天地间显得特别耀眼,这片炫目色彩呀,令我大醉、狂赞。芦花,我好爱你!
【注释】①喜衍水湄:快乐的情绪蔓延到了水边。
9.[内容理解与分析]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寒冷的冬天,先生载“我”去江边赏苇,是因为“那里长有与故乡一模一样的芦苇”。
B.文章表达了“我”对芦苇质朴、无畏、不逐名利、刚毅等特点和品质的赞美之情。
C.文章末句“芦花,我好爱你!”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我”对芦花的喜爱之情。
D.“燕子东归,鸿宾南下,满眼芦花雪”引用词句,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气息。
10.[句子赏析]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4分)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刚烈”“傲视” 等词语将芦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花在瑟瑟寒风中依然挺立、无所畏惧的姿态(1分),突出了芦花刚毅的品格(1分),表达了作者对芦花的赞美之情(1分)。
11.[文章结构]下面这句话是从文章中摘取的,有同学认为应放在第④段开头,有同学认为应放在第⑥段开头,你同意哪种看法?请做出选择,并结合文章内容阐明理由。(5分)
走近芦花,除了一份震撼,一份感动,还有一份温暖。
同意放在第④段开头(1分)。第④段主要讲述了父母用芦花为 “我们” 制作御寒品,如芦花被、芦花 “毛窝子” 等,体现了芦花带来的温暖,与句子中 “一份温暖” 相呼应(2分)。而第⑥段重点描写芦花的朴实、刚烈以及在冬季展现的大美,与 “温暖” 的联系不紧密(1分)。放在第④段开头,能自然引出下文对芦花带来温暖的具体叙述,使段落衔接更顺畅(1分)。
12.[文意理解]作者说芦苇“脆弱里孕育刚毅”,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芦苇的“脆弱”与“刚毅”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脆弱:芦苇茎竿纤细,看似柔弱单薄,给人一种脆弱的感觉(2分)。刚毅:①不畏风雨,能承受潮水压顶,在逆风中有抗争的坚韧;②外直中空却挤压不破,有刚强的品质;③冬日里傲视瑟瑟寒风,接受萧风冷雨的洗礼,展现出刚烈的本性(2分)。
◆一课一法
欲扬先抑
【真题在线】(江西中考)文章中,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手法运用自如,试择其一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考点解读】“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又叫“先抑后扬”,是一种描写人物的技法。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是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低处落笔。
【答题模式】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是“抑”;后写……,是“扬”,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②突出强调了……的特点,使人物(事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③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④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突出主题,表现(抒发)了……的感情。
【习题链接】见本课第8题。
◆素养积累
象征手法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