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昆明的雨
@基础型作业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这个季节的雨是清冷的,不似早春的雨那般缠绵,也不是连绵不断的。可是,三月的雨含情脉脉,似有万般深情要与天地倾诉。却也不似盛夏的雨水,一阵狂风暴雨,打几个雷,闪几道电,匆匆忙忙地来了又走。
雨还未停,在时间的缝xì① 里留下苔 hén② ,充当时间的齿轮,像久去未归的乡音。刚下过雨,泥土软软的,像走在海绵上一样。密zā zā③ 的绿叶,数不清的花骨朵儿,都被雨水湿透了。三月,正值农耕时节,即使是下雨,农民也不怕,披蓑戴笠,插秧苗,种苞谷,忙得不亦乐乎。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缝xì① 苔 hén② 密zā zā③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缠绵 B.连绵不断 C.含情脉脉 D.充当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的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B.“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C.“春分”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民间俗称“打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D.《昆明的雨》的作者是汪曾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发展型作业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5分)
冬 天
汪曾祺
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①。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③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作“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②,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青菜”似油菜而大,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⑦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宫还是龙门),就算赢了。“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四个人玩也可以。不知道为什么叫作“逍遥”。
⑧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蜡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蜡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蜡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⑨舂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③。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有删改)
【注释】①槅(ɡé)子:分层放置器物的架子。②炭墼(jī):是用炭末捣制成的圆柱状燃料。制法似土墼。③碓(duì):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装一块圆形的石头,用脚连续踏另一端,石头就连续起落,去掉下面石臼中的糙米的皮。
4.[内容理解与分析]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按时间顺序从“初冬”写到“深冬”,文章最后“就快过年了”流露出对过年的期盼。
B.拆帐子洗晒,仿佛看见夏天的离去;铺上稻草的床,松软暖和泛着香味,让人感受到幸福。
C.写南方冬天夜里的冰冷难受,更体现出下文寒假睡懒觉、起床穿热棉裤棉鞋的温暖与舒适。
D.本文具有独特的口语化风格,运用了大量短句,直接抒发了对家乡冬天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5.[文意理解]写冬天吃的菜,作者为什么选择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进行细致的描述?(3分)
6.[词语赏析]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第⑨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7.[句子理解]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表现生活的情趣”,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拓展型作业
(贵州特色)我校学生会准备举行以“贵州的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8.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家乡贵州的雨文化,第一小组准备邀请知名气象专家李教授于11月10日(星期一)下午做一场专题讲座。下面是第一小组组长小语打电话邀请李教授的对话,请补全横线处内容。
小语:①
李教授:你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小语:我校学生会准备举行以 “贵州的雨” 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想请您为同学们讲一讲 “家乡贵州的雨文化”。② ,地点在学校阶梯教室。③ ?
李教授:可以的。
小语:谢谢李教授!正式的邀请函将于明天送达,我们恭候您的到来。再见!
李教授:再见!
9.下面是第二小组介绍 “贵州的雨” 的文稿片段。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改正。
①贵州多山地、丘陵,气候湿润,降雨颇为频繁,所以当地素来有着《天无三日晴》的说法。②在漫长的岁月里,贵州人顺应雨的特点,发展出了独特的农耕文化。③目前,贵州的雨不仅滋养了广袤的土地,还催生了诸多与雨相关的民俗活动。④贵州的苗族 “接龙雨” 习俗,表达了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期盼,还有侗族的 “雨节”,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⑤凭借丰富的雨文化,贵州成为了研究雨文化。
10.第三小组把俗语和诗句组合起来,向大家解说 “雨是连接天地的桥梁”,其中用来劝告大家 “感受雨的美好,珍惜雨带来的滋养” 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春雨贵如油 —— 好雨知时节
B.屋漏偏逢连夜雨 —— 清明时节雨纷纷
C.雷声大,雨点小 —— 空山新雨后
D.秋雨连绵无尽头 —— 巴山夜雨涨秋池
◆一课一法
散文的语言特点
【真题在线】(扬州中考)散文的语言通常追求含蓄、有意蕴,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具备这些特点?请选出一句,并赏析。
【技法点拨】散文常见的语言风格有质朴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等。具体的分析方法如下:
(1)看词语运用。①看词语的感彩是否鲜明、是褒还是贬。②看是否多处或连续使用了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看语体色彩。语体主要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两种。①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②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
(3)看句式特点。关注长短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以及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等的使用。
(4)看手法。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夸张、反语、双关等;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前后照应、对比、铺垫、伏笔等;表达效果主要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平实质朴、准确精当、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诙谐幽默等。
(5)看语言特色。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考虑,把握作品语言的特点。还可以根据题材来分析语言特色,如乡村题材,其语言常常通俗质朴,具有地方特色;城市题材,其语言常常委婉细腻,寓意深刻。18 昆明的雨
@基础型作业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这个季节的雨是清冷的,不似早春的雨那般缠绵,也不是连绵不断的。可是,三月的雨含情脉脉,似有万般深情要与天地倾诉。却也不似盛夏的雨水,一阵狂风暴雨,打几个雷,闪几道电,匆匆忙忙地来了又走。
雨还未停,在时间的缝xì① 隙 里留下苔 hén② 痕 ,充当时间的齿轮,像久去未归的乡音。刚下过雨,泥土软软的,像走在海绵上一样。密zā zā③ 匝匝 的绿叶,数不清的花骨朵儿,都被雨水湿透了。三月,正值农耕时节,即使是下雨,农民也不怕,披蓑戴笠,插秧苗,种苞谷,忙得不亦乐乎。
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缝xì① 隙 苔 hén② 痕 密zā zā③ 匝匝
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缠绵 B.连绵不断 C.含情脉脉 D.充当
【解析】D.“充当”意思是取得某种身份,担任某种职务。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 “布满”。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三峡》的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B.“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C.“春分”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民间俗称“打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D.《昆明的雨》的作者是汪曾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
【解析】C.“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
@发展型作业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15分)
冬 天
汪曾祺
①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①。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出来,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②床上拆了帐子,铺了稻草。洗帐子要捡一个晴朗的好天,当天就晒干。稻草装在一个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铺了稻草,暄腾腾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③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④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懒觉。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⑤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是黄铜的,有多眼的盖。里面烧的是粗糠。粗糠装满,铲上几铲没有烧透的芦柴火(我们那里烧芦苇,叫作“芦柴”)的红灰盖在上面。粗糠引着了,冒一阵烟,不一会儿,烟尽了,就可以盖上炉盖。粗糠慢慢延烧,可以经很久。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里粗糠太实了,空气不够,火力渐微,就要用“拨火板”沿炉边挖两下,把粗糠拨松,火就旺了。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焦糠的气味也很好闻。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②,以纸煤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⑥冬天吃的菜,有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乌青菜塌棵,平贴地面,江南谓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园辟小片地,种乌青菜,经霜,菜叶边缘作紫红色,味道苦中泛甜。乌青菜与“蟹油”同煮,滋味难比。“蟹油”是以大螃蟹煮熟剔肉,加猪油“炼”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冻,久贮不坏,可吃一冬。豆腐冻后,不知道为什么是蜂窝状。化开,切小块,与鲜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无不佳。冻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们那里过去没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青菜”似油菜而大,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阴天下雪,喝咸菜汤。
⑦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宫还是龙门),就算赢了。“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四个人玩也可以。不知道为什么叫作“逍遥”。
⑧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蜡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蜡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蜡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⑨舂粉子。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③。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扭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有删改)
【注释】①槅(ɡé)子:分层放置器物的架子。②炭墼(jī):是用炭末捣制成的圆柱状燃料。制法似土墼。③碓(duì):舂米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装一块圆形的石头,用脚连续踏另一端,石头就连续起落,去掉下面石臼中的糙米的皮。
4.[内容理解与分析]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本文按时间顺序从“初冬”写到“深冬”,文章最后“就快过年了”流露出对过年的期盼。
B.拆帐子洗晒,仿佛看见夏天的离去;铺上稻草的床,松软暖和泛着香味,让人感受到幸福。
C.写南方冬天夜里的冰冷难受,更体现出下文寒假睡懒觉、起床穿热棉裤棉鞋的温暖与舒适。
D.本文具有独特的口语化风格,运用了大量短句,直接抒发了对家乡冬天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5.[文意理解]写冬天吃的菜,作者为什么选择乌青菜、冻豆腐、咸菜汤进行细致的描述?(3分)
①详细地写这些菜,可见家乡在作者头脑中的印象之深(1分);②冬天吃的菜只是家乡美好印象的代表,对家乡冬天菜的美好回忆揭示了作者深藏在心底的浓浓乡情(1分);③写得越详细,越能体现家乡冬天的“暖和”与幸福感(1分)。
6.[词语赏析]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第⑨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运用短句(1分),将动词和拟声词结合在一起(1分),写出了踩碓的过程和乐趣(1分),语言有节奏感,又富有生活情趣(1分)。
7.[句子理解]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表现生活的情趣”,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汪曾祺对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体察细微,常常可以把一些小事描写得如“现实再现”,以此来表现生活的情趣(2分)。本文有很多细小琐屑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在寒冷的冬天里依然能“温暖”和“幸福”(1分)。如第④段写“棉衣在铜炉子上烘过了,起来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第⑤段写“闲来无事,抹抹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脚炉暖人,真是幸福(2分)。
@拓展型作业
(贵州特色)我校学生会准备举行以“贵州的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8.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家乡贵州的雨文化,第一小组准备邀请知名气象专家李教授于11月10日(星期一)下午做一场专题讲座。下面是第一小组组长小语打电话邀请李教授的对话,请补全横线处内容。
小语:① 李教授,您好!我是××中学学生会第一小组组长小语。
李教授:你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小语:我校学生会准备举行以 “贵州的雨” 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想请您为同学们讲一讲 “家乡贵州的雨文化”。② 时间是11月10日(星期一)下午 ,地点在学校阶梯教室。③ 您看可以吗 ?
李教授:可以的。
小语:谢谢李教授!正式的邀请函将于明天送达,我们恭候您的到来。再见!
李教授:再见!
9.下面是第二小组介绍 “贵州的雨” 的文稿片段。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改正。
①贵州多山地、丘陵,气候湿润,降雨颇为频繁,所以当地素来有着《天无三日晴》的说法。②在漫长的岁月里,贵州人顺应雨的特点,发展出了独特的农耕文化。③目前,贵州的雨不仅滋养了广袤的土地,还催生了诸多与雨相关的民俗活动。④贵州的苗族 “接龙雨” 习俗,表达了人们对风调雨顺的期盼,还有侗族的 “雨节”,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⑤凭借丰富的雨文化,贵州成为了研究雨文化。
①句,《天无三日晴》的书名号改为双引号;⑤句,在句末添加“的重要区域”。
10.第三小组把俗语和诗句组合起来,向大家解说 “雨是连接天地的桥梁”,其中用来劝告大家 “感受雨的美好,珍惜雨带来的滋养” 最合适的一项是( A )
A.春雨贵如油 —— 好雨知时节
B.屋漏偏逢连夜雨 —— 清明时节雨纷纷
C.雷声大,雨点小 —— 空山新雨后
D.秋雨连绵无尽头 —— 巴山夜雨涨秋池
◆一课一法
散文的语言特点
【真题在线】(扬州中考)散文的语言通常追求含蓄、有意蕴,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具备这些特点?请选出一句,并赏析。
【技法点拨】散文常见的语言风格有质朴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等。具体的分析方法如下:
(1)看词语运用。①看词语的感彩是否鲜明、是褒还是贬。②看是否多处或连续使用了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2)看语体色彩。语体主要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两种。①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②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
(3)看句式特点。关注长短句的使用、整散句的搭配,以及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等的使用。
(4)看手法。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夸张、反语、双关等;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前后照应、对比、铺垫、伏笔等;表达效果主要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平实质朴、准确精当、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诙谐幽默等。
(5)看语言特色。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考虑,把握作品语言的特点。还可以根据题材来分析语言特色,如乡村题材,其语言常常通俗质朴,具有地方特色;城市题材,其语言常常委婉细腻,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