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基础型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sù ) 委而去之( wěi ) 域民( yù )
失道者寡助( ɡuǎ ) 亲戚( qī ) 畔之( pàn )
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能够表明地利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城非不高也 城: 城墙
(2)环而攻之 环: 四面包围
(3)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4)得道者多助 得道: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
(5)寡助之至 寡: 少 至: 极点
(6)亲戚畔之 畔: 同“叛”,背叛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使……定居下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天时不如地利 B.委而去之
C.亲戚畔之 D.丈夫之冠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百姓定居(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课文中的“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关系: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即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7.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而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辩 政
子贡问于孔子曰:“昔者齐君问政于夫子①,夫子曰:‘政在节财。’鲁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谕臣。’叶公②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悦近而来远。’三者之问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然政在异端乎?”
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伎乐不解于时,一旦而赐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节财。鲁君有臣三人,内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诸侯之宾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此三者所以为政殊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夫子:指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此处特指孔子。②叶公: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担任楚国宰相。
8.下列对孔子治国之道的概括,最恰当的一
项是( D )(3分)
A.治理国家在于节省财力。
B.治理国家在于了解大臣。
C.治理国家在于远近人的依附。
D.治理国家要因国情而异。
【解析】D.由子贡和孔子的问答可知,对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不同的原因在于“各因其事也”,即治理国家因国情而异,并且他给齐君、鲁君、叶公提出的建议都是依此原则而来的。
9.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应之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各因其事也(1分)。即“按照各国不同的情况来治理”,虽然问题相同,但引发问题的内因却有所不同,解决问题要结合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去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因为导致问题的原因不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会发生变化(2分)。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
A.故曰:政在节财
故渔者歌曰(郦道元《三峡》)
B.然政在异端乎
奇山异水(吴均《与朱元思书》)
C.各因其事也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D.鲁君问政于夫子
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A.均为“所以”的意思;B.不同的/奇特的;C.按照/趁、乘;D.对、向/在。
富贵不能淫
@基础性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 yǎn ) 熄( xī )
丈夫之冠也( ɡuàn ) 不能淫( yín )
贫贱( jiàn )
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原则的句子是: 得志,与民由之 ; 不得志,独行其道 。
(2)《富贵不能淫》中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 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确实
(2)一怒而诸侯惧 惧: 害怕
(3)安居而天下熄 熄: (战争)停息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 怎么,哪里
(5)父命之 命: 教导、训诲
4.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女子之嫁也 无案牍之劳形
B.安居而天下熄 居天下之广居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戒之曰 必敬必戒
【解析】A.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动词,居住,这里可理解为“安处、平静生活”/房屋;C.能,能够/实现,获得;D.告诫/谨慎。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
B.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年,因此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C.在古代,兄弟间的长幼排行有一定的称呼,其中“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
D.古代有许多女子专有词,如“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归”指女子出嫁。
【解析】A.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得志时,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就独自走自己的路。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意思相近。
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解析】D.“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属于比喻论证。
8.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①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做人的原则;③面对富贵不迷乱,面对贫贱不动摇,面对威逼不屈服。
课外阅读
(安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①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②厓(yá)山:宋朝抗元的最后据点。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9.下列事情是文天祥所做的一项是( C )(3分)
A.在军营中以客礼见张弘范。
B.写信招降张世杰。
C.写下《过零丁洋》诗给张弘范。
D.率军攻破厓山。
10.下面是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天祥能否被称为“大丈夫”。(3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天祥能被称为“大丈夫”(1分)。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面对张弘范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写信招降张世杰,坚守对南宋的忠诚;在厓山被攻破后,面对张弘范“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的劝降,他以“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回应,宁死不屈,做到了“威武不能屈”,符合大丈夫的标准(2分)。
1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B )(3分)
A.左右命之拜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B.与俱入厓山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索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弘范笑而置之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解析】A.代词,代指文天祥/介词,到,往;B.都是 “和,同” 的意思;C.副词,坚决/动词,巩固;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基础型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舜( shùn ) 畎亩( quǎn )
傅说( fù )( yuè ) 胶鬲( ɡé )
百里奚( xī ) 空乏( kònɡ )
曾益( zēnɡ ) 拂士( bì )
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 所以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 田地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选拔、任用
(3)空乏其身 空乏: 财资缺乏
(4)行拂乱其所为 拂: 违背
乱: 扰乱
(5)人恒过 恒过: 常常犯错误
(6)而后作 作: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7)而后喻 喻: 了解、明白
(8)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在国内
法家: 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 辅佐君王的贤士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国: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山川之美
B.劳其筋骨 乐亦在其中矣
C.然后能改 欣然起行
D.衡于虑,而后作 为人谋而不忠乎
【解析】A.均为结构助词,的;B.代词,他/代词,这;C.代词,这样/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的样子;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D )
A.苦其心志 B.劳其筋骨
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
6.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B.曾益其所不能
C.行拂乱其所为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解析】A.女同“汝”,你。B.曾同“增”,增加。D.衡同“横”,梗塞、不顺。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解析】C.文章主旨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篇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说明他们虽然都出身卑微,但经历磨炼后,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其意在论述要想成才必须先经历磨炼,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观点。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孟轲见魏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资治通鉴》)
【注释】①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梁王。②餍(yàn):满足。
9.选文讲述了孟子的仁义观,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D )(3分)
A.如果义在利后,士大夫们会有不臣之心。
B.若君主不仁,那么臣子就无法安分守己。
C.若君主不义,那么臣子就会以欺诈为乐。
D.讲究仁义的实质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
【解析】D.“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的意思是:只有仁义的人才知道仁义的好处,不仁义的人是不知道的。讲究仁义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不是孟子心中讲求的仁义的实质。故选D。
10.选文表达了孟子的什么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当仁义与利益发生冲突时,只谈仁义就够了,不必谈利益(4分)。
1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A.尝问牧民之道何先
国人道之(《穿井得一人》)
B.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
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C.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
横柯上蔽(吴均《与朱元思书》)
D.不仁者不知也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课一法
古今异义
【真题在线】(铜仁期末)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技法点拨】(1)词义的扩大——如“国”字,古代指国都,现在指国家。
(2)词义的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与儿女,现在指夫妻中的女方。
(3)词义弱化——即一个字或词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而现在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走”,古义是跑,现在则表示一般的步行。
(4)词义强化——如“恨”,古义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素养积累
(一)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四书”“五经”
①“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②“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基础型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 委而去之( ) 域民( )
失道者寡助( ) 亲戚( ) 畔之( )
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 。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能够表明地利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城非不高也 城:
(2)环而攻之 环:
(3)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
(4)得道者多助 得道:
(5)寡助之至 寡: 至:
(6)亲戚畔之 畔: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B.委而去之
C.亲戚畔之 D.丈夫之冠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课文中的“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7.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辩 政
子贡问于孔子曰:“昔者齐君问政于夫子①,夫子曰:‘政在节财。’鲁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谕臣。’叶公②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悦近而来远。’三者之问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然政在异端乎?”
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伎乐不解于时,一旦而赐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节财。鲁君有臣三人,内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诸侯之宾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此三者所以为政殊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①夫子:指对年长而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此处特指孔子。②叶公: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担任楚国宰相。
8.下列对孔子治国之道的概括,最恰当的一
项是( )(3分)
A.治理国家在于节省财力。
B.治理国家在于了解大臣。
C.治理国家在于远近人的依附。
D.治理国家要因国情而异。
9.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应之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1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故曰:政在节财
故渔者歌曰(郦道元《三峡》)
B.然政在异端乎
奇山异水(吴均《与朱元思书》)
C.各因其事也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D.鲁君问政于夫子
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富贵不能淫
@基础性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 ) 熄( )
丈夫之冠也( ) 不能淫( )
贫贱( )
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原则的句子是: ; 。
(2)《富贵不能淫》中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 , ,威武不能屈”。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
(2)一怒而诸侯惧 惧:
(3)安居而天下熄 熄:
(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焉:
(5)父命之 命:
4.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女子之嫁也 无案牍之劳形
B.安居而天下熄 居天下之广居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戒之曰 必敬必戒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
B.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年,因此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C.在古代,兄弟间的长幼排行有一定的称呼,其中“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
D.古代有许多女子专有词,如“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归”指女子出嫁。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揭示了大丈夫的内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意思相近。
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8.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孟子心目中“大丈夫”的标准。
课外阅读
(安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③。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①弘范:即张弘范,元朝将领。②厓(yá)山:宋朝抗元的最后据点。③张世杰:南宋将领。
9.下列事情是文天祥所做的一项是( )(3分)
A.在军营中以客礼见张弘范。
B.写信招降张世杰。
C.写下《过零丁洋》诗给张弘范。
D.率军攻破厓山。
10.下面是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天祥能否被称为“大丈夫”。(3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左右命之拜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B.与俱入厓山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索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弘范笑而置之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基础型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舜( ) 畎亩( )
傅说( )( ) 胶鬲( )
百里奚( ) 空乏( )
曾益( ) 拂士( )
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句子是: , ,国恒亡。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 , 。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3)空乏其身 空乏:
(4)行拂乱其所为 拂:
乱:
(5)人恒过 恒过:
(6)而后作 作:
(7)而后喻 喻:
(8)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法家:
拂士: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国: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山川之美
B.劳其筋骨 乐亦在其中矣
C.然后能改 欣然起行
D.衡于虑,而后作 为人谋而不忠乎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苦其心志 B.劳其筋骨
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
6.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B.曾益其所不能
C.行拂乱其所为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孟轲见魏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夫唯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资治通鉴》)
【注释】①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梁王。②餍(yàn):满足。
9.选文讲述了孟子的仁义观,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义在利后,士大夫们会有不臣之心。
B.若君主不仁,那么臣子就无法安分守己。
C.若君主不义,那么臣子就会以欺诈为乐。
D.讲究仁义的实质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
10.选文表达了孟子的什么观点?请简要分析。(4分)
1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尝问牧民之道何先
国人道之(《穿井得一人》)
B.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
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C.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
横柯上蔽(吴均《与朱元思书》)
D.不仁者不知也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课一法
古今异义
【真题在线】(铜仁期末)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技法点拨】(1)词义的扩大——如“国”字,古代指国都,现在指国家。
(2)词义的缩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与儿女,现在指夫妻中的女方。
(3)词义弱化——即一个字或词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而现在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走”,古义是跑,现在则表示一般的步行。
(4)词义强化——如“恨”,古义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素养积累
(一)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四书”“五经”
①“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②“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