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愚公移山
@基础型作业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太行(hánɡ) 万仞(rèn) 惩(chěnɡ)
B.魁父(kuí) 荷担(hé) 叩石(kòu)
C.垦壤(rǎnɡ) 箕畚(běn) 孀妻(shuānɡ)
D.始龀(chǐ) 穷匮(kuì) 一厝(cuò)
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愚公之所以决心移山,是因为: , 。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
(3)文中从正面来写移山任务艰巨的句子是: , ;从侧面来写移山任务艰巨的句子是: , 。
(4)河曲智叟讥笑愚公的原因是: , ,其如土石何?
(5)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是: , 。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惩山北之塞 塞:
(2)出入之迂也 迂:
(3)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
(4)杂然相许 杂然: 许:
(5)其妻献疑曰 献疑:
(6)固不可彻 彻:
(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
(8)一厝朔东 厝:
(9)无陇断焉 断:
(10)聚室而谋曰 室:
(11)且焉置土石 置:
(12)叩石垦壤 叩:
(13)始龀 始:
(14)寒暑易节 易: 节:
(15)虽我之死 虽:
(16)何苦而不平 苦:
(17)惧其不已也 已: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无陇断焉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请将下面加点词的古义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古义 今义
方七百里 (1) 方向;方面
惩山北之塞 (2) 处罚;警戒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北山愚公长息曰 (4) 休息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吾与汝毕力平险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
B.“一厝朔东”中的“朔”是指朔方,地名,大体在黄河中游,今宁夏、陕西、山西一带。
C.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叫作“阳”。如“河阳”指黄河南岸,“汉阴”指汉水北岸。
D.“始龀”“束发”是古代特定年龄的别称。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1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内容可否去掉?为什么?
课外阅读
(六盘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芋老人传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②,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③乃益瘦。老人延④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⑤。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⑥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⑦。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注释】①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②佣出:外出做雇工。③影:身影,指体形。④延:邀请。⑤用甲第为相国: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⑥向:从前。⑦讲钧礼:行平等之礼。钧,通“均”,意为平等。
12.下列情景不符合原文的是( )(3分)
A.芋老人儿子在书生家避雨。
B.相国派人寻找芋老人夫妇至京。
C.县官们以钧礼邀见芋老人。
D.老妪再次煮同样的芋给相国吃。
13.作者借芋老人之口认为“向之香而甘者”的理由是什么?(4分)
1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独与妪居渡口
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别去
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
C.尉闻之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D.犹是芋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课一法
“之”的用法
【考点解读】“之”是文言文中常用、中考常考的虚词之一,用法灵活多样。
(1)作代词,代指人、物、事,如“环而攻之而不胜”。
(2)作助词,有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种。结构助词:①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如“水陆草木之花”。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成为一个主谓短语,作为整个句子的某个成分,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③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④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语气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称善者久之”。
(3)作动词,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译为“去”“往”
“到”等,如“往之女家”。24 愚公移山
@基础型作业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太行(hánɡ) 万仞(rèn) 惩(chěnɡ)
B.魁父(kuí) 荷担(hé) 叩石(kòu)
C.垦壤(rǎnɡ) 箕畚(běn) 孀妻(shuānɡ)
D.始龀(chǐ) 穷匮(kuì) 一厝(cuò)
【解析】A.“惩”应读“chénɡ”;B.“荷”应读“hè”;D.“龀”应读“chèn”。
2.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1)愚公之所以决心移山,是因为: 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也 。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指通豫南 , 达于汉阴 。
(3)文中从正面来写移山任务艰巨的句子是: 叩石垦壤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从侧面来写移山任务艰巨的句子是: 寒暑易节 , 始一反焉 。
(4)河曲智叟讥笑愚公的原因是: 以残年余力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5)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是: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而山不加增 。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惩山北之塞 塞: 阻塞
(2)出入之迂也 迂: 曲折,绕远
(3)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 尽、全
(4)杂然相许 杂然: 纷纷地 许: 赞同
(5)其妻献疑曰 献疑: 提出疑问
(6)固不可彻 彻: 通达
(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 穷尽
(8)一厝朔东 厝: 放置、安放
(9)无陇断焉 断: 隔绝
(10)聚室而谋曰 室: 家人
(11)且焉置土石 置: 放置、安放
(12)叩石垦壤 叩: 敲、打
(13)始龀 始: 才、刚
(14)寒暑易节 易: 更替 节: 季节
(15)虽我之死 虽: 即使
(16)何苦而不平 苦: 愁苦,这里指担心
(17)惧其不已也 已: 停止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甚矣,汝之不惠
B.无陇断焉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A.“惠”同“慧”,聪明;B.“陇”同“垄”,高地;C.没有通假字;D.反,同“返”,往返。
5.请将下面加点词的古义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古义 今义
方七百里 (1)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方向;方面
惩山北之塞 (2) 苦于 处罚;警戒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 指草木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
北山愚公长息曰 (4) 叹息 休息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C )
A.面山而居
B.吾与汝毕力平险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解析】A.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着。B.平:形容词用作动词,挖平。D.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7.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 )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解析】A、C、D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道家代表人物。
B.“一厝朔东”中的“朔”是指朔方,地名,大体在黄河中游,今宁夏、陕西、山西一带。
C.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叫作“阳”。如“河阳”指黄河南岸,“汉阴”指汉水北岸。
D.“始龀”“束发”是古代特定年龄的别称。
【解析】C.“河阳”应是黄河北岸,“汉阴”应为汉水南岸。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大山北部交通的阻塞,出来进去(都得)绕远。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可通达的地步,竟然连寡妇和小孩(都)不如。
@发展型作业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人力之少、运输工具简陋等方面表现了移山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决心。
B.邻人京城氏的男孩尽管才七八岁,却能热情地帮助移山,写出了愚公移山这一行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与支持。
C.愚公之妻质疑愚公、智叟嘲笑愚公,尽管他们说话的语气不同,但都对愚公移山持否定态度。
D.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解析】C.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虽然都对移山提出疑问,但是语气和称呼不同,目的也不同。愚公的妻子用“君”表达对愚公的尊重,而智叟说“残年余力”则非常不客气。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是为了解决问题,帮助愚公移山;而智叟是为了讽刺、阻止愚公移山。
1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内容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以。这一内容从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突出了愚公精神的可贵。
课外阅读
(六盘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芋老人传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②,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③乃益瘦。老人延④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⑤。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⑥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⑦。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注释】①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②佣出:外出做雇工。③影:身影,指体形。④延:邀请。⑤用甲第为相国: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⑥向:从前。⑦讲钧礼:行平等之礼。钧,通“均”,意为平等。
12.下列情景不符合原文的是( A )(3分)
A.芋老人儿子在书生家避雨。
B.相国派人寻找芋老人夫妇至京。
C.县官们以钧礼邀见芋老人。
D.老妪再次煮同样的芋给相国吃。
13.作者借芋老人之口认为“向之香而甘者”的理由是什么?(4分)
芋的烹调方法是一样的,却觉得味道不如从前,是因为时间和地位改变了人的性情(2分)。好吃不过腹中饥,过去的书生成了如今的相国,衣食无忧,芋自然不那么甘甜了(2分)。
1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3分)
A.独与妪居渡口
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别去
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
C.尉闻之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D.犹是芋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A.介词,和/副词,一起,共同;B.都是动词,离开:C.代词,代指这件事/结构助词,的;D.动词,表判断/代词,这,代指前文所指的那类人。
【参考译文】芋老人,是慈水县祝家渡的人。他的儿子外出做雇工,(芋老人)独自和老妻住在渡口边。一天,有个书生在屋檐下避雨,衣服湿透,衣袖单薄,身形显得更加瘦弱了。芋老人邀请书生进屋坐下,(经过交谈后)得知书生是从郡城参加童子试回来的。芋老人略微读过些书,和书生交谈了很久,便叫老妻煮芋头拿来给书生吃;书生吃光了一碗,(芋老人)又给他盛了一碗。书生吃得饱饱的,笑着说:“他日我不会忘记老人家(您)的芋头啊。”雨停了,(书生)告别离去。
十多年后,书生因为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然吩咐厨师进献芋头,(他)放下筷子感叹道:“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样香甜呢!”(于是)派人去探访那对老夫妇,用车把他们接来。当地的县丞、县尉听说了这件事,以为芋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便邀请(芋老人)相见,并且以平等之礼相待。(这时)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外出做雇工了。到了京城,宰相慰问(他们)说:“我一直没忘记老人家(您)的芋头,今天还得麻烦您家老妻再煮一次芋头啊。”不久,老妻煮好芋头端了进来,宰相也放下筷子说:“为什么从前的芋头那样香甜呢!”
芋老人走上前说道:“还是同样的芋头啊,然而从前觉得它香甜,并非是烹制调料有什么不同,实在是时间、地位改变人(的心境)啊。”
◆一课一法
“之”的用法
【考点解读】“之”是文言文中常用、中考常考的虚词之一,用法灵活多样。
(1)作代词,代指人、物、事,如“环而攻之而不胜”。
(2)作助词,有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种。结构助词:①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如“水陆草木之花”。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之成为一个主谓短语,作为整个句子的某个成分,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③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④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语气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称善者久之”。
(3)作动词,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译为“去”“往”
“到”等,如“往之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