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素养评估(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素养评估(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20:13:25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素养评估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择一处怪石嶙峋的山崖翘首远望,巧妙绝伦的景致尽收眼底,隐约可见的山影向天际无限延伸,形成一种朦胧婉约的浪漫笔调。
近处,可见前后左右密密麻麻地生长着大大小小、品种不一、高低不齐的树木,qiú① 劲有力,俯仰生姿,潇洒恣肆。此时春寒料qiào② ,有的树叶折皱苍黄,有的则绿得苍翠,绿与黄互相yìnɡ chèn③ ,相得益彰。这样的景致是大自然的恩赐,还是由树的坚韧形成?所有的树干都傲然挺立,笔直向上,就如同山里人的性格:憨厚、宽容、忍辱负重。此时我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美,一种宁静的情绪在心中潜滋暗长。
  如果我是山林的一棵树、一朵野花,那该多妙!永远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山林的怀抱里,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都住在山林温暖的心怀,没有约束,自由自在。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4分)
qiú① 劲有力 春寒料qiào② yìnɡ chèn③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嶙峋 B.巧妙绝伦 C.折皱 D.潜滋暗长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①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③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④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⑤兴尽晚回舟, 。(李清照《如梦令》)
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⑦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 。
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了“国恒亡”原因的句子是: ,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其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B.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D.《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御寇,战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以下名著片段中,所描述事件发生的场景是(   )(3分)
  他不屑再讲下去。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
A.《红岩》中许云峰在狱中准备就义
B.《红星照耀中国》中江姐在狱中被押赴刑场前
C.《红岩》中陈然在狱中遭受审讯
D.《红星照耀中国》中华子良越狱前的准备
7.人生之路,有“舍”有“守”。舍个人之安危,守信仰之光芒。请结合《红岩》中与江姐有关的情节简要阐述江姐的“舍”与“守”。(2分)
(二)现代文阅读1
秘 密
范春叶
①最近,我总是思念过世多年的父亲。思念是从一位自称是父亲老战友的人联系上我时开始的。
②他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满头白发妥帖地向后梳着,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腰板挺拔、硬朗。陪同他来的人称呼他为“郭老”。郭老先说出了我父亲的名字,然后问我是不是他的家人。
③我踌躇着,不好回答。
④因为我连父亲是否真的当过兵都不十分清楚。即便我的母亲,如今已是银发闪耀荣升为姥姥的人了,提起父亲当年,她张嘴就骂:“你父亲他就是个骗子!上门提亲的时候,说他军工学院毕业,毕业后当过几年兵,退役前还荣立了二等功。可等我嫁他后,翻开他那二等功授奖证书一看,主要事迹一栏空着,问他怎么回事,你父亲支支吾吾,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嗳,谁知那几年他混哪儿去了!骗了我一辈子,末了也没跟我讲句实话。”
⑤我嚅动了几下嘴唇,以一种    的语调对郭老说:“我的父亲已经过世了,您有什么事情?”
⑥郭老一怔,摘下眼镜,捏了捏鼻梁,哀叹一声:“来晚啦。”说着一行浊泪滚了出来。
⑦我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看着他,长时间沉默。
⑧片刻过后,郭老问起我的母亲。
⑨我说:“我母亲倒还健在,只是腿脚不方便,走路需要拐杖。”郭老又是沉默,随后,他说:“如果方便的话,希望能带我到你父亲的墓地看一看。”
⑩郭老的声音悲切,我犹豫片刻,说:“好吧。”时值三月,北方的山林尚未睡醒,灰晦的枯木间隔着肃穆的松柏,死呆呆地杵着。郭老在父亲的墓前待了好长时间,春风飒飒刮过,他的白发、他的身体在风中颤动。陪同他来的人将他搀起,他拭了把眼泪,戴上眼镜,走过青黄交接的草坪,安坐于墓园的长条椅上,问起我父亲的生平过往。
我说:“打我记事起,父亲就一直在造船厂上班。前些年退下来后,就四处奔忙去当最美志愿者。其实作为小辈儿,我宁愿父亲像别的退休老人那样遛鸟逛公园。母亲也劝他:‘人老啦,不能由着性子来。’父亲不听劝,总说自我奉献让他感觉快乐。后来,在一次志愿服务回家的路上,他突发脑溢血,就这么过世了。”
郭老叹息一声,远望着肃穆的墓地、悠远的天空,像是在想什么事情。好半天,他说:“我觉着我还是应该见见你的母亲。”
我沉默,心里盘算,该不该让郭老跟母亲见面呢?我想,母亲见到郭老,想起父亲又会伤感的。不让郭老见我的母亲也许会避免许多的麻烦。我说:“您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跟我说,我会转述给我母亲的。”
郭老严肃地说:“我来,本是想告诉你父亲一个特大喜讯:我们当年军队的秘密已经在年前‘解密’了!”
我愕然。什么秘密?前些日子我刚在电视上看到民族资产解冻大骗局。现在联想到一块儿,我的脑海里一片混乱。
只听郭老缓缓地说:“1966年10月27日,我国首次发射火箭运载核弹头的‘两弹’结合热试验成功,导弹从甘肃双子城基地发射,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空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了核爆炸!我们中国从此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而你的父亲,作为这次试验的加注技师之一,荣立二等功。但由于核试验‘上不可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保密要求……”
我的泪水喷涌而出,我说:“郭老,请让我带您去见见我的母亲,她一辈子都不知道我父亲藏着这样的一份荣耀在身!”
(选自《小说林》,有删改)
8.对第⑤段中“我”说出“我的父亲已经过世了,您有什么事情?”这句话时情绪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激动 B.平静 C.疑惑 D.不满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标题“秘密”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因为怕麻烦,所以一开始就拒绝了郭老想要见“我”母亲的请求。
C.“我”得知父亲的秘密后泪水喷涌而出,表现了“我”的自责。
D.本文以平淡的语言叙事,但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感人的情感。
10.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⑩段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时值三月,北方的山林尚未睡醒,灰晦的枯木间隔着肃穆的松柏,死呆呆地杵着。
11.文中的“父亲”虽然没有直接出场,但他的形象却牢牢地刻在我们心中。张爱萍将军这样评价“两弹”功勋人物邓稼先:“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以此来评价小说中的“父亲”也是恰如其分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2
【材料一】
非遗,它涵盖了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比如传统的口头文学、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舞蹈等等。那悠扬婉转的贵州侗族大歌、精美绝伦的苏绣、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都是非遗的生动体现。
(选自“学习强国”)
【材料二】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个批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含1 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国家级项目分为十大门类,每个国家级项目都有一个专属的项目编号,其中的罗马数字代表所属门类,如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项目“侗族大歌”的项目编号是“Ⅱ—28”。
(选自《非遗数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4年12月10日)
【材料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身份认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展现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材料四】
得益于互联网和媒体技术的发展,诸多非遗技艺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不仅“活”了起来,而且还“潮”了起来。
中国的非遗文化“不仅火出了圈,还火出了国”,这其中,短视频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短视频的传播,非遗经历了“线下体验—线上爆火—反哺线下”的路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原汁原味的文化内容通过新的表达手段,融入现代生活,解锁了非遗的更多可能;其次,非遗与现代价值观念、现代生活美学的交融,为其传播摁下了“加速键”;再次,非遗通过创意转化,突破地方性、历史性局限,成为可以共享的当代审美文化。“非遗”二字,自带“曲高和寡”的气质,但当其遇上短视频,忽然就变得生动、接地气、有灵气。
【甲】短视频的碎片化特点,可能导致非遗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无法得到充分展现;短视频的娱乐化倾向,可能扭曲非遗文化的本质;短视频的广泛传播,还可能加剧非遗文化的无序或过度开发。比如一些商家可能会把非遗当噱头,罔顾非遗的标识意义和文化内涵,胡乱开发文创产品、体验服务等,影响公众对非遗的正确认知和观感。这种不良的商业化趋势不仅无助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反而有可能导致非遗的失真甚至灭失。
既要充分利用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又要避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当下我们在开展非遗文化传播时应追求的方向。
【乙】赓续中华文脉,谱写非遗华章。如何更好地利用短视频做好非遗传播、助力非遗发展,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而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观念:不是掌握了非遗技艺的才是非遗传承人,在“人人都是广播站”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
(选自《短视频时代,人人都是非遗传承人》,有删改)
12.下列内容,在上述材料中没有呈现的是(   )(3分)
A.保护非遗的法律 B.非遗作品的类别
C.保护非遗的意义 D.非遗的传播方式
13.下列从材料二中获取的信息,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共有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分为十个类别。
B.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数量最少的是传统医药类。
C.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传统技艺类别的数量比传统舞蹈类别的数量多。
D.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曲艺是属于传统音乐类别。
14.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补写材料三横线处的内容。(3分)
  链接材料:当前,各地民俗节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打造了一批文旅品牌。例如,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8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 534.3亿元,文化和旅游活动深度融合成为亮点,文化和旅游消费增长迅猛。2024年广西“三月三”假期,文化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文旅市场火爆,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实现双增长。
【材料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身份认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展现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15.从材料四内容来看,下面语句放在【甲】【乙】哪处更合适?请说明理由。(4分)
短视频表达直观生动,且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对于非遗文化传播的意义,无须赘述。值得警惕的是短视频碎片化、娱乐化传播有可能给非遗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文言文阅读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俱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16.下列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愚人认为友人家的饭菜寡淡无味。
B.愚人认为加了盐的菜才好吃。
C.母亲对愚人往菜里不停加盐的行为表示赞赏。
D.愚人因为吃了太多盐,导致味觉败坏。
17.本文中愚人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何不同?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3分)
1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与主人共食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B.乃益盐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C.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但手熟尔(《卖油翁》)
D.天下之事皆然 三里之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古代诗歌阅读
李 花
[宋]杨万里
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始足看。
莫学江梅作疏影,家风各自一般般。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①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②青苔落绛英③。
【注释】①张十一是诗人的一位朋友,诗人作此诗时张十一和他都遭贬谪。三咏:指诗人共写了三首诗,此诗是其中一首。②颠倒:花瓣散落的样子。③绛(jiànɡ)英:这里指落地的石榴花花瓣。绛,深红色。
19.上面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情景是(   )(3分)
A.落英缤纷 B.繁花似锦 C.硕果累累 D.人花相映
20.两诗均写花,其实都是借花喻人,托物寓意,请你指出两首诗歌分别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学校开展“赓续红色传统”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21.下面是班长参加“关于学生赓续红色传统座谈会”时对校长讲话的会议记录。序号①~⑨的内容中有两处表述不妥,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6分)
  ①作为中国的未来,我们应时刻坚持对祖国的热爱与敬意。②初中生在传承红色传统和弘扬爱国精神方面,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③首先,学习红色历史,了解英雄事迹。④通过学习党和革命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英雄们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贡献。⑤其次,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自我认识。⑥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爱国的重要表现。⑦最后,强化学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⑧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我们才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⑨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爱国精神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2.作为参会代表,班长要将校长的讲话要点转述给全班同学。请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注意表达准确、简明、连贯。(6分)
  同学们,我代表我们班① ,校长就同学们② 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一、要学习红色历史,了解英雄事迹;二、要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自我认识;三、要③ 。
23.为了发挥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班级开展了一次“红色精神我传承”的主题班会。小语同学拟写了倡议书的几个要点,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该自觉传承红色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
②红色精神是我们走过的道路,是我们未来的前行之路。
③红色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党的灵魂所在,是我们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践行初心使命,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⑤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要传承红色精神,就要深刻认识红色历史,懂得爱国爱党的情怀,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发扬革命斗争的精神。
A.⑤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⑤ C.③①②⑤④ D.②③①④⑤
五、写作能力(60分)
24.最熟悉的莫过于日日走过的路,最渴望的常常是他乡陌生的路,最难忘的永远是苦苦奋斗的人生之路……日日走过的路,最平淡,最熟悉,长大后却最思念,最难忘。有时候,我们一生的光荣都已经蕴藏在这条路上……请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表达交流的情境和要求,明确作者的身份角色,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达到表达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校名等真实信息。(60分)
#任务 #表达交流的情境 #表达交流的要求
任务一   日日走过的路,承载着成长的难忘回忆,请你向特定对象(如儿时伙伴、家人等)分享这条路对自己的意义。   叙述与“日日走过的路”的相关经历,写清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给自己带来的情感触动(思念、难忘等),重现路上的场景、细节,表达对这条路蕴含的价值(如光荣、回忆等)的感悟,语言真挚自然。
任务二   帮助他人(如刚迁居的邻居孩子、对故乡有陌生感的朋友)了解“日日走过的路”所承载的情感与意义,以文字讲解这条路的独特之处。   明确交流对象、“路”的指代(自家门前路等具体所指)和交流场景(分享故乡记忆等),写清这条路的日常模样、承载的故事(如奋斗经历、温馨回忆),语言通俗易懂,让对方理解这条路的特殊价值。
任务三   在关于“熟悉与陌生的路的价值”的辩论活动中,针对“只有他乡陌生路才值得关注,熟悉之路无意义”的观点进行反驳。   明确立场“日日走过的熟悉之路,同样有深刻价值与难忘意义”,列举熟悉之路承载的奋斗、思念等实例,摆事实讲道理,论证对方观点错误,语言表达准确严谨,逻辑清晰。第六单元素养评估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择一处怪石嶙峋的山崖翘首远望,巧妙绝伦的景致尽收眼底,隐约可见的山影向天际无限延伸,形成一种朦胧婉约的浪漫笔调。
近处,可见前后左右密密麻麻地生长着大大小小、品种不一、高低不齐的树木,qiú① 遒 劲有力,俯仰生姿,潇洒恣肆。此时春寒料qiào② 峭 ,有的树叶折皱苍黄,有的则绿得苍翠,绿与黄互相yìnɡ chèn③ 映衬 ,相得益彰。这样的景致是大自然的恩赐,还是由树的坚韧形成?所有的树干都傲然挺立,笔直向上,就如同山里人的性格:憨厚、宽容、忍辱负重。此时我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美,一种宁静的情绪在心中潜滋暗长。
  如果我是山林的一棵树、一朵野花,那该多妙!永远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山林的怀抱里,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都住在山林温暖的心怀,没有约束,自由自在。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
(4分)
qiú① 遒 劲有力 春寒料qiào② 峭  yìnɡ chèn③ 映衬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嶙峋 B.巧妙绝伦 C.折皱 D.潜滋暗长
【解析】B.“巧妙绝伦”指精巧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事物中没有能与之相比的。一般用来形容建筑物、工艺品或技艺,这里形容景致不合适。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①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②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③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④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⑤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 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⑦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
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了“国恒亡”原因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诗人。其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B.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D.《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御寇,战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解析】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以下名著片段中,所描述事件发生的场景是( A )(3分)
  他不屑再讲下去。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
A.《红岩》中许云峰在狱中准备就义
B.《红星照耀中国》中江姐在狱中被押赴刑场前
C.《红岩》中陈然在狱中遭受审讯
D.《红星照耀中国》中华子良越狱前的准备
7.人生之路,有“舍”有“守”。舍个人之安危,守信仰之光芒。请结合《红岩》中与江姐有关的情节简要阐述江姐的“舍”与“守”。(2分)
 江姐的“舍”:江姐在得知丈夫彭松涛牺牲的噩耗后,强忍着内心巨大的悲痛,毅然选择继续投身革命工作,舍弃了沉浸在个人悲痛中的权利。在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舍弃了用背叛党组织来换取自身肉体解脱的机会,哪怕敌人把竹签钉入她的手指,她也毫不屈服(1分)。  
 江姐的“守”:江姐始终坚守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她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党组织传递重要情报,发展革命力量。被捕入狱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坚决守护党的机密,绝不吐露半个字,用钢铁般的意志守护住了自己的革命信仰,以及对党的无限忠诚,展现出伟大的革命精神(1分)。  
(二)现代文阅读1
秘 密
范春叶
①最近,我总是思念过世多年的父亲。思念是从一位自称是父亲老战友的人联系上我时开始的。
②他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满头白发妥帖地向后梳着,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腰板挺拔、硬朗。陪同他来的人称呼他为“郭老”。郭老先说出了我父亲的名字,然后问我是不是他的家人。
③我踌躇着,不好回答。
④因为我连父亲是否真的当过兵都不十分清楚。即便我的母亲,如今已是银发闪耀荣升为姥姥的人了,提起父亲当年,她张嘴就骂:“你父亲他就是个骗子!上门提亲的时候,说他军工学院毕业,毕业后当过几年兵,退役前还荣立了二等功。可等我嫁他后,翻开他那二等功授奖证书一看,主要事迹一栏空着,问他怎么回事,你父亲支支吾吾,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嗳,谁知那几年他混哪儿去了!骗了我一辈子,末了也没跟我讲句实话。”
⑤我嚅动了几下嘴唇,以一种    的语调对郭老说:“我的父亲已经过世了,您有什么事情?”
⑥郭老一怔,摘下眼镜,捏了捏鼻梁,哀叹一声:“来晚啦。”说着一行浊泪滚了出来。
⑦我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看着他,长时间沉默。
⑧片刻过后,郭老问起我的母亲。
⑨我说:“我母亲倒还健在,只是腿脚不方便,走路需要拐杖。”郭老又是沉默,随后,他说:“如果方便的话,希望能带我到你父亲的墓地看一看。”
⑩郭老的声音悲切,我犹豫片刻,说:“好吧。”时值三月,北方的山林尚未睡醒,灰晦的枯木间隔着肃穆的松柏,死呆呆地杵着。郭老在父亲的墓前待了好长时间,春风飒飒刮过,他的白发、他的身体在风中颤动。陪同他来的人将他搀起,他拭了把眼泪,戴上眼镜,走过青黄交接的草坪,安坐于墓园的长条椅上,问起我父亲的生平过往。
我说:“打我记事起,父亲就一直在造船厂上班。前些年退下来后,就四处奔忙去当最美志愿者。其实作为小辈儿,我宁愿父亲像别的退休老人那样遛鸟逛公园。母亲也劝他:‘人老啦,不能由着性子来。’父亲不听劝,总说自我奉献让他感觉快乐。后来,在一次志愿服务回家的路上,他突发脑溢血,就这么过世了。”
郭老叹息一声,远望着肃穆的墓地、悠远的天空,像是在想什么事情。好半天,他说:“我觉着我还是应该见见你的母亲。”
我沉默,心里盘算,该不该让郭老跟母亲见面呢?我想,母亲见到郭老,想起父亲又会伤感的。不让郭老见我的母亲也许会避免许多的麻烦。我说:“您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跟我说,我会转述给我母亲的。”
郭老严肃地说:“我来,本是想告诉你父亲一个特大喜讯:我们当年军队的秘密已经在年前‘解密’了!”
我愕然。什么秘密?前些日子我刚在电视上看到民族资产解冻大骗局。现在联想到一块儿,我的脑海里一片混乱。
只听郭老缓缓地说:“1966年10月27日,我国首次发射火箭运载核弹头的‘两弹’结合热试验成功,导弹从甘肃双子城基地发射,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空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了核爆炸!我们中国从此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而你的父亲,作为这次试验的加注技师之一,荣立二等功。但由于核试验‘上不可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保密要求……”
我的泪水喷涌而出,我说:“郭老,请让我带您去见见我的母亲,她一辈子都不知道我父亲藏着这样的一份荣耀在身!”
(选自《小说林》,有删改)
8.对第⑤段中“我”说出“我的父亲已经过世了,您有什么事情?”这句话时情绪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
A.激动 B.平静 C.疑惑 D.不满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
A.文章的标题“秘密”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因为怕麻烦,所以一开始就拒绝了郭老想要见“我”母亲的请求。
C.“我”得知父亲的秘密后泪水喷涌而出,表现了“我”的自责。
D.本文以平淡的语言叙事,但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感人的情感。
10.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⑩段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时值三月,北方的山林尚未睡醒,灰晦的枯木间隔着肃穆的松柏,死呆呆地杵着。
 运用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1分),生动地描绘出父亲的墓地一片萧索、孤寂的景象(2分),渲染了悲凉的气氛(1分),烘托出郭老悲伤、沉痛的心情(2分)。  
11.文中的“父亲”虽然没有直接出场,但他的形象却牢牢地刻在我们心中。张爱萍将军这样评价“两弹”功勋人物邓稼先:“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以此来评价小说中的“父亲”也是恰如其分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文中的“父亲”因为核试验“上不可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儿”的保密要求,被母亲误会了一辈子,可见他忠于国家,淡泊名利(2分)。退休后又去当志愿者,总说自我奉献让他感觉快乐,最后病逝在志愿服务路上,可见他一生都在为国家、为社会付出(2分)。  
(三)现代文阅读2
【材料一】
非遗,它涵盖了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比如传统的口头文学、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舞蹈等等。那悠扬婉转的贵州侗族大歌、精美绝伦的苏绣、热闹非凡的舞龙舞狮,都是非遗的生动体现。
(选自“学习强国”)
【材料二】
  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公布了五个批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含1 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国家级项目分为十大门类,每个国家级项目都有一个专属的项目编号,其中的罗马数字代表所属门类,如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项目“侗族大歌”的项目编号是“Ⅱ—28”。
(选自《非遗数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4年12月10日)
【材料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身份认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展现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示例: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带动经济发展。(意对即可,3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材料四】
得益于互联网和媒体技术的发展,诸多非遗技艺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不仅“活”了起来,而且还“潮”了起来。
中国的非遗文化“不仅火出了圈,还火出了国”,这其中,短视频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短视频的传播,非遗经历了“线下体验—线上爆火—反哺线下”的路径,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原汁原味的文化内容通过新的表达手段,融入现代生活,解锁了非遗的更多可能;其次,非遗与现代价值观念、现代生活美学的交融,为其传播摁下了“加速键”;再次,非遗通过创意转化,突破地方性、历史性局限,成为可以共享的当代审美文化。“非遗”二字,自带“曲高和寡”的气质,但当其遇上短视频,忽然就变得生动、接地气、有灵气。
【甲】短视频的碎片化特点,可能导致非遗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无法得到充分展现;短视频的娱乐化倾向,可能扭曲非遗文化的本质;短视频的广泛传播,还可能加剧非遗文化的无序或过度开发。比如一些商家可能会把非遗当噱头,罔顾非遗的标识意义和文化内涵,胡乱开发文创产品、体验服务等,影响公众对非遗的正确认知和观感。这种不良的商业化趋势不仅无助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反而有可能导致非遗的失真甚至灭失。
既要充分利用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又要避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当下我们在开展非遗文化传播时应追求的方向。
【乙】赓续中华文脉,谱写非遗华章。如何更好地利用短视频做好非遗传播、助力非遗发展,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而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观念:不是掌握了非遗技艺的才是非遗传承人,在“人人都是广播站”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
(选自《短视频时代,人人都是非遗传承人》,有删改)
12.下列内容,在上述材料中没有呈现的是( A )(3分)
A.保护非遗的法律 B.非遗作品的类别
C.保护非遗的意义 D.非遗的传播方式
13.下列从材料二中获取的信息,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我国共有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分为十个类别。
B.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数量最少的是传统医药类。
C.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传统技艺类别的数量比传统舞蹈类别的数量多。
D.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曲艺是属于传统音乐类别。
14.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补写材料三横线处的内容。(3分)
  链接材料:当前,各地民俗节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打造了一批文旅品牌。例如,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8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 534.3亿元,文化和旅游活动深度融合成为亮点,文化和旅游消费增长迅猛。2024年广西“三月三”假期,文化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文旅市场火爆,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实现双增长。
【材料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身份认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瑰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展现人类文明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示例:开展民俗节庆活动,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带动经济发展。(意对即可,3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15.从材料四内容来看,下面语句放在【甲】【乙】哪处更合适?请说明理由。(4分)
短视频表达直观生动,且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对于非遗文化传播的意义,无须赘述。值得警惕的是短视频碎片化、娱乐化传播有可能给非遗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放在甲处更合适(1分)。因为放在甲处能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1分),第一句对上文内容“短视频对于非遗文化传播的意义”进行总结概括(1分),第二句写“短视频可能给非遗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引出下文(1分)。  
(四)文言文阅读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俱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16.下列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C )(3分)
A.愚人认为友人家的饭菜寡淡无味。
B.愚人认为加了盐的菜才好吃。
C.母亲对愚人往菜里不停加盐的行为表示赞赏。
D.愚人因为吃了太多盐,导致味觉败坏。
17.本文中愚人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何不同?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3分)
 本文中愚人的“愚”体现在他的片面和无知。《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是一种大智若愚。(意对即可,3分)  
1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B )(3分)
A.与主人共食 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B.乃益盐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C.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但手熟尔(《卖油翁》)
D.天下之事皆然 三里之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古代诗歌阅读
李 花
[宋]杨万里
李花宜远更宜繁,惟远惟繁始足看。
莫学江梅作疏影,家风各自一般般。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①
[唐]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②青苔落绛英③。
【注释】①张十一是诗人的一位朋友,诗人作此诗时张十一和他都遭贬谪。三咏:指诗人共写了三首诗,此诗是其中一首。②颠倒:花瓣散落的样子。③绛(jiànɡ)英:这里指落地的石榴花花瓣。绛,深红色。
19.上面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情景是( B )(3分)
A.落英缤纷 B.繁花似锦 C.硕果累累 D.人花相映
20.两诗均写花,其实都是借花喻人,托物寓意,请你指出两首诗歌分别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杨万里在《李花》中写梅花有梅花的妙,李花有李花的好,谁也“莫学”谁,自成一家才是正道,这与做人、做学问是一样的道理(2分)。而韩愈怜惜张十一旅舍的石榴花纵然开得“照眼明”,却因生在偏僻之地,无人欣赏,只能默默掉落一地,托物寓意,叹张十一空有满腹才华,却遭朝廷贬谪(2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学校开展“赓续红色传统”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21.下面是班长参加“关于学生赓续红色传统座谈会”时对校长讲话的会议记录。序号①~⑨的内容中有两处表述不妥,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6分)
  ①作为中国的未来,我们应时刻坚持对祖国的热爱与敬意。②初中生在传承红色传统和弘扬爱国精神方面,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③首先,学习红色历史,了解英雄事迹。④通过学习党和革命的历史,使我们认识到英雄们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贡献。⑤其次,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自我认识。⑥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爱国的重要表现。⑦最后,强化学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⑧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我们才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⑨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爱国精神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①句,“坚持”和“热爱与敬意”搭配不当,应将“坚持”改为“保持”(3分)。④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使”(3分)。  
22.作为参会代表,班长要将校长的讲话要点转述给全班同学。请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注意表达准确、简明、连贯。(6分)
  同学们,我代表我们班① 参加了学校的座谈会 ,校长就同学们② 传承红色传统和弘扬爱国精神 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一、要学习红色历史,了解英雄事迹;二、要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自我认识;三、要③ 强化学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
23.为了发挥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班级开展了一次“红色精神我传承”的主题班会。小语同学拟写了倡议书的几个要点,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①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该自觉传承红色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
②红色精神是我们走过的道路,是我们未来的前行之路。
③红色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党的灵魂所在,是我们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践行初心使命,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⑤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要传承红色精神,就要深刻认识红色历史,懂得爱国爱党的情怀,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发扬革命斗争的精神。
A.⑤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⑤ C.③①②⑤④ D.②③①④⑤
五、写作能力(60分)
24.最熟悉的莫过于日日走过的路,最渴望的常常是他乡陌生的路,最难忘的永远是苦苦奋斗的人生之路……日日走过的路,最平淡,最熟悉,长大后却最思念,最难忘。有时候,我们一生的光荣都已经蕴藏在这条路上……请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表达交流的情境和要求,明确作者的身份角色,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达到表达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校名等真实信息。(60分)
#任务 #表达交流的情境 #表达交流的要求
任务一   日日走过的路,承载着成长的难忘回忆,请你向特定对象(如儿时伙伴、家人等)分享这条路对自己的意义。   叙述与“日日走过的路”的相关经历,写清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给自己带来的情感触动(思念、难忘等),重现路上的场景、细节,表达对这条路蕴含的价值(如光荣、回忆等)的感悟,语言真挚自然。
任务二   帮助他人(如刚迁居的邻居孩子、对故乡有陌生感的朋友)了解“日日走过的路”所承载的情感与意义,以文字讲解这条路的独特之处。   明确交流对象、“路”的指代(自家门前路等具体所指)和交流场景(分享故乡记忆等),写清这条路的日常模样、承载的故事(如奋斗经历、温馨回忆),语言通俗易懂,让对方理解这条路的特殊价值。
任务三   在关于“熟悉与陌生的路的价值”的辩论活动中,针对“只有他乡陌生路才值得关注,熟悉之路无意义”的观点进行反驳。   明确立场“日日走过的熟悉之路,同样有深刻价值与难忘意义”,列举熟悉之路承载的奋斗、思念等实例,摆事实讲道理,论证对方观点错误,语言表达准确严谨,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