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素养评估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素养评估 (学生版+教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20:17:24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素养评估
(★本单元古诗文考查涉及第六单元内容)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从雄伟壮观的古代建筑到巧妙绝lún① 的手工艺品,从深邃博大的哲学思想到惟妙惟肖的民族音乐,无不zhānɡ xiǎn② 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缺乏有效保护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一些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遏制其衰退趋势,刻不容缓。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因地zhì③ 宜,制定个性化的保护方案,确保每一项遗产都能得到最恰当的呵护,让它们的独特价值得以传承。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
巧妙绝lún① zhānɡ xiǎn② 因地zhì③ 宜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惟妙惟肖 B.独一无二 C.濒临 D.遏制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① ,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② ,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③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⑥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 !(茅盾《白杨礼赞》)
⑦杜甫的《春望》中表现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诗句是“ , ”。
⑧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表现敌军云集而来,大战前气氛紧张,官军戒备森严的诗句是“ ,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B.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C.《苏州园林》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D.《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昇,字唐臣,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红岩》中,说出“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句话的人是(   )(3分)
A.江姐 B.孙明霞 C.李青竹 D.胡浩
7.马克思说:“抗争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拯救自己与理想的勇气。”请从《红岩》中选择一位能体现“抗争”的人物,再写出一件能体现他(她)“抗争”的事情。(2分)
(二)现代文阅读1
迟来的欣赏
王计兵
①上初二时,有一天,父亲突然问我:“听说你会唱京剧?”我含糊地应了声,担心他会干涉我。没想到他却眼露喜色,让我给他唱一段。见我扭捏,又说,如果我给他唱一段,就给我10元钱。母亲受了惊吓似的看了一眼父亲。我就低头唱了一段。由于低着头,我没能看到父亲的表情,但他真给了我10元钱。
②人生中经常有类似的事发生。儿子上初中时特别爱唱歌,我的第一反应是,千万别耽误功课啊!不知当年父亲是否也有过这种心理活动,但我很快就做了和父亲同样的事,要求儿子给我唱一首。儿子声情并茂地演唱了一首歌,在我的惊讶声中,又唱了一首歌。他唱得很投入,肯定没看到我眼里有泪花闪烁——我的孩子,阳光、健康,向往美好,有所爱,这比我看到他成绩单上的高分还要让我开心。
③当年父亲也被我的演唱感动了吗?多年后,当我明白了10元钱在1984年的价值,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不管我的演唱是否令他满意,他迫切想要表达的,都是他对自己儿子的欣赏。其实,他并不喜欢戏曲,就像我也不爱听流行歌曲。但这些事让我明白,父子之间有一种美好的情愫,叫欣赏。
④父亲老了,反应迟钝,人也越发沉默。但我随口问了个木工方面的问题,他竟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我一惊,父亲做了一辈子木匠,我却一直对他视而不见。虽然,眼见他去给别人家盖房子,在厢房整夜造家具,骑着摩托车去县城给木器厂修锯……他为了这个家不辞辛劳,但实际上,我对他、对他的这门手艺,知之甚少更别提欣赏了。
⑤于是,我借口要写小说,需要了解建房的细节和木工常识,向他郑重请教。本以为他会敷衍我,却没想到,他竟没有一点过渡,从沉默不语直接转变为口若悬河。他告诉我,落叶松适合做檩条①,红松适合做门窗,房架是一座房子的灵魂,“跑梁”就是房架起来后,木匠在梁上走一遍,如果梁檩纹丝不动,说明房架严丝合缝,这既是在检验房架的质量,也是在向人展示自己的手艺,那是一个木匠最值得骄傲的时刻。当我说,我想在小说里写一个木匠跑梁掉了下去时,父亲立即反驳我,说这不可能。我说,小说是虚构的。父亲仍然坚持说,木匠不会掉下去,别说平房了,镇上的电影院那么高,他走在梁上就像走在平地上。看来,父亲衰老的只是身体,他的精神一直昂扬自信。
⑥其实,这样的对谈,也可能发生在60年前。那年,15岁的父亲开始学木匠,如果爷爷活着,他也能以欣赏的姿态,像父亲听我唱戏、我听儿子唱歌那样,听父亲讲述木工技术的点点滴滴。然而,爷爷早逝,父亲为了养家去学木匠,他学到了手艺,却没有被爷爷欣赏的机会。于是,我有了一种错觉——现在我向父亲当面请教,仿佛是替爷爷补上一次迟来的欣赏。
(摘自《文汇报》2025年2月7日,有删改)
【注释】①檩(lǐn)条:垂直于屋架或椽子的水平屋顶梁,用以支撑椽子或屋面的材料。
8.关于文中“父亲给了我10元钱”这一情节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1984年,10元钱的价值是非常低的,不值钱。
B.父亲给了“我”10元钱,是因为“我”的京剧唱得非常好。
C.10元钱在1984年不是笔小数目,体现父亲对“我”的欣赏。
D.母亲觉得父亲根本不应该给钱,所以她非常生气。
9.关于文中“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戒备→理解→愧疚→敬重 B.疑惑→共情→愧疚→理解
C.惊讶→感动→认同→怜悯 D.抗拒→接纳→欣赏→遗憾
10.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不管我的演唱是否令他满意,他迫切想要表达的,都是他对自己儿子的欣赏。
11.请从下列词组中选出一组,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对父亲认知的转变。(5分)
A.平凡的劳动者→自信的手艺人
B.熟悉的陌生人→迟来的欣赏者
(三)现代文阅读2
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王 盛
①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
②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见有亭字,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玺文。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许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到秦汉时,亭已经十分普遍了,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日知录》中记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地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巅,以便极高尽眺。这样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
⑤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榆林行宫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有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岛亭”等等。
⑥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御制艮岳记》中说“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的组织了。
⑦亭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大为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他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所以,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而又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
(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亭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的建筑,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驿亭、邮亭、园亭等。
B.在春秋战国时期,亭发挥了很大作用,既可以伺候望敌,又可以维持地方治安。
C.亭在唐代一些宫苑中成为重要的景观,而且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建筑。
D.晋唐时期,人们筑亭还是纯粹借助自然山水,没有将亭和其他人工景观结合起来。
13.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就对亭的总体特征进行说明,并强调了亭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B.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大致”是对“亭”字出现的时间表示估计,用语准确。
C.第④段举兰亭的例子,说明亭的性质随着社会的变革由观赏性转向实用性。
D.选文按时间顺序,先总后分,说明了亭在造型、性质、功能和用途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14.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5.“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请从本文中找出并归纳中国古亭是如何讲究意匠的。(4分)
  知识提示: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四)文言文阅读
韩 愈①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②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操行坚正,鲠言③无所忌。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嫂郑丧,为服期以报。愈卓然树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闵深,为不袭蹈前人者。
(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注释】①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是编者加上去的。②鞠:抚养。③鲠言:坚决直率地言说。
16.以下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童年孤苦,三岁便成为孤儿,依靠兄嫂生活。
B.韩愈从知道读书开始,每天能记诵千百字。
C.韩愈操行正直,直言无所顾忌,因此常常得罪他人。
D.韩愈颇能诱导激励后辈,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应不上也毫不在意。
17.韩愈是否符合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标准?请结合选文内容进行简要分析。(3分)
18.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虽晨炊不给 虽乘奔御风(郦道元《三峡》)
B.嫂郑鞠之 父命之(《富贵不能淫》)
C.愈自知读书 自康乐以来(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D.操行坚正 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五)古代诗歌阅读
渡湘江
[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19.下列选项中,对“迟日”“边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天的阳光 诗人的忧愁 B.夏天的阳光 春天的忧愁
C.秋天的阳光 花鸟的忧愁 D.冬天的阳光 边疆的忧愁
20.对比是诗歌中的常用手法,请从对比的角度赏析诗中的“人南窜”“水北流”。(4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来临之际,学校打算开展相关非遗活动。多位非遗技艺传承人带着绝活走进中学校园,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21.请根据内容判断,下列标语最适合作为活动横幅的一项是(   )(3分)
A.活动点燃智火,科技启发童心
B.非遗走进校园,文化润泽心田
C.传承运动精神,挥洒青春汗水
D.了解航天故事,探索宇宙奥秘
22.活动当天,志愿者在入口处为同学们介绍本次非遗体验活动课程安排,你作为其中一员,请结合下表,参与介绍。注意表达简明、连贯、通顺。(6分)
课程 时间 课程地点
彩塑技艺 上午9点—10点 一楼活动大厅
画作历史 上午10点10分—11点
木版年画印制 上午11点10分—12点
23.活动结束后,校学生会要对该活动进行报道,下面是某同学写的新闻稿片段,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6分)
①活动现场,学校邀请了众多非遗技艺传承人,他们带来了多样的非遗活动课程。②其中一位传承人将各种颜色融入面团,捏出许多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动物。③另一位传承人向同学们讲述了隐藏在一幅幅画作背后的历史故事。④还有一位传承人不仅向大家展示了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但是在现场印制出一张张精美的年画。⑤他们的精彩讲解与技艺展示,让非遗技艺以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在同学们眼前。⑥捏面人、听画作历史、制作木版年画,在活动中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五、写作能力(60分)
24.“一颗、两颗星火,照亮整个山海错落,山海才如此磅礴,奔腾着;三颗、四颗青春,点燃袅袅人间烟火,人间才如此鲜活,灿烂热爱着……一颗、一颗,亿颗、亿颗,汇成银河……”多美的歌词啊!再平凡的人,也能发出自己的一缕光芒,也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在大家向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奋斗的路上,不能少了你的力量。请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表达交流的情境和要求,明确作者的身份角色,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达到表达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校名等真实信息。(60分)
#任务 #表达交流的情境 #表达交流的要求
任务一   平凡的自己,凭借微光般的力量,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场景中,为共同目标添彩,想记录这份力量与价值。   叙述自身以平凡之姿贡献力量的经历,写清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场景里,因何行动、过程怎样、带来何种改变,凸显“微光成炬”的意义,表达对平凡力量的珍视与自豪,语言真挚且具感染力。(姓名等真实信息均用××表示)
任务二   想向他人分享,平凡个体如星火汇聚,能照亮山海、点燃人间烟火的感悟,以激励他人释放自身光芒。   阐释对“平凡星火,汇聚成力”的理解,结合生活场景(学校、家庭、社会等),说明平凡人如何以微光凝聚,带来积极影响,条理清晰,语言富有感染力,让交流对象理解并受鼓舞。
任务三   在关于“平凡力量价值”的讨论或演讲等活动中,阐述“平凡人微光亦能成炬,推动共同奋斗”的观点。   明确立场“平凡力量不可或缺,汇聚可成磅礴动能”,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平凡人贡献力量的实例,论证观点,语言逻辑严谨、表达准确,反驳否定平凡力量价值的看法。第五单元素养评估
(★本单元古诗文考查涉及第六单元内容)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从雄伟壮观的古代建筑到巧妙绝lún① 伦 的手工艺品,从深邃博大的哲学思想到惟妙惟肖的民族音乐,无不zhānɡ xiǎn② 彰显 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缺乏有效保护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一些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遏制其衰退趋势,刻不容缓。
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因地zhì③ 制 宜,制定个性化的保护方案,确保每一项遗产都能得到最恰当的呵护,让它们的独特价值得以传承。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字词。(4分)
巧妙绝lún① 伦  zhānɡ xiǎn② 彰显  因地zhì③ 制 宜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A.惟妙惟肖 B.独一无二 C.濒临 D.遏制
【解析】A.“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用在此处属用错对象,可改为“美妙动听”等形容音乐的词语。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①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②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③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
⑥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 伟丈夫 !(茅盾《白杨礼赞》)
⑦杜甫的《春望》中表现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诗句是“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⑧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表现敌军云集而来,大战前气氛紧张,官军戒备森严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 , 甲光向日金鳞开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B.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C.《苏州园林》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D.《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昇,字唐臣,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
【解析】C.《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叶圣陶,不是汪曾祺。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红岩》中,说出“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句话的人是( A )(3分)
A.江姐 B.孙明霞 C.李青竹 D.胡浩
7.马克思说:“抗争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拯救自己与理想的勇气。”请从《红岩》中选择一位能体现“抗争”的人物,再写出一件能体现他(她)“抗争”的事情。(2分)
 示例一:成岗。成岗被叛徒出卖后被捕,敌人对他施用各种酷刑,还给他注射致幻药物,企图让他招供,但成岗凭借顽强的意志,克服药物带来的影响,始终坚守党的秘密,拒绝在敌人伪造的“自白书”上签字,以坚贞不屈的态度与敌人抗争。(人物1分,事迹1分,共2分)  
 示例二:齐晓轩。在越狱行动中,齐晓轩为了掩护战友,吸引敌人的火力。他毅然站在高地,暴露自己。面对敌人密集的子弹,他毫不退缩,直至中弹牺牲。他用生命与敌人进行最后的抗争,为战友的撤离争取了宝贵时间。(人物1分,事迹1分,共2分)  
(二)现代文阅读1
迟来的欣赏
王计兵
①上初二时,有一天,父亲突然问我:“听说你会唱京剧?”我含糊地应了声,担心他会干涉我。没想到他却眼露喜色,让我给他唱一段。见我扭捏,又说,如果我给他唱一段,就给我10元钱。母亲受了惊吓似的看了一眼父亲。我就低头唱了一段。由于低着头,我没能看到父亲的表情,但他真给了我10元钱。
②人生中经常有类似的事发生。儿子上初中时特别爱唱歌,我的第一反应是,千万别耽误功课啊!不知当年父亲是否也有过这种心理活动,但我很快就做了和父亲同样的事,要求儿子给我唱一首。儿子声情并茂地演唱了一首歌,在我的惊讶声中,又唱了一首歌。他唱得很投入,肯定没看到我眼里有泪花闪烁——我的孩子,阳光、健康,向往美好,有所爱,这比我看到他成绩单上的高分还要让我开心。
③当年父亲也被我的演唱感动了吗?多年后,当我明白了10元钱在1984年的价值,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不管我的演唱是否令他满意,他迫切想要表达的,都是他对自己儿子的欣赏。其实,他并不喜欢戏曲,就像我也不爱听流行歌曲。但这些事让我明白,父子之间有一种美好的情愫,叫欣赏。
④父亲老了,反应迟钝,人也越发沉默。但我随口问了个木工方面的问题,他竟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我一惊,父亲做了一辈子木匠,我却一直对他视而不见。虽然,眼见他去给别人家盖房子,在厢房整夜造家具,骑着摩托车去县城给木器厂修锯……他为了这个家不辞辛劳,但实际上,我对他、对他的这门手艺,知之甚少更别提欣赏了。
⑤于是,我借口要写小说,需要了解建房的细节和木工常识,向他郑重请教。本以为他会敷衍我,却没想到,他竟没有一点过渡,从沉默不语直接转变为口若悬河。他告诉我,落叶松适合做檩条①,红松适合做门窗,房架是一座房子的灵魂,“跑梁”就是房架起来后,木匠在梁上走一遍,如果梁檩纹丝不动,说明房架严丝合缝,这既是在检验房架的质量,也是在向人展示自己的手艺,那是一个木匠最值得骄傲的时刻。当我说,我想在小说里写一个木匠跑梁掉了下去时,父亲立即反驳我,说这不可能。我说,小说是虚构的。父亲仍然坚持说,木匠不会掉下去,别说平房了,镇上的电影院那么高,他走在梁上就像走在平地上。看来,父亲衰老的只是身体,他的精神一直昂扬自信。
⑥其实,这样的对谈,也可能发生在60年前。那年,15岁的父亲开始学木匠,如果爷爷活着,他也能以欣赏的姿态,像父亲听我唱戏、我听儿子唱歌那样,听父亲讲述木工技术的点点滴滴。然而,爷爷早逝,父亲为了养家去学木匠,他学到了手艺,却没有被爷爷欣赏的机会。于是,我有了一种错觉——现在我向父亲当面请教,仿佛是替爷爷补上一次迟来的欣赏。
(摘自《文汇报》2025年2月7日,有删改)
【注释】①檩(lǐn)条:垂直于屋架或椽子的水平屋顶梁,用以支撑椽子或屋面的材料。
8.关于文中“父亲给了我10元钱”这一情节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在1984年,10元钱的价值是非常低的,不值钱。
B.父亲给了“我”10元钱,是因为“我”的京剧唱得非常好。
C.10元钱在1984年不是笔小数目,体现父亲对“我”的欣赏。
D.母亲觉得父亲根本不应该给钱,所以她非常生气。
9.关于文中“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戒备→理解→愧疚→敬重 B.疑惑→共情→愧疚→理解
C.惊讶→感动→认同→怜悯 D.抗拒→接纳→欣赏→遗憾
10.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不管我的演唱是否令他满意,他迫切想要表达的,都是他对自己儿子的欣赏。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理解、感动与愧疚(1分)。作者成年后才懂得1984年10元钱的价值,明白父亲给钱无关演唱好坏,而是纯粹的父爱与欣赏(2分);回想父亲本不喜欢戏曲却用这种方式鼓励自己,作者既感动于这份深沉的爱,也因当年未能领会父亲心意而愧疚(2分)。  
11.请从下列词组中选出一组,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对父亲认知的转变。(5分)
A.平凡的劳动者→自信的手艺人
B.熟悉的陌生人→迟来的欣赏者
 选A。起初,“我”认为父亲是“平凡的劳动者”:他为家庭做木工、盖房子、修锯,“我”只看到他的辛劳,对他的手艺“知之甚少”(2分);后来,“我”发现他是“自信的手艺人”:向他请教木工知识时,他对木料选择、房架搭建等侃侃而谈,坚持木匠“走在梁上就像走在平地上”,“我”才认识到他对技艺的自信与骄傲(2分)。这一转变体现“我”从忽视父亲的手艺到认可其专业价值的认知变化(1分)。  
(三)现代文阅读2
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王 盛
①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
②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见有亭字,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玺文。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许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到秦汉时,亭已经十分普遍了,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
③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日知录》中记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地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巅,以便极高尽眺。这样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
⑤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榆林行宫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有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岛亭”等等。
⑥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御制艮岳记》中说“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的组织了。
⑦亭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大为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他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所以,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而又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
(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B )(3分)
A.亭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的建筑,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驿亭、邮亭、园亭等。
B.在春秋战国时期,亭发挥了很大作用,既可以伺候望敌,又可以维持地方治安。
C.亭在唐代一些宫苑中成为重要的景观,而且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建筑。
D.晋唐时期,人们筑亭还是纯粹借助自然山水,没有将亭和其他人工景观结合起来。
13.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
A.开篇就对亭的总体特征进行说明,并强调了亭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B.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大致”是对“亭”字出现的时间表示估计,用语准确。
C.第④段举兰亭的例子,说明亭的性质随着社会的变革由观赏性转向实用性。
D.选文按时间顺序,先总后分,说明了亭在造型、性质、功能和用途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14.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举例子(1分)。列举了会稽山阴的兰亭,具体地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亭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2分)。  
15.“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请从本文中找出并归纳中国古亭是如何讲究意匠的。(4分)
  知识提示: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①组织人工景观。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与人工山池相结合。②重视亭子造型。在形式上极尽变化,从艺术形象中体现不同的性格和风貌。③讲究建亭位置。注意亭子位置和周围环境、其他建筑的关系。④创造亭的意境。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对自然美的追求纳入建亭之中。(每点1分,共4分。) 
(四)文言文阅读
韩 愈①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②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操行坚正,鲠言③无所忌。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嫂郑丧,为服期以报。愈卓然树立,成一家言,其《原道》《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闵深,为不袭蹈前人者。
(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改)
【注释】①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是编者加上去的。②鞠:抚养。③鲠言:坚决直率地言说。
16.以下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韩愈童年孤苦,三岁便成为孤儿,依靠兄嫂生活。
B.韩愈从知道读书开始,每天能记诵千百字。
C.韩愈操行正直,直言无所顾忌,因此常常得罪他人。
D.韩愈颇能诱导激励后辈,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应不上也毫不在意。
【解析】C.结合原文“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可知,文中仅提到韩愈操行正直,直言无所顾忌,并没有提到得罪他人。
17.韩愈是否符合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标准?请结合选文内容进行简要分析。(3分)
 符合。文中的韩愈是具备“仁”“礼”“义”的。“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指他颇能诱导激励后辈,寓居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应不上,也毫不在意,表现了他的“仁”(1分);“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指韩愈天性聪明敏锐,不随波逐流,和别人交往,自始至终没有一点改变,体现了他的“义”(1分);“嫂郑丧,为服期以报”,嫂子郑氏去世,他为她服丧,来报答养育之恩,体现了他的“礼”(1分)。  
18.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D )(3分)
A.虽晨炊不给 虽乘奔御风(郦道元《三峡》)
B.嫂郑鞠之 父命之(《富贵不能淫》)
C.愈自知读书 自康乐以来(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D.操行坚正 欣然起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A.连词,即使;B.代词,他;C.介词,从,自从;D.名词,品行/动词,行走。
(五)古代诗歌阅读
渡湘江
[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19.下列选项中,对“迟日”“边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春天的阳光 诗人的忧愁 B.夏天的阳光 春天的忧愁
C.秋天的阳光 花鸟的忧愁 D.冬天的阳光 边疆的忧愁
20.对比是诗歌中的常用手法,请从对比的角度赏析诗中的“人南窜”“水北流”。(4分)
 “南”与“北”的对比,“人离开故乡的方向”与“水流的方向”的对比(1分),诗人南行,而湘江水却向北流(1分),表达了诗人被流放的无奈和哀伤(1分),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来临之际,学校打算开展相关非遗活动。多位非遗技艺传承人带着绝活走进中学校园,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21.请根据内容判断,下列标语最适合作为活动横幅的一项是( B )(3分)
A.活动点燃智火,科技启发童心
B.非遗走进校园,文化润泽心田
C.传承运动精神,挥洒青春汗水
D.了解航天故事,探索宇宙奥秘
22.活动当天,志愿者在入口处为同学们介绍本次非遗体验活动课程安排,你作为其中一员,请结合下表,参与介绍。注意表达简明、连贯、通顺。(6分)
课程 时间 课程地点
彩塑技艺 上午9点—10点 一楼活动大厅
画作历史 上午10点10分—11点
木版年画印制 上午11点10分—12点
 示例:同学们好!欢迎参加今天的非遗体验活动。上午9点到10点是彩塑技艺课程,10点10分到11点是画作历史课程,11点10分到12点是木版年画印制课程。所有课程都在一楼活动大厅进行,请大家按时参加。(符合题意即可,6分)  
23.活动结束后,校学生会要对该活动进行报道,下面是某同学写的新闻稿片段,其中有两处语言文字运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6分)
①活动现场,学校邀请了众多非遗技艺传承人,他们带来了多样的非遗活动课程。②其中一位传承人将各种颜色融入面团,捏出许多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动物。③另一位传承人向同学们讲述了隐藏在一幅幅画作背后的历史故事。④还有一位传承人不仅向大家展示了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但是在现场印制出一张张精美的年画。⑤他们的精彩讲解与技艺展示,让非遗技艺以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在同学们眼前。⑥捏面人、听画作历史、制作木版年画,在活动中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第一处:④句中“但是”使用不当,应将“但是”改为“还”(3分)。第二处:⑥句缺少主语,应在“捏面人”前加上主语“同学们”(3分)。  
五、写作能力(60分)
24.“一颗、两颗星火,照亮整个山海错落,山海才如此磅礴,奔腾着;三颗、四颗青春,点燃袅袅人间烟火,人间才如此鲜活,灿烂热爱着……一颗、一颗,亿颗、亿颗,汇成银河……”多美的歌词啊!再平凡的人,也能发出自己的一缕光芒,也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在大家向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奋斗的路上,不能少了你的力量。请从下面三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表达交流的情境和要求,明确作者的身份角色,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写作内容,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达到表达交流的目的。注意勿泄露姓名、校名等真实信息。(60分)
#任务 #表达交流的情境 #表达交流的要求
任务一   平凡的自己,凭借微光般的力量,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场景中,为共同目标添彩,想记录这份力量与价值。   叙述自身以平凡之姿贡献力量的经历,写清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场景里,因何行动、过程怎样、带来何种改变,凸显“微光成炬”的意义,表达对平凡力量的珍视与自豪,语言真挚且具感染力。(姓名等真实信息均用××表示)
任务二   想向他人分享,平凡个体如星火汇聚,能照亮山海、点燃人间烟火的感悟,以激励他人释放自身光芒。   阐释对“平凡星火,汇聚成力”的理解,结合生活场景(学校、家庭、社会等),说明平凡人如何以微光凝聚,带来积极影响,条理清晰,语言富有感染力,让交流对象理解并受鼓舞。
任务三   在关于“平凡力量价值”的讨论或演讲等活动中,阐述“平凡人微光亦能成炬,推动共同奋斗”的观点。   明确立场“平凡力量不可或缺,汇聚可成磅礴动能”,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平凡人贡献力量的实例,论证观点,语言逻辑严谨、表达准确,反驳否定平凡力量价值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