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二章
神经调节
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本节聚焦:
1.什么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2.反射弧的结构是怎样的?
3.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意义?
知识回顾: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脑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2.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两种分类方式)
3.传出神经分类?
4.什么是自主神经系统?
5.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特点?
6.神经元的结构组成?特点?
问题探讨
为了观赏花色,你用手握住玫瑰,手指却被其茎秆上的尖刺扎了一下。
1.你会有何反应?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分别涉及了神经系统的哪些结构?
2.你是先缩手,还是先感觉到疼痛呢?这有什么适应意义呢?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含羞草受到触碰,
叶片合拢
草履虫躲避食盐,
游向肉汁
低等生物和植物无中枢神经系统,无反射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眨眼反射
缩手反射为例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刺激
2.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2.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刺激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膝跳反射为例
思考·讨论 反射弧的基本结构
?
讨论:
(1)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吗?
(2)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反射弧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3)结合生活经验,你还能举出说明脊髓在反射中作用的其他例子吗?
不能。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反射的过程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刺激
产生反应
能够接受外界刺激后并产生兴奋。
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可以对刺激做出规律性应答反应。
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判断以下描述是不是反射,若不是,请说出判断依据
1.针扎后缩手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扎后产生痛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直接刺激肌肉,肌肉收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缩手反射
不是,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兴奋传到神经中枢未再发生效应)
不是,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兴奋只在效应器产生)
足够强度的刺激
反射弧结构完整
4.反射需要的条件:
产生反应≠反射
感受器
效应器
高级中枢
低级中枢
较高级中枢
下行传导束
上行传导束
(脊髓)
(大脑皮层)
产生感觉
5.感觉的产生
兴奋除了在反射弧中传导,还会在脑与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
缩手反射(如图所示)和膝跳反射中,兴奋会从脊髓的低级中枢传导到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
6.结构破坏对反射的影响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产生反应
刺激
若破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若破坏,有感觉无效应
上行传导束
【检测】“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A. 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 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 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 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B
7.判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方法
(1)从神经节来判断:
神经节所在位置为传入神经
(2)与感受器相连的是传入神经;与效应器相连的是传出神经。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
窄入宽出
(4)根据脊髓灰质内结构判断:
(5)切断实验法:
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刺激向中段(靠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否则为传出神经。
1。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反射弧是由神经元组成的
(2)所有生物都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因此都具有反射活动
(3)只要反射弧结构完整,给予适当刺激,即可出现反射活动
2、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 )
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 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C.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D.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C
练一练 课本P25概念检测
二、拓展应用
1. 科研人员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为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请回答与此 有关的问题。
(1) 轻轻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屈腿反射。该反射的反射弧组成是 。
(2) 用针破坏脊髓后,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该后肢 发生屈腿反射;如果刺激的是传出神经,该后肢 发生屈腿反射(填“能”或“不能” )。
(3 ) 从该实验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 从以上实验结果 得出”蛙后肢的屈腿反射不受大脑控制”的结论(填“能”或”不能”)。
感受器(趾部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传出神经、效应器
不能
不能
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缺少神经中枢,反射就不能完成
不能
提示 实验并没有反映大脑对屈腿反射的控制,只是说明了在没有大脑的情况下屈腿反射依旧可以完成。
【课堂练习】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反射弧
反射
感受器
传入
神经
神经
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条件反射
概念:与生俱来的,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
举例: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反射、眨眼反射
婴儿的吮乳、金鸡报晓
概念: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
举例: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画饼充饥
特点:先天性、终身性,不需大脑皮层参与,数量有限。
特点:后天性、可建立、可消退,需大脑皮层参与,数量几乎是 无限的。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二.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刺激
非条件反射
无关刺激
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
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条件刺激
1.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二.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基础)
学习
训练
①条件反射是在 的基础上通过 而建立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非条件反射
训练
②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还需要 ________
的强化,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退。
非条件刺激
不给予
非条件刺激
消退
维持
非条件刺 激的强化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的建立:
原因
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以至于最终完全不出现。
机理
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实质
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2.条件反射的消退
1.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
2.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
3.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3.条件反射建立的意义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形成时间
特点
数量
参与的神经中枢
意义
联系 先天形成
后天获得
永久的
暂时的、可消退的
有限的
几乎是无限的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
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
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动
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条件反射的维持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
感谢观看
2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