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2课时 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人教版)选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第2课时 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人教版)选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1 08:2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2.3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
内负外正
K+外流
内正外负
Na+内流
兴奋的传导
??
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兴奋要经过多个神经元,一般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神经元并不是直接接触的。当兴奋传导到一个神经元的末端时,它是如何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等相接近,共同形成突触。
2.突触
3、突触类型
轴突-细胞体型
轴突-树突型
4.突触的组成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
突触小泡
线粒体
受体
神经递质
4、突触的组成
轴突末梢膜、
突触小体膜
组织液
树突或细胞体的膜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
Na+
Na+
Na+
Na+
Na+
Na+
突触前神经元
突触后神经元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①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_______,引起_______向_______移动并释放_______;
轴突末梢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
②神经递质通过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附近
突触间隙扩散
突触后膜的受体
③神经递质与_____________结合,形成_____________
突触后膜的受体
④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发生变化,引发_________
离子通道
电位变化
⑤神经递质被_____或_____
降解
回收
递质-受体复合物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电信号
胞吐
神经递质
化学信号
受体
电信号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5、传递特点
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的转换
①方向:单向传递
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②突触延搁,即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
传递
结构基础
形式
方向
速度
效果
使未兴奋部位兴奋
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电信号
迅速
较慢(有突触延搁)
可双向传导
单向传递
神经纤维
使下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在效应器的突触中,突触后膜为肌肉细胞膜或某些腺细胞的膜
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①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速率;
②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③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1、兴奋剂
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统称。
可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速度等。
2、毒品
海洛因
大麻
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有些兴奋剂就是毒品,它们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讨论
1. 服用可卡因为什么会使人上瘾?
可卡因药效失去后,多巴胺受体已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神经元的活动,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
思考·讨论
分析滥用兴奋剂和吸食毒品的危害
可卡因的上瘾机制
①在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完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从突触间隙回收
②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
③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减少
④当可卡因药效失去后,由于多巴胺受体减少,机体正常的神经活动受到影响,服药者就必须服用可卡因来维持这些神经元的活动,于是形成恶性循环,毒瘾难戒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
轴突—细胞体
轴突—树突
【课堂小结】
本节小结
1、下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减小
B.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
C. 神经递质都是大分子物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D. 当兴奋沿b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
课堂演练
2.下图是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示意图,可卡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不断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课堂演练
A.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其中的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
B.吸食的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受到抑制
C.结构②为受体,多巴胺与其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D.图示表明多巴胺完成效应后会被运回上一个神经元
B
(1)在神经冲动由图中A点传到D点的过程中,B处兴奋时膜外为______电位,C 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表明,AD 病人的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这种物质的沉积会损坏周围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下图表示两类神经元及突触的差异,请回答:

电信号→化学信号
(3)兴奋的每一次传递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_____。乙酰胆碱与__________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其生理意义是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
(4)假设 ABCD 四点的距离关系为 AB=BC=CD,则刺激 C 处使其兴奋,兴奋传到各点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
(2)研究发现,病变个体中 Aβ的沉积使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引起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 的合成和释放量_____, 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_______,病人表现出记忆障碍。
减少
B、A、D
减慢
增大
突触后膜
THANK YOU
202X/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