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八上统编版教材
蔡年迟 蒲海洋
字音字形
桅杆( ) 浩瀚( ) 娴熟( ) 咆哮( )
镌刻( ) 一丝不苟( ) 殚精竭虑( )呼啸( )
澎湃( ) 默契( ) 凛冽( )惊心动魄( )
pénɡ pài
xiào
juān
ɡǒu
lǐn liè
wéi
pò
hàn
xián
qì
páo xiào
dān
作者介绍
蔡年迟,湖北浠水人,现任人民海军报社副社长、高级编辑。发表新闻、文学、摄影作品两千余篇(幅),6次荣获中国新闻奖。
蒲海洋,四川射洪人,人民海军报社记者,海军上校军衔。
两人均为《人民海军报》记者。
了解背景
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国强军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着舰”和“起飞”是航母建设的两道坎,其中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
2012年11月23日,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在交接入列不到两个月后,辽宁舰成功进行了歼-15舰载机的着舰训练,向着舰载战斗机驻舰并形成战斗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当天上午,飞行员戴明盟驾驶552号歼-15战斗机着舰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这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
着舰场景
文体知识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通讯
定义
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特点
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常识
分类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
表达方式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报道对象
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讲述新闻故事,关注细节。
语言风格
准确、生动形象。
解题
一着惊海天
指歼-15舰载机着舰。
指着舰区域的大海与天空,实指在场的所有人,也指整个世界。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概括了新闻通讯的主要内容。
从标题入手,本文的写作顺序紧扣标题中的哪个字?
着
突出了事件的非凡意义,影响之大。
“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概括这则通讯的内容。
要求:①用一句话概括通讯核心事件;
②聚焦关键词“着”,用几句话简述“着舰”的过程和意义。
2012年11月23日上午,在渤海的某海域上,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降落在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上。
着舰前,甲板工作人员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作最后一次检查;着舰时,驾驶员先是不断调整航向航速迅速下滑,随后飞机两主轮触到甲板,在阻拦锁系统的作用下短距离滑停;着舰后,众人汇聚甲板欢呼、合影。这“一着”,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人民海军官兵的期盼,标志着我国克服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成为中国海军崛起的的重要里程碑。
开端
战舰航行
等待战斗机
发展
舰机协调准备降落
高潮
战机下降成功着舰
结局
人群狂欢争相合影
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这篇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
展现多个场面、多个瞬间,是常见的“场景组合”式的通讯写法。
通讯常通过描写新闻事实的细节来打动读者。请找出来,说说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品析细节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营造一种庄严、紧张而又有条不紊的氛围,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比喻,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细节描写,“转弯”“放下”“调整”“下滑”一连串动词的运用,准确传神地展示了舰载机降落的过程。
“像凌波海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舰载机的轻巧灵活,从侧面烘托飞行员的技术娴熟,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 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 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 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 停了下来。
惊心动魄
震耳欲聋
疾如闪电
牢牢地
稳稳地
“惊心动魄”概括了战斗机成功着舰时的浩大声势;
“震耳欲聋”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
“疾如闪电”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的速度快;
“牢牢地”“稳稳地”是叠词,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安全与平稳;
展现我国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临危不乱、技艺高超。
, 。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
对偶、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增强文章气势,具有感染力。
声如千骑疾 气卷万山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比喻,特写镜头,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比喻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豪情。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飞行员:"明白!"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堪称完美。
对话描写,简洁准确、直观易懂,一方面,交代着舰的进程;另一方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扣人心弦,突出了飞机着舰前的紧张有序,增强现场感。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
“成功了!”欢呼声中……“太让人激动了!”
“快点!快点!”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
“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现场人的神态和心情,侧面描写,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感染力;④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突出了主题。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插入的背景资料,指出航母舰载机上舰对海军的意义,并突出强调舰载机着舰的难度与风险。这些插入的内容不仅使文章更丰富,也进一步渲染了开头两段营造的氛围。
这篇通讯还运用了插叙、引用、抒情等手法来打动读者。请找出来,分别说说其作用。
品析手法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能不激动吗?
插入资料,引用,回溯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中国科研工作者和军人顽强公关、打破封锁的历程,突出了舰载机着舰的不易,强调了它在精神方面的价值,并进一步将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人们的激动兴奋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1)通过反复渲染、蓄势,让读者感受当时人们从期待到紧张再到彻底释放的心理过程,从而受到情感上的冲击。用多种方法表现舰载机着舰的困难,增强情感冲击力。用较多笔墨描写舰载机着舰后人们情感的爆发,以感染读者。
(2)明确舰载机着舰对于中国海军的意义,对于近代以来长期落后的中华民族的意义。通过深化读者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激发读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心,将读者的“个人情感”升华到“民族情感”的层面,从深层次打动读者。
作为一篇新闻,本文是如何打动读者的?
课堂总结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表现了英雄飞行员镇定自若、献身国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