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6张PPT。行 星 地 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 太阳 地球 地球运动基本形式: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自西向东 北极星地轴赤道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
方向旋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
方向旋转顺时针 逆时针 ●S ●N 1、方向: 自西向东 2、周期: 1日 恒星日: 时 分 秒 太阳日: 时 23 24 56 4 3 56 恒星日和太阳日哪个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同一颗恒星恒星日太阳日恒星日和太阳日 北极星地轴赤道地球自转的绕转中心是什么?3、旋转中心: 地轴 (1)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 ,60°S、N约减小为赤道
的 ,两极为 。 (2)角速度:
两极为 ,其他各地
点都 ,约 /小时。0 相等 15°递减 一半 0 4、速度 二、地球的公转 1、方向: 自西向东 顺时针 逆时针 公转轨道 2、周期: 3、旋转中心: 一年(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太阳 二、地球的公转 公转轨道 4、速度 (1)平均角速度:约 /日(2)平均线速度:约 Km/秒1° 30 (3) 较快,
较慢。 近日点(1月初) 远日点(7月初) 公转轨道 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图中心 太阳 远日点 近日点 7月初 1月初 ●速度较快 速度较慢 逐渐变慢逐渐变快 逐渐变慢逐渐变快 地轴 自西向东
北极看:
逆时针
南极看:
顺时针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太阳日:
24时线速度:
由赤道向两极
递减,到60°
S、N约减为一
半,两极为0。
角速度:
两极为 0,其
他各地点相等
,约为
15°/小时。
太阳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
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恒星年:
365日
6时9分10秒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地转偏向力 ●S ●N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太阳 地球不停地自转 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1)原因 地球有昼夜之分 地球有昼夜交替 地球不自转 地球透明 假设 (2)晨昏线 ?---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①晨线: ②昏线: 因地球自转,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要跨越的半圆线 因地球自转,从夜半球到昼半球要跨越的半圆线。 晨线昏线 因地球自转,A点从 半球越过 线进入 半球;
B点从 半球越过 线进入 半球. 昼 昼 夜 夜 晨 昏 ao、bo两线, 线是晨线, 线是昏线。 ao bo ao、bo两线, 线是晨线, 线是昏线。 ao bo ao、bo两线, 线是晨线, 线是昏线。 ao bo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产生地方时(1)地方时: 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 (1)B 时?C 时?
(2)B与C相差 小时?
(3)B、C相隔经度 ?
(4)经度每隔 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0 12 12 180 °15 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 分钟; 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 秒; 4 4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 ?(2)区时和国际日界线---经度 复 习 复 习经 度①零度规定:本初子午线 即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
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为0°复习--经度1、经度的划分 ②度数划分: 自0°经线分别向东向西经度逐渐 ,各划分有 。增大 180 °复习--经度2、经度表示方法: 0°经线以东至180°经线属于东经(E),
以西至180°经线属于西经(W)。复习--经度东经 西经 自0°经线向东向西 ,度数最大是 ° 180 渐大 3、经度的分布: 复习--经度经度的分布 复习--经度东经 西经 ?哪部分属于东经,哪部分属于西经? 复习--经度0°180°复习--经度已知0 °或180 °经线,找出其他经线。 0°180°复习--经度已知0 °或180 °经线,找出其他经线。 复习--经度4、东西半球划分 ①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 ②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 复习--经度①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 ②20°W向西到160°E为西半球 0°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为东经 0°经线向西到180°经线为西经 复习--经度复习--经度(2)区时和国际日界线①时区的划分 A.自0°经线开始,分别向东向西各跨经度7.5°划定零时区。
B.自零时区分别向东向西每隔经度15°划分1个时区
。向东划分的为东时区,向西划分的为西时区。
C.全球共划分有24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1个时区。7.5° 7.5° 零
时
区15° 15° 东
一
区 西
一
区 7.5° 7.5° 7.5° 7.5° 180° 180° 东十二区 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 西十二区 15° 15° 西时区 东时区 ③区时的换算:A、法则:相邻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
时区相差几个,区时相差几小时
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快) 各时区都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做为本时区统一时间,即区时。②区时的概念:较偏东的时区 ①东时区总比西时区较东
②东时区中序号大的较东
③西时区中序号小的较东B、两地时差计算:异区(一地东时区一地西时区)序号相加,
同区(两地同是东时区或同是西时区)序号相减。例如:
1、A地为东十区,B地为西五区,两地时间差是:2、 A地为东十区,B地为东二区,两地时间差是:10+5=15 即东十区比西五区时间早(快)15小时10-2=8即东十区比东二区时间早(快)8小时 C、已知经度推算时区:已知经度÷15°﹦商……余数余数﹤7.5°或整除,商为时区序号
余数﹥7.5°,商+1的和为时区序号如:50 °E所在的时区。50÷15=3……5 4545 °E所在的时区。45÷15=3 东三区 如:53 °E所在的时区。53÷15=3……8 东四区 ④国际日界线A、国际日界线基本沿着180°经线。B、国际日界线两侧的东西十二区的区时相同,日期不同* 从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加1天。
* 从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减1天。C、国际日界线是“今天”和 “昨天”的分界线。⑤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围的规定:
不同日期之间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是人为规定的日界线(理
论上为180°经线),另一条是自然的日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或
24时所在的经线)。
若全球日期相同,则180°经线与地方时0时或24时所在经线重合,此时太阳直射0°经线。除此情况以外的每一时刻 ,地球上都同时具有两个日期。
两个不同日期的判定方法是: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从180°经线至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的范围为晚一天的区域;逆着地球自转方向,从180°经线至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的范围为早一天的区域。(重复内容)地球上不同日期范围的规定:
不同日期之间的分界线有两条,一是人为规定的日界线(理
论上为180°经线),另一条是自然的日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或
24时所在的经线)。若全球日期相同,则180°经线与0时或24时
所在经线重合,此时太阳直射0°经线。除此以外的每一时刻 ,
地球上都同时具有两个日期。两个不同日期的判定方法是:顺着
地球的自转方向,从180°经线至0时所在的经线的范围为晚一天
的区域;逆着地球自转方向,从180°经线至0时所在的经线的范
围为早一天的区域。特别提醒——日界线及日期变更 (1)人文日界线:大致是180°经线 (2)自然日界线:就是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午
夜)的经线,也可称为子夜线。(3)人文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静止的,自然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运动(位置西移)的。(4)日期变更: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
期减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
期加一天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3、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向右 左 无偏向 四、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一)四季更替 (二)五带形成 1、黄赤交角 (1)黄赤交角: 。(2)地轴与黄道平
面的夹角: 。(3)地轴北极总指
向: 。23°26′ 66°34′ 北极星附近 (一)四季更替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向北 向南 向南 向北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①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时候的太阳高度 夏至日 (2)正午太阳高度因纬度而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
哪里最高?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
度由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逐渐降
低(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
两侧怎样变化?(北回归线) 同一时期的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不同。(1)正午太阳高度哪里最高?(2)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怎样变化?冬至日:
正午太阳高
度由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逐渐降
低(递减)。
(南回归线) 冬至日 (1)正午太阳高度哪里最高?(2)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
怎样变化?春分、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递减) 春分、秋分日 (赤道) 同一时期的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不同。(3)正午太阳高度因季节而变化 同纬度地带的不同季节,正午
太阳高度不同。 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哪天正午太阳高度值最大? (夏至日) (3)正午太阳高度因季节而变化 同纬度地带的不同季节,正午
太阳高度不同。 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哪天正午太阳高度值最小? (冬至日) (3)正午太阳高度因季节而变化 同纬度地带的不同季节,正午
太阳高度不同。 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哪天正午太阳高度值最大? (冬至日) (3)正午太阳高度因季节而变化 同纬度地带的不同季节,正午
太阳高度不同。 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哪天正午太阳高度值最小? (夏至日) 最大值 最小值 最大值 最小值 (4)计算正午太阳高度①计算公式: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
90°-|某地纬度-当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当地: 夏半年为正值
冬半年为负值②举例:北京(39°54′N)(春、秋分日) H=90°-∣ ∣(夏至日) H=90°-∣ ∣ (冬至日) H=90°-∣ ∣ 39°54′-0° = 50°6′ 39°54′-23°26′ = 73°32′ 39°54′+23°26′ = 26°40′ 4、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判读 ①晨昏线把它经过的
纬线(圈)分割成昼
弧和夜弧。②纬线圈的昼弧部分
较长,夜弧部分较短
,即昼长夜短;相反
即昼短夜长。③纬线圈全是昼弧,
即极昼;纬线圈全是
夜弧,即极夜。 说出A、B、C、D、E各点的昼夜长短情况。 ●A ●B ●C ●D ●E 1、说出昼长夜短的纬度范围。 2、说出昼短夜长的纬度范围。 3、说出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 4、哪里昼夜等长?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夏至日 春分日、秋分日 北回归
线上 昼 与北半
球相反夜 极昼 极夜 冬至日 长 ①二分二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夏至日 春分日、秋分日 南回归
线上 昼 与北半
球相反 夜 极昼 极夜 冬至日 短 昼夜等长 赤道上 等长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昼夜等长 夏至日 春分日、秋分日 冬至日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①二分二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
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
相反。赤道上昼夜等长。二分二至日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至日 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
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
相反。赤道上昼夜等长。全球昼夜等长。②冬、夏半年昼夜长短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除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外,昼夜长短情况:冬、夏半年相反,冬、夏至日相反,南、北半球相反。赤道上何时都昼夜等长。综合:昼夜长短变化趋势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的关系 如果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则北半球昼逐渐增长,南半球昼逐渐缩短;如果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则北半球昼逐渐缩短,南半球昼逐渐增长昼夜长短变化趋势与太阳
直射点移动方向的关系5、四季(1)四季
产生(北半球为例) (3)我国传统四季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为起点。(4)气候四季春季:3、4、5月
夏季:6、7、8月
秋季:9、10、11月
冬季:12、1、2月(2)天文四季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秋季节:居中(二)五带形成 1、五带的名称 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2、五带的划分及其依据: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热 带 根据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多少的状况划分的。 ?3、五带划分的依据 4、五带的特征(连线获得知识) 终年炎热 终年寒冷 终年温暖,四季明显 ③五带的形成: 太阳高最度高,有太阳直
射,地面获得太阳光热最
多,形成 带。太阳高度最低,太阳斜射
很厉害,甚至有极夜,地
面获得太阳光热最少,形
成 带。太阳高度比热带低,比寒
带高,地面获得太阳光热
最多,形成 带。热 温 寒 在下图填注号码 ①有极昼极夜②有太阳直射③无太阳直射,④终年寒冷
⑤终年炎热⑥终年温暖,四季明显⑦无极昼极夜 ① ① ② ③ ③ ③ ③ ④ ④ ⑤ ⑥ ⑥ ⑦ ⑦ 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