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量:12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一) (二) (三) (四)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学校组织开展以“关注天下,大美潇湘”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大美潇湘】
潇湘之地,山川秀美。小潇同学草拟了一段文字,请你修改完善。
大美潇湘,宛如一幅绝美画卷缓缓在世人面前铺呈开来。那山川之秀美,水波之潋滟,令人眼花潦乱,大自然仿佛是最娴熟的画师,以无尽的创意与激情,在这方浩瀚的土地上镌刻下一幅幅动人的景致。群山巍峨,层林尽染,是潇湘以重重叠叠的绿意,诉说着千年的故事;①是潇湘以涓涓细流,②哼唱着悠长的歌谣,③江水幽幽,波光粼粼。这里,风景每一处都叠印着时光的印记,每一声风吟都叠合着自然的韵律,让人不禁沉醉在这份叠加的美丽与和谐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1.语段画横线部分,小潇写错了两个字,应分别改为“ 陈 ”“ 缭 ”;他将“镌”字读成了“jùn”,该字应读作“ juān ”。(3分)
2.语段画波浪线部分可以分别换作成语“ 崇山峻岭(层峦叠嶂) ”“ 流连忘返(恋恋不舍) ”。(2分)
3.语段标序号的句子中,①②③句顺序有些混乱,你认为语意最连贯的排列是(C)(3分)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历史底蕴】
4. 古楚文化,底蕴深厚。小湘同学搜集了湖南2024年部分考古成果,其中有一处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3分)
高庙遗址
2024年,在洪江市发现了洞庭湖地区皂市下层文化和汤家岗文化典型陶器,以及大溪文化和堆子岭文化陶器,揭露了文化的交流性和连续性.
耒水流域汉唐墓葬
2024年,在耒阳市共发掘汉唐时期墓葬44座,包括汉墓36座和唐墓8座,为研究耒水流域交通、政治文化及人员变迁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邓家岭墓群
2024年,在永州市共发掘东汉中晚期砖室墓12座,墓葬排列有序,形制多样,包含了岭南文化等因素。
示例:将“揭露了文化的交流性和连续性”中的“揭露”改成“揭示”。
5.小语同学提供了一张展现潇湘文化元素的图片,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围绕“潇湘文化之美”写一段宣传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示例:潇湘文化,是一部活着的诗意典籍。潇湘竹韵如灵动的绿精灵,借光影在天地间跳着诗意舞蹈;岳麓书院似沉稳的时光老者,诉说着千年文脉;苗族银饰若璀璨星辰,闪耀着民族智慧。让我们走进潇湘文化,共赏这份独特的美!
【诗文赞美】
6.自然胜景,风光宜人。下面是小潇和小湘对祖国大美山河的讨论,请你用古诗文补全对话。(5分)
小潇:“(1)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描绘了很特别的画面呢,你知道描绘了啥情形吗?
小湘:知道呀,是诗人乘船渡过荆门一带,视野逐渐开阔,山峦逐渐消失,平原旷野一望无边,长江汹涌奔流向远处流去的情形。
小潇:那《三峡》里表现春冬季节美景的句子你记得吗?
小湘:“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2) 回清倒影 。”
小潇:再考考你,能再举例两句表达对春景喜爱之情的唐诗吗?
小湘:“(3) (示例)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答案不唯一) 。”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时事新闻)(湖南元素)
当非遗遇上“唤醒老屋”,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鲁塘砂罐闯新路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雨菲 赵倩倩 梁可庭
3月上旬,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一个以闲置旧房为基础打造的“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内,炉火熊熊、热气蒸腾,何善平和何海江父子俩正在制作新一批鲁塘砂罐。
在北湖区启动“唤醒老屋”试点的两年时间里,一间间“沉睡”的老屋渐次焕新,不断涌入新鲜的“血液”。何善平和何海江父子俩的“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
“鲁塘砂罐有着百年传承,老屋见证了岁月更迭。用非遗来‘唤醒’老屋,再合适不过了。”花甲之年的何善平告诉记者,何氏祖祖辈辈与砂罐打交道,到他这里已经是第20代。
鲁塘砂罐距今有800年历史,以无彩无釉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因绿色环保、无重金属、可保留食物原汁原味而深受群众喜爱。2023年,鲁塘砂罐烧制技艺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泥巴草屋做戏园,旋转舞台把戏唱,十个指头拍拍打,五个指头打圆场。”这句当地的顺口溜中暗含砂罐的制作流程。鲁塘砂罐看起来其貌不扬,制作却很讲究,需以鲁塘当地特有的鸡蛋黄泥黏土、煤粉(石墨)为原料,经过36道制法、72道工序,才能做出品质上乘的古法砂罐。
几年前,这些复杂的工序可愁坏了刚入门的何海江。2016年,何海江禁不住父亲经年累月的劝说,放弃在广东的工作,回乡“继承家业”。靠着一点点摸索,何海江慢慢掌握了这项技艺。但手工制作工期长、产量低,盈利得不到保证,刚接手砂罐生意时,他不得不在淡季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
这不仅是养家糊口的问题,更关系到这项非遗能否吸引到更多人,何家父子决定自己闯出一条新路。
何善平着手改进烧制工艺,不断尝试半机械化生产。何海江则针对市场消费需求,开发出砂杯、砂盘、砂钵等一系列新品种。他们投资100多万元购进球磨、制坯等机械,反复改良原料配方和改良机械设备,终于将成品率从60%一路提升至95%。
“这两年,大家对非遗的关注度空前高涨,鲁塘砂罐这项非遗传统技艺慢慢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何善平介绍,除了加入“唤醒老屋”行动外,鲁塘砂罐还入驻了郴州长卷文化旅游区的北湖非遗馆,入选了郴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帮扶项目。
郴州还通过“非遗工坊”等项目渠道,由鲁塘砂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周边残疾人、留守妇女等爱好者,开展免费教学和技能培训,并将掌握制作技艺的人员招聘到砂罐制作企业就业。开展非遗课堂活动,对学生免费开放,全力推进鲁塘砂罐的传承发展。
在多方带动下,鲁塘砂罐的年产值已由2011年的几万元扩大到百万元,鲁塘砂罐制作从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成长为郴州新的经济名片。
(选自《湖南日报》2025年3月13日)
相关链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于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开启一场精彩纷呈的“湘”遇非遗之旅。
山水画卷,郴州相见。在本期节目中,总台主持人龙洋和嘉宾单霁翔、杜江一起,走进湖南省郴州市郴州长卷文旅城,感受三湘四水浇灌出的独特湖湘文化,见证湖南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来自郴州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轮番亮相。“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湘昆、传统银饰锻制技艺(郴州银饰锻造技艺)、嘉禾伴嫁歌、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糍粑制作技艺(大禾米糍制作技艺)……这仅是郴州灿若星河非遗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从郴州主城区出发,向四周发散,各地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它们历经千年变迁,孕育出无限可能,是那么有趣。
(摘编自《登陆央视,郴州非遗惊艳亮相》)
7.下列对“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是利用闲置旧房改造而成的,旨在传承和发扬鲁塘砂罐这一非遗技艺。
B.何善平和何海江父子俩通过不断改进工艺和开发新品种,成功将鲁塘砂罐推向市场。
C.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完全依靠机械化生产,提高了产量和成品率,从而实现了盈利。
D.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不仅致力于自身发展,还积极参与非遗传承活动。
【解析】C.原文中提到“何善平着手改进烧制工艺,不断尝试半机械化生产”,并未说完全依靠机械化生产。
8.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鲁塘砂罐以无彩无釉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因其绿色环保、可保留食物原汁原味等特点而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B.何海江刚接手砂罐生意时,由于手工制作工期长、产量低,盈利得不到保证,他只能外出打工,无法专注于砂罐的制作。
C.鲁塘砂罐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共有36道制法、72道工序,且全部依赖手工完成,对制作者的技艺要求极高。
D.郴州非遗项目在《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节目中轮番亮相,展现了郴州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解析】A.被列为非遗的对象是鲁塘砂罐烧制技艺,而非砂罐;B.何海江只是在淡季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并非全年都无法专注于砂罐的制作;C.后文提道“何善平着手改进烧制工艺,尝试半机械化生产”,说明并非全部依赖手工完成。
9.鲁塘砂罐从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转变为郴州新的经济名片。请根据上面的文字,探究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示例:通过“唤醒老屋”行动、非遗馆展示、非遗工坊项目,鲁塘砂罐吸引了多方关注,加之技艺创新和市场拓展,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技艺到经济名片的转变。(4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会呼吸的纸
苏沧桑
①十月,霜降。
②阳光从天窗倾泻而下,像一场金色的雨,落在富阳元书纸古法造纸第13代传人朱中华身上。站在浙江图书馆地下一层古籍部金色的雨里,隔着一层玻璃,他看到另一些金色的雨,落在阅览区的仿古书柜和桌椅上。影影绰绰的光亮,清晰的怦怦怦的心跳,都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
③一双戴着白手套的手,将乾隆版《四库全书》中的一函在他眼前徐徐打开,两百多年前的旧时光呼啸而来。两百多岁的书,新得跟婴儿一样,闪烁着玉石般的润泽。
④鼻尖传来一缕熟悉的气息,是他已闻了四十八年的气息,空谷、阳光、雾气、溪流、毛竹的气息,一张竹纸的深呼吸。
⑤[A]朱中华手心发热,耳朵里嗡嗡作响,眼前飞速交叠着一些幻象……
⑥“我能把手套脱了,用手摸一下吗?”
⑦一段短暂的沉默。
⑧“好。亲手摸过,说不定您真能把修复纸[注]重新做出来。”
⑨轻轻触及纸页的一刹那,食指、中指和拇指指尖上传来丝绸般的凉滑,轻轻摩挲,则如婴儿的脸颊,细腻里又有一点点毛茸茸的凝滞。
⑩“的确是清代最名贵的御用开化纸,洁白坚韧,光滑细密,精美绝伦。”
《四库全书》从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其中文澜阁本屡经战火,后递经补抄,基本补齐,就是此时此刻眼前的这一部。然而,当年所用的开化纸,世上已经没有人能做得出一模一样的了。
可他觉得,这张消失在历史深处的纸离他无比的近,像他失散多年的一个亲人:是一个婴儿,也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它离我不远,我会把元书纸做得像它一样好。我尽力。”
富阳大源镇朱家门村,逸古斋古法造纸坊。四十八岁的朱中华站在站了四十八年的纸槽前,听见隔壁传来淅淅沥沥捞纸的水声,回响了一千多年的水声。
朱中华家族中最辉煌时,是抗战前,太公朱启绪拥有八个纸槽、五十个工人。而此时,曾经日夜回响着淅淅沥沥捞纸声的朱家门村,朱中华成了最后的、唯一的坚守古法造纸的人。
朱中华从裤袋里摸出一盒烟和一只打火机,点燃了一根烟。深秋的寒意从脚底升起,烟雾绕上他长着老茧的食指和中指,绕上鬓角的白发,绕上紧皱的浓眉挡住了他看向纸槽的目光,如时常挡在他眼前的一个个“难”。
朱中华相信纸是会呼吸的,有生命的,甚至相信,纸是有灵魂的。据《天工开物》记载,从一根竹子到一张纸,要经过砍竹、断青、刮皮、断料、发酵、烧煮、打浆、捞纸、晒纸、切纸等七十二道工序,耗时整整十个月,像孕育一个胎儿。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承载着生死悲欢、沧海桑田,那么重,那么痛,那么美,它怎么可能顽同木石?
朱中华所有的努力,就是想用竹子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纸,让会呼吸的纸、让纸上的生命留存一千年、一千零一年、更多年。
可是,很难。如今的人们,往往只关注纸上的字,关注是谁的画谁的印章,是否有名,有谁真正注意过一张纸本身,它来自哪里?如何制造的?能活多少年?谁在担心一张纸会永远消逝,一门古老的手艺将无人传承,一种珍贵的精神将永远绝迹?
如果一张元书纸开口说话,它发出的声音,一定是水的声音,水声里,是比古井更深的寂寞。
[B]《四库全书》的触觉还在指尖萦绕,他掐灭烟,将双手慢慢伸进纸槽,看到遗失在时光深处的老精魂,在纸浆水里渐渐醒来。
(选自《纸上》,有删改)
【注】修复纸是用于修复古籍的纸,是后人制作的与古籍用纸品相、质量相当的纸。文中提及的开化纸和元书纸都属于古籍用纸。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朱中华在古籍部看到“金色的雨”,听到“清晰的怦怦怦的心跳”,表现了他即将见到开化纸的激动。
B.朱中华觉得那一页纸“是一个婴儿,也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表明制作开化纸是造纸史上的工艺创新。
C.“深秋的寒意”与首段“十月,霜降”相呼应,既表明时间、天气状况,也暗示朱中华沉重的心情。
D.朱中华的三句话展现了他对开化纸的珍惜、赞美,表明了他决心要做出近似开化纸的修复纸。
【解析】B.“表明制作开化纸是造纸史上的工艺创新”错误。开化纸是清代已有的,现在只是把开化纸复原出来,并不是“造纸史上的工艺创新”。
11.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语言。(4分)
形式 例句 批注内容
联想式批注
【A】朱中华手心发热,耳朵里嗡嗡作响,眼前飞速交叠着一些幻象…… ① 纸诞生的过程、造纸匠人的经历、一代代纸的发展历史、纸的运用、纸的荣耀等画面皆可。(2分)
赏析式批注 【B】《四库全书》的触觉还在指尖萦绕,他掐灭烟,将双手慢慢伸进纸槽,看到遗失在时光深处的老精魂,在纸浆水里渐渐醒来。 ② 从拟人/虚实结合/想象/动作描写等角度赏析均可,写出朱中华投入制作的画面,诗意地展现了朱中华的坚守/表现朱中华要将古法造纸传承下去的信心。(2分)
12.第②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①“金色的雨”指阳光,描写秋日暖阳,交代人物活动的天气背景,使文章更具有诗情画意。②暖色调渲染出温暖明媚、庄重圣洁的氛围。③烘托朱中华期待亲眼见到古籍时郑重和喜悦的心情。(或:暗示作者对传人朱中华的敬慕与景仰、钦佩之情。)(每点各1分)
13.小潇和小湘搜集了与本文主题有关的一段文字,请结合本文和这段文字,谈谈你对“匠心”的理解。(4分)
在工艺领域,材料占九成,人心占一成。当这一成能充分发挥出九成的优势时,所得的作品便可称得上名品。
——[日]志村福美《匠心》
“匠心”表层义指工匠的精神。(1分)深层义包含:①对技艺的热爱;②对技艺的精益求精;③面对困难,勇于挑战;④对传承的坚守;⑤甘于平凡,耐得住寂寞。(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4—18题。
【甲】入若耶溪①
王 籍
艅艎②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③生远岫④,阳景⑤逐回流。
蝉噪林逾⑥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注释】①若耶溪:在今绍兴市东南,旅游胜境。②艅艎(yú huáng):舟名,大船。③阴霞:山北面的云霞。④远岫(xiù):远处的峰峦。⑤阳景:指太阳在水中的影子。⑥逾:同“愈”,更加。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选自郦道元《三峡》)
【丙】出镇淮门,循①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②,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选自王士祯《红桥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循:沿着。②袨(xuàn)服:盛服,艳服。
14.【甲】诗颈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运用以动衬静(对比衬托)手法,(1分)突出山林宁静,为抒情作铺垫,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3分,意对即可)
15.下列对【乙】【丙】两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中的“自”是“从”的意思,和“有朋自远方来”中的“自”意思相同。
B.“有时朝发白帝”中的“朝”是“早晨”的意思,与成语“只争朝夕”中的“朝”意思相同。
C.“如垂虹下饮于涧”与《狼》中“屠乃奔倚其下”中的“下”,都是“向下”的意思。
D.“尽”有“完(尽头)”“充分(展现)”“穷尽”等义项,“颇尽四时之美”“林木尽处”中的“尽”分别是“充分(展现)”“完(尽头)”的意思。
【解析】C.“屠乃奔倚其下”中的“下”意为“下面”,“如垂虹下饮于涧”中的“下”意为“向下”。
16.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B.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C.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D.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转弯,河岸高低起伏,姿态多样,竹子树木长得很茂盛,清澈的流水与岸边景物相互映衬。
17.请将【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有一座桥很清楚的呈现在眼前,就像一道垂落的彩虹向下延伸到山涧中饮水。
18.【甲】诗描绘了若耶溪的山水景色,体现出自然山水的独特韵味。请根据【乙】【丙】两文,说说自然山水之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示例:一是山水的壮丽形态,如【乙】中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雄伟险峻,【丙】中“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的曲折灵动、植被繁茂之态;二是山水的动静之美,【乙】中夏水“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汹涌动态,与山岩静态结合,【丙】中“清流映带”“溪塘幽窃而明瑟”的清幽静态,和桥如垂虹等动态呼应,动静相衬展现韵味。(5分,言之有理,意对即可)
【甲诗参考译文】
船畅行在若耶溪的溪水中,远远看去像是要与天际相接。远处的山峰北面生出层层云霞,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丙文参考译文】
从镇淮门出去,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转弯,河岸高低起伏,姿态多样,竹子树木长得很茂盛,清澈的流水与岸边景物相互映衬。人们大多依着水来建造园林、亭台、树木和山石,溪流池塘幽深寂静又明亮清澈,很好地展现出了四季的美好景致。我们雇了一艘小船,沿着河向西北方向行驶,在树林的尽头,有一座桥很清楚地呈现在眼前,就像一道垂落的彩虹向下延伸到山涧中饮水;又好像一位美丽的女子,穿着华丽的服饰,光彩照人地在明亮的镜子中流连,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红桥。
(四)整本书阅读(8分)
班级准备组织“读《红星照耀中国》,悟革命精神”交流分享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第一章 探寻红色的中国
一 一些未曾回答的问题
二 去西安的慢车
三 “大汉的子孙”
第二章 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
一 被“白色土匪”追逐
二 “叛徒”
三 关于贺龙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
一 童年时代
二 长沙时代
三 革命前期
第五章 长征
一 第五次“围剿”
二 整个国家的迁移
三 大渡河上的英雄
第七章 到前线去的路上
一 和红色农民的谈话
二 苏维埃工业
三 “他们唱得太多”
第八章 在红军中(上)
一 “真”的红军
二 对于彭德怀的印象
三 为什么变成一个红军
(目录有删节)
19.任务一:小组计划围绕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经历进行专题探究。请你参考《红星照耀中国》的目录(见上图),从阅读方法的角度提一条具体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示例:建议采用专题探究阅读,聚焦目录中“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里关于毛泽东的章节,以及其他章节中涉及毛泽东革命活动的内容。理由:目录呈现了毛泽东从童年到革命前期的经历线索,通过集中梳理这些章节,能系统探究他的成长轨迹与革命思想形成过程,深入理解其革命精神传承。(3分,言之有理,意对即可)
20.任务二:《红星照耀中国》中展现了众多革命先辈坚定的革命信念,有人认为“信念是引领革命前行的灯塔”,有人则觉得“革命实践才是铸就信念的基石”。你怎么看?请结合书中某一位革命人物的相关经历,阐述自己的观点。(5分)
示例:我认同“信念是引领革命前行的灯塔”这一观点。书中彭德怀出身贫苦,早年饱尝苦难,但他始终坚信革命能改变社会不公。在革命道路上,即便面临敌人围剿、环境恶劣等困境,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从未动摇,带领部队浴血奋战,凭借信念引领红军突破艰难险阻,为革命胜利拼搏,可见信念是革命前行的精神指引。(5分,言之有理,意对即可)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哪吒之魔童闹海》是2025年开年的现象级动画电影。它之所以大受好评,不仅因为精彩的剧情和视觉效果,也因为它让我们产生情感共鸣。其中有这样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哪吒:我也该出发了!
殷夫人:走之前,能不能给娘一个大大的拥抱?
哪吒:哎呀,都看着呐!
殷夫人:等一等!这都是娘亲手做的好吃的,你和师父带路上吃。
哪吒:知道了知道了,走啦!
殷夫人:你肉身还欠火候,千万别乱用蛮力。
哪吒:知道啦!
殷夫人:你脾气大,在外遇事要冷静!爹娘不在身边,要学会照顾自己!
太乙真人:你这娃儿,就抱一下你娘又怎么了嘛?
哪吒:不觉得肉麻吗?又不是见不到了。快走快走!
面对父母的关心,有人善于回应,有人羞于回应,有人不屑回应。对于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经历或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第一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量:12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一) (二) (三) (四)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学校组织开展以“关注天下,大美潇湘”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大美潇湘】
潇湘之地,山川秀美。小潇同学草拟了一段文字,请你修改完善。
大美潇湘,宛如一幅绝美画卷缓缓在世人面前铺呈开来。那山川之秀美,水波之潋滟,令人眼花潦乱,大自然仿佛是最娴熟的画师,以无尽的创意与激情,在这方浩瀚的土地上镌刻下一幅幅动人的景致。群山巍峨,层林尽染,是潇湘以重重叠叠的绿意,诉说着千年的故事;①是潇湘以涓涓细流,②哼唱着悠长的歌谣,③江水幽幽,波光粼粼。这里,风景每一处都叠印着时光的印记,每一声风吟都叠合着自然的韵律,让人不禁沉醉在这份叠加的美丽与和谐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1.语段画横线部分,小潇写错了两个字,应分别改为“ 陈 ”“ 缭 ”;他将“镌”字读成了“jùn”,该字应读作“ juān ”。(3分)
2.语段画波浪线部分可以分别换作成语“ 崇山峻岭(层峦叠嶂) ”“ 流连忘返(恋恋不舍) ”。(2分)
3.语段标序号的句子中,①②③句顺序有些混乱,你认为语意最连贯的排列是(C)(3分)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历史底蕴】
4. 古楚文化,底蕴深厚。小湘同学搜集了湖南2024年部分考古成果,其中有一处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3分)
高庙遗址
2024年,在洪江市发现了洞庭湖地区皂市下层文化和汤家岗文化典型陶器,以及大溪文化和堆子岭文化陶器,揭露了文化的交流性和连续性.
耒水流域汉唐墓葬
2024年,在耒阳市共发掘汉唐时期墓葬44座,包括汉墓36座和唐墓8座,为研究耒水流域交通、政治文化及人员变迁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邓家岭墓群
2024年,在永州市共发掘东汉中晚期砖室墓12座,墓葬排列有序,形制多样,包含了岭南文化等因素。
示例:将“揭露了文化的交流性和连续性”中的“揭露”改成“揭示”。
5.小语同学提供了一张展现潇湘文化元素的图片,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围绕“潇湘文化之美”写一段宣传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示例:潇湘文化,是一部活着的诗意典籍。潇湘竹韵如灵动的绿精灵,借光影在天地间跳着诗意舞蹈;岳麓书院似沉稳的时光老者,诉说着千年文脉;苗族银饰若璀璨星辰,闪耀着民族智慧。让我们走进潇湘文化,共赏这份独特的美!
【诗文赞美】
6.自然胜景,风光宜人。下面是小潇和小湘对祖国大美山河的讨论,请你用古诗文补全对话。(5分)
小潇:“(1)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描绘了很特别的画面呢,你知道描绘了啥情形吗?
小湘:知道呀,是诗人乘船渡过荆门一带,视野逐渐开阔,山峦逐渐消失,平原旷野一望无边,长江汹涌奔流向远处流去的情形。
小潇:那《三峡》里表现春冬季节美景的句子你记得吗?
小湘:“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2) 回清倒影 。”
小潇:再考考你,能再举例两句表达对春景喜爱之情的唐诗吗?
小湘:“(3) (示例)几处早莺争暖树 , 谁家新燕啄春泥(答案不唯一) 。”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时事新闻)(湖南元素)
当非遗遇上“唤醒老屋”,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鲁塘砂罐闯新路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雨菲 赵倩倩 梁可庭
3月上旬,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一个以闲置旧房为基础打造的“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内,炉火熊熊、热气蒸腾,何善平和何海江父子俩正在制作新一批鲁塘砂罐。
在北湖区启动“唤醒老屋”试点的两年时间里,一间间“沉睡”的老屋渐次焕新,不断涌入新鲜的“血液”。何善平和何海江父子俩的“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
“鲁塘砂罐有着百年传承,老屋见证了岁月更迭。用非遗来‘唤醒’老屋,再合适不过了。”花甲之年的何善平告诉记者,何氏祖祖辈辈与砂罐打交道,到他这里已经是第20代。
鲁塘砂罐距今有800年历史,以无彩无釉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因绿色环保、无重金属、可保留食物原汁原味而深受群众喜爱。2023年,鲁塘砂罐烧制技艺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泥巴草屋做戏园,旋转舞台把戏唱,十个指头拍拍打,五个指头打圆场。”这句当地的顺口溜中暗含砂罐的制作流程。鲁塘砂罐看起来其貌不扬,制作却很讲究,需以鲁塘当地特有的鸡蛋黄泥黏土、煤粉(石墨)为原料,经过36道制法、72道工序,才能做出品质上乘的古法砂罐。
几年前,这些复杂的工序可愁坏了刚入门的何海江。2016年,何海江禁不住父亲经年累月的劝说,放弃在广东的工作,回乡“继承家业”。靠着一点点摸索,何海江慢慢掌握了这项技艺。但手工制作工期长、产量低,盈利得不到保证,刚接手砂罐生意时,他不得不在淡季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
这不仅是养家糊口的问题,更关系到这项非遗能否吸引到更多人,何家父子决定自己闯出一条新路。
何善平着手改进烧制工艺,不断尝试半机械化生产。何海江则针对市场消费需求,开发出砂杯、砂盘、砂钵等一系列新品种。他们投资100多万元购进球磨、制坯等机械,反复改良原料配方和改良机械设备,终于将成品率从60%一路提升至95%。
“这两年,大家对非遗的关注度空前高涨,鲁塘砂罐这项非遗传统技艺慢慢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何善平介绍,除了加入“唤醒老屋”行动外,鲁塘砂罐还入驻了郴州长卷文化旅游区的北湖非遗馆,入选了郴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帮扶项目。
郴州还通过“非遗工坊”等项目渠道,由鲁塘砂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周边残疾人、留守妇女等爱好者,开展免费教学和技能培训,并将掌握制作技艺的人员招聘到砂罐制作企业就业。开展非遗课堂活动,对学生免费开放,全力推进鲁塘砂罐的传承发展。
在多方带动下,鲁塘砂罐的年产值已由2011年的几万元扩大到百万元,鲁塘砂罐制作从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成长为郴州新的经济名片。
(选自《湖南日报》2025年3月13日)
相关链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于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开启一场精彩纷呈的“湘”遇非遗之旅。
山水画卷,郴州相见。在本期节目中,总台主持人龙洋和嘉宾单霁翔、杜江一起,走进湖南省郴州市郴州长卷文旅城,感受三湘四水浇灌出的独特湖湘文化,见证湖南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来自郴州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轮番亮相。“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湘昆、传统银饰锻制技艺(郴州银饰锻造技艺)、嘉禾伴嫁歌、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糍粑制作技艺(大禾米糍制作技艺)……这仅是郴州灿若星河非遗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从郴州主城区出发,向四周发散,各地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它们历经千年变迁,孕育出无限可能,是那么有趣。
(摘编自《登陆央视,郴州非遗惊艳亮相》)
7.下列对“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是利用闲置旧房改造而成的,旨在传承和发扬鲁塘砂罐这一非遗技艺。
B.何善平和何海江父子俩通过不断改进工艺和开发新品种,成功将鲁塘砂罐推向市场。
C.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完全依靠机械化生产,提高了产量和成品率,从而实现了盈利。
D.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不仅致力于自身发展,还积极参与非遗传承活动。
【解析】C.原文中提到“何善平着手改进烧制工艺,不断尝试半机械化生产”,并未说完全依靠机械化生产。
8.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鲁塘砂罐以无彩无釉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因其绿色环保、可保留食物原汁原味等特点而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B.何海江刚接手砂罐生意时,由于手工制作工期长、产量低,盈利得不到保证,他只能外出打工,无法专注于砂罐的制作。
C.鲁塘砂罐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共有36道制法、72道工序,且全部依赖手工完成,对制作者的技艺要求极高。
D.郴州非遗项目在《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节目中轮番亮相,展现了郴州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解析】A.被列为非遗的对象是鲁塘砂罐烧制技艺,而非砂罐;B.何海江只是在淡季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并非全年都无法专注于砂罐的制作;C.后文提道“何善平着手改进烧制工艺,尝试半机械化生产”,说明并非全部依赖手工完成。
9.鲁塘砂罐从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转变为郴州新的经济名片。请根据上面的文字,探究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示例:通过“唤醒老屋”行动、非遗馆展示、非遗工坊项目,鲁塘砂罐吸引了多方关注,加之技艺创新和市场拓展,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技艺到经济名片的转变。(4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会呼吸的纸
苏沧桑
①十月,霜降。
②阳光从天窗倾泻而下,像一场金色的雨,落在富阳元书纸古法造纸第13代传人朱中华身上。站在浙江图书馆地下一层古籍部金色的雨里,隔着一层玻璃,他看到另一些金色的雨,落在阅览区的仿古书柜和桌椅上。影影绰绰的光亮,清晰的怦怦怦的心跳,都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
③一双戴着白手套的手,将乾隆版《四库全书》中的一函在他眼前徐徐打开,两百多年前的旧时光呼啸而来。两百多岁的书,新得跟婴儿一样,闪烁着玉石般的润泽。
④鼻尖传来一缕熟悉的气息,是他已闻了四十八年的气息,空谷、阳光、雾气、溪流、毛竹的气息,一张竹纸的深呼吸。
⑤[A]朱中华手心发热,耳朵里嗡嗡作响,眼前飞速交叠着一些幻象……
⑥“我能把手套脱了,用手摸一下吗?”
⑦一段短暂的沉默。
⑧“好。亲手摸过,说不定您真能把修复纸[注]重新做出来。”
⑨轻轻触及纸页的一刹那,食指、中指和拇指指尖上传来丝绸般的凉滑,轻轻摩挲,则如婴儿的脸颊,细腻里又有一点点毛茸茸的凝滞。
⑩“的确是清代最名贵的御用开化纸,洁白坚韧,光滑细密,精美绝伦。”
《四库全书》从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其中文澜阁本屡经战火,后递经补抄,基本补齐,就是此时此刻眼前的这一部。然而,当年所用的开化纸,世上已经没有人能做得出一模一样的了。
可他觉得,这张消失在历史深处的纸离他无比的近,像他失散多年的一个亲人:是一个婴儿,也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它离我不远,我会把元书纸做得像它一样好。我尽力。”
富阳大源镇朱家门村,逸古斋古法造纸坊。四十八岁的朱中华站在站了四十八年的纸槽前,听见隔壁传来淅淅沥沥捞纸的水声,回响了一千多年的水声。
朱中华家族中最辉煌时,是抗战前,太公朱启绪拥有八个纸槽、五十个工人。而此时,曾经日夜回响着淅淅沥沥捞纸声的朱家门村,朱中华成了最后的、唯一的坚守古法造纸的人。
朱中华从裤袋里摸出一盒烟和一只打火机,点燃了一根烟。深秋的寒意从脚底升起,烟雾绕上他长着老茧的食指和中指,绕上鬓角的白发,绕上紧皱的浓眉挡住了他看向纸槽的目光,如时常挡在他眼前的一个个“难”。
朱中华相信纸是会呼吸的,有生命的,甚至相信,纸是有灵魂的。据《天工开物》记载,从一根竹子到一张纸,要经过砍竹、断青、刮皮、断料、发酵、烧煮、打浆、捞纸、晒纸、切纸等七十二道工序,耗时整整十个月,像孕育一个胎儿。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承载着生死悲欢、沧海桑田,那么重,那么痛,那么美,它怎么可能顽同木石?
朱中华所有的努力,就是想用竹子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纸,让会呼吸的纸、让纸上的生命留存一千年、一千零一年、更多年。
可是,很难。如今的人们,往往只关注纸上的字,关注是谁的画谁的印章,是否有名,有谁真正注意过一张纸本身,它来自哪里?如何制造的?能活多少年?谁在担心一张纸会永远消逝,一门古老的手艺将无人传承,一种珍贵的精神将永远绝迹?
如果一张元书纸开口说话,它发出的声音,一定是水的声音,水声里,是比古井更深的寂寞。
[B]《四库全书》的触觉还在指尖萦绕,他掐灭烟,将双手慢慢伸进纸槽,看到遗失在时光深处的老精魂,在纸浆水里渐渐醒来。
(选自《纸上》,有删改)
【注】修复纸是用于修复古籍的纸,是后人制作的与古籍用纸品相、质量相当的纸。文中提及的开化纸和元书纸都属于古籍用纸。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朱中华在古籍部看到“金色的雨”,听到“清晰的怦怦怦的心跳”,表现了他即将见到开化纸的激动。
B.朱中华觉得那一页纸“是一个婴儿,也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表明制作开化纸是造纸史上的工艺创新。
C.“深秋的寒意”与首段“十月,霜降”相呼应,既表明时间、天气状况,也暗示朱中华沉重的心情。
D.朱中华的三句话展现了他对开化纸的珍惜、赞美,表明了他决心要做出近似开化纸的修复纸。
【解析】B.“表明制作开化纸是造纸史上的工艺创新”错误。开化纸是清代已有的,现在只是把开化纸复原出来,并不是“造纸史上的工艺创新”。
11.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语言。(4分)
形式 例句 批注内容
联想式批注
【A】朱中华手心发热,耳朵里嗡嗡作响,眼前飞速交叠着一些幻象…… ① 纸诞生的过程、造纸匠人的经历、一代代纸的发展历史、纸的运用、纸的荣耀等画面皆可。(2分)
赏析式批注 【B】《四库全书》的触觉还在指尖萦绕,他掐灭烟,将双手慢慢伸进纸槽,看到遗失在时光深处的老精魂,在纸浆水里渐渐醒来。 ② 从拟人/虚实结合/想象/动作描写等角度赏析均可,写出朱中华投入制作的画面,诗意地展现了朱中华的坚守/表现朱中华要将古法造纸传承下去的信心。(2分)
12.第②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①“金色的雨”指阳光,描写秋日暖阳,交代人物活动的天气背景,使文章更具有诗情画意。②暖色调渲染出温暖明媚、庄重圣洁的氛围。③烘托朱中华期待亲眼见到古籍时郑重和喜悦的心情。(或:暗示作者对传人朱中华的敬慕与景仰、钦佩之情。)(每点各1分)
13.小潇和小湘搜集了与本文主题有关的一段文字,请结合本文和这段文字,谈谈你对“匠心”的理解。(4分)
在工艺领域,材料占九成,人心占一成。当这一成能充分发挥出九成的优势时,所得的作品便可称得上名品。
——[日]志村福美《匠心》
“匠心”表层义指工匠的精神。(1分)深层义包含:①对技艺的热爱;②对技艺的精益求精;③面对困难,勇于挑战;④对传承的坚守;⑤甘于平凡,耐得住寂寞。(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4—18题。
【甲】入若耶溪①
王 籍
艅艎②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③生远岫④,阳景⑤逐回流。
蝉噪林逾⑥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注释】①若耶溪:在今绍兴市东南,旅游胜境。②艅艎(yú huáng):舟名,大船。③阴霞:山北面的云霞。④远岫(xiù):远处的峰峦。⑤阳景:指太阳在水中的影子。⑥逾:同“愈”,更加。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选自郦道元《三峡》)
【丙】出镇淮门,循①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②,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选自王士祯《红桥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循:沿着。②袨(xuàn)服:盛服,艳服。
14.【甲】诗颈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运用以动衬静(对比衬托)手法,(1分)突出山林宁静,为抒情作铺垫,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3分,意对即可)
15.下列对【乙】【丙】两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中的“自”是“从”的意思,和“有朋自远方来”中的“自”意思相同。
B.“有时朝发白帝”中的“朝”是“早晨”的意思,与成语“只争朝夕”中的“朝”意思相同。
C.“如垂虹下饮于涧”与《狼》中“屠乃奔倚其下”中的“下”,都是“向下”的意思。
D.“尽”有“完(尽头)”“充分(展现)”“穷尽”等义项,“颇尽四时之美”“林木尽处”中的“尽”分别是“充分(展现)”“完(尽头)”的意思。
【解析】C.“屠乃奔倚其下”中的“下”意为“下面”,“如垂虹下饮于涧”中的“下”意为“向下”。
16.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B.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C.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D.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转弯,河岸高低起伏,姿态多样,竹子树木长得很茂盛,清澈的流水与岸边景物相互映衬。
17.请将【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有一座桥很清楚的呈现在眼前,就像一道垂落的彩虹向下延伸到山涧中饮水。
18.【甲】诗描绘了若耶溪的山水景色,体现出自然山水的独特韵味。请根据【乙】【丙】两文,说说自然山水之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示例:一是山水的壮丽形态,如【乙】中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雄伟险峻,【丙】中“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的曲折灵动、植被繁茂之态;二是山水的动静之美,【乙】中夏水“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汹涌动态,与山岩静态结合,【丙】中“清流映带”“溪塘幽窃而明瑟”的清幽静态,和桥如垂虹等动态呼应,动静相衬展现韵味。(5分,言之有理,意对即可)
【甲诗参考译文】
船畅行在若耶溪的溪水中,远远看去像是要与天际相接。远处的山峰北面生出层层云霞,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丙文参考译文】
从镇淮门出去,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转弯,河岸高低起伏,姿态多样,竹子树木长得很茂盛,清澈的流水与岸边景物相互映衬。人们大多依着水来建造园林、亭台、树木和山石,溪流池塘幽深寂静又明亮清澈,很好地展现出了四季的美好景致。我们雇了一艘小船,沿着河向西北方向行驶,在树林的尽头,有一座桥很清楚地呈现在眼前,就像一道垂落的彩虹向下延伸到山涧中饮水;又好像一位美丽的女子,穿着华丽的服饰,光彩照人地在明亮的镜子中流连,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红桥。
(四)整本书阅读(8分)
班级准备组织“读《红星照耀中国》,悟革命精神”交流分享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第一章 探寻红色的中国
一 一些未曾回答的问题
二 去西安的慢车
三 “大汉的子孙”
第二章 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
一 被“白色土匪”追逐
二 “叛徒”
三 关于贺龙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
一 童年时代
二 长沙时代
三 革命前期
第五章 长征
一 第五次“围剿”
二 整个国家的迁移
三 大渡河上的英雄
第七章 到前线去的路上
一 和红色农民的谈话
二 苏维埃工业
三 “他们唱得太多”
第八章 在红军中(上)
一 “真”的红军
二 对于彭德怀的印象
三 为什么变成一个红军
(目录有删节)
19.任务一:小组计划围绕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经历进行专题探究。请你参考《红星照耀中国》的目录(见上图),从阅读方法的角度提一条具体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示例:建议采用专题探究阅读,聚焦目录中“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里关于毛泽东的章节,以及其他章节中涉及毛泽东革命活动的内容。理由:目录呈现了毛泽东从童年到革命前期的经历线索,通过集中梳理这些章节,能系统探究他的成长轨迹与革命思想形成过程,深入理解其革命精神传承。(3分,言之有理,意对即可)
20.任务二:《红星照耀中国》中展现了众多革命先辈坚定的革命信念,有人认为“信念是引领革命前行的灯塔”,有人则觉得“革命实践才是铸就信念的基石”。你怎么看?请结合书中某一位革命人物的相关经历,阐述自己的观点。(5分)
示例:我认同“信念是引领革命前行的灯塔”这一观点。书中彭德怀出身贫苦,早年饱尝苦难,但他始终坚信革命能改变社会不公。在革命道路上,即便面临敌人围剿、环境恶劣等困境,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从未动摇,带领部队浴血奋战,凭借信念引领红军突破艰难险阻,为革命胜利拼搏,可见信念是革命前行的精神指引。(5分,言之有理,意对即可)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哪吒之魔童闹海》是2025年开年的现象级动画电影。它之所以大受好评,不仅因为精彩的剧情和视觉效果,也因为它让我们产生情感共鸣。其中有这样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哪吒:我也该出发了!
殷夫人:走之前,能不能给娘一个大大的拥抱?
哪吒:哎呀,都看着呐!
殷夫人:等一等!这都是娘亲手做的好吃的,你和师父带路上吃。
哪吒:知道了知道了,走啦!
殷夫人:你肉身还欠火候,千万别乱用蛮力。
哪吒:知道啦!
殷夫人:你脾气大,在外遇事要冷静!爹娘不在身边,要学会照顾自己!
太乙真人:你这娃儿,就抱一下你娘又怎么了嘛?
哪吒:不觉得肉麻吗?又不是见不到了。快走快走!
面对父母的关心,有人善于回应,有人羞于回应,有人不屑回应。对于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经历或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6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八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上语文1单元质量评价
范围:第1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学校组织开展以“关注天下,大美潇湘”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大美潇湘】
潇湘之地,山川秀美。小潇同学草拟了一段文字,请你修改完善。
大美潇湘,宛如一幅绝美画卷缓缓在世人面前铺呈开来。那山川之秀美,水波之潋滟,令人眼花潦乱,大自然仿佛是最娴熟的画师,以无尽的创意与激情,在这方浩瀚的土地上镌刻下一幅幅动人的景致。群山巍峨,层林尽染,是潇湘以重重叠叠的绿意,诉说着千年的故事;①是潇湘以涓涓细流,②哼唱着悠长的歌谣,③江水幽幽,波光粼粼。这里,风景每一处都叠印着时光的印记,每一声风吟都叠合着自然的韵律,让人不禁沉醉在这份叠加的美丽与和谐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1.语段画横线部分,小潇写错了两个字,应分别改“______”“______”;
他将“镌”字读成了“jùn”,该字应读作“________”。(3分)
2.语段画波浪线部分可以分别换作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分)
3.语段标序号的句子中,①②③句顺序有些混乱,你认为语意最连贯的排列是( )(3分)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陈
缭
juān
崇山峻岭(层峦叠嶂)
流连
忘返(恋恋不舍)
C
【历史底蕴】
4. 古楚文化,底蕴深厚。小湘同学搜集了湖南2024年部分考古成果,其中有一处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3分)
高庙遗址
2024年,在洪江市发现了洞庭湖地区皂市下层文化和汤家岗文化典型陶器,以及大溪文化和堆子岭文化陶器,揭露了文化的交流性和连续性。
耒水流域汉唐墓葬
2024年,在耒阳市共发掘汉唐时期墓葬44座,包括汉墓36座和唐墓8座,为研究耒水流域交通、政治文化及人员变迁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邓家岭墓群
2024年,在永州市共发掘东汉中晚期砖室墓12座,墓葬排列有序,形制多样,包含了岭南文化等因素。
示例:将“揭露了文化的交流性和连续性”中的“揭露”改成“揭示”。
5.小语同学提供了一张展现潇湘文化元素的图片,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围绕“潇湘文化之美”写一段宣传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示例:潇湘文化,是一部活着的诗意典籍。潇湘竹韵如灵动的绿精灵,借光影在天地间跳着诗意舞蹈;岳麓书院似沉稳的时光老者,诉说着千年文脉;苗族银饰若璀璨星辰,闪耀着民族智慧。让我们走进潇湘文化,共赏这份独特的美!
【诗文赞美】
6.自然胜景,风光宜人。下面是小潇和小湘对祖国大美山河的讨论,请你用古诗文补全对话。(5分)
小潇:“(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很特别的画面呢,你知道描绘了啥情形吗?
小湘:知道呀,是诗人乘船渡过荆门一带,视野逐渐开阔,山峦逐渐消失,平原旷野一望无边,长江汹涌奔流向远处流去的情形。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小潇:那《三峡》里表现春冬季节美景的句子你记得吗?
小湘:“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2)____________。”
小潇:再考考你,能再举例两句表达对春景喜爱之情的唐诗吗?
小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清倒影
(示例)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答案不唯一)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时事新闻)(湖南元素)
当非遗遇上“唤醒老屋”,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鲁塘砂罐闯新路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雨菲 赵倩倩 梁可庭
3月上旬,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一个以闲置旧房为基础打造的“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内,炉火熊熊、热气蒸腾,何善平和何海江父子俩正在制作新一批鲁塘砂罐。
在北湖区启动“唤醒老屋”试点的两年时间里,一间间“沉睡”的老屋渐次焕新,不断涌入新鲜的“血液”。何善平和何海江父子俩的“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便是其中之一。
“鲁塘砂罐有着百年传承,老屋见证了岁月更迭。用非遗来‘唤醒’老屋,再合适不过了。”花甲之年的何善平告诉记者,何氏祖祖辈辈与砂罐打交道,到他这里已经是第20代。
鲁塘砂罐距今有800年历史,以无彩无釉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因绿色环保、无重金属、可保留食物原汁原味而深受群众喜爱。2023年,鲁塘砂罐烧制技艺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泥巴草屋做戏园,旋转舞台把戏唱,十个指头拍拍打,五个指头打圆场。”这句当地的顺口溜中暗含砂罐的制作流程。鲁塘砂罐看起来其貌不扬,制作却很讲究,需以鲁塘当地特有的鸡蛋黄泥黏土、煤粉(石墨)为原料,经过36道制法、72道工序,才能做出品质上乘的古法砂罐。
几年前,这些复杂的工序可愁坏了刚入门的何海江。2016年,何海江禁不住父亲经年累月的劝说,放弃在广东的工作,回乡“继承家业”。靠着一点点摸索,何海江慢慢掌握了这项技艺。但手工制作工期长、产量低,盈利得不到保证,刚接手砂罐生意时,他不得不在淡季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
这不仅是养家糊口的问题,更关系到这项非遗能否吸引到更多人,何家父子决定自己闯出一条新路。
何善平着手改进烧制工艺,不断尝试半机械化生产。何海江则针对市场消费需求,开发出砂杯、砂盘、砂钵等一系列新品种。他们投资100多万元购进球磨、制坯等机械,反复改良原料配方和改良机械设备,终于将成品率从60%一路提升至
95%。
“这两年,大家对非遗的关注度空前高涨,鲁塘砂罐这项非遗传统技艺慢慢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何善平介绍,除了加入“唤醒老屋”行动外,鲁塘砂罐还入驻了郴州长卷文化旅游区的北湖非遗馆,入选了郴州市乡村振兴促进会帮扶项目。
郴州还通过“非遗工坊”等项目渠道,由鲁塘砂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周边残疾人、留守妇女等爱好者,开展免费教学和技能培训,并将掌握制作技艺的人员招聘到砂罐制作企业就业。开展非遗课堂活动,对学生免费开放,全力推进鲁塘砂罐的传承发展。
在多方带动下,鲁塘砂罐的年产值已由2011年的几万元扩大到百万元,鲁塘砂罐制作从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成长为郴州新的经济名片。
(选自《湖南日报》2025年3月13日)
相关链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于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开启一场精彩纷呈的“湘”遇非遗之旅。
山水画卷,郴州相见。在本期节目中,总台主持人龙洋和嘉宾单霁翔、杜江一起,走进湖南省郴州市郴州长卷文旅城,感受三湘四水浇灌出的独特湖湘文化,见证湖南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来自郴州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轮番亮相。“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湘昆、传统银饰锻制技艺(郴州银饰锻造技艺)、嘉禾伴嫁歌、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糍粑制作技艺(大禾米糍制作技艺)……这仅是郴州灿若星河非遗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从郴州主城区出发,向四周发散,各地的文化瑰宝数不胜数。它们历经千年变迁,孕育出无限可能,是那么有趣。
(摘编自《登陆央视,郴州非遗惊艳亮相》)
7.下列对“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是利用闲置旧房改造而成的,旨在传承和发扬鲁塘砂罐这一非遗技艺。
B.何善平和何海江父子俩通过不断改进工艺和开发新品种,成功将鲁塘砂罐推向市场。
C.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完全依靠机械化生产,提高了产量和成品率,从而实现了盈利。
D.鲁塘砂罐非遗工作室不仅致力于自身发展,还积极参与非遗传承活动。
C
【解析】C.原文中提到“何善平着手改进烧制工艺,不断尝试半机械化生产”,并未说完全依靠机械化生产。
8.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鲁塘砂罐以无彩无釉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因其绿色环保、可保留食物原汁原味等特点而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B.何海江刚接手砂罐生意时,由于手工制作工期长、产量低,盈利得不到保证,他只能外出打工,无法专注于砂罐的制作。
C.鲁塘砂罐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共有36道制法、72道工序,且全部依赖手工完成,对制作者的技艺要求极高。
D.郴州非遗项目在《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节目中轮番亮相,展现了郴州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D
【解析】A.被列为非遗的对象是鲁塘砂罐烧制技艺,而非砂罐;B.何海江只是在淡季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并非全年都无法专注于砂罐的制作;C.后文提道“何善平着手改进烧制工艺,尝试半机械化生产”,说明并非全部依赖手工完成。
9.鲁塘砂罐从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转变为郴州新的经济名片。请根据上面的文字,探究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示例:通过“唤醒老屋”行动、非遗馆展示、非遗工坊项目,鲁塘砂罐吸引了多方关注,加之技艺创新和市场拓展,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技艺到经济名片的转变。(4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会呼吸的纸
苏沧桑
①十月,霜降。
②阳光从天窗倾泻而下,像一场金色的雨,落在富阳元书纸古法造纸第13代传人朱中华身上。站在浙江图书馆地下一层古籍部金色的雨里,隔着一层玻璃,他看到另一些金色的雨,落在阅览区的仿古书柜和桌椅上。影影绰绰的光亮,清晰的怦怦怦的心跳,都仿佛来自另一个时空。
③一双戴着白手套的手,将乾隆版《四库全书》中的一函在他眼前徐徐打开,两百多年前的旧时光呼啸而来。两百多岁的书,新得跟婴儿一样,闪烁着玉石般的润泽。
④鼻尖传来一缕熟悉的气息,是他已闻了四十八年的气息,空谷、阳光、雾气、溪流、毛竹的气息,一张竹纸的深呼吸。
⑤[A]朱中华手心发热,耳朵里嗡嗡作响,眼前飞速交叠着一些幻象……
⑥“我能把手套脱了,用手摸一下吗?”
⑦一段短暂的沉默。
⑧“好。亲手摸过,说不定您真能把修复纸[注]重新做出来。”
⑨轻轻触及纸页的一刹那,食指、中指和拇指指尖上传来丝绸般的凉滑,轻轻摩挲,则如婴儿的脸颊,细腻里又有一点点毛茸茸的凝滞。
⑩“的确是清代最名贵的御用开化纸,洁白坚韧,光滑细密,精美
绝伦。”
《四库全书》从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其中文澜阁本屡经战火,后递经补抄,基本补齐,就是此时此刻眼前的这一部。然而,当年所用的开化纸,世上已经没有人能做得出一模一样的了。
可他觉得,这张消失在历史深处的纸离他无比的近,像他失散多年的一个亲人:是一个婴儿,也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它离我不远,我会把元书纸做得像它一样好。我尽力。”
富阳大源镇朱家门村,逸古斋古法造纸坊。四十八岁的朱中华站在站了四十八年的纸槽前,听见隔壁传来淅淅沥沥捞纸的水声,回响了一千多年的水声。
朱中华家族中最辉煌时,是抗战前,太公朱启绪拥有八个纸槽、五十个工人。而此时,曾经日夜回响着淅淅沥沥捞纸声的朱家门村,朱中华成了最后的、唯一的坚守古法造纸的人。
朱中华从裤袋里摸出一盒烟和一只打火机,点燃了一根烟。深秋的寒意从脚底升起,烟雾绕上他长着老茧的食指和中指,绕上鬓角的白发,绕上紧皱的浓眉挡住了他看向纸槽的目光,如时常挡在他眼前的一个个“难”。
朱中华相信纸是会呼吸的,有生命的,甚至相信,纸是有灵魂的。据《天工开物》记载,从一根竹子到一张纸,要经过砍竹、断青、刮皮、断料、发酵、烧煮、打浆、捞纸、晒纸、切纸等七十二道工序,耗时整整十个月,像孕育一个胎儿。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承载着生死悲欢、沧海桑田,那么重,那么痛,那么美,它怎么可能顽同木石?
朱中华所有的努力,就是想用竹子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纸,让会呼吸的纸、让纸上的生命留存一千年、一千零一年、更多年。
可是,很难。如今的人们,往往只关注纸上的字,关注是谁的画谁的印章,是否有名,有谁真正注意过一张纸本身,它来自哪里?如何制造的?能活多少年?谁在担心一张纸会永远消逝,一门古老的手艺将无人传承,一种珍贵的精神将永远绝迹?
如果一张元书纸开口说话,它发出的声音,一定是水的声音,水声里,是比古井更深的寂寞。
[B]《四库全书》的触觉还在指尖萦绕,他掐灭烟,将双手慢慢伸进纸槽,看到遗失在时光深处的老精魂,在纸浆水里渐渐醒来。
(选自《纸上》,有删改)
【注】修复纸是用于修复古籍的纸,是后人制作的与古籍用纸品相、质量相当的纸。文中提及的开化纸和元书纸都属于古籍用纸。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中华在古籍部看到“金色的雨”,听到“清晰的怦怦怦的心跳”,表现了他即将见到开化纸的激动。
B.朱中华觉得那一页纸“是一个婴儿,也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表明制作开化纸是造纸史上的工艺创新。
C.“深秋的寒意”与首段“十月,霜降”相呼应,既表明时间、天气状况,也暗示朱中华沉重的心情。
D.朱中华的三句话展现了他对开化纸的珍惜、赞美,表明了他决心要做出近似开化纸的修复纸。
B
【解析】B.“表明制作开化纸是造纸史上的工艺创新”错误。开化纸是清代已有的,现在只是把开化纸复原出来,并不是“造纸史上的工艺创新”。
11.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语言。(4分)
形式 例句 批注内容
联想式批注 【A】朱中华手心发热,耳朵里嗡嗡作响,眼前飞速交叠着一些幻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式批注 【B】《四库全书》的触觉还在指尖萦绕,他掐灭烟,将双手慢慢伸进纸槽,看到遗失在时光深处的老精魂,在纸浆水里渐渐醒来。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纸诞生的过程、造纸匠人的经历、一代代纸的发展历史、纸的运用、纸的荣耀等画面皆可。(2分)
从拟人/虚实结合/想象/动作描写等角度赏析均可,写出朱中华投入制作的画面,诗意地展现了朱中华的坚守/表现朱中华要将古法造纸传承下去的信心。(2分)
12.第②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①“金色的雨”指阳光,描写秋日暖阳,交代人物活动的天气背景,使文章更具有诗情画意。②暖色调渲染出温暖明媚、庄重圣洁的氛围。③烘托朱中华期待亲眼见到古籍时郑重和喜悦的心情。(或:暗示作者对传人朱中华的敬慕与景仰、钦佩之情。)(每点各1分)
13.小潇和小湘搜集了与本文主题有关的一段文字,请结合本文和这段文字,谈谈你对“匠心”的理解。(4分)
在工艺领域,材料占九成,人心占一成。当这一成能充分发挥出九成的优势时,所得的作品便可称得上名品。
——[日]志村福美《匠心》
“匠心”表层义指工匠的精神。(1分)深层义包含:①对技艺的热爱;②对技艺的精益求精;③面对困难,勇于挑战;④对传承的坚守;⑤甘于平凡,耐得住寂寞。(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4—18题。
【甲】入若耶溪①
王 籍
艅艎②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③生远岫④,阳景⑤逐回流。
蝉噪林逾⑥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注释】①若耶溪:在今绍兴市东南,旅游胜境。②艅艎(yú huáng):舟名,大船。③阴霞:山北面的云霞。④远岫(xiù):远处的峰峦。⑤阳景:指太阳在水中的影子。⑥逾:同“愈”,更加。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选自郦道元《三峡》)
【丙】出镇淮门,循①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②,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选自王士祯《红桥游记》,有删改)
【注释】①循:沿着。②袨(xuàn)服:盛服,艳服。
14.【甲】诗颈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运用以动衬静(对比衬托)手法,(1分)突出山林宁静,为抒情作铺垫,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3分,意对即可)
15.下列对【乙】【丙】两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中的“自”是“从”的意思,和“有朋自远方来”中的“自”意思相同。
B.“有时朝发白帝”中的“朝”是“早晨”的意思,与成语“只争朝夕”中的“朝”意思相同。
C.“如垂虹下饮于涧”与《狼》中“屠乃奔倚其下”中的“下”,都是“向下”的意思。
D.“尽”有“完(尽头)”“充分(展现)”“穷尽”等义项,“颇尽四时之美”“林木尽处”中的“尽”分别是“充分(展现)”“完(尽头)”的意思。
C
【解析】C.“屠乃奔倚其下”中的“下”意为“下面”,“如垂虹下饮于涧”中的“下”意为“向下”。
16.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B.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C.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D.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转弯,河岸高低起伏,姿态多样,竹子树木长得很茂盛,清澈的流水与岸边景物相互映衬。
A
17.请将【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有一座桥很清楚的呈现在眼前,就像一道垂落的彩虹向下延伸到山涧中
饮水。
18.【甲】诗描绘了若耶溪的山水景色,体现出自然山水的独特韵味。请根据【乙】【丙】两文,说说自然山水之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示例:一是山水的壮丽形态,如【乙】中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雄伟险峻,【丙】中“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的曲折灵动、植被繁茂之态;二是山水的动静之美,【乙】中夏水“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汹涌动态,与山岩静态结合,【丙】中“清流映带”“溪塘幽窃而明瑟”的清幽静态,和桥如垂虹等动态呼应,动静相衬展现韵味。(5分,言之有理,意对即可)
【甲诗参考译文】
船畅行在若耶溪的溪水中,远远看去像是要与天际相接。远处的山峰北面生出层层云霞,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丙文参考译文】
从镇淮门出去,沿着小秦淮河向北转弯,河岸高低起伏,姿态多样,竹子树木长得很茂盛,清澈的流水与岸边景物相互映衬。人们大多依着水来建造园林、亭台、树木和山石,溪流池塘幽深寂静又明亮清澈,很好地展现出了四季的美好景致。我们雇了一艘小船,沿着河向西北方向行驶,在树林的尽头,有一座桥很清楚地呈现在眼前,就像一道垂落的彩虹向下延伸到山涧中饮水;又好像一位美丽的女子,穿着华丽的服饰,光彩照人地在明亮的镜子中流连,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红桥。
(四)整本书阅读(8分)
班级准备组织“读《红星照耀中国》,悟革命精神”交流分享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第一章 探寻红色的中国
一 一些未曾回答的问题
二 去西安的慢车
三 “大汉的子孙”
第二章 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
一 被“白色土匪”追逐
二 “叛徒”
三 关于贺龙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
一 童年时代
二 长沙时代
三 革命前期
第五章 长征
一 第五次“围剿”
二 整个国家的迁移
三 大渡河上的英雄
第七章 到前线去的路上
一 和红色农民的谈话
二 苏维埃工业
三 “他们唱得太多”
第八章 在红军中(上)
一 “真”的红军
二 对于彭德怀的印象
三 为什么变成一个红军
(目录有删节)
19.任务一:小组计划围绕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经历进行专题探究。请你参考《红星照耀中国》的目录(见上图),从阅读方法的角度提一条具体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示例:建议采用专题探究阅读,聚焦目录中“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里关于毛泽东的章节,以及其他章节中涉及毛泽东革命活动的内容。理由:目录呈现了毛泽东从童年到革命前期的经历线索,通过集中梳理这些章节,能系统探究他的成长轨迹与革命思想形成过程,深入理解其革命精神传承。(3分,言之有理,意对即可)
20.任务二:《红星照耀中国》中展现了众多革命先辈坚定的革命信念,有人认为“信念是引领革命前行的灯塔”,有人则觉得“革命实践才是铸就信念的基石”。你怎么看?请结合书中某一位革命人物的相关经历,阐述自己的观点。(5分)
示例:我认同“信念是引领革命前行的灯塔”这一观点。书中彭德怀出身贫苦,早年饱尝苦难,但他始终坚信革命能改变社会不公。在革命道路上,即便面临敌人围剿、环境恶劣等困境,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从未动摇,带领部队浴血奋战,凭借信念引领红军突破艰难险阻,为革命胜利拼搏,可见信念是革命前行的精神指引。(5分,言之有理,意对即可)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哪吒之魔童闹海》是2025年开年的现象级动画电影。它之所以大受好评,不仅因为精彩的剧情和视觉效果,也因为它让我们产生情感共鸣。其中有这样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哪吒:我也该出发了!
殷夫人:走之前,能不能给娘一个大大的拥抱?
哪吒:哎呀,都看着呐!
殷夫人:等一等!这都是娘亲手做的好吃的,你和师父带路上吃。
哪吒:知道了知道了,走啦!
殷夫人:你肉身还欠火候,千万别乱用蛮力。
哪吒:知道啦!
殷夫人:你脾气大,在外遇事要冷静!爹娘不在身边,要学会照顾
自己!
太乙真人:你这娃儿,就抱一下你娘又怎么了嘛?
哪吒:不觉得肉麻吗?又不是见不到了。快走快走!
面对父母的关心,有人善于回应,有人羞于回应,有人不屑回应。对于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经历或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