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八上语文第3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原卷版+解答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八上语文第3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原卷版+解答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1 10:43:20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量:12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一) (二) (三) (四)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学校组织开展以“读诗歌,培素养”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诗意之境】
对日常生活的诗性体验,是人类与诗歌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在夏日的傍晚,阳光微微收敛了它的炽热,洒在花园的每一个角落。此时,玫瑰花正悄然绽放,其色彩鲜艳而浓烈。zào热的空气里,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是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心事。百合也在一旁静静开放,身姿优雅而 ① (①挺拔 ②挺立)。鲜妍的色彩在阳光下显得更加耀眼,如同少女的笑颜, ① (①明媚 ②明亮)而动人。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象中,却似乎夹杂着些许忧凄。那些花朵,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它们虽美,并且终将凋零,这让人不禁凄然,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情绪,甚至热泪盈眶。但即便如此,这些花朵依然尽情地绽放,用它们的美丽点缀着这个世界。它们的存在,就如同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意义,任何试图 ① (①抹杀 ②屠杀)这份美好的想法都是徒劳的。
(摘编自晓楠《夏日的傍晚》)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收敛(liǎn) zào(燥)热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填词语原则上不给分)【解析】第一空:“挺拔”形容坚强有力;“挺立”是指人或物体保持直立。此处用来形容“百合花”,应选“挺拔”。第二空:“明媚”形容鲜明可爱;“明亮”指光线明亮。此处用来形容“少女的笑颜”,应选“明媚”。第三空:“抹杀”指完全勾销;“屠杀”指大批残杀。此处用“抹杀”更合适。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把“不禁”改成“禁”。 B.删掉“并且”。
C.删掉“虽”字。 D.将“并且”改为“但是”。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关联词搭配不当,将“并且”改为“但是”即可。
【诗坛现状】
自然、生活和传统,是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24“长沙银行杯”“大地流彩——爱中华爱家乡” 湖南农民诗会暨第二届湖南乡村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征集时间 自征稿启事发布之日起开始,截稿时间为2024年8月18日
投稿渠道 (1)投稿邮箱:hnscdh@ (2)微信小程序投稿
评奖等次 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30个
获奖说明 评选结果经公示后,将举行颁奖典礼,对获奖者予以表彰并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主办单位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材料三 拥抱自然,沉入自然,歌颂自然,依然是当下诗歌的重要主题。当代诗人善于将身心投向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旋律和美妙中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17日)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2023年“长沙银行杯”首届湖南乡村诗词大会的主题是“大地流彩——爱中华爱家乡”。
B.2024年“长沙银行杯”第二届湖南乡村诗词大会的主办单位与第一届的主办单位相同。
C.参赛者可以通过邮箱及微信小程序给2024“长沙银行杯”第二届湖南乡村诗词大会投稿。
D.因为“拥抱自然,沉入自然,歌颂自然”是诗歌的主题,所以激励着当代诗人将身心投向大自然。
【解析】A.2023年的主题是“诗颂乡村,情满湖湘”;B.主办单位不同;D.二者没有因果联系。
5.如果你作为记者采访有关专家,请根据材料,结合语境,补全采访内容。(4分)
记者: (示例)中国新诗目前面临着哪些问题(2分) ?
郑敏:中国新诗诗歌的语言问题没有解决,现在的写作反映不出新诗的深刻。比如,自由诗怎么传达出汉语的音乐性?新诗是否应突破口语化问题?新诗能否建立起古体诗那样的创作路数……
记者: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分) ?
郑敏:汉语是了不起的语言,有着几千年的生命力。首先是一定要解决与中国文化如何衔接继承这一问题的;其次,诗学研究、诗歌创作,都应该尽快全面深刻总结诗歌艺术的问题。
【诗文添彩】
6.江山多娇,诗文添彩。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牧人驱犊返(1分) ,猎马带禽归。
(2)《钱塘湖春行》中,直接展现白居易对西湖春色的痴迷与眷恋的诗句是: 最爱湖东行不足 , 绿杨阴里白沙堤(2分) 。
(3)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月”字的连续的两句: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2分,答案不唯一) 。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教养的证据
毕淑敏
①什么是教养呢?辞典上说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②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他依然可能是没有教养的。不过这话似乎不能反过来说——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却能够拥有良好的教养。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当然,这个“教”是广义的,除了指入学经师,也包括家长的言传身教。
③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你说你有钱不成,得拿出一个资产证明。教养的证据不是你读过多少书,家庭背景如何显赫,也不是你通晓多少礼节规范,能够熟练使用刀叉会穿晚礼服……这些仅仅是表面的一些气泡,最关键的证据有如下若干。
④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是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的。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之外,注定也是盲目和傲慢的。之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正是这种伟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训练。
⑤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能和他人交流,并能妥帖地付诸文字。在这个千帆竞发的时代,太多的人,只会说他那个行业的内部语言,只会说机器仪器能听懂的语言,却不懂得和人亲密的交流,这不是一个批评,而是一个事实。和人的交流的掌握,特别是和陌生人的沟通,通常不是自发产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来获得的。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所掌握的词汇是有限和贫乏的。除了描绘自己的生理感受,比如饿了、渴了、睡觉以及生死的个体感受之外,他们对于自己的内心感知甚为模糊,因为那些描述内心感受的,通常是抽象和长于比兴的,不通过学习,难以明确恰当地将他表达出来。那时虽然拥有一技之长,但无法精彩地运用公共语言这种神圣的媒介,来沟通和解读自我心灵的人,难以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⑥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各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所有做到了这些的人是伪善。
⑦教养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回来的,教养也具有某种坚毅的流传和既定的轨道性,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都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光片,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毕淑敏的处女作《昆仑殇》的主人公一直没有被写出名字,而是用“一号”来代替。这个“一号”代表了一种最高的威严。“一个除了零以外最小的数字,又是一切天文数字的开始。谁能逾越过‘一’呢!”一号在小说中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心里备受煎熬,他痛惜那些在拉练中牺牲的战士,不断地谴责自己,因为是他要在海拔五千公尺的高原上拉练,是他要进入无人区。可以说战士们的牺牲一部分原因来自他的个人决断。
7.下列对“教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在作者看来,教养是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B.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他也能够拥有良好的教养。
C.一个人除了通过学校教育,也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获得教养。
D.一个人即使读过很多书、通晓很多礼节规范也可能是没有教养的。
【解析】B.联系第②段中内容可知,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很难拥有良好的教养。
8.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一个人能够知晓宇宙之大和人类之渺小,从内心里热爱大自然,他就一定是个有教养的人。
B.一个人能够运用自己语言表达内心,与人交流,写作分享,他就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人。
C.毕淑敏的处女作《昆仑殇》的主人公一直没有名字,用“一号”来代替,代表威严。
D.一个人爱戴和歌颂人类优秀品质,并且能够时时处处身体力行,他才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解析】A.“一定是个有教养的人”说法太绝对;B.不是“能够运用自己语言”,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语言”;D.第⑥段中“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可知D有误。
9.如何获得和保持教养?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4分)
①教养不是天生的,真正全方位的教养不是一下子能够形成的,教养是一个人在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下形成的。(2分)②一个人哪怕经过教育和自我修炼有了良好教养,不一定能保持终身,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回来的。(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老 井
解梦雨
①那口井,那个地方,我的故乡。
②那井,许我安然,那个地方,渡我岁月安暖。记忆的夏天里,有一个四方的小院,半夏院子里淤积的夏意在一汪清水里决堤,几棵古朴的树,摇曳的枝丫,热闹的蝉鸣,而在院子一角,就是用砖头和着泥砌成的老井。这口井在我记事起就有了,井边放着一个拴着麻绳的水桶,水井沿垫着几块石条,井壁从上到下长着蕨类植物,从裂缝中颤动着生命景象。绿意浸透在水中,显得井又窄又深,正午的阳光直射下去,井底像一面小镜子,静默着,凝视着万物的归所。
③幼时随便在波光粼粼中投入一块石头,只一截截曲线,就将那逐渐消散的痕迹揉进了水波,人影便在波纹中碎裂开来,荡起的涟漪最终却不知去向,传来的是从过去归来的空寥回声。辘轳作为丢失的岁月刻痕,横跨于井上,是农耕农民劳动奋斗的一个缩影。水瓢舀水的“哗啦哗啦”声,摇辘轳提水时“吱呀吱呀”的辘轳声,水洒落在井里的“滴答滴答”声,乡野的日子就像着井里的水一般不停翻涌,流不尽。就这样,老井和辘轳,护着院子里的诗意,不知道送走了多少个岁月,只是打水的人,从孩童长成了大人,寒来暑往,绿野肆意张狂,石砖上生长的青苔和石缝里溢出的藤蔓,守着老井那些继续封存下去的如尘往事。
④蝉鸣,绿荫,村落。老井,流水,人家。曾经这是一口热闹的井,为什么说热闹呢?因为老井的每一滴水都映射着众生万象,洗衣做饭、浇灌菜园、烧水煮茶……生活在这个小院的人都是吃这口井的水长大的。同伙伴们在小院里嬉戏,听老街小巷的嘘寒问暖,看邻家奶奶埋头浆洗,然后从喧嚣中来,走到静谧的一隅去。对于老井,我有难以割舍的情怀,老井的水,清冽、甘甜,滋润了我一整个缱绻岁月,外公外婆总是把老井当作一个天然的“冰箱”,冰镇西瓜、冰镇啤酒……夏日夜晚,晚风穿堂而过,一家人围坐在水井旁边摇着蒲扇吃着西瓜,井底清泉窸窣,院里树影婆娑,纷纷落在一缕月光的影子上。
⑤喧闹或寂寥,只一瞬间。当井底的泉水沉默时,它便不再被需要了,它变得破损、老旧。它凝视着命运齿轮的沧桑流变,注视着这个村庄变迁的历史,见证着时代发展的生存状态。
⑥一口幽幽老井,就这样下沉着,它的生命,遗憾地戛然而止。我穿梭在时空里,听一段段回声击碎时间的尘埃,震耳欲聋。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老井的水也渐渐地少了,直至消失。随着现代农业的日新月异,机械抽水机和风电灌溉等设备的普及,辘轳这种旧物件也逐渐退出了农耕历史的舞台。
⑦故乡的老井见证了时代变迁的日子,每一段都值得收藏,哪怕是有些许遗憾的退场。这终成一口沉默的枯井,无言地记录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轨迹。我不知道昔日井底翻涌着的泉水最终去向何方,那些穿透时间的声音依旧响在耳畔,在新旧更替里,承载着生命的轨迹,风吹尘过,悄无声息地接纳万物的迁化……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文章生动展现了故乡的老井从“热闹”到“沉默”的生命历程。
B.第②段强调老井由砖头和着泥砌成,旨在凸显老井的简陋破败。
C.第③段用了多组拟声词表现乡野日子的安宁、美好,富有诗意。
D.作者的情感与哲思相互交融,使文章真切动人,又有理性之美。
【解析】B.“旨在凸显老井的简陋破败”表述错误,强调老井由砖头和着泥砌成,是为了凸显老井由来已久。
11.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一口幽幽老井,就这样下沉着,它的生命,遗憾地戛然而止。
示例:“戛然而止”原义为“突然停止”,(1分)此处实写老井因水位下降而干涸枯竭的状态,(1分)“戛然而止”一词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老井干枯的遗憾、惋惜和感慨。(1分)
1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表达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开篇点题,三个短语构成三个分句,范围由小到大,引入写作对象。(2分)突出了对故乡、小院以及老井的无限依恋、怀念的深厚感情,为全文奠定深沉真挚的感情基调。(2分)
13.小潇和小湘对本文的主题和情感有不同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帮助小湘完成对话。(4分)
小潇:《老井》是一支“时代的行歌”。现代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老井淡出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湘:《老井》是一曲“故乡的情歌”。因为, 文章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故乡的眷恋;对过往乡野生活的怀念;对农耕时代农民勤劳奋斗历史的纪念;对故乡老井作为时代变迁见证者和生命轨迹承载者的怀念,坦然接纳万物变迁的感慨。(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杜二甫:即诗人杜甫。②泗(sì)水:水名。③徂徕(cú lái):山名。
14.本诗的尾联与王维《使至塞上》的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均采用了相同的意象,请分析这两个相同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①本诗中“飞蓬”在这里象征着即将分别的友人,诗人借飞蓬各自飘远,来比喻两人即将各自奔赴不同的远方,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牵挂。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征蓬”是诗人自比,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落寞之感,以及对此次出使安西的担忧和迷茫。(满分4分,每点2分)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⑦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俛⑧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⑨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有删改)
【注释】①黄门公:即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⑦缒(zhuì)石:此处指用石头或重物测试水的深度。⑧俛(fǔ):同“俯”,意为低头或弯腰。⑨击汰(tài):击水,划船。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中的“但”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意思相同,都表示“只”。
B.“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是“散步”的意思,与成语“昂首阔步”中的“步”意思相同。
C.“共买食之”“食余甘”与《〈论语〉十二章》中“一箪食”中的“食”意思不同。
D.“起”有“起身”“离开”“发生”“发动”等义项,“欣然起行”“大笑而起”中的“起”都是“起身”的意思。
【解析】B.“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是“散步”的意思,“昂首阔步”中的“步”意思是“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脚步”。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顾:①回头看;②探望;③照管
颓:①崩坏;②衰败;③萎靡
回头看自己的影子,精神萎靡,也没有好好睡觉。(3分)
17.国学大师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苏轼为何被称为“乐天派”。(4分)
示例:【甲】文中苏轼被贬黄州,却能在月夜与友人悠闲散步,欣赏月色,体现出他的乐观豁达;(2分)【乙】文中苏轼面对粗劣的食物,能坦然吃完,还以幽默的话语调侃苏辙,表现出他的乐观心态,所以被称为“乐天派”。(2分)
18.【丙】文和【甲】文都描绘了月夜美景,但传达出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两文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示例:【甲】文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和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2分)【丙】文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分)
【乙文参考译文】
苏东坡先生和弟弟黄门公(苏辙)被贬谪到南方,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就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劣难吃,根本无法下咽。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苏东坡已经把面条吃完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苏辙的字),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了这件事,说:“这正像先生平时喝酒,只管润湿嘴巴罢了。”
【丙文参考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和小儿子苏过一起游览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温泉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路向东走,稍稍向北转,有一处极高的瀑布。山路蜿蜒曲折了八九处,每转折一处就形成一个水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放五丈,还到不了底。瀑布的飞沫像雪花般溅落,声音如雷鸣般轰响,既让人欢喜又让人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边退边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壮观。低头抬头之间,走过了好几个山谷。到了江边,月亮从山上出来,我们在江中心划船,用双手捧起水,欣赏明月倒映在水中如珍珠、璧玉般的美景。回到家时已经二更了,我又和苏过一起喝酒,吃着橄榄,煮着青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精神萎靡,也没有好好睡觉,就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苏过。东坡翁记。
(四)整本书阅读(8分)
19.小潇和小湘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绘制了一幅埃德加·斯诺采访“红色中国”时的主要路线图。请你帮忙补全图中的三处疏漏。(3分)
① 保安(志丹县)(1分) (填地点)
② 彭德怀(1分) (填人名)
③ 徐海东(1分) (填人名)
20.不同的色彩有不一样的象征含义,书籍封面设计选用的色彩往往与内容和主旨相关。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一部书籍设计一个封面。(提示:从底色、字体颜色、图案颜色等角度设计)(5分)
A.《红星照耀中国》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
我为《朝花夕拾》设计封面。底色为米黄色,米黄色代表温馨的回忆;封面竖向排列四个黑色大字“朝花夕拾”,黑色代表理性的批判,与本书的内容相一致;在特别放大的“夕”字中间点缀鲁迅灰色头像,鲁迅的头像极具个性,放在“夕”字里,表明本书是鲁迅的回忆性文章。封面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辨识度高,吸引读者。)
示例:我为《红星照耀中国》设计封面。(1分,任选其一)底色为土黄色,象征中国大地和中国人民;中间是黑色字体“红星照耀中国”,黑色代表正直、刚毅、无私,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从事的伟大革命事业相一致;下半部分用红色点缀一位高高举起军号的红军小号手,充满斗志,代表解放全中国。封面色彩搭配极具冲击力,吸引读者。(4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日月光华,风雨雷电,那是气象风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那是自然风景;岳麓书院、橘子洲头,那是有故事的风景。我的风景很简单——一双舞鞋、一台钢琴……令你神往的风景是什么?
请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上语文第三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湖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量:12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一) (二) (三) (四) 三 总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学校组织开展以“读诗歌,培素养”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诗意之境】
对日常生活的诗性体验,是人类与诗歌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在夏日的傍晚,阳光微微收敛了它的炽热,洒在花园的每一个角落。此时,玫瑰花正悄然绽放,其色彩鲜艳而浓烈。zào热的空气里,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是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心事。百合也在一旁静静开放,身姿优雅而 ① (①挺拔 ②挺立)。鲜妍的色彩在阳光下显得更加耀眼,如同少女的笑颜, ① (①明媚 ②明亮)而动人。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象中,却似乎夹杂着些许忧凄。那些花朵,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它们虽美,并且终将凋零,这让人不禁凄然,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情绪,甚至热泪盈眶。但即便如此,这些花朵依然尽情地绽放,用它们的美丽点缀着这个世界。它们的存在,就如同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意义,任何试图 ① (①抹杀 ②屠杀)这份美好的想法都是徒劳的。
(摘编自晓楠《夏日的傍晚》)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收敛(liǎn) zào(燥)热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填词语原则上不给分)【解析】第一空:“挺拔”形容坚强有力;“挺立”是指人或物体保持直立。此处用来形容“百合花”,应选“挺拔”。第二空:“明媚”形容鲜明可爱;“明亮”指光线明亮。此处用来形容“少女的笑颜”,应选“明媚”。第三空:“抹杀”指完全勾销;“屠杀”指大批残杀。此处用“抹杀”更合适。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把“不禁”改成“禁”。 B.删掉“并且”。
C.删掉“虽”字。 D.将“并且”改为“但是”。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关联词搭配不当,将“并且”改为“但是”即可。
【诗坛现状】
自然、生活和传统,是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24“长沙银行杯”“大地流彩——爱中华爱家乡” 湖南农民诗会暨第二届湖南乡村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征集时间 自征稿启事发布之日起开始,截稿时间为2024年8月18日
投稿渠道 (1)投稿邮箱:hnscdh@ (2)微信小程序投稿
评奖等次 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30个
获奖说明 评选结果经公示后,将举行颁奖典礼,对获奖者予以表彰并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主办单位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材料三 拥抱自然,沉入自然,歌颂自然,依然是当下诗歌的重要主题。当代诗人善于将身心投向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旋律和美妙中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17日)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2023年“长沙银行杯”首届湖南乡村诗词大会的主题是“大地流彩——爱中华爱家乡”。
B.2024年“长沙银行杯”第二届湖南乡村诗词大会的主办单位与第一届的主办单位相同。
C.参赛者可以通过邮箱及微信小程序给2024“长沙银行杯”第二届湖南乡村诗词大会投稿。
D.因为“拥抱自然,沉入自然,歌颂自然”是诗歌的主题,所以激励着当代诗人将身心投向大自然。
【解析】A.2023年的主题是“诗颂乡村,情满湖湘”;B.主办单位不同;D.二者没有因果联系。
5.如果你作为记者采访有关专家,请根据材料,结合语境,补全采访内容。(4分)
记者: (示例)中国新诗目前面临着哪些问题(2分) ?
郑敏:中国新诗诗歌的语言问题没有解决,现在的写作反映不出新诗的深刻。比如,自由诗怎么传达出汉语的音乐性?新诗是否应突破口语化问题?新诗能否建立起古体诗那样的创作路数……
记者: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分) ?
郑敏:汉语是了不起的语言,有着几千年的生命力。首先是一定要解决与中国文化如何衔接继承这一问题的;其次,诗学研究、诗歌创作,都应该尽快全面深刻总结诗歌艺术的问题。
【诗文添彩】
6.江山多娇,诗文添彩。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牧人驱犊返(1分) ,猎马带禽归。
(2)《钱塘湖春行》中,直接展现白居易对西湖春色的痴迷与眷恋的诗句是: 最爱湖东行不足 , 绿杨阴里白沙堤(2分) 。
(3)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月”字的连续的两句: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2分,答案不唯一) 。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教养的证据
毕淑敏
①什么是教养呢?辞典上说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②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他依然可能是没有教养的。不过这话似乎不能反过来说——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却能够拥有良好的教养。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当然,这个“教”是广义的,除了指入学经师,也包括家长的言传身教。
③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你说你有钱不成,得拿出一个资产证明。教养的证据不是你读过多少书,家庭背景如何显赫,也不是你通晓多少礼节规范,能够熟练使用刀叉会穿晚礼服……这些仅仅是表面的一些气泡,最关键的证据有如下若干。
④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是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的。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之外,注定也是盲目和傲慢的。之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正是这种伟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训练。
⑤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能和他人交流,并能妥帖地付诸文字。在这个千帆竞发的时代,太多的人,只会说他那个行业的内部语言,只会说机器仪器能听懂的语言,却不懂得和人亲密的交流,这不是一个批评,而是一个事实。和人的交流的掌握,特别是和陌生人的沟通,通常不是自发产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来获得的。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所掌握的词汇是有限和贫乏的。除了描绘自己的生理感受,比如饿了、渴了、睡觉以及生死的个体感受之外,他们对于自己的内心感知甚为模糊,因为那些描述内心感受的,通常是抽象和长于比兴的,不通过学习,难以明确恰当地将他表达出来。那时虽然拥有一技之长,但无法精彩地运用公共语言这种神圣的媒介,来沟通和解读自我心灵的人,难以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⑥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各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所有做到了这些的人是伪善。
⑦教养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回来的,教养也具有某种坚毅的流传和既定的轨道性,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都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光片,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毕淑敏的处女作《昆仑殇》的主人公一直没有被写出名字,而是用“一号”来代替。这个“一号”代表了一种最高的威严。“一个除了零以外最小的数字,又是一切天文数字的开始。谁能逾越过‘一’呢!”一号在小说中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心里备受煎熬,他痛惜那些在拉练中牺牲的战士,不断地谴责自己,因为是他要在海拔五千公尺的高原上拉练,是他要进入无人区。可以说战士们的牺牲一部分原因来自他的个人决断。
7.下列对“教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在作者看来,教养是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B.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他也能够拥有良好的教养。
C.一个人除了通过学校教育,也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获得教养。
D.一个人即使读过很多书、通晓很多礼节规范也可能是没有教养的。
【解析】B.联系第②段中内容可知,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很难拥有良好的教养。
8.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一个人能够知晓宇宙之大和人类之渺小,从内心里热爱大自然,他就一定是个有教养的人。
B.一个人能够运用自己语言表达内心,与人交流,写作分享,他就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人。
C.毕淑敏的处女作《昆仑殇》的主人公一直没有名字,用“一号”来代替,代表威严。
D.一个人爱戴和歌颂人类优秀品质,并且能够时时处处身体力行,他才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解析】A.“一定是个有教养的人”说法太绝对;B.不是“能够运用自己语言”,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语言”;D.第⑥段中“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可知D有误。
9.如何获得和保持教养?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4分)
①教养不是天生的,真正全方位的教养不是一下子能够形成的,教养是一个人在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下形成的。(2分)②一个人哪怕经过教育和自我修炼有了良好教养,不一定能保持终身,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回来的。(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老 井
解梦雨
①那口井,那个地方,我的故乡。
②那井,许我安然,那个地方,渡我岁月安暖。记忆的夏天里,有一个四方的小院,半夏院子里淤积的夏意在一汪清水里决堤,几棵古朴的树,摇曳的枝丫,热闹的蝉鸣,而在院子一角,就是用砖头和着泥砌成的老井。这口井在我记事起就有了,井边放着一个拴着麻绳的水桶,水井沿垫着几块石条,井壁从上到下长着蕨类植物,从裂缝中颤动着生命景象。绿意浸透在水中,显得井又窄又深,正午的阳光直射下去,井底像一面小镜子,静默着,凝视着万物的归所。
③幼时随便在波光粼粼中投入一块石头,只一截截曲线,就将那逐渐消散的痕迹揉进了水波,人影便在波纹中碎裂开来,荡起的涟漪最终却不知去向,传来的是从过去归来的空寥回声。辘轳作为丢失的岁月刻痕,横跨于井上,是农耕农民劳动奋斗的一个缩影。水瓢舀水的“哗啦哗啦”声,摇辘轳提水时“吱呀吱呀”的辘轳声,水洒落在井里的“滴答滴答”声,乡野的日子就像着井里的水一般不停翻涌,流不尽。就这样,老井和辘轳,护着院子里的诗意,不知道送走了多少个岁月,只是打水的人,从孩童长成了大人,寒来暑往,绿野肆意张狂,石砖上生长的青苔和石缝里溢出的藤蔓,守着老井那些继续封存下去的如尘往事。
④蝉鸣,绿荫,村落。老井,流水,人家。曾经这是一口热闹的井,为什么说热闹呢?因为老井的每一滴水都映射着众生万象,洗衣做饭、浇灌菜园、烧水煮茶……生活在这个小院的人都是吃这口井的水长大的。同伙伴们在小院里嬉戏,听老街小巷的嘘寒问暖,看邻家奶奶埋头浆洗,然后从喧嚣中来,走到静谧的一隅去。对于老井,我有难以割舍的情怀,老井的水,清冽、甘甜,滋润了我一整个缱绻岁月,外公外婆总是把老井当作一个天然的“冰箱”,冰镇西瓜、冰镇啤酒……夏日夜晚,晚风穿堂而过,一家人围坐在水井旁边摇着蒲扇吃着西瓜,井底清泉窸窣,院里树影婆娑,纷纷落在一缕月光的影子上。
⑤喧闹或寂寥,只一瞬间。当井底的泉水沉默时,它便不再被需要了,它变得破损、老旧。它凝视着命运齿轮的沧桑流变,注视着这个村庄变迁的历史,见证着时代发展的生存状态。
⑥一口幽幽老井,就这样下沉着,它的生命,遗憾地戛然而止。我穿梭在时空里,听一段段回声击碎时间的尘埃,震耳欲聋。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老井的水也渐渐地少了,直至消失。随着现代农业的日新月异,机械抽水机和风电灌溉等设备的普及,辘轳这种旧物件也逐渐退出了农耕历史的舞台。
⑦故乡的老井见证了时代变迁的日子,每一段都值得收藏,哪怕是有些许遗憾的退场。这终成一口沉默的枯井,无言地记录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轨迹。我不知道昔日井底翻涌着的泉水最终去向何方,那些穿透时间的声音依旧响在耳畔,在新旧更替里,承载着生命的轨迹,风吹尘过,悄无声息地接纳万物的迁化……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文章生动展现了故乡的老井从“热闹”到“沉默”的生命历程。
B.第②段强调老井由砖头和着泥砌成,旨在凸显老井的简陋破败。
C.第③段用了多组拟声词表现乡野日子的安宁、美好,富有诗意。
D.作者的情感与哲思相互交融,使文章真切动人,又有理性之美。
【解析】B.“旨在凸显老井的简陋破败”表述错误,强调老井由砖头和着泥砌成,是为了凸显老井由来已久。
11.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一口幽幽老井,就这样下沉着,它的生命,遗憾地戛然而止。
示例:“戛然而止”原义为“突然停止”,(1分)此处实写老井因水位下降而干涸枯竭的状态,(1分)“戛然而止”一词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老井干枯的遗憾、惋惜和感慨。(1分)
1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表达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开篇点题,三个短语构成三个分句,范围由小到大,引入写作对象。(2分)突出了对故乡、小院以及老井的无限依恋、怀念的深厚感情,为全文奠定深沉真挚的感情基调。(2分)
13.小潇和小湘对本文的主题和情感有不同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帮助小湘完成对话。(4分)
小潇:《老井》是一支“时代的行歌”。现代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老井淡出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湘:《老井》是一曲“故乡的情歌”。因为, 文章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故乡的眷恋;对过往乡野生活的怀念;对农耕时代农民勤劳奋斗历史的纪念;对故乡老井作为时代变迁见证者和生命轨迹承载者的怀念,坦然接纳万物变迁的感慨。(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杜二甫:即诗人杜甫。②泗(sì)水:水名。③徂徕(cú lái):山名。
14.本诗的尾联与王维《使至塞上》的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均采用了相同的意象,请分析这两个相同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①本诗中“飞蓬”在这里象征着即将分别的友人,诗人借飞蓬各自飘远,来比喻两人即将各自奔赴不同的远方,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牵挂。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征蓬”是诗人自比,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落寞之感,以及对此次出使安西的担忧和迷茫。(满分4分,每点2分)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⑦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俛⑧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⑨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有删改)
【注释】①黄门公:即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⑦缒(zhuì)石:此处指用石头或重物测试水的深度。⑧俛(fǔ):同“俯”,意为低头或弯腰。⑨击汰(tài):击水,划船。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中的“但”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意思相同,都表示“只”。
B.“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是“散步”的意思,与成语“昂首阔步”中的“步”意思相同。
C.“共买食之”“食余甘”与《〈论语〉十二章》中“一箪食”中的“食”意思不同。
D.“起”有“起身”“离开”“发生”“发动”等义项,“欣然起行”“大笑而起”中的“起”都是“起身”的意思。
【解析】B.“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是“散步”的意思,“昂首阔步”中的“步”意思是“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脚步”。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顾:①回头看;②探望;③照管
颓:①崩坏;②衰败;③萎靡
回头看自己的影子,精神萎靡,也没有好好睡觉。(3分)
17.国学大师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苏轼为何被称为“乐天派”。(4分)
示例:【甲】文中苏轼被贬黄州,却能在月夜与友人悠闲散步,欣赏月色,体现出他的乐观豁达;(2分)【乙】文中苏轼面对粗劣的食物,能坦然吃完,还以幽默的话语调侃苏辙,表现出他的乐观心态,所以被称为“乐天派”。(2分)
18.【丙】文和【甲】文都描绘了月夜美景,但传达出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两文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示例:【甲】文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和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2分)【丙】文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分)
坡翁记。
(四)整本书阅读(8分)
19.小潇和小湘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绘制了一幅埃德加·斯诺采访“红色中国”时的主要路线图。请你帮忙补全图中的三处疏漏。(3分)
① 保安(志丹县)(1分) (填地点)
② 彭德怀(1分) (填人名)
③ 徐海东(1分) (填人名)
20.不同的色彩有不一样的象征含义,书籍封面设计选用的色彩往往与内容和主旨相关。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一部书籍设计一个封面。(提示:从底色、字体颜色、图案颜色等角度设计)(5分)
A.《红星照耀中国》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
我为《朝花夕拾》设计封面。底色为米黄色,米黄色代表温馨的回忆;封面竖向排列四个黑色大字“朝花夕拾”,黑色代表理性的批判,与本书的内容相一致;在特别放大的“夕”字中间点缀鲁迅灰色头像,鲁迅的头像极具个性,放在“夕”字里,表明本书是鲁迅的回忆性文章。封面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辨识度高,吸引读者。)
示例:我为《红星照耀中国》设计封面。(1分,任选其一)底色为土黄色,象征中国大地和中国人民;中间是黑色字体“红星照耀中国”,黑色代表正直、刚毅、无私,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从事的伟大革命事业相一致;下半部分用红色点缀一位高高举起军号的红军小号手,充满斗志,代表解放全中国。封面色彩搭配极具冲击力,吸引读者。(4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日月光华,风雨雷电,那是气象风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那是自然风景;岳麓书院、橘子洲头,那是有故事的风景。我的风景很简单——一双舞鞋、一台钢琴……令你神往的风景是什么?
请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5张PPT)
人教新版 八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八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上语文第3单元质量评价
范围:第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学校组织开展以“读诗歌,培素养”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诗意之境】
对日常生活的诗性体验,是人类与诗歌关系的一个重要纽带。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在夏日的傍晚,阳光微微收敛了它的炽热,洒在花园的每一个角落。此时,玫瑰花正悄然绽放,其色彩鲜艳而浓烈。zào热的空气里,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是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心事。百合也在一旁静静开放,身姿优雅而______(①挺拔 ②挺立)。

鲜妍的色彩在阳光下显得更加耀眼,如同少女的笑颜,______(①明媚 ②明亮)而动人。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象中,却似乎夹杂着些许忧凄。那些花朵,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它们虽美,并且终将凋零,这让人不禁凄然,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情绪,甚至热泪盈眶。但即便如此,这些花朵依然尽情地绽放,用它们的美丽点缀着这个世界。它们的存在,就如同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意义,任何试图______(①抹杀 ②屠杀)这份美好的想法都是徒劳的。
(摘编自晓楠《夏日的傍晚》)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收敛( ) zào( )热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liǎn

(填词语原则上不给分)【解析】第一空:“挺拔”形容坚强有力;“挺立”是指人或物体保持直立。此处用来形容“百合花”,应选“挺拔”。第二空:“明媚”形容鲜明可爱;“明亮”指光线明亮。此处用来形容“少女的笑颜”,应选“明媚”。第三空:“抹杀”指完全勾销;“屠杀”指大批残杀。此处用“抹杀”更合适。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把“不禁”改成“禁”。 B.删掉“并且”。
C.删掉“虽”字。 D.将“并且”改为“但是”。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关联词搭配不当,将“并且”改为“但是”即可。
D
【诗坛现状】
自然、生活和传统,是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24“长沙银行杯”“大地流彩——爱中华爱家乡” 湖南农民诗会暨第二届湖南乡村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征集时间 自征稿启事发布之日起开始,截稿时间为2024年8月18日
投稿渠道 (1)投稿邮箱:hnscdh@ (2)微信小程序投稿
评奖等次 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30个
获奖说明 评选结果经公示后,将举行颁奖典礼,对获奖者予以表彰并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主办单位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材料三 拥抱自然,沉入自然,歌颂自然,依然是当下诗歌的重要主题。当代诗人善于将身心投向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旋律和美妙中认识世界、理解
世界。
(以上材料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4月17日)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23年“长沙银行杯”首届湖南乡村诗词大会的主题是“大地流彩——爱中华爱家乡”。
B.2024年“长沙银行杯”第二届湖南乡村诗词大会的主办单位与第一届的主办单位相同。
C.参赛者可以通过邮箱及微信小程序给2024“长沙银行杯”第二届湖南乡村诗词大会投稿。
D.因为“拥抱自然,沉入自然,歌颂自然”是诗歌的主题,所以激励着当代诗人将身心投向大自然。
C
【解析】A.2023年的主题是“诗颂乡村,情满湖湘”;B.主办单位不同;D.二者没有因果联系。
5.如果你作为记者采访有关专家,请根据材料,结合语境,补全采访内容。(4分)
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敏:中国新诗诗歌的语言问题没有解决,现在的写作反映不出新诗的深刻。比如,自由诗怎么传达出汉语的音乐性?新诗是否应突破口语化问题?新诗能否建立起古体诗那样的创作路数……
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中国新诗目前面临着哪些问题(2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分)
郑敏:汉语是了不起的语言,有着几千年的生命力。首先是一定要解决与中国文化如何衔接继承这一问题的;其次,诗学研究、诗歌创作,都应该尽快全面深刻总结诗歌艺术的问题。
【诗文添彩】
6.江山多娇,诗文添彩。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
(2)《钱塘湖春行》中,直接展现白居易对西湖春色的痴迷与眷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月”字的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牧人驱犊返(1分)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2分)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2分,答案不唯一)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教养的证据
毕淑敏
①什么是教养呢?辞典上说是“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②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他依然可能是没有教养的。不过这话似乎不能反过来说——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却能够拥有良好的教养。教养不是天生的。一个小孩子如果没有人教他良好的习惯和有关的知识,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浅的,当然,这个“教”是广义的,除了指入学经师,也包括家长的言传身教。
③教养和财富一样,是需要证据的,你说你有钱不成,得拿出一个资产证明。教养的证据不是你读过多少书,家庭背景如何显赫,也不是你通晓多少礼节规范,能够熟练使用刀叉会穿晚礼服……这些仅仅是表面的一些气泡,最关键的证据有如下若干。
④热爱大自然。把它列为有教养的证据之首。因为如果不经教育,一个人是很难自发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类的渺小的。没有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人除了显得蒙昧和狭隘之外,注定也是盲目和傲慢的。之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正是这种伟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训练。
⑤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能和他人交流,并能妥帖地付诸文字。在这个千帆竞发的时代,太多的人,只会说他那个行业的内部语言,只会说机器仪器能听懂的语言,却不懂得和人亲密的交流,这不是一个批评,而是一个事实。
和人的交流的掌握,特别是和陌生人的沟通,通常不是自发产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来获得的。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他所掌握的词汇是有限和贫乏的。除了描绘自己的生理感受,比如饿了、渴了、睡觉以及生死的个体感受之外,他们对于自己的内心感知甚为模糊,因为那些描述内心感受的,通常是抽象和长于比兴的,不通过学习,难以明确恰当地将他表达出来。那时虽然拥有一技之长,但无法精彩地运用公共语言这种神圣的媒介,来沟通和解读自我心灵的人,难以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⑥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各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但他们懂得爱戴和歌颂。人不是不可以怯懦和懒惰,但他不能把这些陋习伪装成高风亮节。不能由于自己做不到高尚,就诋毁所有做到了这些的人是伪善。
⑦教养是不可一蹴而就的,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回来的,教养也具有某种坚毅的流传和既定的轨道性,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教养不是活在我们的皮肤上,是繁衍在我们的骨髓里,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教养必须要有酵母,在潜移默化和条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够的时日,都能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光片,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在的健硕,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毕淑敏的处女作《昆仑殇》的主人公一直没有被写出名字,而是用“一号”来代替。这个“一号”代表了一种最高的威严。“一个除了零以外最小的数字,又是一切天文数字的开始。谁能逾越过‘一’呢!”一号在小说中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心里备受煎熬,他痛惜那些在拉练中牺牲的战士,不断地谴责自己,因为是他要在海拔五千公尺的高原上拉练,是他要进入无人区。可以说战士们的牺牲一部分原因来自他的个人决断。
7.下列对“教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作者看来,教养是因教育而养成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B.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他也能够拥有良好的教养。
C.一个人除了通过学校教育,也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获得教养。
D.一个人即使读过很多书、通晓很多礼节规范也可能是没有教养的。
【解析】B.联系第②段中内容可知,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很难拥有良好的教养。
B
8.下列对原文和链接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人能够知晓宇宙之大和人类之渺小,从内心里热爱大自然,他就一定是个有教养的人。
B.一个人能够运用自己语言表达内心,与人交流,写作分享,他就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人。
C.毕淑敏的处女作《昆仑殇》的主人公一直没有名字,用“一号”来代替,代表威严。
D.一个人爱戴和歌颂人类优秀品质,并且能够时时处处身体力行,他才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C
【解析】A.“一定是个有教养的人”说法太绝对;B.不是“能够运用自己语言”,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公共语言”;D.第⑥段中“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够身体力行”可知D有误。
9.如何获得和保持教养?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4分)
①教养不是天生的,真正全方位的教养不是一下子能够形成的,教养是一个人在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下形成的。(2分)②一个人哪怕经过教育和自我修炼有了良好教养,不一定能保持终身,教养是可以遗失也可以捡拾回来的。(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老 井
解梦雨
①那口井,那个地方,我的故乡。
②那井,许我安然,那个地方,渡我岁月安暖。记忆的夏天里,有一个四方的小院,半夏院子里淤积的夏意在一汪清水里决堤,几棵古朴的树,摇曳的枝丫,热闹的蝉鸣,而在院子一角,就是用砖头和着泥砌成的老井。这口井在我记事起就有了,井边放着一个拴着麻绳的水桶,水井沿垫着几块石条,井壁从上到下长着蕨类植物,从裂缝中颤动着生命景象。绿意浸透在水中,显得井又窄又深,正午的阳光直射下去,井底像一面小镜子,静默着,凝视着万物的归所。
③幼时随便在波光粼粼中投入一块石头,只一截截曲线,就将那逐渐消散的痕迹揉进了水波,人影便在波纹中碎裂开来,荡起的涟漪最终却不知去向,传来的是从过去归来的空寥回声。辘轳作为丢失的岁月刻痕,横跨于井上,是农耕农民劳动奋斗的一个缩影。水瓢舀水的“哗啦哗啦”声,摇辘轳提水时“吱呀吱呀”的辘轳声,水洒落在井里的“滴答滴答”声,乡野的日子就像着井里的水一般不停翻涌,流不尽。就这样,老井和辘轳,护着院子里的诗意,不知道送走了多少个岁月,只是打水的人,从孩童长成了大人,寒来暑往,绿野肆意张狂,石砖上生长的青苔和石缝里溢出的藤蔓,守着老井那些继续封存下去的如尘往事。
④蝉鸣,绿荫,村落。老井,流水,人家。曾经这是一口热闹的井,为什么说热闹呢?因为老井的每一滴水都映射着众生万象,洗衣做饭、浇灌菜园、烧水煮茶……生活在这个小院的人都是吃这口井的水长大的。同伙伴们在小院里嬉戏,听老街小巷的嘘寒问暖,看邻家奶奶埋头浆洗,然后从喧嚣中来,走到静谧的一隅去。对于老井,我有难以割舍的情怀,老井的水,清冽、甘甜,滋润了我一整个缱绻岁月,外公外婆总是把老井当作一个天然的“冰箱”,冰镇西瓜、冰镇啤酒……夏日夜晚,晚风穿堂而过,一家人围坐在水井旁边摇着蒲扇吃着西瓜,井底清泉窸窣,院里树影婆娑,纷纷落在一缕月光的影子上。
⑤喧闹或寂寥,只一瞬间。当井底的泉水沉默时,它便不再被需要了,它变得破损、老旧。它凝视着命运齿轮的沧桑流变,注视着这个村庄变迁的历史,见证着时代发展的生存状态。
⑥一口幽幽老井,就这样下沉着,它的生命,遗憾地戛然而止。我穿梭在时空里,听一段段回声击碎时间的尘埃,震耳欲聋。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老井的水也渐渐地少了,直至消失。随着现代农业的日新月异,机械抽水机和风电灌溉等设备的普及,辘轳这种旧物件也逐渐退出了农耕历史的舞台。
⑦故乡的老井见证了时代变迁的日子,每一段都值得收藏,哪怕是有些许遗憾的退场。这终成一口沉默的枯井,无言地记录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轨迹。我不知道昔日井底翻涌着的泉水最终去向何方,那些穿透时间的声音依旧响在耳畔,在新旧更替里,承载着生命的轨迹,风吹尘过,悄无声息地接纳万物的迁化……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生动展现了故乡的老井从“热闹”到“沉默”的生命历程。
B.第②段强调老井由砖头和着泥砌成,旨在凸显老井的简陋破败。
C.第③段用了多组拟声词表现乡野日子的安宁、美好,富有诗意。
D.作者的情感与哲思相互交融,使文章真切动人,又有理性之美。
【解析】B.“旨在凸显老井的简陋破败”表述错误,强调老井由砖头和着泥砌成,是为了凸显老井由来已久。
B
11.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一口幽幽老井,就这样下沉着,它的生命,遗憾地戛然而止。
示例:“戛然而止”原义为“突然停止”,(1分)此处实写老井因水位下降而干涸枯竭的状态,(1分)“戛然而止”一词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老井干枯的遗憾、惋惜和感慨。(1分)
1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表达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开篇点题,三个短语构成三个分句,范围由小到大,引入写作对象。(2分)突出了对故乡、小院以及老井的无限依恋、怀念的深厚感情,为全文奠定深沉真挚的感情基调。(2分)
13.小潇和小湘对本文的主题和情感有不同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帮助小湘完成对话。(4分)
小潇:《老井》是一支“时代的行歌”。现代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老井淡出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湘:《老井》是一曲“故乡的情歌”。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故乡的眷恋;对过往乡野生活的怀念;对农耕时代农民勤劳奋斗历史的纪念;对故乡老井作为时代变迁见证者和生命轨迹承载者的怀念,坦然接纳万物变迁的感慨。(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题。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①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①杜二甫:即诗人杜甫。②泗(sì)水:水名。③徂徕(cú lái):山名。
14.本诗的尾联与王维《使至塞上》的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均采用了相同的意象,请分析这两个相同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①本诗中“飞蓬”在这里象征着即将分别的友人,诗人借飞蓬各自飘远,
来比喻两人即将各自奔赴不同的远方,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牵挂。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征蓬”是诗人自比,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落寞之感,以及对此次出使安西的担忧和迷茫。(满分4分,每点2分)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有删改)
【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⑦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俛⑧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⑨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苏轼《游白水书付过》,有删改)
【注释】①黄门公:即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⑦缒(zhuì)石:此处指用石头或重物测试水的深度。⑧俛(fǔ):同“俯”,意为低头或弯腰。⑨击汰(tài):击水,划船。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中的“但”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意思相同,都表示“只”。
B.“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是“散步”的意思,与成语“昂首阔步”中的“步”意思相同。
C.“共买食之”“食余甘”与《〈论语〉十二章》中“一箪食”中的“食”意思不同。
D.“起”有“起身”“离开”“发生”“发动”等义项,“欣然起行”“大笑而起”中的“起”都是“起身”的意思。
B
【解析】B.“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是“散步”的意思,“昂首阔步”中的“步”意思是“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脚步”。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顾:①回头看;②探望;③照管
颓:①崩坏;②衰败;③萎靡
回头看自己的影子,精神萎靡,也没有好好睡觉。(3分)
17.国学大师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苏轼为何被称为“乐天派”。(4分)
示例:【甲】文中苏轼被贬黄州,却能在月夜与友人悠闲散步,欣赏月色,体现出他的乐观豁达;(2分)【乙】文中苏轼面对粗劣的食物,能坦然吃完,还以幽默的话语调侃苏辙,表现出他的乐观心态,所以被称为“乐天派”。(2分)
18.【丙】文和【甲】文都描绘了月夜美景,但传达出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两文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示例:【甲】文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和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2分)【丙】文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分)
【乙文参考译文】
苏东坡先生和弟弟黄门公(苏辙)被贬谪到南方,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就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劣难吃,根本无法下咽。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苏东坡已经把面条吃完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苏辙的字),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吗?”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了这件事,说:“这正像先生平时喝酒,只管润湿嘴巴
罢了。”
【丙文参考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和小儿子苏过一起游览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温泉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路向东走,稍稍向北转,有一处极高的瀑布。山路蜿蜒曲折了八九处,每转折一处就形成一个水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放五丈,还到不了底。瀑布的飞沫像雪花般溅落,声音如雷鸣般轰响,既让人欢喜又让人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边退边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壮观。
低头抬头之间,走过了好几个山谷。到了江边,月亮从山上出来,我们在江中心划船,用双手捧起水,欣赏明月倒映在水中如珍珠、璧玉般的美景。回到家时已经二更了,我又和苏过一起喝酒,吃着橄榄,煮着青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精神萎靡,也没有好好睡觉,就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苏过。东坡
翁记。
(四)整本书阅读(8分)
19.小潇和小湘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绘制了一幅埃德加·斯诺采访“红色中国”时的主要路线图。请你帮忙补全图中的三处疏漏。(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填地点)
②_____________(填人名)
③_____________(填人名)
保安(志丹县)(1分)
彭德怀(1分)
徐海东(1分)
20.不同的色彩有不一样的象征含义,书籍封面设计选用的色彩往往与内容和主旨相关。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一部书籍设计一个封面。(提示:从底色、字体颜色、图案颜色等角度设计)(5分)
A.《红星照耀中国》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
我为《朝花夕拾》设计封面。底色为米黄色,米黄色代表温馨的回忆;封面竖向排列四个黑色大字“朝花夕拾”,黑色代表理性的批判,与本书的内容相一致;在特别放大的“夕”字中间点缀鲁迅灰色头像,鲁迅的头像极具个性,放在“夕”字里,表明本书是鲁迅的回忆性文章。封面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辨识度高,吸引读者。)
示例:我为《红星照耀中国》设计封面。(1分,任选其一)底色为土黄色,象征中国大地和中国人民;中间是黑色字体“红星照耀中国”,黑色代表正直、刚毅、无私,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从事的伟大革命事业相一致;下半部分用红色点缀一位高高举起军号的红军小号手,充满斗志,代表解放全中国。封面色彩搭配极具冲击力,吸引读者。(4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日月光华,风雨雷电,那是气象风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那是自然风景;岳麓书院、橘子洲头,那是有故事的风景。我的风景很简单——一双舞鞋、一台钢琴……令你神往的风景是什么?
请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