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精准掌握诗歌字词,不仅能读准 “瑟瑟(sè)”“罹(lí)”“劲(jìng,此处为 “刚劲” 义,非 “jìn”)” 等字音,还能结合语境辨析 “一何”“罹”“凝寒” 等词的古今异义与语境义,如 “一何” 在 “风声一何盛” 中表 “多么”,凸显风力之猛,可对比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中用法;默写全诗时做到无错字、无漏句,尤其注意 “亭亭”“瑟瑟” 的叠字结构与 “罹” 的字形。
深入了解刘桢生平,不仅知晓其 “建安七子” 身份及与曹植并称 “曹刘” 的文学地位,还能结合《三国志》中 “桢以不敬被刑” 的记载,理解其 “风骨” 的现实来源;理清诗歌 “绘形 — 显性 — 喻理” 的三层脉络,能逐联分析诗人如何从外在形态描写过渡到内在品格提炼,最终升华到人生哲理的表达。
【过程与方法】
通过 “分层诵读法”(初读正音、再读断句、精读悟情、美读入境),结合小组讨论,从 “意象内涵”“环境作用”“手法效果” 三个维度赏析诗歌:能分析 “松柏” 意象从 “自然景物” 到 “人格象征” 的转化过程;能阐释 “谷中风”“冰霜” 不仅是真实环境,更是乱世困境与人生磨难的隐喻;能品味对比(风之盛与松之劲)、设问(岂不罹凝寒?)的表达效果,体会 “以物喻人” 的精妙。
2、开展 “意象对比探究” 活动,结合已学的《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杜甫《古柏行》“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等诗句,对比不同作品中 “松柏” 意象的共性(坚韧、高洁)与个性(《论语》侧重 “考验见本性”,本诗侧重 “乱世守本心”,杜诗侧重 “栋梁之责”),形成对古典诗词 “植物意象” 的系统认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结合诗歌背景与诗句细节,用流畅的文字撰写 150 字左右的赏析片段,阐述诗人 “借松柏劝勉堂弟” 与 “自抒人格追求” 的双重情感;能模仿 “托物言志” 手法,选择 “竹”“梅”“兰” 等意象,创作 2-3 句小诗或一段短文,要求明确意象象征意义,融入个人对品格的理解。
深入感悟 “松柏精神” 的当代价值:不仅能体会东汉末年士人在乱世中 “守志持节” 的气节,还能联系生活实际(如抗疫中坚守岗位的医护、逆境中坚持梦想的普通人),理解 “坚守本心、不屈不挠” 的精神在当下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格追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精准掌握字词含义与诗歌默写,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诗句(如 “松柏有本性”)的深层内涵,避免对 “本性” 仅作 “自然属性” 的浅层解读。
清晰梳理 “绘形 — 显性 — 喻理” 的脉络,能逐联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描写与议论,完成从 “写物” 到 “喻人” 的过渡,理解 “比德” 手法的运用。
赏析诗歌艺术特色,重点把握 “环境烘托” 与 “对比手法” 对凸显松柏品格、表达主旨的作用,避免仅停留在手法识别,忽略其与情感、主旨的关联。
(二)教学难点
突破 “意象对比” 的深度:不仅能找出不同作品中 “松柏” 意象的表面差异,还能结合时代背景(如《论语》的春秋乱世、本诗的东汉末年、杜诗的安史之乱后),分析意象内涵差异的原因,形成 “时代影响文学意象” 的认知。
实现 “古典精神与当代生活” 的联结:避免将 “松柏精神” 仅视为古代士人的品格,而是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能具体举例说明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践行 “坚守本心、不屈不挠” 的精神。
【教学方法】
分层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史料印证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1 课时(45 分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以 “画” 入诗,激活认知(6 分钟)
展示两幅对比图片:一幅是冬日校园中 “花草凋零、枝叶蜷缩” 的景象,另一幅是 “松柏挺立、枝叶苍翠” 的特写,配舒缓的古琴曲《高山流水》片段。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提问 1:“同学们,这两幅图展现的冬日景象有什么不同?看到挺立的松柏,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它的品格?”(预设答案:坚韧、顽强、不屈等)
提问 2:“在古代,诗人常借自然景物表达情感与志向。你们知道哪些借‘松柏’抒情的诗句?”(引导学生回忆《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教师过渡:“在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人心惶惶,有一位叫刘桢的诗人,也将目光投向了松柏。他写下《赠从弟(其二)》,把对堂弟的劝勉、对自身品格的追求,都融入了这株风雪中的松柏。今天,我们就循着诗人的笔触,走进这株‘有本性’的松柏,读懂它背后的故事与精神。”
(二)知人论世:以 “史” 解诗,铺垫背景(7 分钟)
呈现 “刘桢生平史料包”(PPT 展示,含文字与图片):
文字史料 1:《三国志 魏书 王卫二刘傅传》载:“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译文:刘桢因对魏文帝曹丕的妻子甄氏不敬而被判刑,刑满后担任小官)
文字史料 2:南朝钟嵘《诗品》评刘桢诗:“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图片史料:建安七子画像(标注刘桢)、东汉末年战乱地图(标注 “许地”,即刘桢漂泊之地)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3 分钟):“结合这些史料,你认为刘桢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风骨’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
刘桢的 “风骨”,既体现在为人上:面对权贵不卑不亢,即便因 “不敬” 获罪也不妥协;也体现在为文上:诗歌风格刚劲有力,不追求华丽辞藻,却能直击人心。
补充背景:《赠从弟》三首均作于刘桢漂泊许地之时,彼时乱世衰败,士人多为名利所惑,刘桢借松柏劝勉堂弟,既是希望堂弟坚守本心,也是在自抒胸臆 —— 即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高洁品格。
(三)初读感知:以 “读” 通诗,夯实基础(8 分钟)
分层诵读,落实基础:
第一步:教师范读(配寒风呼啸的音效),强调字音与节奏:“亭亭 / 山上松,瑟瑟 / 谷中风(‘瑟’读 sè,叠字表风声急促);风声 / 一何 / 盛,松枝 / 一何 / 劲(‘劲’读 jìng,表刚劲,非‘使劲’的 jìn);冰霜 / 正 / 惨凄,终岁 / 常 / 端正;岂不 / 罹 / 凝寒(‘罹’读 lí,表遭受,注意字形,非‘离’)?松柏 / 有 / 本性。”
第二步:学生跟读,教师巡视,纠正字音与断句错误(如避免将 “一何盛” 读成 “一 / 何盛”)。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字词精讲,突破难点:
采用 “语境解词法”,结合诗句讲解重点字词:
“亭亭”:不仅是 “高耸的样子”,结合 “山上松”,还暗含 “孤立而坚定” 的意味,与 “谷中风” 的环绕形成对比。
“一何”:表程度 “多么”,连续使用 “一何盛”“一何劲”,形成反复,既凸显风的猛烈,更反衬松的刚劲,强化情感。
“罹”:结合字形(“罹” 从 “网”,从 “隹”,本义 “鸟陷入网中”),理解其 “遭受、陷入” 的含义,“罹凝寒” 即 “陷入严寒之中”,比 “遇寒” 更能体现困境的沉重。
“本性”:非单纯指松柏耐寒的自然属性,结合诗人背景,实则指 “坚守本心、不屈不挠的人格本性”,是 “比德” 手法的核心。
学生完成 “字词卡片”(课前印发):填写字音、字形、语境义,并举例(如 “一何” 可举 “吏呼一何怒”)。
(四)精读赏析:以 “探” 悟诗,深化理解(15 分钟)
探究一:绘松柏之形 —— 诗人如何描写松柏的外在姿态?(5 分钟)
出示任务:小组合作,从 “意象选择”“感官描写”“手法运用” 三个角度,分析前两联(“亭亭山上松…… 松枝一何劲!”)对松柏形态的描写。
小组讨论后展示成果,教师点拨:
意象选择:“山上松” 而非 “庭中松”,“山上” 凸显松柏生长环境的险峻,更能体现其 “孤立而坚韧” 的特质;“谷中风” 是 “松” 的对立面,风的 “盛” 更能反衬松的 “劲”。
感官描写:“瑟瑟” 是听觉描写,摹拟寒风呼啸的声音,让读者如闻其声;“亭亭” 是视觉描写,勾勒松柏高耸挺拔的轮廓,如见其形。
手法运用:对比手法(风之盛与松之劲),通过 “一何盛” 与 “一何劲” 的反复,形成强烈反差,凸显松柏在狂风中的顽强姿态。
师生共同总结:前两联通过 “声形结合”“对比反衬”,勾勒出一株 “高耸挺拔、不畏狂风” 的松柏形象。
探究二:显松柏之性 —— 松柏的内在品格如何体现?(5 分钟)
出示任务:齐读颈联(“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思考:
提问 1:“冰霜” 与 “谷中风” 相比,环境有什么变化?(从 “狂风” 到 “酷寒”,环境更严酷,磨难更持久)
提问 2:“终岁常端正” 中的 “常” 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常” 表 “始终、一直”,说明松柏的 “端正” 不是一时的,而是全年如此,凸显其品格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补充拓展:结合《岁寒三友图》(PPT 展示),说明 “松、竹、梅” 并称 “岁寒三友” 的原因 —— 均能在严寒中保持本色,而松柏是其中 “四季常青、终年端正” 的代表,更能体现 “持久坚守” 的品格。
师生共同总结:颈联通过 “环境升级” 与 “时间强调”,从 “不畏狂风” 到 “不惧酷寒”,提炼出松柏 “正气凛然、持久坚守” 的内在品格。
探究三:喻人生之理 ——“松柏有本性” 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5 分钟)
出示任务:精读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思考:
提问 1: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设问句,先提出 “难道松柏没有遭受严寒吗?” 的疑问,再自答 “松柏有本性”,既引发读者思考,又强化观点,语气坚定有力)
提问 2:结合刘桢生平与背景,“松柏有本性” 中的 “本性”,仅仅是松柏的自然属性吗?(不是,“本性” 是诗人赋予松柏的人格象征,指 “在乱世中坚守本心、不屈不挠、守志持节的品格”,既是劝勉堂弟要像松柏一样,在困境中保持高洁,也是诗人自抒胸臆,表达自身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引入 “比德” 概念:简要讲解 “比德” 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常见手法,指 “以自然事物的某些特征来比喻人的道德品质”,本诗的 “松柏” 就是诗人 “比德” 的载体,实现了 “物” 与 “人” 的完美融合。
师生共同总结:尾联以设问收束,通过 “比德” 手法,将松柏的 “本性” 升华为人生哲理,完成从 “写物” 到 “喻人” 的升华。
(五)拓展延伸:以 “比” 拓诗,构建认知(6 分钟)
开展 “意象对比探究” 活动:
出示材料:
材料一:《论语 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材料二:本诗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材料三:杜甫《古柏行》:“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小组讨论任务:
相同点:三处 “松柏” 均象征 “坚韧、高洁、不畏磨难” 的品格。
不同点:《论语》侧重 “经历考验后显现本性”(“然后知”),是对松柏品格的 “判断与赞美”;本诗侧重 “在磨难中主动坚守本性”(“有本性”),是对堂弟的 “劝勉与自抒”;杜诗侧重 “松柏如栋梁,能担重任”,是对松柏 “社会价值” 的强调。
原因分析:结合时代背景,《论语》处于春秋乱世,孔子借松柏强调 “君子需经得住考验”;本诗处于东汉末年,刘桢借松柏强调 “士人需在乱世守本心”;杜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杜甫借古柏表达 “渴望有栋梁之材挽救国家” 的愿望。
小组代表分享,教师总结:古典诗词中的 “意象” 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随着时代背景、诗人经历与创作目的的变化,被赋予新的内涵,这正是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
(六)总结升华:以 “情” 融诗,联结现实(3 分钟)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走进了刘桢的《赠从弟(其二)》,看到了一株‘亭亭山上、不畏风霜’的松柏,更读懂了诗人借松柏传递的‘坚守本心、不屈不挠’的风骨。这株松柏,是东汉末年士人精神的象征,也是穿越千年依然能激励我们的精神坐标。”
联结现实:“在今天的生活中,‘松柏精神’依然闪耀:抗疫时,医护人员不顾危险坚守岗位,是‘松柏精神’;求学时,我们面对困难不放弃,是‘松柏精神’;生活中,我们坚守道德底线不迷失,也是‘松柏精神’。希望同学们能以松柏为榜样,在成长路上,守得住本心,扛得住风雨。”
【作业布置】分层设计,巩固提升(2 分钟)
基础层(必做):
背诵并默写《赠从弟(其二)》全诗,要求无错字、无漏句,注明重点字词含义。
结合课堂笔记,整理诗歌 “绘形 — 显性 — 喻理” 的脉络,用思维导图呈现。
提升层(选做):
选择 “竹”“梅”“兰” 中的一个意象,模仿 “托物言志” 手法,创作一首 4 句小诗或一段 100 字左右的短文,注明意象的象征意义。
阅读刘桢《赠从弟》三首(另外两首分别以 “蘋藻”“凤凰” 为意象),对比分析三首诗的共同主旨与不同意象选择,撰写 200 字左右的赏析片段。
【板书设计】
赠从弟(其二)
刘桢(建安七子)
一、绘松柏之形(外在)—— 声形结合,对比反衬
山上松:亭亭(高耸坚定)
谷中风:瑟瑟(急促猛烈)
核心:风盛→松劲(不畏狂风)
二、显松柏之性(内在)—— 环境升级,时间强调
冰霜:惨凄(酷寒持久)
松柏:端正(终岁不变)
核心:岁寒→常端正(不惧酷寒)
三、喻人生之理(升华)—— 比德手法,设问收束
岂不罹凝寒?(引发思考)
松柏有本性!(点明主旨:坚守本心、守志持节)
主旨:劝勉堂弟 + 自抒追求(乱世中的士人风骨)
手法:以物喻人、对比、设问
【教学反思】
《赠从弟(其二)》作为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篇目,核心在于引导学生通过 “松柏” 意象读懂建安风骨,理解 “托物言志” 手法,同时实现古典精神与当代生活的联结。结合课堂实际教学效果,从以下维度展开反思,总结优势、剖析问题,并提出改进方向:
一、教学亮点:紧扣目标,层层递进
(一)情境与史料结合,破解 “知人论世” 难点
针对八年级学生对东汉末年历史背景陌生、难以理解刘桢 “风骨” 的问题,教学中采用 “情境导入 + 史料包” 的组合设计:以冬日松柏对比图与古琴曲营造沉浸式氛围,快速激活学生对 “松柏坚韧” 的初始认知;再呈现《三国志》中 “桢以不敬被刑” 的史料与《诗品》的评价,将抽象的 “风骨” 转化为具体的人物事迹(不媚权贵、坚守气节),让学生直观理解诗人为何借松柏喻志 —— 既是自身品格的投射,也是乱世中对堂弟的劝勉。这种设计避开了单纯 “讲背景” 的枯燥,使 “知人论世” 成为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铺垫,课堂反馈显示,85% 以上的学生能在后续赏析中主动关联诗人经历解读 “松柏本性”。
(二)分层诵读与探究结合,落实 “文本细读”
诗歌教学的核心是 “读” 与 “悟” 的结合。本课设计 “初读正音 — 再读断句 — 精读悟情 — 美读入境” 的分层诵读环节,配合寒风音效、节奏标注,帮助学生逐步把握诗歌的韵律与情感;同时围绕 “绘形 — 显性 — 喻理” 三层脉络设计探究任务,从 “前两联如何写松柏形态” 到 “颈联如何显松柏品格”,再到 “尾联如何喻人生之理”,每个任务均提供 “意象选择”“手法运用” 等具体分析角度,降低学生探究难度。例如在分析 “一何盛”“一何劲” 时,引导学生关注 “反复手法” 与 “对比效果”,学生不仅能说出 “风猛松劲”,还能进一步指出 “连续用‘一何’强化了诗人对松柏的赞叹”,体现了从 “表层理解” 到 “深层赏析” 的过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意象对比与现实联结,拓展 “文化认知”
为避免学生将 “松柏意象” 孤立看待,本课引入《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与杜甫《古柏行》的片段,设计 “相同点 — 不同点 — 原因分析” 的对比任务,引导学生发现:同一 “松柏” 意象,因时代背景(春秋乱世、东汉末年、安史之乱)与诗人目的(赞美君子、劝勉堂弟、呼唤栋梁)的不同,内涵存在差异。这种对比不仅深化了对本诗的理解,更帮助学生建立 “意象随时代 / 作者变化” 的认知,为后续学习古典诗词中的植物意象(竹、梅等)打下基础。此外,课堂结尾联结 “抗疫医护坚守”“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等现实案例,将 “松柏精神” 从古代士人的品格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当代价值,多数学生在课堂小结中能说出 “要像松柏一样面对困难不放弃”,实现了情感态度目标的落地。
二、教学不足:细节把控与差异关注待优化
(一)字词教学深度不足,部分学生理解仍停留在 “表层”
虽然设计了 “语境解词法” 讲解 “罹”“凝寒” 等字词,但对 “古今异义” 与 “词义延伸” 的挖掘不够。例如 “本性” 一词,仅强调 “人格本性”,却未引导学生对比 “自然本性”(松柏耐寒)与 “人格本性”(坚守气节)的关联 —— 前者是后者的载体,诗人正是借自然属性喻指人格追求,导致部分学生在仿写 “托物言志” 片段时,出现 “只写物的特征,不关联人的品格” 的问题(如写 “梅耐寒” 却未提 “人不畏困难”)。此外,对 “劲” 的读音(jìng)虽做了强调,但未结合 “刚劲”“强劲” 等近义词辨析,少数学生仍在默写中误写为 “jìn”,反映出字词教学的 “巩固环节” 缺失。
(二)探究任务的 “梯度” 不足,部分学生参与度低
尽管探究任务分层次设计,但对 “学困生” 的支持仍显不足。例如在 “分析颈联环境作用” 时,直接提问 “冰霜与谷中风有什么变化”,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准确概括 “从狂风到酷寒,环境更严酷”,需教师反复提示;小组讨论中,也出现 “少数学生主导,多数学生倾听” 的情况,尤其是在 “意象对比” 环节,因涉及课外诗句(《古柏行》),部分学生因不熟悉文本而无法参与讨论。这说明探究任务的 “脚手架” 搭建不够 —— 如未提前印发《古柏行》注释,未为学困生设计 “填空式” 分析提纲(如 “冰霜的特点是______,松柏的表现是______,这体现了松柏______的品格”),导致参与度不均衡。
(三)仿写练习的 “指导” 不足,成果质量有待提升
课后仿写 “托物言志” 片段时,发现学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 “意象与品格关联不紧密”,如写 “竹空心” 却只说 “竹很轻”,未关联 “谦虚” 的品格;二是 “语言缺乏诗意”,多为直白陈述(如 “梅在冬天开,人要坚强”),缺少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这反映出课堂仿写环节的 “指导” 过于简略 —— 仅要求 “借竹、梅喻品格”,却未提供 “意象特征 — 品格关联 — 手法运用” 的具体示例(如 “竹:中空→谦虚;挺拔→正直;可仿写‘竹虽无花,却以中空抱节,藏尽谦谦君子风’”),也未预留 “小组互评” 时间,导致学生仿写时缺乏方向,成果未能充分体现 “托物言志” 的精髓。
三、改进方向:聚焦细节,优化设计
(一)强化字词教学的 “深度与巩固”
对关键字词采用 “溯源 + 关联” 的讲解方式:如 “罹”,先展示字形(从 “网” 从 “隹”,本义 “鸟陷网中”),再结合诗句 “岂不罹凝寒” 理解 “遭受困境”,最后关联生活语境(“罹难”),让学生从 “字形 — 词义 — 运用” 形成完整认知;对 “本性”,通过 “提问链” 引导:“松柏的自然本性是什么?(耐寒)诗人说的‘本性’仅仅是这个吗?(不是)为什么诗人要借松柏的自然本性喻人格?(自然属性易感知,人格品格难言说,托物言志更形象)”,帮助学生理解 “物” 与 “志” 的联结。
增加 “字词巩固小练习”:如课堂上设计 “多音字辨析”(劲:jìng 刚劲 /jìn 使劲)、“近义词选择”(惨凄:凛冽 / 温暖),课后通过 “字词填空”(“亭亭” 形容松的______,“瑟瑟” 形容风的______)强化记忆,避免读音、字形错误。
(二)搭建探究任务的 “脚手架”,关注差异
为探究任务设计 “分层指导提纲”:针对学困生,提供 “填空式” 提纲,如分析前两联时,提纲可设 “‘亭亭’写出了松的______,‘瑟瑟’写出了风的______,两者对比突出了松的______”;针对学优生,设计 “拓展性问题”,如 “如果把‘山上松’换成‘庭中松’,意境会有什么变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优化小组讨论形式:采用 “4 人异质小组”(1 名学优生 + 2 名中等生 + 1 名学困生),明确分工(记录员、发言人、补充员、倾听员),要求 “每人至少说 1 点”,并在讨论后增加 “小组互评” 环节(如 “是否每个成员都参与了讨论”“分析是否结合文本”),确保全员参与。此外,对课外对比材料(如《古柏行》),提前印发含注释的片段,避免因文本陌生影响讨论效果。
(三)细化仿写练习的 “指导与反馈”
课堂仿写环节增加 “示例与方法指导”:先展示优秀仿写示例(如 “梅:雪压枝头犹怒放,人经磨难更坚强 —— 借梅的‘雪中怒放’喻‘人不畏磨难’,用对比手法强化情感”),再总结 “托物言志三步骤”:①选意象(竹、梅)→②找特征(竹中空、梅耐寒)→③联品格(中空→谦虚、耐寒→坚强)→④用手法(比喻、拟人)。
增加 “课堂仿写 + 小组互评” 环节:预留 5 分钟让学生完成 1-2 句仿写,小组内按照 “是否关联品格”“语言是否有诗意” 进行互评,教师选取典型案例(优秀 / 待改进)进行全班点评,提供具体修改建议(如 “‘梅在冬天开’可改为‘梅迎寒绽放’,更能体现‘不畏困难’的品格”),帮助学生即时改进,提升仿写质量。
四、总结:诗歌教学需 “立足文本,贴近学生”
本次教学实践表明,八年级古诗词教学既要紧扣 “文本细读”,通过分层诵读、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读懂诗句、悟透主旨,也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与生活经验 —— 用 “情境” 降低理解门槛,用 “史料” 丰富文化认知,用 “现实联结” 让古典精神焕发活力。后续教学中,需进一步细化设计,在 “字词深度”“任务梯度”“练习指导” 上多下功夫,让学生不仅 “读懂诗”,更能 “会赏诗”“会用诗”,真正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文化传承与素养提升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1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赠从弟(其二)
新课导入
多数花草早已褪去色彩,在寒风中蜷缩起枝叶,唯有松柏依旧挺立。它的枝干挺拔如立,叶片凝着深绿,即便寒风卷着雪粒拍打,也不见丝毫弯折,仿佛生来就带着对抗严寒的勇气。
这样坚韧的松柏,不仅是我们身边的景致,更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被赞颂的对象。今天我们要学的《赠从弟(其二)》,就来自三国时期的诗人刘桢。那时战乱频繁,人心易动摇,刘桢却特意将寒冬里的松柏写进诗中,赠予自己的堂弟。这株在风雪中挺立的松柏,究竟承载着诗人怎样的心意?又想借它传递给堂弟哪些期许?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探寻其中的深意
冬日的校园里,总有这样一道特别的风景: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准确背诵并默写《赠从弟(其二)》全诗,掌握 “亭亭”“瑟瑟”“罹”“凝” 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与含义,理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等关键诗句的字面意思。 了解诗人刘桢的生平简介, 理清诗歌脉络,能分析诗中从 “绘松柏之形” 到 “抒松柏之性” 再到 “喻人生之理” 的层次转换,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描写松柏的外在形态与内在品格表达主旨。
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学会从 “意象选择”(松柏)、“环境烘托”(风声、严寒)、“对比手法”(松柏与其他树木的差异)等角度,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 “以松柏喻人” 的精妙之处。 能联系生活实际与已学古诗文(如《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比分析 “松柏” 这一意象在不同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提升对古典诗词中 “植物意象” 的理解与归纳能力。
能结合诗歌内容,用流畅的口语或文字,阐述诗人借松柏表达的情感与道理,尝试仿写 “托物言志” 的短句或片段(如借 “竹”“梅” 等意象表达品格)。 深入体会诗人在诗中传递的 “坚守本心、不屈不挠” 的松柏精神,感受诗人对堂弟的劝勉与期许,理解古人 “借物抒怀” 的情感表达方式。
作者简介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
背景资料
作者刘桢虽有才,却仕途不顺,还因战乱漂泊至许地(今河南许昌)。他看透乱世衰败,却未失进取之心,《赠从弟》三首便作于此时。刘桢极具风骨,曾因在曹丕宴上,不因甄氏出见而伏地行礼,触怒曹操险丧命。这份气节融入诗中,他以松柏喻人,既盼堂弟如松柏般在困境中守志持节,也寄托了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赠从弟(其二)》中以松柏为核心意象,并非偶然 —— 他细致描绘松柏在严霜、狂风等恶劣环境中,依然枝干挺拔、苍翠不改的坚韧姿态,实则是借自然物象寄寓深意:既饱含对堂弟的殷切期许,希望对方能在乱世的困顿中,如松柏般坚守内心的志向与高洁的品格;更暗藏着诗人自身的精神追求,将对高尚人格的执着坚守,熔铸于简洁有力的诗句之中,让这首诗超越了单纯的赠友之作,成为东汉末年士人风骨的生动写照。
《赠从弟(其二)》写于东汉末年乱世,彼时战乱不断、百姓困苦,士人难守理想与信念。
跟读
亭亭 / 山上松,瑟瑟 /谷中风。
风声 /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 /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 / 罹凝寒?松柏 /有本性。
赠从弟(其二)
刘桢
sè
jìn
shèng
sè
lí
bǎi
原文
从弟:堂弟。
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盛:大,凶猛。
惨凄:凛冽、严酷。
终岁:一整年。
罹:遭受。
凝寒:严寒。
本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注释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都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就有着耐寒的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高耸挺拔
顽强刚劲
正气凛然
坚贞不屈
外在
形象
由表及里
内在
品格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我从“亭亭”和“瑟瑟”的对比中,读出松柏面对寒风时的高耸挺拔。
用“亭亭”展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运用对比手法,让“山上松”与“谷中风”展开较量,以风的肃杀衬托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
你读到了松树怎样的艰难处境?
冰霜冷酷
寒风呼啸
风力强盛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诗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越是要挺立风中。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松树是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这艰难的处境的?
“亭亭”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
1
2
虽然冰霜侵蚀着松柏,但它依旧正气凛然,不减春日青苍之色。
3
运用对比手法,反衬松枝的刚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凸显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
我从“正惨凄”和“常端正”的对比中,读出松柏在冰霜的侵袭下,却依旧端然挺立、正气凛然。
松树是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这艰难的处境的?
运用设问,写出松柏的“本性”是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希望堂弟要像松柏一样坚强不屈,也有自勉的意思。
怎样理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两句诗?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赠从弟》之风骨在于全诗咏物,却托物言志,展现人之风骨。
现了怎样的“风骨”?
不畏严寒
坚贞顽强
清高自守
……
诗中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本性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柏形象。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自勉,并借此勉励从弟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刘桢的风骨,是面对困难的不折不挠;是面对志向的坚贞不移。
悟风骨
写作特色
以物喻人,意象鲜明:以松柏为喻,借其在寒风严霜中挺拔的姿态,象征坚韧品格与高洁气节,既寄寓对堂弟的期许,也表达自身追求,让抽象品格变得具体可感。
对比强烈,凸显主旨:用 “风盛”“霜凄” 的恶劣环境,与松柏 “常端正” 的坚守形成反差,突出 “乱世守本心” 的核心,增强诗歌感染力。
语言质朴,气韵刚健:文字简练直白,无华丽修饰,却勾勒出清晰画面;结尾以反问收束,语气坚定,尽显建安文学 “风骨”,也贴合诗人自身气节。
诗歌表面是劝勉堂弟如松柏般在困境中坚守志向与品格,实则寄托了刘桢自身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对我们而言,它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传递了 “无论处境如何,都要坚守本心、保持气节” 的精神,具有跨越时代的启示意义。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