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课件(共67张PPT)-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人教版)选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4.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课件(共67张PPT)-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人教版)选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12 09:3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4章 免疫调节
右图所示是我们在医院里常见的情景。
扁桃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主要作用是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医生通过检查扁桃体能够初步判断患者的患病情况。扁桃体肿大意味着扁桃体有炎症,患者可能被病菌感染了。
问题探讨
讨论1:医生为什么要检查患者的扁桃体?扁桃体肿大意味着什么?
讨论2:扁桃体肿大对机体的健康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一方面,扁桃体具有免疫功能,同时它作为易被观察的免疫器官,肿大后可以起到指示机体是否被病菌感染的作用,能用于判断疾病状况;
另一方面,扁桃体作为人体的器官,充血肿大后易形成脓肿,表现出吞咽食物时有疼痛感等症状,同时引发其他并发症状。
问题探讨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迁移到胸腺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地方)
(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并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互联系,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资料
扁桃体
胸腺
淋巴结

骨髓
1. 免疫器官
(1)扁桃体
①形态:形状像扁桃
②分布:通常指咽腭部的扁桃体,左右各一个
③功能: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正常
不正常
扁桃体
1. 免疫器官
(2)淋巴结
②分布: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
③功能: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①形态:呈圆形或豆状,是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
1. 免疫器官
(2)淋巴结
①形态: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
②分布:位于胸骨的后面
③功能: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3)胸腺
1. 免疫器官
胸腺既是免疫器官,又是内分泌腺,可分泌胸腺激素,以促进T细胞的发育和成熟等
胸腺位于人体胸部上方,青春期阶段胸腺体积较为膨大,随后在各种激素的影响下,胸腺细胞开始衰亡,胸腺将不断萎缩。
①形态:呈椭圆形
②分布:在胃的左侧,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
③功能: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4)脾(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1. 免疫器官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各种免疫细胞
(5)骨髓
1. 免疫器官
①分布: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
②功能: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骨髓造血干细胞
骨髓是T细胞生成、B细胞生成和成熟的场所;也是血细胞再生的场所。
骨髓是人体的造血组织,位于身体的许多骨骼内。成人的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白细胞(包含了主要的免疫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细胞等)。血小板有止血作用,白细胞能杀灭与抑制各种病原体。所以,骨髓不但是造血器官,还是免疫器官。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T细胞成熟后,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及淋巴循环。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大本营和训练基地”
“战场”
战士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造血干细胞
分 裂
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
分 化
造血干细胞(骨髓)
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
其它白细胞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2. 免疫细胞: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1)淋巴细胞
①分布: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分类: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T细胞):在骨髓中生成,迁移到胸腺成熟
辅助性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B淋巴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生成、发育、成熟
2. 免疫细胞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核较大,B细胞表面有Y型结构(细胞表面受体),T细胞表面有许多小突起。
(1)淋巴细胞
(2)树突状细胞
①分布:位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
②特征:成熟时具有分支
③功能: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2. 免疫细胞
(3)巨噬细胞
①分布: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
②功能: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2. 免疫细胞
思考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吞噬细胞的功能,“吞”和“噬”的结构基础分别是什么?
巨噬细胞
吞——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噬——细胞器:发达的溶酶体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的方式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胞吞
需要消耗能量
树突状细胞
白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及血细胞分类
血细胞主要包括三种即: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白细胞是一类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 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可根据胞质中颗粒的染色性质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三种。
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是体积最小的白细胞,又包括:B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
T细胞是相当复杂的异质性细胞群体。按其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以下三个亚群:
①细胞毒性T细胞:简称Tc细胞,占T细胞总数的20~30%,它们能直接攻击进入体内的异体细胞、带有变异抗原的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等。Tc细胞接触靶细胞后,能够释放颗粒酶和穿孔素,诱发靶细胞凋亡。
②辅助性T细胞:简称Th细胞,占T细胞总数的50~70%,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辅助Tc和B细胞行使免疫应答功能。艾滋病病毒能特异性破坏Th细胞,导致患者免疫系统瘫痪。
③调节性T细胞:简称Tr细胞,数量较少,能够抑制免疫应答,使免疫应答的程度不至于过于强烈。
树突状细胞不属于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通常指体内具有吞噬功能的一群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游离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及进入各种组织后发育而成的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还是一类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中起关键作用。
树突状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前体细胞,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有不同的祖细胞,但是对其发育过程目前尚了解不多。 树突状细胞的吞噬能力较弱,但细胞表面积大,且有丰富的MICII类分子,所以捕获抗原和递呈抗原的能力很强。树突状细胞有运动能力,所以能在体内搜寻罕见的特异性T细胞经递呈抗原,因此树突状细胞在启动免疫应答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从来源和功能来讲,树突状细胞不属于吞噬细胞,而巨噬细胞属于吞噬细胞。
(1)抗原(注:抗原并非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
注意:肺炎链球菌的荚膜多糖就是多糖类的抗原。
③分布:既可以游离,也可以存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细胞上。
3. 抗原与抗原呈递细胞(APC)
①概念: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这些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②化学本质: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还有多糖、脂类等)
④抗原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异物性:一般是进入机体的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其他动物的细胞等。
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
大分子性:通常都是相对分子量大于10000的物质,如蛋白质。
(1)抗原(注:抗原并非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
3. 抗原与抗原呈递细胞(APC)
特异性:
每种抗原表面都有特定的化学基团,称之为抗原决定簇,它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
抗原决定簇
抗原具有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抗原表面具有的特定的化学基团,这些化学基团叫作抗原决定簇,它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
抗原决定簇大多存在于抗原的表面,但也有的隐藏在抗原内部,隐藏在抗原分子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以后,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知识拓展

免疫系统的组成
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有一种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的分子标识。这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这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胚胎发育中产生。除了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没有两个人有相同的MHC分子,这就如同人的指纹各不相同一样。这个标识是每一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每一个人的免疫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的身份标签,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带有这些标签的自身细胞。但是,外来器官细胞表面的MHC会成为免疫细胞攻击的抗原。实际上,抗原就是“非己”信号。人体通过免疫细胞识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成分给予排斥,这是机体保护性反应,是免疫系统的功能表现。
资料:
①分类: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②功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2)抗原呈递细胞(APC)
3. 抗原与抗原呈递细胞(APC)
细菌表面抗原
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
①摄取和②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③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2)抗原呈递细胞(APC)
细菌表面抗原
B细胞表面受体
识别抗原
摄取抗原
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
与病原体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结合
过程
结构
结构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胞吞方式
方式
(2)抗原呈递细胞(APC)
③抗原呈递细胞作用过程:
胞吞
加工处理抗原
呈递抗原
溶酶体
溶解病原体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
过程
结构
其他免疫细胞
(主要T细胞)
结构
高尔基体
形成囊泡,通过胞吐方式暴露在APC表面
方式
结构
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直接接触,传递抗原信息,细胞间信息交流
方式
③抗原呈递细胞作用过程: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大本营和训练基地”
“战场”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武器
战士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4. 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
溶菌酶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等
4. 免疫活性物质
(1)抗体
①概念: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
③特性: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
②分布: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达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如乳汁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提取这样的血清输给临床病人,其中的抗体可以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使病毒失活,有助于病人康复。
相关信息
(2)细胞因子
①概念:主要由淋巴细胞(非免疫细胞也可以分泌)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调节免疫过程的小分子蛋白质。
②种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辅助T细胞
分泌
细胞因子
刺激
B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分泌
细胞因子
作用
靶细胞
信息分子:作用后即灭活
4. 免疫活性物质
淋巴因子与细胞因子是什么关系?
淋巴因子:指由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一类,由活化的淋巴细胞产生的多肽物质,不具有抗体的结构,也不能与抗原结合。不同的淋巴因子能表现多种生物学活性,可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使靶细胞发生特性或功能的变化。淋巴细胞借助淋巴因子对邻近或远离的靶细胞产生作用,这与抗体的作用相平行,是实现免疫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十分重要的途径。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机体的许多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都可以合成和分泌许多种微量的多肽类因子。它们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调节细胞的生理过程,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在异常情况下也有可能引起发烧、炎症、休克等病理过程。这样一大类因子已发现的有上百种,统称为细胞因子, 包括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单核细胞产生的单核因子、各种生长因子等。许多细胞因子是根据它们的功能命名的,如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集落刺激因子(CSF)、肿瘤坏死因子(TNF)、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3)溶菌酶
①分布:血浆、唾液、泪液、乳汁等
②分泌细胞:免疫细胞、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
③作用机理:溶菌酶是一种能溶解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酶,导致细菌细胞壁破裂,内容物溢出,使细菌溶解。
4. 免疫活性物质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思考:
生活中很多动物都有舔舐伤口的习惯,可加速伤口愈合,结合所学知识,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原因是什么?
提示:动物唾液中含有溶菌酶,溶解酶能杀死细菌,促进伤口愈合。
溶酶体和溶菌酶区别
溶酶体
一种动物细胞器,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溶菌酶
一种免疫活性物质,能溶解细菌的细胞壁,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思考以下问题
1. 抗原一定是外来的吗?
2. 抗体一定是自身产生的吗?
3. 抗体一定分布在内环境中吗?
不一定;体内衰老,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
不一定;也可以通过免疫治疗输入
不一定;也可以分布在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免疫系统的组成 在“部队”发挥的作用 包括
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
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 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
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等
大本营、训练基地
作战战场
士兵
武器、书信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 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阻挡或杀死病原体,不让病原体侵入
汉水丑生侯伟作品
皮肤对病菌
的阻挡作用
呼吸道黏膜上的
纤毛清扫异物
皮肤、黏膜分泌物
的杀菌作用
皮肤、黏膜——体表屏障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皮肤的表面有一层死细胞(角质细胞),病原体不易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皮肤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也能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
1. 人体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1. 人体的三道防线
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 泪液、胃液和唾液都含有杀菌物质,它们属于第几道防线?
泪液、唾液和胃液等不是体液的组成成分,因此不属于第二道防线而是属于第一道防线。
2. 溶菌酶属于第几道防线?
溶菌酶若在唾液中杀菌则为第一道防线,若在体液中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思考一下
注意:
1. 免疫的第一道防线指皮肤、黏膜,且它们的分泌物也属于第一道防线,如泪液、唾液和胃液等;
2. 第二道防线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溶菌酶若在唾液中杀菌则为第一道防线,若在体液中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
【练习】以下不属于第一道免疫防线的是(  )
A.溶酶体 B.汗液 C.口腔黏膜 D.胃酸
A
第一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
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当病原体穿透皮肤和粘膜(第一道防线)达到内部组织后,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可穿过血管游走到病原体所在部位,杀灭病原体。
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这也是我们虽然时刻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并不会经常感到不适的原因。
一般只有感染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突破前两道防线,侵入血液和其他脏器。
某病原体突破了两道防线
我们是最后一道防线,来吧!
1. 人体的三道防线
(3)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
1. 人体的三道防线
比较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范围 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对某种抗原起作用
特性 非专一性 专一性
形成 生来就有,每个人都相同 后天逐渐形成,每个人不同
组成 第一、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作用 作用弱、范围广、时间短 作用强、范围小、时间长
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机体的防卫功能 2.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巩固练习:
人体感染白喉杆菌(白喉杆菌侵入易感者上呼吸道,通过常在咽部黏膜生长繁殖)后,将启动一系列的免疫反应,说出下列情况属于哪道防线?
①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的繁殖 ;
②体液中的溶菌酶消灭白喉杆菌 ;
③唾液中的溶菌酶消灭白喉杆菌 ;
④体液中的抗体与白喉杆菌反应 ;
⑤吞噬细胞将白喉杆菌吞噬消化 ;
⑥胃液中的盐酸可以破坏细菌的结构 ;
⑦被白喉杆菌入侵的细胞被清除 。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起主导作用。特异性免疫的形成会促进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这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机体能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正常
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缺失,可能导致组织损伤或易被病原体感染等问题
异常
3.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免疫防御(对外)
(1)免疫防御
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抵抗各种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否则人类无法生存。防御功能正常时,可以帮助人们抵抗疾病。若功能低下,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如细菌、病毒感染等);功能过强,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等)。
2. 排斥异体器官和细胞:
异体器官移植时,常发生免疫排斥。
(2)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稳态的功能。
正常
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抗原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
异常
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
3.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免疫自稳
(对内清除老残)
在人体不断产生新细胞的同时,也有许多受损、衰老、死亡的细胞,以便维持身体的组织更新,保持正常生理功能。
如果这些细胞在体内大量堆积,就会干扰破坏机体正常的环境,因而需要自稳功能将其及时发现、清除。
自稳功能失调时,会误把正常的细胞清除掉,引起组织损害,称为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2)免疫自稳
(3)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正常
异常
可识别突变的肿瘤细胞,然后调动一切免疫因素将其消除
若此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3.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免疫监视
(对内清除叛徒)
(3)免疫监视
身体时刻都在制造新生细胞,在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素的干扰下,会产生一些突变的细胞,它们没有正常细胞的功能。
若没有监视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它们可能会无止境分裂,最后可能演变为肿瘤。
当监视功能低下时,肿瘤发生几率会大大增加。
练习与应用(P70)
1. 依据免疫系统组成和功能的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细胞因子可以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 )
(2)人体内的白细胞可以抗击多种细菌,因此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 )
一、概念检测


2. 被免疫细胞识别的外来分子是 ( )
A. 抗体 B. 抗原 C. 细胞因子 D. 溶菌酶
3. 某患者被确诊为肿瘤, 则这与该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低下有关的是 ( )
A. 免疫防御 B. 免疫自稳 C. 免疫监视 D. 免疫识别
B
C
一、概念检测
二、拓展应用
1. 某人不慎右足底被刺伤,因伤口小,不以为意,未作任何处理。3天后伤口有轻度肿痛,第5天开始发高热,右侧腹股沟疼痛、行走明显感觉不便。经医生诊断,此人为右足底外伤性感染并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炎及菌血症。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该人右足底被刺伤后,局部感染,为什么右侧腹股沟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疼痛?
淋巴结等免疫器官主要由淋巴细胞构成,并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互相联系。该人右足底被刺伤后,病原体进入体内,不断繁殖,并通过循环系统到达机体的其他部位,如腹股沟等处,产生免疫反应,诱发淋巴结发炎等;右侧腹股沟与右足底相对较近,因此,该人右足底被刺伤后,局部感染也能引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
2. 某同学的扁桃体经常反复发炎,医生建议他将扁桃体切除。请你判断分析:医生为什么给出这样的建议?这样做对身体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医生给出切除扁桃体的建议是基于该同学的扁桃体经常反复发炎。扁桃体经常反复发炎,有可能引起邻近器官的感染,产生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等,也有可能引起机体其他系统产生病变,如心肌炎、关节炎、肾炎等。反复发炎的扁桃体已经不能作为正常工作的免疫器官,而是成为病灶了,因此需要手术切除。
二、拓展应用
本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