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综合质量评价(一) 语文 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综合质量评价(一) 语文 八年级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1:0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质量评价(一)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题。(6分)
国无德不兴,人无信不立。诚信,是镌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的传统美德。曾子烹彘,不欺孩童,言出必行的教诲是诚信最初的模样;商鞅立木,取信于民,上行下效的公正是诚信力量的象征;子胥辅吴,不改初zhōng,dān精竭虑的谋划是诚信治国的范本。千百年来,无数的诚信故事被记载,无数的诚信警句zhèn聋发聩。现代社会,人们对不讲诚信的行为深恶痛疾,失信之人终将无处遁形。重诺守信,人必近之;狡诈欺蒙,人必远之。我们应以诚信zhāng显中国好少年的力量。
1.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juàn huì zài è
B.juān huǐ zài è
C. juàn huǐ zǎi wù
D. juān huì zǎi wù
2.文段拼音处依次应填写的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衷 惮 振 章  B.衷 殚 振 彰
C.忠 惮 震 彰 D.忠 殚 震 章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D )
A.我市正在加快建设分类处理、分类投放、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B.通过深度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知识广博、才思敏捷的青少年。
C.毫无疑问,能否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
D.省博物馆举办非遗体验活动,旨在让人们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B项,成分残缺,去掉“通过”;C项,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或在“实现”前加“能否”。
4.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C )
A.美国记者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B.古诗中不少词语具有比喻义,如“长歌怀采薇”中的“采薇”比喻隐居不仕,“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比喻远行之人。
C.鲁迅善用反语,《藤野先生》中写清国留学生“标致极了”“精通时事”,写藤野先生穿着“模胡”,都呈现出辛辣的讽刺意味。
D.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三作家》《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都是他写的传记,课文《列夫 托尔斯泰》《伟大的悲剧》分别出自其中。
解析:写藤野先生穿着“模胡”体现了他不拘小节,并没有讽刺意味。
5.默写。(7分)
(1)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2)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曹植《梁甫行》)
(4)《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
(5)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游子悲苦心情的句子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 烟波江上使人愁 。
6.(2024·南阳内乡县期末)整本书阅读。(4分)
你怎样理解著名新闻记者白修德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白修德用形象的比喻肯定了《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作品的巨大成就。斯诺是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进行了客观评价。他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第一次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7.语文课上,李老师和同学们围绕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展开探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7分)
(1)课堂上,李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一则新闻,请你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字数不超过15个字,标点符号也算在内)(3分)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年10月17日报道 近日,由商务部牵头建立的“家政信用查”小程序全新上线。该程序将支持家政企业为家政服务员建立信用记录,开展职业背景信息验证核查。同时,为消费者免费提供家政企业和家政服务员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消费者经家政服务员授权,可查询其个人信用记录及已获得的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信息,将有利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可让消费者放心。
 “家政信用查”小程序全新上线 
(2)结合学校近期举行的诚信标兵评选活动,李老师要求同学们课后分组采访学校诚信标兵,写一篇人物小传。现在请你围绕这个任务预设两个有价值的采访问题。(2分)
采访问题一: (示例)请你介绍自己的一个诚信故事,好吗? 
采访问题二: 请你谈谈荣获诚信标兵后的内心感想,好吗? 
(3)活动结束时,班长拟写了一则活动感言,请你仿照画线句,再补写两句。(2分)
诚信是一股甘甜的泉水,使口渴难耐的人看到希望;诚信是一首动听的歌谣,使伤心的人感到生活的乐趣;诚信是        ,        ……让我们伸出双手,拥抱诚信吧!
 (示例一)一个宁静的港湾 使善良的人感受生活的和美
(示例二)一缕明媚的阳光 使寒冷的人感到温暖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2分)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人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到今湖北一带游览。
B.诗中“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和云霞的变幻多姿。
D.尾联借写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以及思念之情。
解析:“月下飞天镜”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句并未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自夏来忽已秋中颇能以书史自娱。顾衙内无精庐①,治一土室,而户西向,寒风烈日,霖雨飞霜,无地可避。几榻亦不能具。月得俸黍米二石。余南人,不惯食黍米,然休休②焉自谓识时知命,差不愧于乐天①。因诵其语④以为《厅记》。使乐天有知,亦以谓千载之下,乃有此同志者也。
(节选自归有光《顺德府通判厅记》)
【注】①精庐:书斋。②休休:安闲的样子。③乐天:白居易。④诵其语:读着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厅记》。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相与步于中庭 ( 共同,一起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只是 )
(3)而户西向 ( 门 )
(4)不惯食黍米 ( 吃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亦以谓千载之下,乃有此同志者也。
译文: 也可以说千年之后,还有这样志同道合的人了。 
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余 自 夏 来 忽 已 秋 中 颇 能 以 书 史 自 娱
答案:余自夏来/忽已秋中/颇能以书史自娱
12.【甲】【乙】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甲】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和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乙】文具体写自己住处的恶劣环境和以书史自娱的心境,以白居易为志同道合的人,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参考译文】
【乙】我自夏天来(到这里),不知不觉已到中秋了,颇能以读书、读史自娱自乐。见官署里面没有书斋,就盖了一间土房,(它的)门向西,(当)寒风狂作、烈日高照、大雨连绵、霜雪飘飞(的时候),(人)就无处可避。小桌子、床也不能置备。每月得俸禄黄米两石。我是南方人,不习惯吃黄米饭,然而能安闲,自以为识时知命,大致不愧于白居易。因此(我)读着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厅记》而写了这篇《厅记》。倘若白居易能知道,也可以说千年之后,还有这样志同道合的人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自开发出热门聊天机器人Chat-GPT后,OpenAI继续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上玩出新花样。2月16日凌晨,OpenAI再次扔出一枚深水炸弹,发布了首个文生视频模型Sora。据介绍,Sora可以直接输出长达60秒的视频,并且包含高度细致的背景、复杂的多角度镜头,以及富有情感的多个角色。目前官网上已经更新了48个视频demo,在这些demo中,Sora不仅能准确呈现细节,还能理解物体在物理世界中的存在,并生成具有丰富情感的角色。该模型甚至还可以根据提示、静止图像填补现有视频中的缺失帧来生成视频。
Sora展示的一批文生视频案例令人惊艳。比如,输入这样一段提示词:“一位时尚女性走在充满霓虹灯和城市标牌的街道上。她穿着黑色皮夹克、红色长裙和黑色靴子,拎着黑色钱包。她戴着太阳镜,涂着红色口红。她走路自信又随意。街道潮湿且反光,在彩色灯光的照射下形成镜面效果。许多行人走来走去。”Sora根据这段话生成的60秒视频效果颇佳,头发、服装等细节都没问题,并实现了连贯的场景转换,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
(有改动)
材料二 Sora的技术原理是什么?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赵海介绍,Sora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逐步去除视频中的噪声来生成视频。具体来说,Sora首先从一个看似静态噪声的视频片段开始,然后通过多个步骤逐步移除这些噪声,最终将视频从最初的随机像素转化为清晰的图像场景。Sora属于多模态混合模型,由大语言模型和文图生成器拼接而成。纯文图生成模型对提示词的理解能力很弱,而多模态混合模型对提示词的理解能力很强。比如,用户输入“世界和平”,它往往无法生成准确的图片。如果把文图生成器与大语言模型拼接在一起,后者就能把“世界和平”转化为和平鸽、橄榄枝等文图生成器“看得懂”的提示词,从而生成切题的作品。
文图生成器经改造后,也能生成视频。因此,从文图生成器过渡到文生视频大模型,不需要很大的技术突破,研发团队主要依靠的是大算力、大模型、大样本训练数据等“先天条件”。这些条件都是OpenAI所具备的,所以Sora的问世不能算技术革命,而是工程实践的成功。
Sora问世前,同类产品只能根据提示词生成5秒以内的短视频。Sora的作品不仅长达1分钟,而且有多角度镜头,这些镜头里的人和物还能保持前后一致性,不会因角度变换而出现问题。在对物理规律的掌握方面,Sora也有不俗的表现,比如在其生成的一段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行驶视频中,汽车影子与车身始终契合。
(选自《解放日报》2024年2月18日,有改动)
材料三 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伦理规范和监管制度难免存在滞后性。加之伦理问题的复杂性,各个国家和地区规范存在差异,许多规定过于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有效落地实施。因此,完善细化相关伦理规范,加强审查和监管,以及相关伦理教育和宣传,更显迫切。只有正视Sora带来的伦理挑战,并加强伦理治理,才能确保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人类,而不是成为威胁。
(选自《经济日报》2024年2月20日,有改动)
材料四 人工智能时代,很多工作都会被取代。因此,教育应该关注的是那些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能力,如感知能力、创造力和洞察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等。与之相应,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分析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一系列机器无法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而不是获取简单的记忆类知识,要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灌输式教育中解放出来。一言以蔽之,更重要的教育应当在书本之外。
(选自光明网2024年2月24日,有改动)
13.从以上材料看,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Sora属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由大语言模型和文图生成器拼接而成。
B.Sora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逐步去除视频中的噪声来生成视频。
C.人工智能技术既能造福人类,又必然会给人类带来威胁。
D.人工智能时代,很多工作都会被取代,学生需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拥有一些机器无法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解析:根据材料三中“只有正视Sora带来的伦理挑战,并加强伦理治理,才能确保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人类,而不是成为威胁”可知,人工智能技术“必然会给人类带来威胁”只是一种猜测,并不肯定。
14.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用简明的语言说说Sora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哪些优势。(4分)
 ①对提示词的理解能力很强;②视频时长可达1分钟;③视频包含多角度镜头,镜头里的人和物还能保持前后一致性;④掌握部分物理规律。 
15.结合以上材料,假如让你用Sora生成一段“我们初中毕业啦”的视频,需要你输入一段“提示词”,为了保证具有画面感、视频长度和效果,“提示词”不少于50字。(5分)
 (示例)栀子花开,微风吹拂,阳光透过翠绿的树叶像流水一般倾泻在校园小径。操场上,同学们穿着整洁的校服,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摄影师正忙着为同学们拍照,同学们排成整齐的队伍,有的矫首昂视,有的侧身交谈,有的摆着各种手势。教室里黑板上写着“青春不散场”,同学们依依不舍,有的相互拥抱,有的眼含热泪,有的紧握彼此的手……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运用。用Sora生成一段视频,必须先输入一段“提示词”。根据“我们初中毕业啦”的主题,还要保证具有画面感、视频长度和效果,“提示词”要有具体的场景、人物、背景等描写。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分)
在灯火里往来
颜克存
①夕阳下沉,灯火已兴。披着皎洁的月光,沐着路灯的光亮归家,独自一人穿行在灯火里,形单影只走夜路,但丝毫没有害怕的感觉。我知道,这是灯火的功劳。灯火可亲。灯火照归人,人心有光亮。
②小时候,家在山里,求学之路艰难,每天早出晚归都要翻山越岭,尤其是早上,为了上学不迟到,出发动身得趁早。那个年代,经济条件不好,家里买不起手电筒,天不亮就出发,路上看不清,母亲只好把早早准备好的干竹篙用锤子敲裂,然后置于炉火上方烘烤,烤得失去最后一点水分,才点燃了递到我手里做火把,一路上既用作照明,也为自己壮胆。因为母亲说过,万物喜光明,鬼魅怕火烛,有光人心正,邪气不敢侵。
③记得那时候从家到学校的路,必须得穿过一片坟茔,每当行至此处,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害怕。如果是在冬天,恰巧赶上一阵寒风来袭的话,瞬间能使人毛骨悚然,就连头发丝儿都能立起来。而这时的火把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我双手紧握着它——如火炬手一样——大踏步地往前跑。直到天亮东方白,太阳冉冉升起之后,我才依依不舍地将火把灭掉。就这样,火把的光亮伴我走过了多年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我脚下的前程。
④在灯火里往来,人心有温暖。从小到大,我经历过的这样温馨的画面不胜枚举。童年的时候,父亲白天干农活,晚上点灯会客的事不少。农家人的日子,亲戚邻里之间相互帮衬是常有的事。大家白天都忙,掩门身居田地劳作,只有夜幕降临才归家,就着一盏灯,坐下来好好地吃上一顿饭。而这时候,往往就是亲戚朋友登门说事儿的时段了。别人来我家请父亲帮忙,抑或是借钱借物,父亲见来了人,就会找来竹签把煤油灯的灯芯往高了挑,尽可能把灯光挑亮一些。灯亮了,亲戚朋友之间好说话,光影照在彼此的脸上,相互之间都能看清对方的眉宇神情,主客之间是高兴、热情、友善、为难,能帮不能帮,帮不帮得了,是推辞是借口,是真心还是假意,全都一目了然。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真情、暖意,也全都寄在一盏点亮的灯里。
⑤如今,几十年光阴似箭逝去,我的童年走远了,人也已到中年,虽不再如父亲当年那样挑灯芯,却更能明白“灯火人间”之含义。在灯火里往来,光亮照在身上,人便行事光明磊落,少了许多蝇营狗苟。不管是一灯如豆或是渔火一点,抑或是华灯照城、灯红铺街,那光亮里,皆藏着暖心故事。荧荧灯火临卷读,脉脉亲情等人归,更有华灯照尽人间千般繁华,万种锦绣。双眼所及处,除了温馨,便只剩下安宁。
⑥在灯火里往来,一处灯火,便是一处归宿;一点光亮,便是一点温馨。向着灯火前进,那灯亮处,既是家,是归宿,也是人生的诗意和远方。
(有改动)
16.灯火中藏着作者哪些暖心的故事?请概括出来。(3分)
 ①母亲为“我”准备火把在路上照明、壮胆;②火把伴“我”走过坟茔地;③夜晚灯火下父亲与亲戚朋友说事儿。 
17.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
 运用动作描写,通过“紧握”“跑”等动词,表现了“我”紧张、害怕的心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火把为“我”壮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紧握”“跑”是对“我”的动作描写,这几个动词写出了“我”因为火把为“我”壮胆而克服了害怕的心理。
18.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过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求学之路上火把为“我”照明、壮胆,引出下文童年夜晚在灯火下亲戚朋友登门说事儿。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文章中间的句子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第②③段写求学之路上火把为“我”照明、壮胆的事例可知,“在灯火里往来,人心有温暖”承接上文;结合第④段写夜晚灯火下父亲与亲戚朋友说事儿的事例可知,“从小到大,我经历过的这样温馨的画面不胜枚举”领起下文。因此,此句为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9.标题《在灯火里往来》有什么含义?(3分)
 标题既指火把伴“我”于求学之路上往来和灯火下亲戚朋友的人际往来;更指灯火给人带来温馨安宁,使人行事光明磊落。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结合文章第②③④段写求学之路上火把为“我”照明、壮胆的事例和夜晚灯火下父亲与亲戚朋友说事儿的事例可知,“在灯火里往来”表面上指火把伴“我”于求学之路上往来和灯火下亲戚朋友的人际往来。结合第⑤段可知,标题还指灯火给人带来温馨安宁,使人行事光明磊落。
三、写作(50分)
20.请以《我的小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答案:略。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