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9分)
朱自清面对满院狼藉,簌簌落泪,父亲的慈爱给于他慰藉;白杨树倔强挺立,展现出树中伟丈夫不折不挠的精神;个体有限的生命虽然最终会随时间(消逝/消失),整个宇宙的生命却永不凋谢;汪曾祺将生活中真实而美好的东西通过诗意的语言展现给我们……这些充满美感的作品绝非(妙手回春/妙手偶得),而是经过反复(磨炼/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它们反复告诉我们,自然与生命都是美好的,即使面对苦难,我们也要心存感激,因为,生命 ,思想 ,意志 。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狼藉 簌簌(shù)
B.给于 慰藉(jiè)
C.倔强(juè) 不折不挠
D.凋谢(diāo) 精华
解析:A项,“簌”应读“sù”;B项,“于”应为“予”;C项,“倔”应读“jué”。
2.选择文段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消逝 妙手回春 磨炼
B.消失 妙手偶得 锤炼
C.消逝 妙手偶得 锤炼
D.消失 妙手回春 磨炼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第一空,“消逝”指慢慢逝去,从而消失。“消失”指(人或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复存在。此处形容生命的流逝,应使用“消逝”。第二空,“妙手回春”指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此处形容充满美感的作品,应使用“妙手偶得”。第三空,“磨炼”指(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锤炼”指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此处形容反复钻研语言,应使用“锤炼”。
3.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段中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①总是在彷徨中成熟 ②总是在挫折中茁壮 ③总是在磨难中坚强
A.②③①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生命”与“茁壮”搭配,“思想”与“成熟”搭配,“意志”与“坚强”搭配。所以正确的排序为②①③。
4.(2024·济南槐荫区期中)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
A.登上超然楼,碧波荡漾的大明湖与景色迷人的华山尽收眼底。
B.漫步于风光旖旎的趵突泉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C.随着生态景观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济南的风景线不断延伸,山水相望、无限锦绣。
D.百花公园里鲜花盛开,姹紫嫣红,我不由得停住脚步驻足观赏。
解析:B项,搭配不当,应删去“皎洁的月光和”;C项,成分残缺,应删去“随着”或“使”;D项,语义重复,应删去“停住脚步”或“驻足”。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
A.茅盾的《白杨礼赞》主要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歌颂了抗日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B.朱自清的《背影》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C.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把雨季的昆明写得蕴藏着诗意,很像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D.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中指出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解析:《白杨礼赞》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6.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C )
A.1936年,埃德加·斯诺深入保安,切实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B.红星的含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C.“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他是用英语讲的”,这个人物是朱德。
D.《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纪实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解析:这个人物是周恩来。
7.华文中学八年级(1)班正在举行以“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2分)
(1)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消息的主要内容。(4分)
第12版《新华字典》增添了新词、新义、新用法,并采用“纸书+二维码”的形式,更加贴近网络生活。字典增补了50个字词的新义、新用法,例如增加“萌”的解释:稚嫩而惹人喜爱的。此外,还增添100多个新词,如“初心”“点赞”“二维码”“拼车”等。
(示例)第12版《新华字典》更加贴近网络生活。
(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学生使用“作业软件”。有人认为“作业软件”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人认为“作业软件”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你对同学们使用“作业软件”如何评价?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4分)
(示例一)我赞同使用“作业软件”,恰当使用“作业软件”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示例二)我反对使用“作业软件”,不少同学用“作业软件”只是用来抄袭答案,使得不少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不利于同学们的健康成长。
(3)第五单元我们将会学习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你认为我们应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帮助我们学好第五单元,达到开阔视野、深入探究的目的。(4分)
(示例)①借助搜索引擎,搜集有关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等方面的资料,开阔视野。②借助互联网,设计有关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小册子。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9分)
棋 王
风 疏
①父亲是村里公认的棋王。农闲时总有人找父亲对弈。无论对方棋艺如何,父亲总是认真对待,经常让对方乘兴而来,又连输数盘败兴而去。母亲有时会劝父亲:“你就不能让着人家一点?这么不给人家面子,以后谁还理你!”父亲扬起眉毛说:“不给面子,找我下棋的人也没少,还越来越多呐!”
②我从小就被父亲带入讲智谋、拼勇气、权取舍的象棋世界。起初我分不清“马别腿”,也不懂各兵种的配合,一味追求杀得痛快,往往为了吃一个棋子而损失惨重,于是悔棋成了家常便饭。父亲尽管无奈,也只能苦笑着同意。等我完全学会规则,父亲的态度就变了。一次对弈前他严肃地跟我说:“从今天开始,我让子不让棋。让几个子、让什么子,你说了算,一旦开始下棋,你必须落子无悔,我也决不手软。”我嘴上应承,心里却不以为意。一阵拼杀,我的“将”被逼得走投无路,我又习惯性地悔棋,父亲坚决不同意。母亲没好气地说父亲:“跟个孩子较什么真,你让他一步不行吗?”父亲说:“那不行,棋有棋的道,下棋讲究个落子无悔,为啥?棋子落地,板上钉钉。现在我让着他,以后谁让着他啊!”母亲摇了摇头,只得转而安慰我:“咱不跟他玩了,就知道欺负孩子。”母亲的话像催泪弹,我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我哽咽着对父亲说:“再也不跟你下棋了。”
③总角小儿撑不过两天,又求着父亲下棋。父亲欣然同意,但声明仍要落子无悔。父亲前两天说的那番话我听得懵懂,倒也隐约明白了,不敢再漫不经心。
④高三下学期,我开始变得焦虑。脑中经常出现同学们不眠不休学习的画面,我愈加烦躁。尽管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学习,最终我还是落榜了,感觉希望从此破灭了,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父亲若无其事地说:“大小伙子哪能整天在家里睡觉啊,起来跟爸杀几盘。”我置若罔闻。父亲不肯罢休,一边摆棋一边说:“你说这些棋子,‘车’能疾行千里,‘马’可蹄踩八方,而小‘卒’只能一步一步挪动,为什么还需要小‘卒’呢?”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又不好意思问。父亲看了看沉默的我说:“你可别看轻了小‘卒’,虽然它每次只能走一步,却只进不退。对弈搏杀,往往是一‘卒’决胜负。你要是不服气,就来试试!”
⑤明知父亲用了激将法,我还是忍不住接了招。谁知一连下了五局,倒有三局栽在了小“卒”上。我盯着棋盘发愣,父亲笑着说:“意外吧?‘过河卒子当车使’,‘过河’对卒子来说是一道坎儿。你现在就是小‘卒’,没过去这道坎儿。怎么样?敢不敢再做一次小‘卒’?”我瞬间感觉自己灰暗的世界“仿佛若有光”,用力点了点头。
⑥我如愿考上理想院校。倏忽间十多年过去了,整日为工作和生活所累,回家探望父母的次数屈指可数。不料父亲突然大病一场,为照顾他,帮他进行康复训练,我把父母接到了身边。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父亲基本恢复了行动能力,只是记忆力大不如前。改善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病人多动脑,我第一反应就是多陪父亲下棋。
⑦可是下棋时我才发现,以前那个“乡村棋王”不见了,此刻的父亲拿起棋子半天不知该落往何处。有一次我实在受不了,就发牢骚:“爸,跟您下棋真急死人!”父亲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嗫嚅着说:“我不想走错了悔棋。”我突然想起当年父亲教我下棋的情景,不禁鼻子一酸,羞愧、难过、敬佩,一起涌上心头。
⑧后来父亲拿起棋子不知道该放哪儿时,我就指给他一个可以吃到我棋子的地方,又假装懊悔地说:“哎呀,我太大意了。”父亲赢了我,总会露出开心的笑容,话也多起来。母亲背着父亲对我说:“我都能看出来你是让着他,你忘了当初他不让你了?”
⑨我笑而不答,心里说:当初他不让我,是教我守棋道,这里面是有“义”的啊!今天我让着他,正是以“义”报之。棋中不仅有道、有理,其实更有“义”……
(有改动)
8.请概括文章写了关于“我”和父亲下棋的哪些往事及“我”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和父亲学下棋,父亲教育“我”要落子无悔,让“我”懂得守信的重要性;高考失利,父亲以小“卒”启发“我”要面对挫折决不退缩;父亲生病,“我”陪父亲下棋故意让他,领悟到棋中更有“义”。
9.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父亲给“我”讲下棋规则时的严肃,表现了父亲遵守棋道。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我置若罔闻”中“置若罔闻”的含义。
“置若罔闻”指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高考落榜后,父亲为了激励“我”,想跟“我”下棋时,“我”的冷淡,表现了高考落榜后“我”的心情低落。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句。(1)“严肃地跟我说”是神态描写,“从今天开始,我让子不让棋。让几个子、让什么子,你说了算,一旦开始下棋,你必须落子无悔,我也决不手软”是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父亲给“我”讲下棋规则时的严肃与认真,表现了父亲坚守棋道。(2)“置若罔闻”指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结合第④段“高三下学期……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分析,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为了激励高考落榜后失落的“我”,想用下棋鼓励“我”,但是“我”却毫无兴趣,态度冷淡。这个词表现了高考落榜后“我”的心情低落。
10.文章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品味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蕴含的情感。(4分)
这三个词语表达了“我”复杂的感情。为“我”对父亲没有耐心而“羞愧”,为父亲大不如前的身体而“难过”,对病中父亲始终不忘棋道的由衷“敬佩”。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词语的情感。由第⑦段中“此刻的父亲拿起棋子半天不知该落往何处。有一次我实在受不了,就发牢骚:‘爸,跟您下棋真急死人!’父亲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嗫嚅着说:‘我不想走错了悔棋’”可知, 本段主要写父亲病愈后,“我”和他下棋的事,而父亲因为生病反应迟钝,下棋时不知棋子该落何处,“我”抱怨父亲,但随后就有所触动。“羞愧”,因为自己对父亲没有耐心;“难过”,因为父亲已经渐渐衰老;“敬佩”,因为父亲虽然年老生病记忆力衰退,但始终没有忘记遵守棋道,要“落子无悔”。总体上,这三个词语表达了“我”复杂的感情。
1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6分)
文章结尾段是“我”的心理描写,小时候父亲教“我”下棋“落子无悔”是“棋义”;高考失利,父亲以“小‘卒’只进不退”鼓励“我”遇到困难不退缩,这是“棋义”;父亲生病后,“我”故意让棋,则是“我”对父亲的“义”,表现了在父亲的影响下,“我”真正领悟到了棋中更有“义”。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敬佩之情。结尾段总结全文,突出并深化中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1分)
站在湖边的树
疏泽民
坐在沿着引江济淮航道北上的船舱里,透窗而望,我看到前方有一座林木苍翠的矮山,漂在辽阔的水面上,在炫目的阳光中缥缈成海市蜃楼。
山叫松山,守望在菜子湖边。山上有树,巍然屹立,有名字无名字的,林林总总,黑压压一片。千万棵树木,如千军万马,站在湖边,站成一道精神的意象,抵御岁月的消磨和风霜的剥蚀。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那么一棵树呢,是不是一位有思想的人?
我想到不久前在这片地域看到的那两棵树,一棵在塘埂上,一棵在老屋前。
田野里有一口池塘,面积并不大。
那是阳春三月,黄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艳。转过一座农庄,就看见被油菜花簇拥着的池塘边蓬着一树浅白,就像旷野里腾起一团白色的蘑菇云。南风吹拂,那团蘑菇云微微颤动,如啦啦队员举臂摇花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不知道那棵树叫什么名字,树干笔直如戟,敲敲戟干,似有铜质清音。胸围比瓦钵还粗,树冠高约十几米,枝丫未剪,披头散发,蓬蓬勃勃地舒展。每一根枝条上,缀着一簇簇浅白色花骨朵儿,五片花瓣围着浅棕色花蕊,花蒂处衬着茸茸的嫩叶,如梨花,却不如梨花白得纯粹。扶着一根低垂的花枝,打开软件查询,显示是西洋梨。
一位老伯扛着锄头,从塘埂上走过,见我们或蹲或趴地仰拍,一脸愕然。朋友笑着说:“我们来看花。”老伯“哦”了一声,眼睛根本不朝树上瞟。那副淡然的表情,让我想起《不知有花》中的老妇,面对一树繁花,早已云淡风轻。
我看到的另一棵树,是枫树。
第一眼看到的,是匍匐于地面的树根,长而粗,如巨蟒,裸露着褐色带有斑纹的外皮,与地面接触部分呈灰白色,似蟒腹。瓦钵粗细的树根,四散蜿蜒,根梢处突然钻入地下,犹如巨型龙爪,牢牢抓住大地,深深扎入湖边的这片土壤。
站在树下,是看不见树的。最直观的感受,是天色暗了许多,阳光少了许多。仰起头,看到的是舒展开来的枝枝丫丫,有了遮天蔽日的气势。再往上看,看不到树冠,找不到树的最高点,你无法判断它的身高。将目光往下降,看到树干呈土灰色皲裂,一如树边十几间低矮农房的斑驳外墙,爬满沧桑。
这是一座仅三户人家的小村落,只有一位七十九岁的老奶奶独居。老奶奶在门前的菜园里弯腰锄草,见朋友带我过来,显得很高兴,似有一肚子话要说。老奶奶指着门前圈起的篱笆墙里的一群小鸡说,那是养给远嫁到北方的女儿一家三口过年回来吃的。老奶奶还说,她住惯了接地气的土屋,没有搬到镇上,就留在这里种菜养鸡,看护大枫树。要是附近的树桩生了白蚁,她就用棍子和锄头一点点地掏出蚁窝;要是有人打枫树根的主意,她就制止。老枫树被汛期涨上来的湖水淹过许多次,照样青翠碧绿地活着,大树有灵呢。老人身体健朗,心态乐观,在湖边这座小村落里生活了多年,捕过鱼,种过庄稼,哪怕村落空了,也一直住在这里,活成了乡土大地上的一棵树。老人与树,就这样互为观照,坚守乡土,磨砺风云。
大树有灵,万物有灵。我见到的这两棵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想必都是灵性相通的。
离开湖区时,一回头,忽然看到数百米外的小岛上有一棵树,外形如一只灵性的松鼠,向我们作揖送行。“松鼠”在我的目光中越来越远,直至消失在浩渺的烟波中,融入湖水夕照的背景里,那么温暖,又那么苍茫……
(选自《新安晚报》2023年11月3日,有改动)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引用帕斯卡尔的话,引出一棵树是不是有思想的话题,为下文写树有灵性作铺垫。
B.老伯之所以有“一脸愕然”的神态和面对一树繁花的淡然的表情,是因为早已见惯树上的繁花。
C.“我看到的另一棵树,是枫树”独句成段,巧妙地承接上文对西洋梨的描写,同时又引起下文。
D.老奶奶选择独居,是因为她没有儿女,只能独自生活。
解析:根据“那是养给远嫁到北方的女儿一家三口过年回来吃的”可知,“是因为她没有儿女,只能独自生活”表述有误。
13.作者笔下的西洋梨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4分)
树干笔直,树冠高大,蓬勃舒展,枝条上缀着浅白色花骨朵儿。
1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西洋梨的花比作“蘑菇云”和“啦啦队员”,“举臂摇花欢迎”的拟人动作,都表现了花开的盛况和对人们的吸引力。
15.如何理解“老人与树,就这样互为观照,坚守乡土,磨砺风云”的含义?(4分)
①枫树的根长而粗,牢牢抓住大地,深深扎入湖边的这片土壤,已经有了遮天蔽日的气势。②老人在湖边这座小村落里生活了多年,即使村落空了,也一直住在这里。③大枫树守护着村庄和老人,老人也看护大枫树,掏出蚁窝,制止有人打枫树根的主意。
16.文章结尾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6分)
不能删去。从内容上看,写外形如一只灵性的松鼠的一棵树,丰富了“站在湖边的树”的内涵,深化了文章主题。从结构上看,交代了作者的行踪,跟文章开头呼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
三、写作(50分)
17.请以《我是如此地热爱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略。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