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第五单元成果展示 语文 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28 第五单元成果展示 语文 八年级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1:0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成果展示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9分)
卢沟桥建于金代,是华北地区现存最古老的11孔联拱石桥。形状优美,结构精巧,加之周遭美景的烘托,马可·波罗称赞它是“无可比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卢沟桥的美妙之处,尤在于赏月,远山、近水、晓月、美桥,相互映衬,(浑 混)然一体。卢沟桥上,石狮端坐着,桥下是静静流淌的永定河水。这些石狮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宛自天开。静穆的天地间,桥身画出一道坚实有力的弧形,似乎诉说着它所承载的历史沧桑。
与卢沟桥本身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一样,卢沟桥传说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卢沟桥传说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修建卢沟桥、卢沟桥上的狮子、卢沟晓月、卢沟桥与宛平城等方面。卢沟桥传说(渊 源)远流长,其传播地域也非常广泛,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惟妙惟肖(xiāo)  承载(zài)
浑然一体 渊远流长
B.惟妙惟肖(xiào) 承载(zài)
浑然一体 源远流长
C.惟妙惟肖(xiāo) 承载(zǎi)
混然一体 源远流长
D.惟妙惟肖(xiào) 承载(zǎi)
混然一体 渊远流长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字形的能力。“惟妙惟肖”中的“肖”指相似,应读“xiào”。多音字“载”有“zǎi”和“zài”两个读音。读“zài”时,意思是装载;读“zǎi”时,意思是记载,刊登。“承载”指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故此处的“载”应读“zài”。“浑然一体”指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源远流长”指源头很远,流程很长;也形容历史悠久。
2.下列与马可·波罗称赞的话表达意思相近的一项是(3分)( A )
A.无与伦比    B.别具匠心
C. 栩栩如生 D.宛自天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无与伦比”指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别具匠心”指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宛自天开”指如同天然造化生成。这里说卢沟桥“无可比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应选“无与伦比”。
3.根据语意,将下列语句填入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不但辐射全国,流传宛平全境,甚至远播世界各地的华人区,以及东南亚国家
B.不但流传宛平全境,辐射全国,甚至远播世界各地的华人区,以及东南亚国家
C.不但辐射全国,流传宛平全境,甚至远播东南亚国家,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区
D.不但流传宛平全境,辐射全国,甚至远播东南亚国家,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区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依据“其传播地域也非常广泛”一句可知,传播的范围应该是从近到远,从地区到国家,从国内到国外。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D )
A.为培养旅游品牌,当地开通海上巴士,举办特色旅游活动。
B.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C.开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D.蜜蜂和其他传粉媒介的减少,导致一些作物的产量下降。
解析:A项,搭配不当,“培养”和“品牌”不搭配,应将“培养”改为“打造”;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栽种和修剪”;C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进校园”后加“活动”。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
A.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明代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B.茅以昇,字唐臣,桥梁专家、教育家。
C.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
D.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有《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解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不是明代风俗画作品。
6.整本书阅读。(3分)
几乎每次进餐后,它(蓝图拉毒蛛)都要整理一下仪容。譬如用前腿上的跗节把触须和上颚里里外外清扫干净。
嗉囊装满后,它(绿色蝈蝈)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上述两段文字均选自《 昆虫记 》,分别描写的是蓝图拉毒蛛和绿色蝈蝈进食后的 生活习性 ,说明了昆虫也同人类一样有着 讲卫生 的良好习惯。
7.综合性学习。(12分)
(1)为了全面了解家乡的古建筑情况,班里组织了一次“古建筑资源调查”活动,假如你被指定为这次活动的策划人,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8分)
①为了让同学们对本地的古建筑有更深层的了解,你决定邀请一位建筑专家为大家讲解。见到建筑专家你会说:“ (示例)您好!我们班正组织‘古建筑资源调查’活动,同学们希望对本地的古建筑有个基本的了解,恳请得到您的支持和帮助。 ”(4分)
②通过调查,你发现当地的古建筑受到了破坏,请写一条宣传语,呼吁人们珍惜、保护古建筑。(不得超过20字)(4分)
 (示例)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我们没有权利让历史消失! 
(2)小明让你告诉小红,让她后天晚上一起去文化园玩。第二天,你见到小红,你跟她说:“ (示例)小明让我告诉你,让你明天晚上一起去文化园玩。 ”(4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聊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9分)
缓解气候变化需要碳中和技术
明廷臻 熊寒冰
①4月11日在海南省海口举办的第三届消博会上,绿色可持续理念、低碳可降解的产品,成为各类消费精品生产企业的共同追求。
②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活动变化、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后者包括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变化等。
③全球系统中的碳库主要有4个,分别为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圈碳库。大气碳库是4个碳库中最小的,约700 Gt(1 Gt=10亿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最先引起关注。
④工业革命以来,各国大量开采和使用岩石圈中以石油、煤、天然气等形式存在的化石燃料,最终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停留在大气圈中。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可以吸收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会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带北移等生态问题,也会导致森林火灾、干旱、龙卷风等气候异常。
⑤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各行各业实施减碳策略。目前减少温室气体的手段主要分为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
⑥源头控制是指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核电集团全年发电量为1 826.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61%,创历史新高。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_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
⑦过程控制是指在温室气体排放源处设置相应技术来减排。在火力发电厂,可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施对二氧化碳的捕集,并封存地下或海底,使大气中的碳重新回归岩石圈,主要采用电化学捕获、液体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世界上最大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工厂位于冰岛,每年可储存4 0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把790辆汽车的年碳排放量封入地下。目前,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成本和一些技术难关依旧限制了其规模化发展。
⑧源头控制和过程控制均是在减少向大气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但无法处理那些分散的碳排放源和当前大气中现有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常见的末端技术是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该技术被认为是可行性最高的负碳技术,通过农作物或植物的生长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是利用该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可能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还有一些其他技术,包括陆地增强风化、海洋碱化,均是提升生态系统能力来去除大气中的碳。直接空气捕获与封存技术,是指通过大型风扇提供稳定的大气流动,并结合化学工艺直接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土地和水源的负担,但捕获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约为600美元,成本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⑨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声明,去除大气中温室潜能值更高的甲烷,是在短时间内解决气候变化的另一有效途径。国外学者布伦奈斯将经过铜处理的沸石颗粒加热至310 ℃,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甲烷,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光催化剂内形成电子-空穴对,产生具有较强的还原性羧基活性基团,氧化大气甲烷。目前出现了一种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与光催化相结合的新系统,可实现超稀薄大气甲烷的大规模、零能耗捕集与高效降解,被最新出版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年度报告认为是新兴负排放技术。
(选自《科普时报》2023年4月25日,有改动)
8.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D )
A.太阳活动变化和人类使用化石燃料都能引起全球气候系统变化。
B.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会产生各种生态问题和气候异常。
C.减少温室气体的主要手段目前均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
D.热催化和光催化技术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中的甲烷,是目前解决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⑨段中“国外学者布伦奈斯将经过铜处理的沸石颗粒加热至310℃,可以百分百去除大气甲烷,这为未来使用热催化技术来对抗气候变化提供了基础”可知,热催化和光催化技术,还不是目前解决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9.根据第⑥~⑨段,概述减少温室气体的技术。(4分)
 ①实施源头控制,即开发新能源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②实施过程控制,可以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实施对二氧化碳的捕集,采用电化学捕获、液体吸收法和物理吸附法等;③实施末端控制,需要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如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等;④热催化、光催化以及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与光催化相结合的新系统等技术。 
10.简析第⑥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4分)
其中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为1 731.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1%;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为95.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69%。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用:列出了核能和非核清洁能源一年的发电量及同比增长的数据,突出说明了开发新能源的价值,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亟待通过源头控制,开发新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第⑥段画线句可知,“1 731.23亿千瓦时”“95.14亿千瓦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根据“同比增长16.71%”“同比增长68.69%”可知,把2021年采用核能形式的发电量、非核清洁能源的发电量与2020年进行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直观地展示了核能形式和非核清洁能源在发电量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异,突出说明了开发新能源的价值,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亟待通过源头控制,开发新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11.简析第⑧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但是利用该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这可能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
 “可能”是“也许”“大概”的意思,表示推测、估计;这里指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需要大量的土地,这也许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表示一种推测、估计,并不是绝对的;“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可能”是“也许”“大概”的意思,表示推测、估计;根据第⑧段可知,这里指利用一些末端技术来实现深层次的脱碳需要大量的土地,这也许会引起粮食、淡水危机;表示一种推测、估计,并不是绝对;所以,“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2.为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在减碳减排活动中可以做什么?(4分)
 (示例)我们可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生产、消费低碳可降解的产品;可以实施“低碳生活”,降低碳排放;同时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各行各业实施减碳策略;开发新能源,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开发、利用新技术,减少碳排放。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1分)
用风洞“捕风捉影”
孙伟敬
①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天庭中的风神是风婆婆和巽(xùn)二郎。他们有一个大口袋,口袋打开后就能起风,口袋收住风就停了。研究流体力学的科学家也有这样一个“口袋”,并且功能更加强大:它能制造风,能研究风中的飞行器,还能帮助运动员逆风飞扬。这个能“捕风捉影”的“神器”就是风洞。
②风洞是现代空气动力学研究和试验中使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它是一种管道状的试验设备,可以人工控制风量与风速,用于测量空气流经物体时所产生的气动效应。它不但在航空航天业中起重要作用,还可以用于设计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甚至可以模拟测试舰船在水流中的状况、测量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的风压、控制火灾、规划城市等。
③为什么风洞的适用对象这样广泛呢?因为在空气中运动的物体都会涉及空气动力问题,而静止的物体由于风的作用,会产生空气动力问题。当这些问题对物体产生较大影响时,就必须做风洞试验。
④风洞试验的优点有很多。首先,它符合科学。依据运动的相对性原理,风洞测试的数据适用于试验对象在真实状态下的相关情况。比如,设计师在设计飞行器时,可以参考在飞行器不动而空气动的状态下风洞试验的数据。其次,它成本低。比如美国在设计建造第一代航天飞机时,历经约十万小时的风洞试验,如果在大气层中进行相关试验,成本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再次,它可控性强。因为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所以科学家可以根据试验对象确定风洞空间的大小、风速的快慢,可以模拟试验对象在高温、低温等状态下的化学反应,可以利用烟幕和激光灯来模拟气流等。最后,它可重复性高。科学家能在试验中准确测试并记录相关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调整试验的环境和步骤。风洞便于开展科学试验,就像摄影棚便于影视剧拍摄一样,难怪它颇受科学家的重视。
⑤怎样进行风洞试验呢?以飞行器为例,首先,将飞行器的缩尺模型或实物放置于风洞中,使其保持静止状态;然后,人工制造气流,模拟实际飞行时飞行器的各种情况;接着,利用高灵敏仪器测试飞行器各部位的受力情况,记录其表面与周围空气的流动状况;最后,科学家根据试验结果为飞行器的设计与制造给出建议,或者调整相关数据进一步测试。
⑥冬奥会上有些竞速类运动员也会使用风洞进行训练。在这些项目中,毫秒之差决定胜负,只有保持空气阻力最小的动作,才能领先于对手,所以需要借助特制的风洞确定比赛时的最佳姿势与动作。2020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与航天部门合作,建成了两个体育风洞。体育风洞不但具备安全性和人性化特点,而且可以拍摄、存储画面,记录运动员的姿势、重心变化等数据,为训练提供参考。
⑦唐代诗人王勃说风“来去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但在科学家眼中,风“来去不再无踪迹,动息依然如有情”。
(选自《知识窗》,有改动)
13.概括选文第②~⑤段说明的主要内容。(4分)
 依次介绍了什么是风洞和风洞的用途,风洞适用对象广泛的原因,风洞试验的优点以及怎样进行风洞试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梳理和分析概括的能力。根据第②段中“它是一种管道状的试验设备,可以人工控制风量与风速,用于测量空气流经物体时所产生的气动效应”和“它不但在航空航天业中起重要作用……规划城市等”可知,这一段主要介绍了“什么是风洞和风洞的用途”。根据第③段中“为什么风洞的适用对象这样广泛呢?”可知,本段介绍风洞适用对象广泛的原因。根据第④段中“风洞试验的优点有很多”可知,本段介绍风洞试验的优点。根据第⑤段中“怎样进行风洞试验呢?”可知,本段介绍的是怎样进行风洞试验。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4.分析选文第①段的作用。(4分)
 ①以《西游记》中的情节开篇,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说明对象“风洞”,同时说明“风洞”的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选文第①段由《西游记》中的情节说起,一方面,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风洞”,同时说明“风洞”的功能;另一方面,从大家所熟知的故事写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5.阅读选文第②段,分析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之一”是“其中一个”的意思。说明风洞是现代空气动力学研究和试验中使用最广泛的工具中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工具,还有其他的工具。“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6.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举美国设计建造第一代航天飞机时进行风洞试验的例子,并列出风洞试验所花费的时间“约十万小时”,将风洞试验与在大气层中进行试验所需成本进行比较,生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风洞试验的成本非常低。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列举了美国在设计建造第一代航天飞机时的风洞试验,并列出风洞试验所花费的时间“约十万小时”,同时将风洞试验与在大气层中进行相关试验的成本进行比较,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生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运用风洞进行试验成本非常低。
17.下列说法中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3分)( D )
A.科学家能在风洞试验中准确测试并记录相关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调整试验的环境和步骤,这体现了风洞试验可重复性高的优点。
B.体育风洞通过拍摄、存储画面,记录运动员的姿势、重心变化等数据,为训练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有些竞速类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C.进行飞行器风洞试验时,首先要将飞行器的缩尺模型或实物放置于风洞中,使其保持静止状态。
D.风洞在航空航天业,设计汽车、火车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是现代空气动力学研究和试验中使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
解析:依据第②段中“它不但在航空航天业中起重要作用,还可以用于设计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可知,风洞只是在航空航天业中起重要作用,并不是在“设计汽车、火车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写作(50分)
18.请以《我为    点赞》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略。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