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训练(二十四) 24 愚公移山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聚室而谋曰(房屋)
B.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肩负、扛)
D.虽我之死(即使)
解析:“室”应解释为“家人”。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惩山北之塞 B.何苦而不平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且焉置土石
解析:A项,古义:苦于。今义:处罚。B项,古义:担心什么。今义: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C项,古义:草木。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D项,古今义都是“放置、安放”。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B )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闻之 D.投诸渤海之尾
解析:A、C、D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 以残年余力
C.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D.且焉置土石 有子存焉
解析:A项,将近/况且;B项,“以”都是“凭借”的意思;C项,代词,他的/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D项,往哪里、在哪里/语气词。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解析:“曾不能”表示否定,“损”是动词,“魁父之丘”是“损”的对象。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C )
A.面山而居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杂然相许
D.吾与汝毕力平险
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面向;B项,名词作状语,用箕畚;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7.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课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又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课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不应以此结尾。
D.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解析:《愚公移山》以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既肯定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同时也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不应以此结尾”的说法是错误的。
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A.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达于汉阴”的“汉阴”指汉水北岸。
B.“始龀”指七八岁,“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
C.《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杞人忧天》就出自该作品。
D.称谓常暗含情感倾向。如《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与“智叟”,同样是称呼老年男子,“公”比“叟”更显尊敬。
解析: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汉阴”指汉水南岸。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发鸠之山,其上多柘①木,有鸟焉,其状如乌②,文首③、白喙④、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⑤。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节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注】①柘(zhè):树名。②乌:乌鸦。③文首:头上有花纹。④喙(huì):鸟嘴。⑤自詨(xiào):自己叫自己。⑥堙(yīn):填塞。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 阻塞 )
(2)吾与汝毕力平险( 尽,全 )
(3)其状如乌( 形状 )
(4)溺而不返( 淹死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译文: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11.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愚公移山是为了子孙后代出入方便。精卫填海是为了防止东海继续危害他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由【甲】文中“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可知,愚公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出入方便去移山。由【乙】文中“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知,精卫填海是为了防止东海继续危害他人。
12.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和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什么?
表现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主旨的理解。【甲】文中的主要人物为愚公,“年且九十”,怀着“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想法并努力付诸行动。【乙】文的主要人物是女娃,凭一己之力,“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两文都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参考译文】
【乙】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鸟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自己叫自己。(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13.(凉山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选自《北史·傅永列传》,有改动)
【注】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自青州入魏(从)
B.能手执鞍桥(拿)
C.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书籍)
D.唯傅修期耳(只有)
解析:“书”应解释为“写信”。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译文: 傅永于是发愤读书,粗略地阅读经书和史书,同时具有文韬武略。
(3)选文是怎样表现傅永学识进步的?傅永的变化对你有哪些启示?
选文通过皇帝的赞叹侧面体现傅永学识的进步。启示: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可以判断出傅永读书后成了一个文韬武略的人,从侧面体现了傅永学识进步。傅永的经历启示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参考译文】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幼年时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北魏,不久又投奔南方。(他)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奔驰。(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请教傅洪仲,傅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愤读书,粗略地阅读经书和史书,同时具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写公开的文告,只有傅修期了。”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