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唐诗五首 野望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唐诗五首 野望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1:2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唐诗五首 野望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朗诵诗歌,领略唐诗的音韵之美。积累优美的诗句。
2.结合相关背景,理解诗作内容,学习知人论世。
3.了解韵律诗起承转合的特点,领会诗人谋篇布局的精巧。
4.体会诗歌的意境,领略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优美的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异彩纷呈的诗歌既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又可以愉悦人的性情,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的笔触,去感受诗歌的魅力!
【文体知识】
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说来,律诗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读诗五步法
诵读诗歌,读出节奏与韵味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与背景
读懂诗意,理解词义与句意
品读诗韵,品析炼字与手法
读透情理,体会情感与哲理
【解题】
野望
野:郊外,村外
望:往远处看
题义:在山野向远处看秋景。
【作者简介】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ɡāo)子。普遍被视为唐诗的开创性人物。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王绩)唐朝第一位诗人 三仕三隐的酒徒
其兄(王通):隋朝大儒 经学大师
(王绩)是 初唐四杰 王勃 (《滕王阁序》)的叔祖
【写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应该就是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泉(在今山西河津)的时候。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听范读】
你觉得哪个字可以作为“诗眼”?

播放音频
野 望
王 绩
东皋(ɡāo)/薄(bó)暮/望,徙( xǐ )倚(yǐ)/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wēi)。
【疏通大意】
译文:(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向远处眺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开篇便是一个形单影只、孤独无依的形象。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译文: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皆披覆落日的余晖。
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译文; 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圈,猎人骑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
动态画面。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鲜活了起来。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只好吟唱歌曲,怀念采薇的伯夷和叔齐了。
借用典故,暗示自己如今隐居不仕。
【典故资料】
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相传,周武王灭商后,商朝旧臣伯夷、叔齐不愿在新朝为官,隐居至首阳山,“耻食周粟”,采摘野菜而食,最后饿死。
后来,人们用“采薇”比喻隐居不仕的生活。
何为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达到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
用典即可以使诗歌语言含蓄、洗炼,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又可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可达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文辞典雅,丰富诗歌内涵。
【诗词品读】
山林秋景 写景叙事 默写常考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晖:晖(huī)日光的意思 辉(huī)闪耀的光彩
【承】颔联承“望”字而来,写静态、远景,侧重宏观描绘。
“树树”“山山”运用叠词,强调了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秋色” “落晖”两词充满了浓浓的秋意,蕴含着淡淡的伤感。
山林秋景 转折变换 默写常考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转】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近景,侧重于微观特写。
“返”“归”这些温情的字眼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中考链接】
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考点:描绘诗歌画面
[答题思路]
①找形象,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
②析特点,结合这些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
③明情感,理解诗句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情感;
④绘画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生动地描绘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
[参考答案]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鸟兽归来,描绘出一幅带着牧歌式的山家田园图。
追怀秋景议论抒情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用典
【合】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呼应开头。抒发感情,收束全诗。
【中考链接】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考点:分析诗歌情感
[答题思路]
①关注诗歌标题及诗歌题材;
②抓“诗眼”或关键词;
③分析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明确其特定含义;
④借助“注”或“序”,从中寻找线索;
⑤关注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⑥抓尾句,一般尾句多是主旨句,以议论或抒情的句子为主。
[参考答案]
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分享此刻的心情,怅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凄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合作探究】
1.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光影相映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诗人着重描写色彩和光线。秋色,是金黄的、宁静的。落晖,是多彩的、多变的。光影相映,画面宏大,视线高远。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视线拉近,山野牧归,增添了动态的元素,意趣欣然。
山、树、牛犊、猎马交织,有静有动,有光有色,有远又近,构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2.诗歌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首联点明躬耕归隐的隐士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尾联表明作者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的孤独心情。
【拓展延申】
王绩生平十分仰慕陶渊明。他喜爱田园、性嗜酒,与陶相像;曾作《五斗先生传》,仿陶之《五柳先生传》;还曾模仿陶渊明《自祭文》,给自己撰写墓志铭。
你认为谁称得上“真隐士”?
【结构梳理】
【总结】
这首五言律诗写的是望山野秋景,全诗于闲适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望”者孤独抑郁的心境。
诗歌既表达了作者对隐逸高士的追慕、向往,也传达出了诗人因在现实中孤独无依、无才可施,而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视频讲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