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散文两篇 永久的生命 第1课时 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7 散文两篇 永久的生命 第1课时 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1:5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散文两篇
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
严文井
新课 导 入
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生命可以是能够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那般顽强;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博大。生命如果有颜色,会不会看上去就像梵高的《向日葵》和《星空》;生命如果有态度,是不是听上去就是贝多芬的《田园》和《英雄》。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
——董卿《朗读者》
学习目标
1.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把握其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哲理。
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理解其层层推进地阐述哲理的写法。
3.品味哲理散文的语言,体会其语言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文体知识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散文二篇》,这两篇文章与本单元学过的《背影》和《白杨礼赞》有什么不同呢
《背影》和《白杨礼赞》的情感表达都有一定的载体,《背影》以“背影”为情感载体表达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及父子之间的深情,《白杨礼赞》以“白杨树”为情感载体表达对北方军民极其精神的赞美。而《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都没有情感载体,而是直接说理表达观点。
《永久的生命》
《我为什么而活着》
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哲学散文)
题目解读
如何理解“永久的生命”中的“永久”一词?
永久的生命
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题目解读
“永久的生命”的内涵:
①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②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永久的。
③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④生命充充满了希望,永远不休止的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题目解读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宗璞《紫藤萝瀑布》
整体感知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个体生命有限
个体消逝,生命永存
深入探究
文章的主题是赞美“永久的生命”,为什么从时光的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有限写起?
欲扬先抑
深入探究
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又是那样渺小,对于生命中留下的印迹我们无法抹掉,所以我们都非常可怜。
深入探究
“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以小牛犊为例并连用两个“永远的”,其作用有哪些?
以小牛犊为例,连用两个“永远的”,强调了生命的永恒,表达了对生命活力的赞叹。
实践运用
除了文章中的小草和小牛犊的事例让我们看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有价值的生命,你还能不能联系所学文章或者结合自身经历写一写你对永久的生命的理解?仿造句式写一写。
实践运用
士为天下生,亦为天下死
他叫林俊德,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他是院士,也是将军,
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罗布泊。
他参加过我国所有的核试验。
临死前4个月,他因为癌症晚期住进了医院。
由于做手术就不能工作,于是他放弃了治疗。
他休息也要坐着,他倒在了办公桌前。
50年来他扎进戈壁大漠,他的生命像极马兰花,平凡而永恒。
实践运用
一生奉献给科学,工作到生命最后五小时,以智殉国铸就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他的生命因奉献而永久。
---《感动中国人物》
实践运用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五星期阳光下的欢唱,蛰伏几年享受个体生命的刹那欢愉,它的生命因积极乐观而永久。
实践运用
一线教师默默耕耘,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宁守清贫培育伟大祖国的美丽花朵,我们的生命因坚守信念而永久。
深入探究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分开来”指的是一个个生命个体,这个生命是有限的,也是暂时的。
“合起来”指整体生命,生命生生不息,在永不休止的繁殖、蔓延,所以是永久的。
深入探究
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深入探究
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拓展延伸
花园口惨案:1938年侵华日军攻陷徐州,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政府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间接导致惨绝人寰的1942河南大饥荒。
拓展延伸
南京大屠杀: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血腥暴行,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拓展延伸
河南大饥荒:一般指的是1942年7月开始到1943年春发生在河南的饥荒。1942年春天开始,河南全省滴雨未下。平息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由于河南地处前线,有下级瞒报、政策失误、交通堵塞等原因,导致饥荒遍及全省111个县,约300万人死亡。
在那样的年代,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卑微的、柔弱的,有如草芥一般!那时的全国上下都被一种情绪笼罩着:(悲观——消沉)
然而,作者却认为:“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乐观——积极)
深入探究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中,“凋谢”与“不朽”矛盾吗?
不矛盾。“凋谢”指个体生命的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的永存,二者看似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生命的协奏曲,这令人惊奇,引人慨叹。
深入探究
请快速找到作者对生命情感变化的词语及其依据。
可怜 (易逝)
感动 (神奇)
感谢 (奇迹)
赞美 (永久)
实践运用
请在文中找出作者说理和抒情时使用的具象(具体形象),勾画描写它们的相关语句。朗读并赏析其中蕴含的道理与情感。
用“我最喜欢文中 这句话,因为 ”的句式,来品味语言之美和生命之美。
具象:“衬衣”
句子: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批注: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进行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语言生动通俗,耐人寻味,生动形象地写出个体生命的不可逆性。
实践运用
具象1:“小草”
句子: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
批注:修辞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命自身的神奇与永恒;生命能够不停地创造新的生命。
词语运用角度:“卑微”“柔弱”让我们看到了小草外在的形象特点;“依然”“钻”却让我们感受到小草内在生命的顽强;“欢乐地”一词是对小草生命的感动与赞叹。“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流动的生命就这样繁殖着,蔓延着,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不朽。
具象2:“小牛犊”
句子: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蹦蹦跳跳,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批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牛犊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实践运用
具象3:“疲倦的旅客”
句子: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 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批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命”比作“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的生命是永无止境的特点。
具象4:“凋谢的花朵”
句子: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批注:“凋谢”和“永久”看似矛盾,其实哲思深邃,“凋谢”的是个体的生命,“永久”的是生命的河,“凋谢”的是有形的躯体,“永久”的是无形的思想和精神。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同时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课堂小结
欲扬先抑
作业布置
结合你对生命的思考,写一首小诗,字数不限。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