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苏州园林 第2课时 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 苏州园林 第2课时 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1:5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苏州园林
第二课时
叶圣陶
1.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重点)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重点)
3.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学习方法:默读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学 习 目 标
第二课时
苏州园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 务 探 究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举例子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突出池沼的自然之趣;引用诗句增加了诗情画意。
举例子: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 务 探 究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举例子:
举例子 运用举例子/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 务 探 究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作比较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苏州园林与我国大部分建筑物进行比较,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 务 探 究
打比方: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打比方/作比较 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原因。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 务 探 究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摹状貌 运用举例子/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园里的“藤萝”为例,将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比作一幅好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的特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 务 探 究
2、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赏析本文使用准确的概念进行概括、判断的语言特点。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 务 探 究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为什么?)
不能。原句突出的是“苏州园林”,改后突出的部分就成了“谁”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 务 探 究
(3)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什么区别?)
“图案画”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美术画”是艺术创造,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 务 探 究
(4)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能否把“据说”一词去掉?)
不能。“据说”一词表明这不是作者亲自考察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 务 探 究
3.思考:“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一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分析文中哪些词语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2.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句中的红体字能不能去掉?
任 务 探 究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品析说明文语言的答题思路:
不能删掉。
因为……词是……意思,表示……(估计、猜测),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
若替换或删掉,意思变为……,这与事实不符。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1.不能去掉。“绝大部分”表示约数,说明有例外情况。如果去掉,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2.不能去掉。“大多”表约数,说明有例外情况,如果去掉,就变成了所有池沼都引用活水,与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3.“一切都”“决不”,限制性词语,不留余地,斩钉截铁,说明苏州园林设计的总特点不容改变,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平实(限定词、修饰词)、生动(修辞)。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最基本特征。
典型试题: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限制性词语:
表程度:非常、十分、最、很、极、比较、几乎、稍微、相当……
表估计:大约、大概、可能、左右、估计、也许、可能……
表时间:当时……
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一律、一概、
大部分、部分、有些、只、仅仅……
限制性词语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思维导图
总说
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说
分说
大处讲究(主)
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近景远景的层次
细节注意(次)
园林角落的配置
门窗雕琢的匠心
色彩搭配的协调
总印象:标本
(总领)
美不止这些
(结语)
苏州园林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和局部特点,展示了它的图画美、艺术美,展现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之情。
主旨归纳
课 堂 小 结
第二课时
苏州园林
课 堂 小 结
作业布置
寻访家乡一座有特色的公园或建筑,进行实地参观或云参观,撰写不少于300字的说明性文字,向大家介绍。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