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单元概述
单元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
2.品味文章语言。
3.学习描写方法。
4.学习象征手法。
5.体会作者情感。
6.理解课文观点。
第四单元
背影
朱自清
父爱
在转身瞬间
学习目标
1.从“背影”里感知父亲形象。
2.从“变化”中解密父子深情。
3.了解文章叙事方式,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
4.品味文章独特语言,感受淡语深情的特点。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欣赏图片,并为它命名。
新课导入
欣赏图片,并为它命名。
新课导入
欣赏图片,并为它命名。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文体知识
概念 以记人叙事为主,并围绕情节展开思考、表达情感和感悟的散文。 特点 对人和事的描绘和叙述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它侧重于在描绘人物和叙述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分类 记事散文 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讲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写几个片段。
写人散文 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往往抓住人物的特征做粗线条勾勒,侧重表现人物的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记叙性散文
1928年秋日的一天,我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
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
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
至窗边,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地读着儿子的文章
《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的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
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
世了。 (摘编自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1917 年冬天,作者在北京大学读书,祖母去世,在徐州工作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便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读书,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二人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当时的情景,写于1925 年,作者当时在清华大学任职。
背景资料
交卸( ) 奔丧( ) 狼藉( )
赋闲( ) 迂腐( ) 栅栏( )
琐屑( ) 游逛( ) 马褂( )
踌躇( ) 蹒跚( ) 颓唐( )
举箸( ) 簌簌( ) 拭泪( )
shì
ɡuà
bēn sānɡ
yū
xiè
jí
sù
fù
ɡuànɡ
chóu chú
pán shān
zhà
suǒ xiè
zhù
tuí
字 词 积 累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赋闲:这里指失业在家。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文中指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词 语 释 义
1.一句话概括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
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火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
整体感知
第一次(第1段) 难忘背影(思念父亲)
第二次(第6段)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第三次(第6段) 惜别背影(父子分别)
第四次(第7段) 回忆背影(别后怀念)
整体感知
2.请从文中找出写背影的文字。
整体感知
3.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开头的?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
结构上
强调父亲的背影,为全文奠定感情基础。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采用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叙述的单调。
精读品析
活动一:动情朗读,感知父亲形象。
朗读第4段,思考:为什么要略写逛南京?勾画出哪些语句表达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略写逛游南京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因为逛游南京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但又要交代行踪,不能不写,因此略写。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精读品析
活动一:朗读第4段,感知父亲形象。
生动地反映了父亲当时为了谋事需要多方奔走与亲自送“我”的矛盾,表现出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两个“终于”和“踌躇”,有何作用?
精读品析
活动一:动情朗读,感知父亲形象。
作者为什么刻意写父亲由不送“我”到决定送“我”这个细节?
作者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强调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
精读品析
活动一:动情朗读,感知父亲形象。
第5段中出现了几次“聪明”?请在原文中勾画出来并进行分析。
①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
“我”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父亲说话不大漂亮吗?
作者的内疚
反语
糊涂之意
其实并不是父亲说话不得体,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可是当时作者并没能体会到父亲的想法。
精读品析
活动一:动情朗读,感知父亲形象。
②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
“我”暗笑父亲的迂
父亲真的迂吗?
不是,当时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以父亲的经历,他怎么会看不出这种人情事理呢!只是“我”当时完全不能领会父亲的用意。
作者对父亲的关怀的一种反省!悔恨自己不理解父亲。
反语
愚蠢之意
1.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动作描写。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刻画父亲穿过铁道、爬月台的艰难情景,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精读品析
活动二:聚焦“买橘背影”,感知父亲形象。
精读细品·读懂父爱
2.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外貌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此时的父亲穿戴有些寒酸,尽管光景如此颓唐,心里想的仍然是照顾即将远行的儿子,暗含对儿子的爱。
动作描写:“攀”“缩”“微倾”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尽管艰难,父亲仍执意要为“我”买橘子。这是一种倾尽全力的父爱。
3.“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语言描写,四句朴实而简洁的话饱含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精读品析
活动二:聚焦“买橘背影”,感知父亲形象。
1.文中几次写到“我”流泪?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精读品析
活动三:聚焦“流泪”,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伤之泪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动之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惜别之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思念之泪
精读品析
活动三:聚焦“流泪”,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2.父亲为“我”买橘,这样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我”为何会落泪?
祖母去世;家中光景惨淡;父亲赋闲;虽有不理解,但儿子爱父亲;望着父亲的背影,感动落泪(作者情感的转折点)。
精读品析
活动三:聚焦“流泪”,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3.梳理“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试着分析原因。
精读品析
活动二:聚焦“流泪”,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4.“买橘”事件发生在1917年,作者写文的时间是1925年,作者为何时隔8年才写文表达自己的感情?请从课文最后一段中寻找原因。
父子之间有隔阂(“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思 维 导 图
回忆往事 买橘送别
思念父亲———难忘背影———开篇点题
父子奔丧———渲染气氛
描写背影
动作
走、探、穿、爬、
攀、缩、倾、抱、
放、扑
父子情深
背影
体态———肥胖
黑布小帽
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步履———蹒跚
衣着
肖像
父子分别———惜别之情
怀念父亲———再忆背影———结尾扣题
精读品析
补充资料:朱自清与父亲的矛盾。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产生隔阂。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49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课堂小结
在那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和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也打动了我们。
作业布置
微写作:阅读完《背影》,回顾自己与父母的生活,是否也有似曾相识的场景?多年后,朱自清终于懂得父爱,消除隔阂,于是写文表达爱,表达忏悔。相信你对于“爱”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请你以下面的句式开头,续写几句话。
句式:原来……,这也是爱。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