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1:5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情 境 导 入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情 境 导 入
南京大屠杀,是指1937年12月至1938年日本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侵犯妇女、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情境导入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这是习近平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讲过的话,仍萦绕在耳边,引人深思。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历史都会记住这一天。南京大屠杀,从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记忆,正式上升为“人类记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缅怀遇难者,深刻认识国行公祭的意义。
学习目标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思路。
2.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2023年12月13日 场景再现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新 课 探 究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标题比较,初识评论之“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标题都是将新闻事件进行最简明的概括。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新闻事件的概括
作者对此新闻事件的评价
对所发生新闻事件的认识与评论。而这一种新闻文体就叫作“新闻评论”。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内容比较,再探评论之“评”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本文中讲述新闻事件的文字。
第一自然段
2.与前面四篇新闻内容相比,就新闻事件的介绍上来看,本文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对新闻事件的叙述比较简单,概述性强。
3.再读课文,体会作为新闻评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告诉所有人:中国隆重举行公祭仪式的目的——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理行文思路,析评论结构
新闻评论,顾名思义,重点在评与论。作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如何去说服读者呢?请分别概括2—6段的主要内容。
第2段——举世界各地正义人士的纪念行为,强调历史不
可能被忘却
第3段——指出日本右翼分子的顽固态度和丑恶行径
第4段——指明这些行径所受到的制裁和批判
第5段——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
运转变
第6段——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如果说第一自然段对新闻事件的概述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那么2—6段又在回答什么问题呢?
2—4段回答的是“为什么”,即“我们为什么要举行国行公祭仪式”。
5—6段回答的则是“怎么办”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段历史。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研读赏析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
结构上:照应题目,引出下文,奠定隆重哀悼的感情基调。内容上:概括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1.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4.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3.第二段与第三段构成对比关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比,揭示日本右翼分子的丑恶行径,呼唤人们更加珍惜和平,热爱和平。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5.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
作用:内容上,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结构上,深化中心,使文章结构完整。
课 堂 小 结
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没有记忆的民族不可能有凝聚力,也不可能真正吸取灾难的教训。我们经历了黑暗的南京大屠杀,我们有30万死难同胞,只有铭记这样血的历史和教训,实现民族记忆的世代传承,警钟长鸣,才能不让历史重演。今天,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吸取历史教训,积淀民族记忆,团结全世界维护和平的正义之士,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请关注近期报纸上的新闻事件,就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写一则新闻评论。
布 置 作 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