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第2课时 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第2课时 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2 11:5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文二篇
第二课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学习目标
(一)
借助朗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二)
欣赏文中不同景物的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方法。
(三)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情境导入
新课探究
课堂小结
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从政40年被贬33年,当过官,耕过田。他的足迹从西边的凤翔到东边的登州,从北边的定州到南边的儋州,几乎遍及北宋的版图。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练就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乐天派。”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猜猜他是谁?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识·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在宋词中有特殊贡献,开创豪放一派。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苏轼文集》卷七十一
(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元丰二年
(1079)
苏轼因对王安石新法持有不同意见,以诗文诽谤新政的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元丰三年
(1080)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元丰六年
(1083)
作者在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写下了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
知·背景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1.它就藏在课文中

“月色入户”
2.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这句话是——
門→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门开而月入。”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务一:读“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bǎi)?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务二:品“闲”
作者苏轼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课文哪些语句中?请在文中圈点标画。
【提示1】人的行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请关注描写行为的词句。
【提示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字梦得,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张怀民虽只是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公务之余,常游山观水,是一位品格清高、情趣高雅的人。
任务二:品“闲”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字梦得,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居住在承天寺。张怀民虽只是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公务之余,常游山观水,是一位品格清高、情趣高雅的人。
重读,试着运用朗读技巧来表达这种欣喜之情。
张怀民与苏轼有哪些共同之处?
任务二:品“闲”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你能描述出他们在庭院中漫步的情景吗?
任务二:品“闲”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从“解衣欲睡”到“寻张怀民”,再到“步于中庭”,苏轼的心理是怎样起伏变化的?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有点无聊
快乐
失落
急切
有点激动
欣喜
悠闲
任务二:品“闲”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1.苏轼所见到的景象有哪些?
2.作者把月色比作“积水”,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空明”一词除了写出月色的皎洁透明,还写出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任务二:品“闲”
旷达、悠闲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重读,拖音,语速缓慢)
任务二:品“闲”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面对如此空明美好的月色,苏轼禁不住要抒发一下内心的感慨。他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呢?
任务三:悟“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
反问,这种表述方式更能体现出苏轼独特的感悟和心境的豁达,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世上少有像我们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理由:从“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美景中得到乐趣。
自豪
世上少有像我们这样空闲而无所事事的人,表现了作者被贬的悲凉落寞。理由: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而这篇文章是在他被贬的背景下写的,当时他比较失意,所以“闲人”赏月的自得,不过是他的自我安慰。
自嘲
你认为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说说你的理由。
任务三:悟“闲”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被贬黄州的苏轼,是一个清闲的人吗?
任务三:悟“闲”
助读资料
苏轼被贬黄州,生活艰难,朋友送他城东山坡上约十亩地耕种,以补贴生计,苏轼成了真正的农夫,自称“东坡居士”。他不仅种粮食、蔬菜、桑树、果树等,还自建茅屋,有诗为证:
去年东坡拾瓦砾,
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
日炙风吹面如墨。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务三:悟“闲”
被贬杭州时他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被贬惠州时他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海南时他写道:“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乐观旷达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务三:悟“闲”
助读资料
·苏轼出身于世族地主家庭,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早年就立下报国之志。
·21岁高中进士,宋仁宗认为他有宰相之才。
·36岁任杭州通判:筑苏堤,疏通六井。
·38岁任密州太守:救弃婴、除蝗灾、抗旱救灾。在《江城子·密州出 猎》中抒发“何日遣冯唐”的报国之志。
·40岁任徐州太守:率民抗洪、兴建黄楼、劝农耕桑。
·44岁被贬黄州:痛心于当地溺死婴儿的野蛮风俗,成立了救儿会。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务三:悟“闲”
从苏轼所接受的教育和做地方官的政绩中,你能读出苏轼怎样的人生追求?
苏轼一生致力于做一名忧国爱民的好官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任务三:悟“闲”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指导朗读:
1. 语速缓慢,语调忧伤。
2.“但”字,重读,拖音。
3.“闲人”读出一种失落、悲凉之情。
4.“耳”字,拖音,读出意蕴悠长之感。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新课探究
文言文比较阅读
考点解读
多角度比较《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什么不同之处。
文言文比较阅读是将两则或两则以上有某种联系的文言语段作为阅读材料,要求读者在文章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的阅读形式。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多角度比较《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什么不同之处。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 常见的考查形式 ?
※ 答题技法 ※
两文表达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两文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两个语段都在谈××问题(同时描写××景物),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
主旨情感比较法。
人物性格评价法。
内容异同比较法。
写作手法比较法。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多角度比较《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有什么不同之处。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对比角度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明丽清新
幽静朦胧
写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的感情。
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浅显易懂,用词斟酌。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景物特色
写景方法
思想感情
语言风格
表达方式
议论、描写、抒情
叙事、描写、抒情、议论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记 叙
描 写
议论、抒情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苏轼)、张怀民
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结果: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愉悦苦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月光如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新课探究
情境导入
课堂小结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推荐阅读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方方《喜欢苏东坡》
林语堂《苏东坡传》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文本内容
作 业 布 置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独特的美景。你知道你的家乡在月夜里是什么样子吗?请以《月夜里的家乡》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游记。要求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绘。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