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 子》三章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 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汇。
2.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目标
墨剑飘雨
liyon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具有辩论气势的句子并朗读。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点我放课文朗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诵读文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兴起,指被任用
介词,从
田地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放出来,进而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起用,百里奚从(奴隶)集市里被赎回来并被起用。
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在用杆夯实
从狱官手中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集市
疏通文意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责任
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引起下文
使他的内心痛苦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违背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曾”同“增”,增加
原先不具备的能力
疏通文意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常常犯错误。恒,常,过,过失
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验,表现
脸色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
疏通文意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往往,常常
这个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
这样
疏通文意
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衡
人恒过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过
所以动心忍性
动词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动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拂
然而不胜者
连词,表转折,但是
而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连词,表顺承
而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连词,表并列
而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从
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于
行拂乱其所为
动词,违背
拂
入则无法家拂士
动词,同“弼”,辅佐
拂
舜发于畎亩之中
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发
发于声
动词,显露、流露
发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2.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和主观(内部)条件分别是什么?
4.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5.试着总结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的。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2.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共同点:
①出身卑微;
②经历艰苦的磨难,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③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成就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作用:
①举例论证,列举六位由卑微至显贵的历史人物的事例,引出并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极具说服力;
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
合作探究
六位历史人物
3.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和主观(内部)条件分别是什么?
合作探究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经历艰苦的思想斗争)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4.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国家
死于安乐
反面
合作探究
历史事例
(六人)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客观→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主观→困于心 衡于虑
出身低微
艰苦磨炼
终担重任
居安思危
合作探究
生于忧患
(正面)
死于安乐
(反面)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5.试着总结文章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的。
先列举事例,再从个别到一般,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好处,最后归纳出论点。
写作特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开篇运用排比句式列举出六位历史名人的故事,句式整齐,一气呵成,为中心论点提供了足够的事实论据。
写作特色
有人认为: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说法已经过时了,对此你怎么看?
(提示:可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分别论述)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深刻领略了孟子的智慧和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警世名言,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勇敢面对,将其视为成长的机遇;同时,在顺境中也不能放松警惕,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一哲理铭记于心,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挑战,不断进取,成就自己的辉煌!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复习巩固
3.说出下列画线词的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人恒过”
“所以动心忍性”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复习巩固
4.翻译下面句子,注意特殊句式: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复习巩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国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的意思,指被任用
——被动句
今义:敌对的国家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心困,于虑衡,而后作”
——倒装句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孟子列举了6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试着谈谈你的看法。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