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当文人的情感与山水景观相碰撞、相交融,那份对大自然的热爱,便化作了字里行间流淌的诗意。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去欣赏这幅清丽的山水画,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夯实基础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梁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 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译读课文
1.自读文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
2.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在水中潜游的鱼。鳞,指代鱼。
欲界: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确实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山水景色了。
四、悟读课文
探究任务: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文章写景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探究方法:
1.全班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2.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下列两个问题:
(1)“山水之美,古来共谈。”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请结合具体写景语句,分析写景的特点。
(2)书信的作用是传情达意,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3.组内达成共识,选代表汇报。
成果展示:
(1)明确: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山水相映之美。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 俯仰生姿之美。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色彩配合之美。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晨昏变化之美。
④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瞑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动静相衬之美。
教师总结: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
其一 ,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
其二,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其三,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之情,还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同时也表达了对谢灵运的钦慕,有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拓展延伸
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境遇不同,则情感有异,尝试翻译下面这篇文言文,说说柳宗元和陶弘景二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缪人,居是州,恒惴悚。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 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明确:
(1)译文: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
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 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2)《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自豪与得意之感。《始得西山宴游记》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高傲世的情怀。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陶弘景徜徉于山水美景之间,我们欣赏了山水相映之美、俯仰结合之美、色彩搭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以及动静相衬之美。邀游其间,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同时我们也学会了一些写景的技巧,希望大家能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将本篇课文改写为一篇白话散文,要求用到本节课学到的动静结合、视角变化、色彩搭配等技巧。